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證南陽臥龍崗為諸葛亮故居的文章有哪些特點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沒有諸葛亮到宛城的歷史記載,也沒有諸葛亮隆中出前認識宛城誰的歷史記載,把《出師表》中的「臣夲布衣,躬耕於南陽」理解為南陽郡宛城(今南陽市區),是說不通的。

​相反,記載襄陽隆中為諸葛亮故居和躬耕地的原始史料可謂浩如煙海。

西晉王隱《蜀記》的有關內容,收入陳壽所編的《諸葛亮集》、裴松之所注的《三國志》中,後世名之曰《諸葛亮故宅銘》。

諸葛逝後不到七十年,荊州別駕習鑿齒至隆中寫下祭文(此文《全晉文》、清張澍定稿的《諸葛亮集》等均有收錄),後世名之曰《諸葛武侯宅銘》。

習鑿齒是東晉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他在給權臣桓溫之弟、當時有名的文學家桓祕的書信中,(在給大政治家謝安的書信中也有相同的內容),還描寫了襄陽隆中的地理方位和與諸葛亮交遊的襄陽親朋師友(俗稱「七君子」):
吾以去(年)五月三日來達襄陽,觸目悲感,略無歡情,痛惻之事,故非書言之所能具也。

每定省家舅(舅羅崇、羅友時俱任襄陽都督),從北門入(舅居北街),西望隆中,想臥龍之吟;東眺白沙,思鳳雛之聲;北臨樊墟,存鄧老之高(南郡鄧方隨先主入蜀);南眷城邑,懷羊公之風;縱目檀溪,念崔(州平)、徐(元直)之友;肆蹄魚梁,追二德之遠(龐德公、司馬徽居魚梁),未嘗不徘徊移日,惘悵極多……若向八君子者,千載猶使義想其為人,況相去之不遠乎! (括號內容為引者所注)

劉宋裴松之受命為陳壽《三國志》作注時,在《諸葛亮傳.卷三十五》「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之後,即引入習鑿齒《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後北朝的北魏魯陽太守酈道元在《水經注.沔水》中記道:

沔水又東逕樂山北,昔諸葛亮好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樂山為名。

沔水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

亮語劉禪云: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

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云:天子命我,於沔之陽,聽鼓鞞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

後六十餘年,永平之五年,習鑿齒又為其宅銘焉。

​《諸葛亮故宅銘》、《諸葛武侯宅銘》、裴松之注《三國志》和《水經注》,讓襄陽隆中這一「諸葛亮故居」的地位不可撼動,也是「躬耕於南陽」的唯一正解。

其它歷史、地理名著,諸如劉宋盛弘之的《荊州記》、《荊州圖幅》,唐李吉甫《元和郡縣誌》,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司馬光《資治通鑑》,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元、明、清的《一統志》,都指明襄陽隆中為諸葛亮躬地。

南陽地方志甚直南陽官方九十年代以前的文件,也秉持這一立場。

那麼,在於史無據的情況下,河南南陽多如牛毛的論證南陽臥龍崗為諸葛亮故居的文章,又有哪些特點呢?茲撿其主要,分述如下。

把「諸葛亮故居」之爭轉換成「躬耕地」之爭

為擺脫沒有史料可依的窘境,依「臣夲布衣,躬耕於南陽」創造出「躬耕地」語境,以今之南陽市區等同於「南陽(郡)」,以否定襄陽隆中。

秦漢「南陽」是天下第一大郡,三十七城(縣)屬之,今南陽市區彼時叫「宛縣」,隋開皇年間廢南陽郡、宛縣更名「南陽縣」,「南陽」之名才成為今南陽市區專屬。

秦漢之時,武當、陰、酇、筑陽、鄧縣、章陵、隨縣等今湖北境土,哪個又不稱「南陽」呢?況且諸葛亮十年半隱於荊州「故居」,不是躬耕、讀書、交遊,又是幹什麼呢?

把「漢漢江以北為南陽郡,漢江以南為南郡」理解為「漢江為兩郡分界線」

自《禹貢》以下,古代地理志多言「漢江以北為南陽郡,漢江以南為南郡」,以襄陽隆中位於漢江以南應屬南郡而否定襄陽說。

漢江出丹水後大致東南流於漢口歸入長江,「曲莫如漢」。

古代史志受制科技水平,無法繪製精準的山川、城邑、地形圖,因而只能使用概括性語言,且以城帶地,但「以漢江為界」實屬子虛烏有。

因《漢書.地理志》等史志雖有此語,也大量記載了武當、筑陽、山都等故城在漢江以南的事實。

襄陽縣、宜城縣境土被漢江分為東西兩部,又豈能言「南北」呢?酈道元《水經注》、張衡《南都賦》、李吉甫《元和志》等足證襄陽、鄧縣分界於萬山,隆中又何來不屬「南陽鄧縣」呢?鄧縣由楚文王滅鄧國而置,漢江以南大量出土周代鄧國文化遺存,設於西漢初的襄陽本鄧國南境分明才是正論!

把《諸葛亮故宅銘》中的劉弘平定張昌之亂「於沔之陽」,理解為隆中位於漢江以北以否定襄陽說。

把《三國演義》中的「南陽臥龍崗」曲解為南陽宛城西七里,更有甚者以《說文解字》釋「隆」之例「宛中,隆」證南陽臥七里崗即「隆中」,不勝枚舉。

建安十三年(公元198年,即諸葛隆中出山的第二年),曹操南下取荊州,南陽郡已被襄陽郡、義陽郡、南鄉郡分解大半,山都、鄧縣、鄾等地已歸入襄陽郡,還談南陽郡有何意義呢?

更有甚者,太多南陽網民認為南陽管過鄧縣,以「老子自居」。

豈不知你現在南陽還是那兩千年前「南陽」嗎?「南陽」一詞的地理內涵不斷變化,最早見於春秋典籍中,是指「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廣大區域。

晉以後南陽郡移治於穰縣(明後改稱鄧州),一千多年一直由鎮於襄陽的征南大將軍的州部、道府、路府管轄。

用今人造假心理揣度、攻擊、抹黑習鑿齒 ,以否定「襄陽隆中說」的史料系統

發明「言詞混亂」「文由父兄代筆」等否定習鑿齒,甚至以其為襄陽人揣度習鑿齒編造材料來否定襄陽說。

習鑿齒雖世居襄陽,卻「博學治聞,以文筆著稱」、「史才不常」,讀《晉書》全是溢美之詞!其《漢晉春秋》《襄陽記》為宋以前各朝典籍海量引用,還用我們質疑嗎?其在世之時,與名士、鴻儒謝安、恆溫、恆祕等交際,彼時諸葛武侯還遠遠沒有現在的知名度,他像現在人一樣「好古夸奢」、「地域吹」不早被踢出朋友圈了嗎?其族親嫁與龐統之弟龐林,習禎、習珍等習氏先賢皆隨諸葛亮征戰入蜀,終生以傳承諸葛事功、勸諫恆溫等篡逆為志,終成丞相「異代相志」、列位於武侯祠與武侯千秋同祀。

正因如此,史界對這一歷史人物所言才推崇備至。

把夲屬雅稱的「號曰」曲解為今之「外號」,以抹黑習鑿齒。

以「野史」之名否定《漢晉春秋》的史學價值

「正野」之說乃封建史學之標準。

《史記》未被漢朝認可之前豈是「正史」嗎?若按「皇帝欽定方為正史」之論,我中華只存二十四部「正史」即可,史學工作者都可回家了。

就是以封建正統史家著稱的司馬光,他也不怎麼相信「正史」。

他編纂《資治通鑑》博採群書,不以「正史」為限。

他說過:「紀之言,固不可據以為實」;「其實錄、正史未必皆可據,雜史、小說未必皆無憑,在高擇之」。

一部《資治通鑑》究竟參引了多少史料已無法作出詳盡的統計,有人說「正史之外,其用雜史諸書幾二百二十二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引作三百二十二種,實際上還遠不止此。

正因為這樣,《資治通鑑》才能成為一部舉世公認內容詳實的史學巨著。

《漢晉春秋》、《襄陽耆舊記》的確是「南陽說」邁不過的檻。

魏晉之時南陽不可能沒有文化人,當世無人質疑,今世有人質疑意義不大,這就是原始史料的魅力所在。

再說今河南雎陽人王隱的《蜀記》不也被有些人熟視無睹嗎?

對不利己說的證物選擇性忽視

「南陽說」不敢談論地方志和九十年代前南陽地方政府文件。

不僅湖北的通志、襄陽府志縣誌的記載對「南陽說」不利,就是河南南陽地方的府志、縣誌也多半不替今「南陽說」說話。

明清以來各種版本的南陽府志、縣誌中,大都如實地作了記載。

如清同治《南陽縣誌・建置》載《李東陽重修諸葛武侯祠記》說:「漢史稱侯躬耕南陽,又曰寓居襄陽隆中,蓋秦南陽郡即今鄧州,而襄陽實在其界故也。

南陽宣傳部、博物館編的《諸葛亮小傳》、《武侯祠簡介》講的很清楚,南陽臥龍崗的景點只是紀念性建築,襄陽隆中是隱居躬耕地。

以碑刻多寡、建築早晚、詩詞多少論真假

「南陽說」引以為傲的明代嘉靖七年(1528)《河南等處承宣布政使為乞賜祀典題額碑》和《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都不能證明其為諸葛武侯之躬耕地,只能說明武侯祠這一紀念性建築始於元仁宗延祐四年(1317)。

現存於南陽武候祠內的眾多石刻中,有不少碑文載明諸葛亮故居則在襄陽隆中。

如武侯祠左側碑廊一塊明萬曆乙丑年四月立的《重修臥龍岡草廬碑》中就說:「草廬在襄陽者為真,在南陽者贗哉」「玄德屯軍新野三顧孔明者,實此隆中,非今所稱在南陽西南七里者,故曰贗也。

」至於岳飛手書《出師表》碑刻,可以確定無公認的岳飛手書傳世,岳飛收復襄陽六郡未到南陽縣,「還我河山」割之於王義之《蘭亭序》。

​襄陽隆中大量建築始於明初,且明襄王毀草廬建陵寢,李自成起義軍搗毀藩王陵後復建草廬、隆中書院等,但魏晉遺址卻是在的,遺存也不是沒有。

作為研究古建多年的人士,本人反而對南陽依明清風格搞臥龍崗建築持保留意見,反而認為隆中深得尚儉、多土石建築的漢代民居之精髓。

諸葛亮的祠、廟,四川、湖北、陝西、河南等地不下數十處,以誰立得早、誰建得豪奢辨真假,誰能搞得清楚嗎?何況孔廟全國到處都有,能說有廟的地方或先立廟的地方,就是孔子的出生地嗎?

再說詩詞楹聯,上述諸葛亮廟、祠,哪裡沒有唐宋文人遊歷呢?都是諸葛亮故居嗎?何況歌頌襄陽隆中、追慕武侯的詩文還少嗎?

搞一些查無實據的口水話,打造「受打壓」的悲情情節

行文至此,《出師表》「躬耕於南陽」之「南陽」,注為「今湖北襄陽一帶」,有錯嗎?但有些人就愛講些故事,什麼教科書受賄事件,大多無從查證。

再說,「諸葛亮隆中故居」是國保單位,襄陽方面有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法律責任,懶政怠政當受追究。

​最近,有人說襄陽歐廟出土的邔國(縣)才是襄陽舊城,這個已屬史盲之論了。

「襄陽城」因位於「襄水之陽」而得名,其地理位置屢朝史志有記,感興趣可實地考察襄水遺址。

需要指出的是,「襄陽城」同樣是國保單位,對法律應予以尊重。

結論:尊重歷史,不搞零和博弈之文,不講彼此傷害的口水話,不拉襄陽隆中作營銷宣傳,才能贏得全國三國文化愛好者的尊重,塑造正面的區域人文形象

三十年來,隨著江漢考古事業的發展,襄陽鄧城遺址已確定為鄧國、古鄧縣遺址,這樣襄陽古城、隆中亮宅、鄧縣縣址都出現在世人面前,關於三者描述的古籍都活了,可以相互印證。

三者都是「國保」單位,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我們都需要尊重國家文物、遺址保護的法律法規政策,少發表不著調的言論為好。

同樣,南陽武侯祠就在那裡,不挪不移,它雖不是「諸葛亮故居」,但作為紀念建築自有它存在的道理。

尊重歷史、典籍,堅持「無徵不信」的原則,不搞「有用即真理」那一套,是為文的基本要求,否則就是連自已也說服不了的口水話。

再說,南陽武侯祠的旅遊業不是在搞嗎,還爭論什麼呢?

製造「躬耕地之爭」的話題,並非高明的營銷手段,因為不是「雙贏模式」的操作,是永遠不可能成功的,反而對自身區域文化形象造成更大損害,得不償失。

襄陽隆中作為「諸葛亮故居」是歷史賦予的,後世爭是爭不到的。


襄陽是「三顧茅廬」和「隆中三分對」的發生地,襄陽歡迎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

在公元2000年以前,海內外華人以諸葛亮躬耕於河南南陽的臥龍崗,是一個不容爭辯的歷史事實。這也是魏國降將黃權沒有去湖北或山東去祭祀諸葛亮,而跑到南陽臥龍崗建諸葛庵祭祀的原因。為什麼後來會有個「襄...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 我們一起來印證!

關於諸葛亮躬耕地之爭,最近又熱鬧起來,我們且不爭論,看客們耐心往下看......人民網:歷史解碼:十年磨一劍——諸葛亮隱居南陽之謎2002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

為諸葛亮正名,論諸葛亮居住地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躬耕地在哪裡?主要有河南南陽、湖北襄陽兩地。河南南陽有充足的證據,最直接就是「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湖北襄陽也有一套,說諸葛亮躬耕地在襄陽隆中,因為襄陽隆中漢代...

諸葛亮到底躬耕於何處?原來是這裡!

三國時蜀丞相諸葛亮,祖籍是琅陽都,即現在的山東省沂水縣南,年幼時遷徙到南陽。他本平民布衣,躬耕壟畝。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成為他的得力助手,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勞。但是,諸葛亮年輕時躬耕...

襄陽歷史叢考:諸葛亮躬耕南陽再釋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明確講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正因為這樣,有關諸葛亮躬耕之地這一問題就被提出來了。到底是在河南的南陽臥龍崗,還是在湖北的襄陽隆中,往往在群眾中還產生爭論,因此,還得談點初淺...

諸葛亮躬耕地之「神邏輯」——「襄陽說」

來自網友斷鷹攀崖的投稿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躬耕地有爭議。研究這個問題,當以「躬耕於南陽」為前提,可是許多人繞開《出師表》、《三國志》,自導自演上演一出「好戲」,咱們不論其觀點是否正確,...

諸葛亮的躬耕地究竟在哪?南陽還是襄陽?

關於諸葛亮「躬耕地」之所在的爭執,一直持續了千餘年之久。一方面是因為年代久遠,史籍資料也相對缺乏。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國歷史上的行政區劃屢經變動。但從現今較早的史籍記載,以及對諸葛亮生平的合理性...

訪南陽臥龍崗有感——周同賓

作者簡介:周同賓,當代著名散文家,獲得首屆「魯迅文學獎」散文獎等,現任河南省散文學會副會長,有百餘篇作品被譯介海外。1959年秋期,我來南陽求學。學校在臥龍崗。步出經武門,沿梅溪河西南行,舉頭就...

南陽、襄陽又出事了 網友投稿

南陽、襄陽又出事了(四)——看「襄陽說」祖師爺習鑿齒是怎麼變「躬耕南陽」為「躬耕襄陽」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躬耕地有爭議,其中一說認為在今湖北襄陽隆中,源頭是東晉習鑿齒在《漢晉春秋...

諸葛亮:真的躬耕於「鄧縣」?

(作者:斷鷹攀崖)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躬耕地有爭議。一說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城」(即宛,漢時南陽郡治),即今河南南陽臥龍崗(見:【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城」未嘗不可】),一說諸葛亮躬耕於「南...

三顧茅廬的茅廬具體在何處?

一說到大名鼎鼎的諸葛亮,幾乎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是一些關於諸葛亮的細節未必清楚,甚至有的疑團就連現在一些所謂的歷史專家學者都沒有搞明白。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的故事流傳很廣,諸葛亮在出山輔助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