諸葛亮躬耕南陽三十大證據,古今文人墨客祭拜武侯祠,最好證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公元2000年以前,海內外華人以諸葛亮躬耕於河南南陽的臥龍崗,是一個不容爭辯的歷史事實。

這也是魏國降將黃權沒有去湖北或山東去祭祀諸葛亮,而跑到南陽臥龍崗建諸葛庵祭祀的原因。

為什麼後來會有個「襄陽說」呢?咱講理,擺擺史書(借閱摘抄均有)。

關於諸葛亮躬耕地的問題,「襄陽說」的主要依據就是東晉習鑿齒的「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也正是這個說法,後被《水經注》、《三國演義》等廣為引用、添加,遂成為「襄陽說」的核心依據,將之視之為「能否論證襄陽隆中漢末屬南陽郡,在某種意義上就成了諸葛亮躬耕地是南陽還是襄陽之爭的焦點。

」「襄陽說」認為,諸葛亮說自己「躬耕南陽」中的「南陽」應理解為「南陽郡」,隆中屬於南陽郡鄧縣,隆中為諸葛亮的躬耕地,所以,南陽就是隆中。

而「南陽說」則認為,史載南陽郡、南郡是兩個郡,以漢水為界,隆中位於漢水南岸,故諸葛亮「躬耕南陽」不可能包括隆中。

的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行政區劃本來就是一筆糊塗帳,引用其他學者的觀點:「就魏晉南北朝疆域與政區論,其研究難度可謂極大。

疆域大多伸縮不定,政區太多離析變遷。

即以政區而言,昔童書業先生撰《中國疆域沿革略》時感嘆道:『當時(東晉至隋)南北地方制度同入混亂狀態,實無法細加研究;即當時之沈約已不明其究竟,何況千餘年後之我輩耶!』」 從三國到隋的這段歷史,10個朝代都是亂世短命王朝,史料混亂且缺乏。

加之明清以前,地方志的編修尚未開展,故研究漢末一縣之狀況,找到縣治故城已屬不易,確定其轄境更是難上加難之舉了。

山東大學教授王仲犖著《北周地理志》十卷時提到了10大困難。

他清醒地指出,歷代學者在這方面的著述,多是「度屬自我,割隸從心」,意思不少是「想當然」。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輕易下結論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一、南郡、南陽郡以漢水為界的問題

這個問題最早的記載見於《史記?秦本紀》「(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韓、魏、楚伐燕。

初置南陽郡。

」注引《正義》(唐?張守節著)曰「秦置南陽郡,在漢水之北」。

《釋名》云:「在中國之南而居陽地,故以為名焉。

」 張衡《南都賦》云:「陪京之南,在漢之陽」。

《晉書》地理志:「及秦,取楚鄢郢為南郡,又取巫中地為黔中郡,以楚之漢北立南陽郡」。

東晉史學家習鑿齒《襄陽記》「秦兼天下,自漢(水)以北為南陽郡,自漢(水)以南為南郡」 的記載也明確了這種觀點。

其他相似的記載還有《漢書補註?地理志》「南郡」 條的記載,《路史?國名記》中引《地紀》曰「漢江之北為南陽,漢江之南為南郡者是也」 的記載,所以,對南陽郡和南郡以漢水為界,自秦漢時以後各朝各代都是這麼認為的,這一點沒有什麼異議。

秦之設郡,多以地形為要,《易經》說:「地險,山川丘陵也,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史學家鄭樵也認為:「地理之要在於封圻,而封圻之要,在於山川。

《禹貢》九州皆以山川定其經界,九州有時而易,山川千古不易,是《禹貢》之國,至今可別。

」所以,秦作為中國歷史上首次中央王朝統一的行政區劃編制,在劃分地域,設置郡縣時,在考慮各地歷史、人口、經濟的各種情況的同時,較充分地考慮了自然條件,使行政區儘可能地與自然地理單元相吻合。

如在渭河平原置內史,珠江三角洲設南海郡,太原盆地置太原郡,南陽盆地置南陽郡,漢中盆地置漢中郡等。

加上秦統一中國時,是「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在劃分天下三十六郡時,只能以人口的多少和主要的山川做為依據,沒有時間考慮到複雜的地方利益等關係。

故秦設南郡和南陽郡時,以南陽盆地的邊緣和南襄通道附近的漢江做為分界是很自然的事,不可能在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前278年)設南郡時,獨獨留下隆中這麼奇怪的一塊地方給六年後設立的南陽郡。

南陽臥龍崗武候祠、諸葛草廬、三顧堂等諸葛亮躬耕的遺蹟都是中國各地有關諸葛亮遺蹟中建造最老,保護最完整的。

而且有歷代官員、文化名人的題字考等。

問題的關鍵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湖北的隆中在漢代還不叫隆中,也是到了晉朝時的史料中才有這個名。

至於後來的《隆中對》也本無其名,原只有《草廬對》,是劉備到臥龍崗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出的策略,當時以《草廬對》為稱,後來部分學者用了《隆中對》,以訛傳訛,久而久之市面上就喜歡順口的,《隆中對》確實比《草廬對》易說。

開始擺證據:

證據之一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自述躬耕於南陽(這句話反覆說,別嫌煩)

正史《三國志》記載了諸葛亮上疏後主的《前出師表》,在此文中,諸葛亮表述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這一段話出自諸葛亮給後主的奏章中,可稱為第一手材料,是無可非議的,因而,它是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最可信的證據。

諸葛亮完全可以說自己是山東人,也可以說自己家住哪裡,為毛偏偏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呢?諸葛亮可能知道襄陽來搶?所以在這重要的文獻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證據之二《諸葛亮集.文集.黃陵廟記》

在《諸葛亮集.文集.黃陵廟記》中,諸葛亮說:「仆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勢不可卻,計事善之,於是情好日密,相拉總師。

」黃陵廟位於長江西陵峽南岸,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漢獻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諸葛亮奉命領兵進軍益洲,船隊進到西陵峽,他登岸看到一座斷壁殘垣的古廟,原來是祭祀禹王和神牛的廟宇,由於年久失修,以致如此。

諸葛亮感慨萬千,即派人「復而興之,再建其廟號」。

廟宇建成後,即撰寫了《黃陵廟記》,並刻碑銘記。

證據之三 隋開皇「斷石幢」稱孔明居南陽躬耕

《中州雜俎》記載,諸葛亮「又嘗居葉縣之平山下,現存隋開皇二年斷石幢云:『此地有諸葛之舊墳墟,在高陽華里。

』今山下少西有諸葛廟,東金雞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處,蓋孔明瑯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其居南陽則自孔明始也。

此斷石幢既為隋時物,則去三國時未遠,言必得其真,故而書之。

據《葉縣誌.陵墓》稱:「開皇斷石幢系明代葉縣縣令牛鳳在《改正諸葛武侯祠記》石碑中所記」。

今平頂山衛東區婦幼保健站有諸葛廟遺址,東有諸葛廟街,《改正諸葛武侯祠記》的石碑,豎立在婦幼保健站院內,至今保存完好。

`

證據之四 晉代詩畫石稱頌諸葛亮躬耕南陽

清朝末年,南陽方城拐河鎮群眾,在灃河淤沙中發現一塊晉代詩畫石,上半部刻有《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諸葛亮畫像。

該詩畫石現保存在拐河鎮高中院內。

《躬耕歌》共30句、150多字:「躬耕南畝樂如何,吃也靠著,穿也靠著;力勤糞多做生活,麥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餘一要斟酌,豐也不錯,凶也不錯~~」。

其落款為:晉永和三年歲次癸亥秋月穀旦,尚書僕射和浴手敬書。

《躬耕歌》文詞樸實無華,雅俗共賞。

蘊含著博大精深的哲理,閃爍出諸葛亮的高風亮節,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史學價值。

一是此文形成的年代久遠,與三國相近;二是系東晉名宦顧和手書,有較高的聲望;三是出土在南陽,且至今保存完好。

這對諸葛亮躬耕南陽又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

證據之五 "三顧橋碑」證明劉備「三顧茅廬」發生在南陽臥龍崗

《三國志.諸葛亮傳》曰:「時先屯新野。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

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

」劉備屯兵新野的時候,徐庶向劉備推薦了人喻為「臥龍」的諸葛孔明,於是就發生了「三顧茅廬」。

《古今圖書集成》「南陽府」古蹟部分曰:「諸葛廬,府城西南七里臥龍崗,昭烈三顧處,有詞,春秋祀焉。

劉備當年屯兵新野,來南陽臥龍崗「三顧茅廬」,必經梅溪河橋。

該橋原本是一座極普通的小橋,因劉備「三顧茅廬」時經過此橋,世稱三顧橋,至今約有1700年歷史。

清代在舊橋的基址上修建為石板橋,1968年由於城市擴建,又將此橋改修為水泥結構的拱券橋。

「三顧橋」在歷史文獻中屢有記載,如:康熙壬辰年編修的《龍崗志》中云:「三顧橋在南陽府城外西南三里許,離臥龍崗亦三里許,漢昭烈帝三顧草廬經此,因名。

」令人驚喜的是2003年元月6日,在臥龍區棉花加工廠院內的建築垃圾中發現了一塊「三顧橋」殘碑。

碑文曰:「…..三顧口更有義焉,三顧者昔劉主顧草廬而謁諸葛者也,後來漢室所由興亦始,不假此橋謁諸葛之路乎,雖謂先人之遺蹟,即今人往來所利便也。

但歷年久遠,傾危將至,,誰忍坐視不為之此乎,口口是橋修以流芳於不窮……。

三顧橋殘碑是南陽諸葛亮研究史上的一次重大發現,它確鑿無疑地證明,歷史上的「三顧橋」確實存在,它用實物證明了劉備「三顧茅廬」就發生在南陽臥龍崗。

證據之六 晉李興撰《祭文》在南陽祭祀諸葛亮

西晉惠帝時,為紀念先賢,曾命令鎮南將軍荊州刺史劉弘與李興一起到諸葛亮故宅祭祀。

為此,李興寫了一篇《祭諸葛丞相文》,祭文曰:「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

此事發生在晉永興年間,當時,鎮南將軍、荊州刺史劉弘駐節宛城,李興是劉的參軍。

李興為劉弘代寫了《祭諸葛丞相文》,他們是在沔北南陽某地舉行祭祀諸葛亮的活動。

然而,「襄陽說」抓住這篇《祭文》斷章取義,認為「於沔之陽」就是在襄陽諸葛亮故居。

其實,這是誤解,古時人們俗說「山南水北謂之陽」,此處說的「於沔之陽」,是指在沔水以北南陽某地舉行祭祀活動,並不是沔南的襄陽故宅。

證據之七 黃權在南陽臥龍崗建庵祭祀諸葛亮

亮初亡,黃權則是最早在南陽臥龍崗建諸葛庵祭祀的人。

黃權,字公衡,巴西閬中人。

劉備襲取益洲後,任用其為代理偏將軍,劉備為漢中王后,任權為治中從事。

劉備在蜀稱帝後,欲報荊洲失守、關羽被殺之仇,將伐東吳,黃權竭力勸阻,但劉備不從,一定要率兵親征。

任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

後來,伐吳果然失敗。

黃權因「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故而降魏。

先主嘆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黃權與劉備及諸葛亮有著濃厚的感情,尤其對諸葛亮十分佩服敬仰,即和南陽同鄉人在諸葛亮躬耕過的臥龍崗,修建了一座諸葛庵,因時節進行祭祀活動。

證據之八 諸葛亮為劉備從南陽貸款以為軍需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談資》記載:「先主寓荊洲,從南陽大姓晁氏貸款千萬,以為軍需,諸葛亮擔保,券至宋猶存。

」這是一條極重要的主證材料。

當時打的借條,至宋代仍然保存著。

證據之九 諸葛亮為其弟在南陽娶妻

《諸葛武侯集》注引《諸葛氏譜》稱:「亮為弟均,取南陽林氏女為婦,期年,生子名望.現存的《瑯琊郡全裔堂諸葛氏宗譜》稱:「亮生於瑯琊,遷居南陽,官於西蜀。

」該宗譜還:「諸葛亮次孫諸葛京次子(諸葛)沖攜眷復歸故里,又還瑯琊。

從《諸葛宗譜》看,諸葛亮系山東瑯琊郡陽都縣人。

其原本姓葛,後裔被漢文帝追封為諸縣侯,所以人們稱他們為「諸葛」,久而久之,就習用以為複姓了。

諸葛亮兄弟共三人,兄諸葛謹在東吳效力,弟諸葛均年少時,跟諸葛亮在南陽臥龍崗躬耕,自食其力。

諸葛均年長後,諸葛亮就在南陽為其弟娶了林氏之女為妻。

證據之十 唐裴度著文稱頌諸葛亮躬耕南陽

在成都武侯祠大門左側碑亭中,矗立著《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

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學多才,功勳卓著。

他在碑文開頭說:「度嘗讀舊史,祥求往哲」。

這說明裴度對先賢諸葛亮的生平經歷及業績都作過研究,是很了解的。

裴度稱讚諸葛亮是一個「藏器在身,待時而動」的英才。

碑文說:「公是時也,躬耕南陽,自比管樂…..時稱臥龍」。

這是迄今肯定諸葛亮躬耕南陽最早的石刻記載之一。

像這樣年代久遠,具有重要文獻價值的珍貴碑刻,能保存至今,實為難得。

證據之十一 唐代大量文獻記述諸葛亮躬耕南陽

在唐代,諸葛亮已名揚天下,大量文獻和碑刻記述了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三顧諸葛亮於草廬以及臥龍崗、諸葛廬等方面的事跡。

如,唐刑部員外郎侍御史沈回在《蜀丞相諸葛武侯新廟碑銘》稱:「伊昔武侯,踠足南陽,退藏於密,不曜其光。

」呂溫在《諸葛武侯廟記》稱:「胥字南陽,堅臥待主,三顧縝說,群雄粗定。

」嚴從在《擬三國名臣贊序》稱:「先主之跡遠播於汶隅,孔明躬耕南陽,盤桓待主……」李翰在《三名臣論》稱:「昔諸葛亮擁膝南陽,為『梁父吟』,自比管樂,州平、元直以為信然,雖涯量可窺,而遺蹟可見。

」趙均的《金石林時地考》稱:廬「在南陽城西南七里。

」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曰:「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證據之十二 宋代堅持諸葛亮躬耕南陽的人越來越多

例如朱黼在《評諸葛孔明》稱:「孔明高臥南陽,自比管樂,世人莫之許也。

余竊論之,孔明王者之佐,伊尹之儔也~~~~~夫孔明之於伊尹,所遇雖異,處心則同。

夫躬耕有莘而樂堯舜之道,躬耕南陽而吟『梁父』之詩,同一隱晦也,聘三往而後起,駕三顧而後從,同一出處也。

宋司馬光在《咨治通鑑》中云:「初,瑯琊人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

」《魏略》云:「諸葛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穎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遊學。

」據上述記載,建安初年,諸葛亮在襄陽隆中住過,不是躬耕,而是遊學。

這些資料徹底否定了諸葛亮躬耕襄陽隆中說。

證據之十三 岳飛謁南陽武侯祠並手書「出師二表」

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對諸葛亮十分敬慕,於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過南陽揮毫書寫了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並寫有跋語:「紹興戊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

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詞、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

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

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

岳飛並識」。

證據之十四 元代文人學士詠贊諸葛亮躬耕南陽

元代江西儒學提舉楊維鎮在《孔明自比管樂論》稱:「漢之諸葛孔明,方其躬耕南陽時,常自比管仲、樂毅,人固謂其大言夸世耳,以余觀之,其才業則過於管樂」。

元代儒學教授王謙在《丞相諸武侯廟碑》稱:「距南陽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崗曰臥龍,俗以武侯隱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區,起屋四楹,繪像而祠焉。

」元代翰林學士程鉅夫撰寫的《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稱:「臣瑾按,南陽城西七里,有崗阜然隆起,曰臥龍崗,有井淵然渟深,曰諸葛井,相傳漢丞相忠武侯故居,民歲祀之。

」《大元一統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蹟》中載:「臥龍崗在南陽縣境內,諸葛亮孔明躬耕地。

證據之十五 元仁宗皇帝欽定南陽武侯祠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元仁宗於延佑四年(公元1315年)欽定的。

據元代程鉅夫撰寫的《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稱:元武宗至大二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瑋到南陽謁諸葛亮祠,「慨然興懷」,即指示南陽地方官將祠擴修,此工程計施工四年。

完工後,河南向朝廷奏請命名 。

元仁宗於延佑四年(公元前315年)交中書平章政事與翰林院集議,給南陽臥龍崗諸葛亮祠正式命名為「武侯祠」。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從此得到朝廷欽定的地位。

程鉅夫為元代翰林學士,湖廣京山人,當時參與集體研究並撰《敕修》碑文,應該說是可靠的根據。

證據之十六 明代官方誌書肯定諸葛亮躬耕南陽

明代,諸葛亮躬耕南陽進一步得到官方聽肯定,並載入史冊。

《大明一統志》是明代官修的歷史地理專著,該志書卷30南陽府《山川》條中稱:「臥龍崗在府西七里。

起自嵩山之南,綿亘數百里,至此截然而往,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中。

世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雲。

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處。

」該志書在卷30南陽流寓條又稱:「諸葛亮,本瑯琊人,漢末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

」《明嘉靖南陽府志》的說法,大致與《大明一統志》相同。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經河南等處布政司奏請,明世宗確認南陽臥龍崗「實為諸葛亮藏修發跡之所」,「但襄陽不過亮與隱士龐士元往來游息之地。

證據之十七 明代不少碑刻記述

明《嘉靖乙酉撫民右參政許復禮呈照碑記》稱:「南陽郡城西七里許,有阜隆然,綿亘四十餘里,名曰臥龍崗,乃漢丞相忠武侯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崗上有草廬故居,前有忠武侯廟,廟中塑像綸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書院故址,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雲孔明大節,自唐宋以來,鄉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

」明憲皇帝在《諸葛武侯》贊詩序中曰:「孔明值漢室板蕩,隱於南陽,司馬徽謂先主曰,識時務者為俊傑,諸葛孔明真俊傑也~~。

明李東陽在《重修諸葛武侯祠記》稱:「南陽城西五里臥龍崗,為草廬舊址,漢史稱侯躬耕南陽,又曰寓居襄陽隆中。

元建祠祀侯,又置書院,設山長,聚徒講學,給田數百頃。

證據之十八 明代名仕極為關注南陽武侯祠

明末朱瓘在《重修諸葛武侯祠記》稱:「南陽縣治之西,去城六七里許,有崗曰臥龍,舊有諸葛武侯祠,歲久就圮,... 明代詩讀蜀地新都人葉桂章在《武侯記》稱:「嘉靖乙酉歲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陽,暇日得拜武侯祠於臥龍崗,崗在郡西南可十里許,~~~~~地勢四面稍下,惟中崗隆起,故曰隆中,蓋南陽偉觀也。

證據之十九 康熙乙酉年編印了《龍崗志》、《忠武志》二書

清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記》稱:「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遺蹟,於瑯琊則遡所生也,蜀與滇,報其功而懷其德也,至南陽又功其躬耕養晦地也,亘古至今,遂相傳宛有臥龍崗雲….」清澎而述在《重修諸葛丞相忠武侯祠記》稱:「史稱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顧諸葛亮於南陽。

南陽西七里許,相傳為臥龍崗,即躬耕舊處……。

證據之二十 清重修武侯祠及諸葛書院碑記的論述

清鹿祐在《募修南陽臥龍崗諸葛忠武侯祠疏》中曰:「諸葛忠武侯,不特抱王佐之才,而實兼備聖賢禮用之學,考其生平行事,無不原本經術,與三代之英相頡頏,方其躬耕隴畝,三顧而始出草廬…。

清閆興邦在《重建南陽臥龍崗諸葛書院碑記》中曰:「去南陽城西七里許,有臥龍崗,公所隱居樂道處,元至正十年,敕改為諸葛書院,聚生徒,撥瞻田,使學於其中。

昔自明季委為灰燼,……。

證據之二十一 諸葛亮在南陽曾有多處活動遺蹟

史載,諸葛亮在南陽,還有多處活動遺蹟,如清代汪介人著《中州雜俎》載:「諸葛亮本瑯琊人,徙於順之陽之石峽口,結廬而隱,尋徙入南陽之臥龍崗。

今裕州石峽口(今方城縣小史店)有小茅庵,唐時石記猶存。

又嘗寓居於新野之野白崗,莊宅基址今為玉皇廟,古井尚在。

南陽臥龍崗碑陰載,新野地五頃,佃戶張某佃種,亦先賢之遺蹟也。

又唐縣有諸葛莊,武侯之遠田也,曾犁出古碑,在縣西桐寨鋪,去南陽市六十里。

又嘗居葉縣之平山下,現存隋開皇二年斷石幢云:『地有諸葛之舊墳墟,在高陽華里。

』今山下少西有諸葛廟,東有金雞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處。

蓋孔明從瑯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居南陽則自孔明始也。

此斷石幢既主國隋時物,則去三國未遠,當必得其真,故而書之。

證據之二十二 諸葛亮曾在桐寨鋪諸葛莊購田耕種

據南陽《唐河縣誌。

地輿志古蹟》記載:「諸葛莊在縣西四十餘里,位於桐寨鋪西,清乾隆五十二年,犁地得石碣,有『諸葛莊』三字,相傳武侯曾置莊田於此,去南陽舊廬僅六十里。

證據之二十三 葛亮《遠涉帖》敘論稱亮躬耕南陽

諸葛亮之《遠涉帖》,始見於北宋風內院奉敕撰著《宣和書譜》卷十三,「草書敘論」曰:「諸葛亮字孔明,瑯琊陽都人也。

少孤,依從父玄。

玄卒,亮躬耕南陽,高臥不仕。

蜀先主三往見然後起。

先主喜而謂其臣曰:『吾之得亮,猶魚之得水也。

』。

……今御府所藏草書--《遠涉帖》。

」《遠涉帖》是諸葛亮唯一存世的臨仿本,「草書敘論」則提供了諸葛亮躬耕南陽的證據。

證據之二十四 歷代文人學士讚頌諸葛武侯

歷代文人學士寫了大量的詩詞歌賦,讚頌諸葛武侯,從中可以窺見諸葛亮躬耕南陽的蹤跡,現選列數首:

《讀諸葛武侯傳書懷》 唐 李白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南陽》 唐  胡曾

世亂英雄百戰余,孔明曾此樂耕鋤。

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生出舊廬?

《諸葛武侯》 宋 王安石

武侯當此時,臥龍獨摧藏。

掉頭梁父吟,羞與眾爭先。

邂逅得所從,幅巾起南陽。

崎嶇巴漢間,屢以弱攻疆。

證據之二十五 諸葛亮的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

在元、明、清歷朝的志書中,均明確表述了諸葛亮當年躬耕和受三顧於南陽臥龍崗。

志書中稱:「臥龍崗在南陽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綿亘數百里,至此截然而止,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內……,其下平如掌,即侯躬耕處。

」明《地理志》曰:「時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雲。

」明代將領俞大猷在《重建諸葛亭記》稱:「昔諸葛亮先生躬耕南陽時,人以『伏龍』稱之,故名曰其所居之崗曰臥龍崗,是山因先生而得名也。

」基於這兩種說法,我們認為,不論是人因地而得名或山因先生而得名,都說明諸葛亮在南陽臥龍崗居住過,臥龍崗即侯躬耕處。

陽證據之二十六 劉備三顧草廬只能在南陽臥龍崗

在《三國演義》中有徐庶走馬薦諸葛的故事,這個故事出自《三國志卷三十五。

蜀書五》,當時,劉備屯兵拳野,至南陽臥龍崗三顧茅廬,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但襄陽人硬說,「劉備三顧茅廬是在隆中」,這是沒有道理的。

我們知道,劉備屯新野。

劉備為擴充自己勢力,積極招賢納士。

「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這種做法,引起了劉表的警惕,「表疑其心,陰御之」,即派人暗中監視。

因此,劉備不可能 毫無顧忌地三次渡漢水到襄陽隆中三顧草廬,請諸葛亮出山。

證據之二十七 東漢時今隆中不屬南陽管轄

東漢時襄陽隆中不屬南陽郡管轄,是諸葛亮躬地之爭的一個關鍵問題。

堅持襄陽說的人其主要依據是東晉習鑿齒在《漢晉春秋》中所說:「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其實,習氏的這種說法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古時候由於交通不便,高山大河往往是行政區劃的天然分界。

南陽郡是秦昭襄王三十五(前272年)設立的,此前六年,即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已在漢水南建立了南郡。

漢水東西走向的50多公里是當時兩郡的分界線。

南郡建立時不可能獨將漢南隆中一小塊留下,待六年後南陽郡設立時隔江劃給南陽郡。

胡三省在《資治通鑑》注中說:「秦置南陽郡,以南山之南,漢水以北也。

」《路史。

國名記》引蕭梁任昉《地紀》稱:「漢江以北為南陽郡,漢江以南為南郡是也」。

從秦朝至東漢建安十三年以前400多年間,南陽郡與南郡一直以漢水為界,今隆中之地就在漢水之南,因此,東漢時它隸屬南郡而不歸南陽郡管轄。

證據之二十八 鄧縣不是鄧城,兩地不能混同

據陳芳績的《歷代地理沿革表》記載:「古鄧國,漢置縣,原南陽郡。

」又載:「鄧城始建於晉,屬襄郡。

」《匯篡》釋例曰:「今湖廣襄陽府東北二十里有鄧城。

」《春秋地理考實》曰:「鄧國,今河南南陽府西南百二十里鄧州是也。

」從以上資料看,鄧縣不是鄧城,兩地相隔百餘里。

那麼,鄧縣轄不轄鄧城?也是轄不轄隆中的問題?可以肯定的說,鄧縣從來沒有轄過隆中,理由是南陽之鄧縣,與隆中相隔有山都縣和朝陽縣,加上相隔 一條江,鄧縣如何管轄隆中呢?習鑿齒由於忽略上述事實,撰寫《漢晉春秋》時,誤以南陽鄧縣為襄陽鄧城以晉時的行政區劃來證漢末人物的活動,是有違史實的。

證據之二十九《隆中對》篇名不妥,應為《草廬對》

《三國志》作者陳壽在《諸葛亮集》中,把劉備三顧茅廬時與諸葛亮的對話節錄下來中,以《草廬對》而定名、而問世。

清代張澍在編輯《諸葛忠武侯集》時根據東晉史學家常璩的《華陽志》記,對此作了詳盡的說明。

我們今天看到的《諸葛亮集》將《草廬對》列為卷首第一篇,就是中華書局編輯部於1960年8月出版時,根據清人張澍的《諸葛忠武侯集》並尊依陳壽原著《諸葛亮集》而整理點校的。

然而清代的《古文喈風》卻將這段選文命名為《隆中對》,既缺乏可靠的歷史依據,又不能反映客觀實際。

因此,《隆中對》純粹為後人強加,後又以訛傳訛。

證據之三十 躬耕地、寓居地、紀念地各有不同內涵,不能等同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黃陵廟記》中均自表「躬耕於南陽」,陳壽著《三國志》採用了諸葛亮之自表,應該說這是最可靠最可信的材料。

如果相信他人之言否定諸葛亮之言,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在習鑿齒的《襄陽記》、鮑堅的《雍州記》、盛弘之的《荊州記》、《元和郡縣誌》及《荊州圖副》等野史中,均言及襄陽隆中有諸葛亮宅,但均未提及諸葛亮在此躬耕的事。

那麼,諸葛亮住在襄陽隆中幹什麼呢?《魏略》云:「諸葛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穎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遊學。

」《漢氏春秋》云:「汝南孟公威,代溫恢為涼州刺史,有治名,與諸葛亮俱遊學。

亮後出祁山,使杜子緒宣意公威。

」據上述記載,建安初年,諸葛亮曾在襄陽隆中住過,不是躬耕,而是遊學,這也是應該肯定的。

大凡諸葛亮生前活動過的地方,人們為懷念他,都修建了紀念性建築。

今陝西、甘肅、四川、雲南等地紀念諸葛亮的建築極多。

所以,要說躬耕地,還是現在的南陽沒錯。

說諸葛先生各地紀念館,那也未嘗不可,但躬耕地只此一家,即河南南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

在公元2000年以前,海內外華人以諸葛亮躬耕於河南南陽的臥龍崗,是一個不容爭辯的歷史事實。這也是魏國降將黃權沒有去湖北或山東去祭祀諸葛亮,而跑到南陽臥龍崗建諸葛庵祭祀的原因。為什麼後來會有個「襄...

襄陽歷史叢考:諸葛亮躬耕南陽再釋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明確講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正因為這樣,有關諸葛亮躬耕之地這一問題就被提出來了。到底是在河南的南陽臥龍崗,還是在湖北的襄陽隆中,往往在群眾中還產生爭論,因此,還得談點初淺...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 我們一起來印證!

關於諸葛亮躬耕地之爭,最近又熱鬧起來,我們且不爭論,看客們耐心往下看......人民網:歷史解碼:十年磨一劍——諸葛亮隱居南陽之謎2002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

諸葛亮的「耕地」在河南還是在湖北?

「躬耕地襄陽說」的十一大學術笑話一,「南陽,郡名,在現在的湖北襄樊一帶」。這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堂堂南陽郡,秦設,北至伏牛山,南達漢水北岸,而襄陽縣屬漢水南岸的南郡。南陽郡位於襄樊一帶,就如同胡...

訪南陽臥龍崗有感——周同賓

作者簡介:周同賓,當代著名散文家,獲得首屆「魯迅文學獎」散文獎等,現任河南省散文學會副會長,有百餘篇作品被譯介海外。1959年秋期,我來南陽求學。學校在臥龍崗。步出經武門,沿梅溪河西南行,舉頭就...

諸葛亮身上竟然藏著個大謎團

前些時,有學者考證稱《三國演義》中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不靠譜,其描述中地理方位非常混亂:關羽從許昌去河北投奔劉備,本可以直接向北前往鹽津或者滑縣,渡過黃河進入冀州。羅貫中卻讓他莫名其妙地向...

十年磨一劍:諸葛亮隱居南陽之謎

「諸葛大名垂宇宙」, 翻開中國歷史,南陽人所謂的「智聖」——諸葛亮占據著輝煌一頁,在民間,他是智慧的化身、是忠誠的典範,他的名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千百年來,流傳下來他很多的故事,最為人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