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臥龍崗胡編亂造的所謂三十個證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臥龍崗為把自已包裝成躬耕地,杜撰、拼湊了所謂「諸葛亮躬耕南陽的三十個證據」(具體內容可在網上搜,這裡不浪費篇幅引用了)。
通過在網際網路的傳播,讓某些南陽人心潮澎湃、信心大增。
可細看這所謂三十個證據,無一不是荒謬絕倫、漏洞百出、充滿謊言。
臥龍崗方面一開始就大玩偷天換日的把戲,把「躬耕於南陽」偷換成「躬耕於南陽府」、偷換成「躬耕於南陽縣」、偷換成「躬耕於南陽市」。
把東漢南陽郡完全等同於後世的南陽府、南陽縣和今天的南陽市。
眾所周知,從沒有人否認諸葛亮「躬耕於南陽」。
所謂「諸葛亮躬耕南陽的三十個證據」這個提法本身就是荒謬的和錯誤的。
但是史學界公認的是諸葛亮躬耕的南陽是指東漢的南陽郡,「這裡所說的南陽系南陽郡,並非今日之南陽市」(轉自1985年河南省政府編纂的《河南風物誌》)。
1800年來由於行政區劃不斷變化,「南陽」所指的地域也不斷發生變化。
東漢時南陽曾管轄37個縣。
到了晉代,南陽則只管轄14個縣。
唐代撤銷南陽郡後,所謂的南陽只管轄宛城一縣。
明清設南陽府,南陽範圍又有擴大,大約管轄相當於東漢的23個縣,現代也大體與明清相當。
那麼我就要問了東漢管轄37縣的南陽等於晉代管轄14縣的南陽嗎?等於唐代管轄1縣的南陽嗎?等於明清管轄23縣的南陽嗎?東漢的南陽如何就能等同於今天的南陽市呢?
這麼荒謬的立論邏輯,其論證結果必然也是荒謬的。
這所謂「諸葛亮躬耕南陽的三十個證據」實際上是「諸葛亮躬耕臥龍崗的三十個證據」罷了!那麼「諸葛亮躬耕臥龍崗的三十個證據」都說了什麼呢?
第一、所謂的三十個證據實際上最主要的還是把東漢管轄37個縣的南陽郡等同於後世範圍大幅縮小的南陽縣、南陽府和南陽市,即偷換概念而已!
如所謂「證據之一: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自述躬耕於南陽」、「證據之二:《諸葛亮集.文集.黃陵廟記》中的「躬耕於南陽」、「證據之三,所謂「隋開皇「斷石幢」稱孔明居南陽躬耕」。
「證據之八:諸葛亮為劉備從南陽貸款以為軍需」、「證據之九:諸葛亮為其弟在南陽娶妻 」、「證據之十:唐裴度著
文稱頌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十一:唐代大量文獻記述諸葛亮躬耕南陽」、「證據之十二:宋代堅持「南陽說」的人越來越多 」、「證據之二十三:諸葛亮《遠涉帖》敘論稱亮躬耕南陽」等等。
-
以上所謂證據中的「南陽」,都是指東漢管37個縣的南陽郡,根本不是指後世範圍大幅縮小的南陽縣、南陽府,更不是今天僅管轄相當於東漢23個縣的南陽市。
以上所謂證據的諸葛亮《前出師表》、《諸葛亮集.文集.黃陵廟記》和《遠涉貼》中的「南陽」就是如此。
而諸葛亮真正的躬耕地恰恰就在今天南陽市之外的東漢南陽鄧縣隆中。 -
所謂證據之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談資》記載:「先主寓荊洲,從南陽大姓晁氏貸款千萬,以為軍需,諸葛亮擔保,券至宋猶存。
」這裡的「南陽大姓」是指郡望,即指南陽郡。
而南陽大姓晁氏看重的正是諸葛亮在襄陽擁有強大的上層背景,才會欣然接受其擔保。
因為諸葛亮是在襄陽的荊州牧劉表的侄女婿,岳父是襄陽名士,姐姐都嫁入襄陽豪門......。
如果不是因為諸葛亮與在襄陽的荊州高層有龐大的關係網,試問諸葛亮這樣一個布衣如何能夠為皇叔劉備擔保呢?那麼請問諸葛亮在南陽宛城有什麼關係?和誰有關係?臥龍崗能舉出例子嗎?難道是諸葛亮與占據宛城的曹操關係好,人家才願意貸款的嗎?所以這個所謂的證據,根本不能證明臥龍崗是躬耕地,反倒是躬耕南陽鄧縣隆中的最好佐證! - 所謂證據之隋開皇「斷石幢」,這個古物是在葉縣啊! 葉縣今天屬於平頂山市,不屬於今天的南陽市啊!這個所謂證據只能再次強調大家都承認的共識,即躬耕地在東漢南陽郡。
如何能證明今天的南陽市臥龍崗就是躬耕地呢? -
所謂證據之《諸葛武侯集》注引《諸葛氏譜》稱:「亮為弟均,娶南陽林氏女為婦,期年,生子名望。
」這裡的南陽還是指郡望,即南陽郡的林氏。
荊州劉表當時控制著南陽郡南部的新野、鄧縣、章陵等地。
南陽林氏如何就能肯定是在宛城等南陽郡北部的人家?諸葛亮當時就在南陽鄧縣隆中躬耕,也是南陽啊,但是離襄陽近,後來劃給了襄陽!那麼這個「南陽林氏」誰又告訴你不會是在後世劃給襄陽的陰、酇、筑陽、山都、鄧縣、章陵等南陽郡諸縣的居民呢?可見所謂的「諸葛亮為其弟在「南陽娶妻 」的證據,其實就是在把南陽郡偷換成南陽縣即宛縣,根本不能成為「躬耕臥龍崗「的證據。
-
還有在當作所謂證據的唐宋文獻、詩詞中,從未提到過「臥龍崗」。
而所謂「躬耕南陽」都是引用自諸葛亮《出師表》的「躬耕於南陽」,都是指東漢南陽郡!臥龍崗在這裡就是在混淆古今南陽的區別。 - 更可笑的是,所謂證據之《金石林時地考》中的「廬在南陽城西南七里」,這分明是明代趙昀做的注釋,僅代表他一個人的看法。
但到了臥龍崗這裡,又使用偷天換日的手段,把明代的注釋說成是唐代的記載。
不斷的偽造史料,偷換概念倒是臥龍崗的特長。
第二,所謂「證據之四:晉代詩畫刻石稱頌諸葛亮躬耕南陽」!——這就是個徹頭徹尾的假貨。
該碑刻有所謂落款為:「晉永和三年歲次癸亥秋月穀旦,尚書僕射和浴手敬書。
」
晉永和三年是公元347年。
查查萬年曆或百度一下就知道,公元347年是丁未年根本不是癸亥年。
還有另一個證據,大家都知道王羲之著名的《蘭亭集序》,開篇第一句話是「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即牛年,那麼永和三年會是「歲次癸亥」的豬年嗎?我想現在一年級小學生都會背十二生肖的順序吧,更何況以農曆紀年的古代,顧和這麼大的官搞不清楚「永和三年」是豬年還是羊年嗎?光這一點就暴露了其假貨的真面目!
還有根據《晉書》記載永和三年顧和的職位是尚書令,是正職。
他在落款中如何可能以副職尚書僕射自稱?(詳見本人今日頭條文章《歷史上的躬耕地─臥龍崗躬耕地證據「諸葛武侯躬耕歌碑」是假貨!》)
可見這個所為晉代躬耕歌碑就是個假貨。
用偽造的假碑來證明躬耕地的臥龍崗能是真的嗎?
第三、所謂的「證據之五:「三顧橋碑 」證明劉備「三顧茅廬 」發生在南陽臥龍崗」——所謂「劉備三顧茅廬發生在臥龍崗」是清代才出現的說法。
要知道在清代以前沒有任何史料記載過劉備到臥龍崗三顧茅廬!
而從南北朝時期開始,劉備去南陽鄧縣隆中三顧茅廬就已是史學界的共識。
- 南北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沔水又東徑隆中,經歷孔明舊宅北。
亮語劉禪云: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
」 - 南北朝南朝劉宋盛弘之《 荊州圖副》曰:「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
」 - 唐李善等注《文選》「漢晉春秋曰:諸葛亮家於南陽之鄧縣。
荊州圖曰 :鄧城舊縣西南一里,隔沔有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
」 -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山南東道四•襄州》)說:「又曰襄陽西北十餘里, 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諸葛亮 宅,按蜀志 雲,先帝 三顧臣 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
今有井,深四丈,廣尺五寸,迄今壘砌如初」。 - 北宋王欽若等輯《 冊府元龜》:「蜀諸葛亮,字孔明,琅琊 陽都人......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玄卒,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亮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先主詣亮,凡三往,乃見」。 - 北宋葉廷珪《海録碎事》記載「學業堂 ,在襄陽縣,諸葛孔明之地,亮家在南陽之鄧鄉,曰隆中先主三顧於此。
」 - 南宋朱熹《通鑑綱目》記載「劉備見諸葛亮於隆中,初琅邪 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毎自比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
」 - 《明嘉靖鄧州志》記載「十二年,備三顧諸葛孔明於隆中。
本傳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薦諸葛孔明。
孔明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 《清乾隆新野縣誌》該志書卷七「古蹟」中說「建安十二年...... 是年(劉備)三顧諸葛亮於隆中。
」又說「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 寓居襄陽隆中....」 - 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史略,先主初領徐州牧,屢為袁術、呂布及曹操所敗,後依劉表屯新野(今南陽府鄧州新野縣),三顧孔明於隆中(今襄陽府城西二十三里有隆中山)」
一個是清代才有記載的所謂「三顧地臥龍崗」和一個是從南北朝開始就記入史冊、連南陽地方志都承認的「三顧地隆中」,誰更可能是真的躬耕地呢?我想公正的人都會有客觀的答案。
再有所謂臥龍崗三顧橋也是清代才見於史料,而隆中的三顧門則早在宋代就有記載。
- 南宋王象之《輿地記勝》:「漢晉春秋,諸葛亮家南陽,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三顧門 :諸葛亮雲,三顧臣 於草廬之中,自此門出故也。
」 - 金朝李俊民撰《莊靖集》「三顧門,世傳襄陽水西門為三顧門。
先主自此三往見武侯。
」 - 元代官修《大元一統志》記載: 「三顧門,在襄陽路,諸葛亮云: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自此門出故也。
」 - 明代官修《大明一統志 》襄陽府《山川》條又說:「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漢諸葛亮所居。
宅西有避暑台。
因昭烈三顧亮於草廬,有三顧門。
」
以上可知,臥龍崗所謂證據三顧橋碑只是清代才有記載的東西,如何能否定從南北朝開始就明確記於史冊的「三顧於隆中」呢?又如何否定宋代就記入史冊的隆中三顧門呢?拿清代冒出來的東西否定比之早1000多年史料,這是多麼最可笑的證據啊!
第四、所謂「證據之六:晉李興撰《祭文》在南陽祭祀諸葛亮。
」——這完全是斷章取義,曲解古文。
首先,《蜀記》明確記載」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
劉弘去的是隆中啊!
再有,李興《諸葛武侯故宅銘》中「天子命我,於沔之陽」之後的下一句是「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
」意指劉弘在漢江北岸討平張昌叛亂,與之後的「登隆山以遠望,軾諸葛之故鄉」是兩句話。
臥龍崗為編造躬耕地,無視中間的「聽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遺光」一句,直接把「登隆山以遠望 ,軾諸葛之故鄉
」嫁接到「於沔之陽」之後,然後大言不慚的當做劉弘去江漢北岸參觀諸葛亮故居的證據,真是滑稽。
那麼倒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看看其它史料的記載吧 。
- 南北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沔水又東徑隆中,經歷孔明舊宅北。
亮語劉禪云: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
車騎沛國劉季和之鎮襄陽也,與犍為人李安共觀此宅,命安作宅銘......」 - 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山南東道四•襄州》)說:「又曰襄陽西北十餘里,名為隆中,有諸葛孔明宅......襄沔記曰晉永興中,鎮南將軍襄陽郡守劉弘,於隆中諸葛故宅立碑表廬,使太傅掾犍為李興為文。
」 - 宋王象之撰《輿地碑記目》記載「襄陽府碑記,諸葛武侯故宅碣,晉李興撰。
」 - 《清雍正河南通志》記載:「李興為鎮南將軍劉弘表隆中諸葛亮故宅。
」 - 《佩文齋書畫譜》記載:「諸葛武侯故宅碣,在襄陽府,晉李興撰。
」 - 《湖北金石志》記載載:「在襄陽府,晉李興撰。
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命太傅掾李興為文。
」
從以上史料可看到,自古以來都認為劉弘去的就是漢江南岸的隆中,而且宋代以來各種記載表明李興撰寫的諸葛武侯故宅銘碑曾經就在襄陽。
那麼又有哪個史料說過劉弘是去漢江北岸參觀諸葛亮故居呢?呵呵,沒有任何歷史記載支持臥龍崗的這個說法!可見這個所謂證據就是斷章取義的胡扯!
第五、所謂「證據之七:黃權在南陽臥龍崗建庵祭祀諸葛亮」——這又是臥龍崗為搶躬耕地而編造的謊言。
沒有任何史料記載過「黃權在南陽臥龍崗建庵祭祀諸葛亮」!
事實上,南陽本地歷代地方志的記載與之相反。
- 《明嘉靖南陽府志》記載「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云:孔明大節,自唐宋以來鄉人立祠祀之。
」 - 《清光緒南陽縣誌》記載「南陽有諸葛忠武侯廬始見唐宋人集。
」 - 1979年南陽市博物館編撰的《武侯祠簡介》記載「南陽臥龍岡上的武侯祠,相傳建於唐、宋年間。
」
這些歷代南陽人自已編的歷史文獻都證明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始建於唐宋年間。
所謂「黃權在南陽臥龍崗建庵祭祀諸葛亮」就是謊言!
第六、所謂「證據之十三:岳飛謁南陽武侯祠並手書 「出師二表」。
——《清光緒南陽縣誌》說南陽武侯祠岳飛手書出師表題跋是假的。
- 《清光緒南陽縣誌》「 卷十藝文」中說「宋書出師表......按此刻後,有知府任愷跋稱: 此碑在江南之彭城,壬申摩勒於石。
則此帖蓋愷所購也。
」原來,原裝貨在彭城啊!南陽人說襄陽隆中嶽飛手書出師表是復刻自南陽的。
但南陽縣誌承認南陽臥龍崗自已的岳飛手書出師表都是清末從彭城買來的複製品啊!這真是天大笑話 ! - 《清光緒南陽縣誌》又有「原跋,下有少保印章。
考宋史本傳,紹興十年飛授少保,此帖稱戊午,實紹興八年,飛未授此階,不應有此印章。
殆淺人贗為之歟。
」 南陽縣誌自已承認題跋是「殆淺人贗為之歟」,是偽造的,又打了臥龍崗的臉。
- 再有,岳飛手書出師表和躬耕地又有什麼關係呢?難道是歷史學家岳飛在經過考古後,才特地跑到南陽武侯祠去紀念躬耕地嗎?可這與題跋內容不符啊!看來題跋真的是假的啊!呵呵!
- 如果在武侯祠默寫個出師表就能證明躬耕地的話,那麼照此邏輯杜甫在成都武侯祠寫「三顧頻繁天下計」是不是可以證明成都是劉備三顧地?可見這個岳飛手書出師表根本就無法做為躬耕地的證據!
第七、所謂的「證據之十四:元代文人學士詠贊諸葛亮躬耕南陽臥龍崗」。
眾所周知,所謂躬耕地的「臥龍崗」一詞是從元代才開始出現於史書記載中,所謂躬耕之爭的苗頭也是從元代萌芽。
這一時期冒出的文學作品,如何能否定魏晉南北朝以來已經出現了1000年的隆中記載呢?如何又能否定正史裴注《三國志》的記載呢?
而實際上即使在元代,隆中說仍然還是史料中的主流。
元代官修《大元一統志 》記載:「隆中,漢晉春秋云:諸葛亮家南陽,在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葛井,在襄陽路,荊州記:諸葛亮宅有井。
」「三顧門,在襄陽路,諸葛亮云: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自此門出故也。
」
元代郝經《續後漢書》記載:「卒,亮居隆中,躬耕隴畝 ,好為梁甫吟 。
原注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元代胡一桂撰《史纂通要》記載:「初見諸葛亮於隆中......孔明隆中之約謂:吳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
元代《氏族大全》記載「諸葛亮,字孔明。
寓居南陽隆中。
漢建安中徐庶稱於劉備,曰諸葛孔明臥龍也。
備三顧於草廬中,亮乃起。
」
而臥龍崗在元代的文獻中還是以傳說為主。
如元代王謙《丞相諸武侯廟碑》稱:「俗以武侯隱居之所」。
元代程鉅夫的《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相傳漢丞相忠武侯故居」。
「俗以」、「相傳」都表明是傳說。
《大元一統志》關於臥龍崗的記載則更搞笑:「臥龍岡,在南陽縣界內。
諸葛孔明躬耕之地。
又荊州記云:南陽縣西七里有獨樂山,諸葛孔明嘗登此山作梁甫呤。
」可是《荊州記》的原文明明是「鄧城西七里」呀,到了《元一統志》里被改成了「南陽縣西七里」了!
看來臥龍崗不篡改史料就無法自證了!以傳說和篡改的史料做為證據,能證明出真的躬耕地嗎?
第八、所謂「證據之十五:元仁宗皇帝欽定南陽武侯祠。
」——按臥龍崗提供的第三十個證據,這應該就是在混淆躬耕地和紀念地的內涵了。
武侯祠如果能證明躬耕地,那麼全國武侯祠最多時有100多座,是不是有100多個躬耕地?中國最早的武侯祠是蜀漢皇帝劉禪欽定修建的漢中勉縣武侯祠。
是否可以證明漢中勉縣是諸葛亮躬耕地呢?當然諸葛亮真的是在漢中屯過田喔。
還有「元仁宗皇帝欽定南陽武侯祠」出於何處?臥龍崗說是出自元代程鉅夫撰寫的《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
可是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文中根本找不到所謂「欽定南陽武侯祠」的明確記載(可參見程矩夫《雪樓集》的相關文章)。
不知道臥龍崗是怎麼奇思妙想得出的證據?
反倒是欽定隆中武侯祠可是有著明確的史料記載的。
- 宋《輿地紀勝》記載「諸葛威烈武靈仁濟王廟,在襄陽縣伏龍山。
唐光化五年封武靈王。
乾道四年,被旨以感應賜英惠廟額,加號仁濟。
李廌有詩云:夘金運徂徃,孔明隱隆中。
又云:向非三顧重,自首田舍翁。
」 - 宋《輿地碑唐記目》記載:「唐改封諸葛亮為武靈王廟記,唐光化五年封諸葛孔明為武靈王,碑今在隆中。
」
唐代光化五年封諸葛亮為武靈王並在隆中武侯祠立碑為記。
南宋乾道四年賜隆中武侯祠英惠廟額,又加號「仁濟」。
《明嘉靖南陽府志》收錄的《嘉靖乙酉撫民右參政許復禮奏請敕賜廟額祭文爰定祭品知府楊應奎增修大備事載碑記》記載:「查正德二十一年十一月內,該襄府暫理府事光化王奏稱襄簡王先年慕隆中佳秀,擇為塋葬……隆中東去數十步有一窩,欲將亮廟挪移修建等。
因該本部題准行,移本府自備工料蓋廟題宇,完日另行奏請廟額祭祀。
續該光化王奏稱廟宇已成乞要請賜廟額及春秋祭祀。
又本該部造奉欽依行移翰林院撰與祭文,賜廟額名「忠武」與祭品春秋至祭。
」
根據南陽地方志《明嘉靖南陽府志》記載:明正德二十一年,襄陽府暫理府事光化王重修隆中武侯祠後,明朝朝庭命翰林院撰寫祭文,並欽賜廟額「忠武」與祭品春秋至祭。
以上可知,隆中武侯祠從唐宋就是朝庭欽定,明正德年間就有朝庭欽賜祭文、廟額和祭品春秋至祭。
這些都有文獻明確記載,特別是南陽的地方志也有記載。
比語焉不詳的所謂「元仁宗皇帝欽定南陽武侯祠」的猜想真實可靠得多。
第九、所謂「證據十六至證據十七」——都明清文人的文章,真正的史料卻乏善可陳。
實際上,在同時提到隆中與臥龍崗的史料中,隆中往往都與三顧有關。
如:
- 官修《大明一統志 》襄陽府《山川》條說:「諸葛亮宅,在府城西二十二里隆中山下,蜀漢諸葛亮所居。
宅西有避暑台。
因昭烈三顧亮於草廬,有三顧門。
」
《大明一統志 》關於臥龍崗的記載可有提及三顧嗎?
- 官修《大清一統志 》則更直接,在襄陽府《古蹟》條:「諸葛亮宅,在襄陽縣西隆中山東。
劉備三顧亮於草廬之中,即此宅也。
」明確說隆中諸葛亮宅是三顧地。
《大清一統志 》關於臥龍崗的記載可有提及三顧嗎?
其它明清史書還有:
- 明謝陛《季漢書.諸葛亮傳》:「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 明魏顯國《歷代相臣傳•諸葛亮》:「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明楊時偉《諸葛忠武書•諸葛亮傳》說:「十二年丁亥,是年昭烈見孔明於隆中,時年二十七……漢晉春秋曰: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距襄陽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時偉按,博望燒屯事,陳壽志原載建安十一年以前,而三顧隆中則十二年事也……時偉按,侯「隆中語」云: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此可為援而不可圖。
」 - 《讀史方輿紀要》云:「隆中山,府西北二十五里,諸葛武侯隱此。
」 - 清朱軾《歷代名臣傳•諸葛亮傳》:「從父卒,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益夫,隆中一對先荊後益確有成算於胸中。
」 - 清楊希閔《諸葛武侯年譜》:「元卒,侯寓南陽襄鄧間。
」「侯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 清章陶《季漢書.諸葛亮列》:「元卒,亮遂家於南陽鄧縣之隆中。
」 - 清王復禮《季漢五志.諸葛忠武侯傳》:「元卒,侯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
後家於南陽之鄧縣去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今湖廣襄陽府)……徐庶薦諸葛亮於昭烈,昭烈三顧隆中與亮。
」 - 清湯成烈《季漢書》之《諸葛丞相列傳》:「元卒,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躬耕隴畝……」
特別是明清南陽的地方志也支持隆中說。
- 《明嘉靖鄧州志》記載「十二年, 備三顧諸葛孔明於隆中。
本傳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
庶薦諸葛孔明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 -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記載「三國志侯傳注引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此漢隆中確屬鄧縣,不屬宛。
漢時襄陽為南郡屬縣,縣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經注謂襄無西……案,亮三國志卷三十五有傳魏略曰亮在荊州遊學,每晨夜常抱膝長嘯。
漢荊州刺史治襄陽,所領有南陽郡。
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屬南陽郡鄧縣,故亮自稱躬耕南陽。
」 - 《清乾隆新野縣誌》記載「建安十二年......是年(劉備)三顧諸葛亮於隆中。
」又說「諸葛亮字孔明,本琅琊人,寓居襄陽隆中....」 -
《清光緒南陽縣誌》記載「按南陽有諸葛忠武侯廬始見唐宋人集,至元明皆有敕賜廟學、祭品、碑而名益著,或謂侯實家襄陽,南陽之祠非是。
考三國志亮隨其叔父依荊州牧劉表,是時表軍襄陽,亮宅在襄陽為信。
水經注謂沔水經亮舊宅是也。
」「然漢荊州八郡南陽居首襄陽(隆中)實為鄧縣實隸南陽,故侯自表謂『躬耕南陽』。
漢晉春秋亦謂亮家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陽祀侯固宜歷代,迄今築居以像之,與隆中並稱……」
由此可見,隆中說一直是主流史學界的共識,連當時的南陽人都承認。
同時,在列舉相關證據時,臥龍崗又在刪節、裁剪、篡改史料。
明李東陽在臥龍崗武侯祠有《重修諸葛武侯祠記》。
臥龍崗引用的原文是:「南陽城西五里臥龍崗,為草廬舊址,漢史稱侯躬耕南陽,又曰寓居襄陽隆中。
元建祠祀侯,又置書院,設山長,聚徒講學,給田數百頃。
」而真實的原文是「南陽府城西五里臥龍崗,為草廬舊址,漢史稱侯躬耕南陽,又曰寓居襄陽隆中。
蓋秦南陽郡,即今鄧州,而襄陽實在其界故也。
」生生的把兩句話之間的「蓋秦南陽郡,即今鄧州,而襄陽實在其界故也。
」給裁剪掉了!這樣原文的意思就來了個180度大轉折
!臥龍崗還是死性不改,不篡改文獻就是沒法證明自已啊!
第十、所謂「證據之二十一:諸葛亮在南陽曾有多處活動遺蹟 」——這些所謂遺蹟都是清代小說的內容。
臥龍崗在這裡引以為證的內容都來自清代汪介人的《中州雜俎》。
《中州雜俎》是本什麼書呢?我們看看《四庫全書》對它的評價:「《中州雜俎》•三十五卷(河南巡撫采進本),國朝汪價撰......採摭繁富,用力頗勤,而多取稗官家言,純為小說之體。
又事皆不著所出,人亦往往不著時代。
編次繁複,漫無體例,可謂勞而鮮功者矣。
」
「多取稗官家言」是指內容多來自街談巷說的傳說;
「純為小說之體」純粹就是小說的模式;
「又事皆不著所出」所載的事情沒有來源;
「人亦往往不著時代。
」所載人物往往沒有年代。
也就是說《中州雜俎 》就是可靠性極低的、道聽途說的小說故事罷了。
臥龍崗拿小說故事當證據也算是一大特色了。
第十一、所謂「證據之二十二:諸葛亮曾在桐寨鋪諸葛莊購田耕種」——臥龍崗難道是想證明「躬耕於南陽桐寨鋪」?
清代可以說是臥龍崗史料證據「大發現」的時代,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沒有見過的記載,都出現在清代的史料里。
而這裡《清乾隆唐河縣誌》里說:諸葛莊,傳說「武侯曾置莊田於此」。
清代出現的傳說竟被深信不疑的當證據了。
根據該所謂證據「相傳在三國建安初年,曹操三次率兵征伐宛城,』搞得百姓不得安寧,諸葛亮就從臥龍崗搬到桐寨鋪避難,並在此購置了土地房屋。
」
可是據《三國志》記載,曹操第二次征伐張繡時:「(建安二年)冬十一月,公自南征,至宛。
表將鄧濟據湖陽。
攻拔之,生擒濟,湖陽降。
攻舞陰,下之。
「這一年曹操打到湖陽,並占領湖陽。
而湖陽在哪兒?就在唐河縣,而且在桐寨鋪以南。
也就是說桐寨鋪所在的唐河縣當時本身就是戰場。
諸葛亮為逃避戰難從一個戰場搬到另一個戰場買房買地,這個證據真的好滑稽喲!
再說了諸葛莊在唐河縣又不在宛城區,跟「躬耕於臥龍崗」有半毛錢關係嗎?難道臥龍崗要證明「躬耕於桐寨鋪」嗎?
第十二、所謂「證據之二十四:歷代文人學士讚頌諸葛武侯 」——這也 叫證據嗎?歷代文人讚頌諸葛亮怎麼成為臥龍崗的證據?
元代以前歷代文人讚頌諸葛武侯時,從來沒有一處提到過臥龍崗,而提到 隆中的卻大量存在。
最早讚頌諸葛亮的是西晉李興的《諸葛武侯故宅銘》和東晉鑿齒的《諸葛武侯宅銘》,都是他們去隆中參觀諸葛亮故居所寫。
南北朝沈炯的《歸魂賦》則有「望隆中之大宅,映峴首之沈碑」。
其它年代含有「隆中」的詩詞文章太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可見今日頭條文章《 《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隆中古詩詞精選》)。
以上可知和隆中一起讚頌諸葛武侯真的是歷史悠久!歷代文人讚頌諸葛武侯的文章完全可以做為隆中是躬耕地的證據了。
第十三、所謂「證據之二十五:諸葛亮的躬耕地在南陽臥龍崗」——這是以元明清的記載否認此前1000多年來史書的共識 。
在臥龍崗的心目中元明清的史料遠比元代以前的史料重要, 因為臥龍崗在元代以前毫無史料記載!反倒是躬耕於南陽鄧縣隆中則一直是史學界的共識。
- 南北朝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呤。
《漢晉春秋》云:「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 北宋王欽若《冊府元龜》記載:「蜀諸葛亮居隆中躬耕,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
- 北宋釋契嵩《鐔津集》記載:「孔明始躬耕於隆中時,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有許者。
」 - 南宋鄭樵《通志》記載「元卒,亮逐家於南陽之鄧縣,相距襄陽城 西二十餘里,號曰隆中,躬耕壟畝,好為梁父吟。
」 - 南宋黃震撰《古今紀要》記載:「諸葛武侯躬耕隆中,自比管樂。
」 - 南宋陳亮《龍川集》記載:「孔明之遊學也, 潁川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等往往務精熟孔明獨觀其大略,及耕隆中而龐德公在焉。
」 - 南宋孫應時《燭湖集》記載:「隆中躬耕歸,抱膝詠梁父。
誰稱此臥龍,名字震東土。
」 - 元陳基《夷白齋稿》記載:「昔諸葛孔明躬耕隆中,自許不顧仲樂毅。
」 - 元郝經《續後漢書》記載:「元卒,亮居隆中躬耕隴畝,好為梁甫吟。
」 - 明馮琦 《宋史紀事本末》記載:「諸葛孔明耕隆中, 徐庶何所見而必欲屈先主枉駕顧之。
」 - 明廖道南《楚紀》記載:「玄卒 ,亮僑寓襄陽之隆中,躬畊隴畝,好為梁父吟。
」 - 《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三國志侯傳注引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此漢隆中確屬鄧縣,不屬宛。
漢時襄陽為南郡屬縣,縣境西止十一里,故水經注謂襄無西。
」「漢荊州 刺史治襄陽,所領有南陽郡。
亮家於襄陽城西二十里屬南陽郡鄧縣,故亮自稱躬耕南陽。
」 - 《清光緒南陽縣誌》記 載「然漢荊州 八郡南陽居首襄 陽( 隆中) 四(實)為鄧縣實隸南陽,故侯自表謂 『躬耕南陽』。
漢晉春秋亦謂亮家南陽之 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以此推之,南陽祀侯固宜歷代,迄今築居以像之,與 隆中並稱......」 - 清雷士俊《艾陵詩文鈔》記載「諸葛亮躬畊隆中,三顧然後出......諸葛孔明耕隆中吟梁父。
」 - 清魯之裕《式馨堂詩文集》記載「流寓之跡有三,有避地而來者如武侯之耕隆中,王粲之依劉表是也記載。
」
可見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鄧縣隆中,這是1700年來包括南陽曆代地方志在內的史學文獻的共同記載。
第十四、所謂「證據之二十六:劉備三顧草廬只能在南陽臥龍崗」——這完全是胡扯!事實恰恰相反,劉備三顧草廬之地絕對不會在南陽宛城臥龍崗。
根據《三國志》記載,建安二年曹操把張繡從宛城趕到穰城之後,宛城就在曹操掌控之下。
諸葛亮在《隆中對》明確分析當時荊州的形勢是「荊州北據漢沔」。
當時荊州控制的北方地盤只能達到漢江兩岸的部分地區,遠離漢江的宛城顯然不在荊州的控制之下。
《隆中對》還提到「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即未來還要向宛城進軍。
如果宛城在荊州控制之下,還需要計劃未來向宛城進軍嗎?可見宛城絕不在荊州控制之下,只能在曹操手裡。
劉備不可能跑到曹操地盤上三顧。
南北朝地理名著《水經注》在描述宛城淯水周邊的名勝時,提到百里奚故居、 梅溪河、范蠡故里、何進宅、孔嵩宅等古蹟,卻唯獨隻字未提在此之間有什麼所謂躬耕地臥龍崗!反而明確指出幾百里之外、漢江南岸的隆中諸葛亮宅是劉備三顧處。
可見宛城臥龍崗在當時根本不存在任何古蹟!劉備怎麼可能跑到根本不存在的宛城臥龍崗三顧呢?
所以,諸葛亮家在南陽鄧縣隆中、躬耕在南陽鄧縣隆中、劉備三顧於南陽鄧縣隆中在早期歷史中是毫無爭議的。
事實上,做為躬耕地的「臥龍崗」這一名詞,元代才首次出現於史書中,即使如此,在元代之後的好多年裡,都沒有任何記載說臥龍崗是劉備三顧地。
直到清代「劉備在臥龍崗三顧茅廬」的說法才首次出現。
第十五、所謂「證據之二十七:東漢時今隆中不屬南陽管轄」。
——大量史料表明東漢時今隆中屬於南陽管轄,包括南陽曆代地方志。
臥龍崗在這裡往往拿絕對化的「漢江為南陽郡和南郡分界」來說事。
實際上漢江劃界只是大致的分界,而不是絕對的分界;只代表總體,並不表示局部完全不可以跨過漢江。
南北朝《水經注》記載:「(沔水)又東過山都縣東北。
沔南有固城,城側沔川,即新野山都縣治也。
舊南陽之赤鄉矣,秦以為縣。
」南陽的山都縣從秦代開始就在漢江南岸,這就讓臥龍崗所謂漢江絕對劃界說徹底破產 。
同時臥龍崗方面又玩起無限擴大漢江劃界範圍的把戲,把漢江南岸都當成南郡,漢江北岸都當成南陽郡。
事實上,南陽郡與南郡漢江南北劃界的起點是萬山。
唐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卷21《山南道》):「萬山,一名漢皋山,在(襄陽)縣西十一里。
與南陽郡鄧縣分界處,古諺曰:『襄陽無西』,言其界促近......諸葛亮宅在縣西北二十里。
」中國最早的全國地理總志明確記載:萬山為南郡襄陽縣的西部邊界,也即漢江南北分界的西部起點。
《水經注》也記載:「 沔水又東逕隆中,歷孔明舊宅北......(沔水)又東過襄陽縣北,沔水又東逕萬山北 」沔水先經過隆中後,再才經過襄陽縣北。
這也說明隆中不屬於襄陽縣。
東漢南陽人張衡《南都賦》有「 游女弄珠於漢皋之曲」。
把漢江南岸漢皋山(即萬山 )的傳說收入寫南陽的《南都賦》,也說明南陽郡當時的管轄範圍跨過了漢江。
《明嘉靖南陽府志》收錄的《嘉靖乙酉 撫民右參政許復禮奏請敕賜廟額祭文爰定祭品知府楊應奎增修大備事載碑記》記載:「蓋秦以襄陽隆中為南陽郡也。
」
《明嘉靖鄧州志》記 載:「十二年,備三顧諸葛孔明於隆中。
本傳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
庶薦諸葛孔明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
」
明《李東陽重修諸葛武侯祠記》說:「漢史稱侯躬耕南陽,又曰寓居襄陽隆中,蓋秦南陽郡即今鄧州而襄陽(隆中)實在其界故也。
」
《清光緒南陽縣誌》記載:「然漢荊州 八郡南陽居首,襄陽(隆中)四(實)為鄧縣實隸南陽,故侯自表謂『躬耕南陽』。
」
可見從古至今眾多史料,包括許多南陽地方志都證明東漢時隆中屬於南陽管轄。
臥龍崗的所謂證據是無稽之談!
第十六、所謂「證據之二十八:鄧縣不是鄧城, 兩地不能混同」——事實是歷代史料都明確記載鄧城就屬於東漢的鄧縣。
《水經注》記 載:「(淯水)又西南過鄧縣東。
縣故鄧侯吾離之國也, 楚文王滅之,秦以為縣。
淯水右合濁水,俗謂之弱溝 。
水上承白水於朝陽縣,東南流逕鄧縣故城南。
習鑿齒《襄陽記》 曰:楚王至鄧之濁水,去襄陽二十里。
即此水也。
」從《水經注》記載可知,鄧縣故城南邊的濁水距襄陽縣僅20里,可見鄧縣絕不是臥龍崗所說一百二十里外的鄧州 。
《舊唐書》記載:「鄧城,漢鄧縣,屬南陽郡,古樊城也,宋故安養縣。
天寶元年改為臨漢縣。
」《元和郡縣誌》記載:「臨漢縣,本漢鄧縣地,即古樊城。
仲山甫之國也,西魏於此立安養縣屬鄧城郡,周天和五年改屬襄州,天寶元年改為臨漢縣。
」唐宋史料進一步明確鄧城就屬漢鄧縣,即古樊城。
《路史》記載:「今襄之鄧城,二漢鄧縣。
」
《輿地廣記》記載:「鄧城縣故鄧國,二漢為鄧縣,屬南陽郡。
」
《通鑑地理通釋》記載:「襄陽府鄧城縣,漢為鄧縣。
唐為臨漢縣,有故鄧城,在縣東北二十二里即鄧國。
」
《春秋左傳類解》記載:「今襄陽鄧城即漢鄧縣也。
」
《資治通鑑補》記 載:「 鄧城縣,漢之鄧縣古樊城也......唐襄州之鄧城縣,漢南陽之鄧縣也,治古樊城。
」
《通鑑輯覽》記載:「鄧城縣也,本漢鄧縣,唐曰鄧城。
」
《讀史兵略》記載:「鄧城縣,漢之鄧縣古樊城也。
」
以上眾多史料的表述都出奇一致,鄧城縣就屬於漢代的鄧縣,而且就在漢代鄧縣的樊城一帶。
可見臥龍崗所謂「鄧縣不是鄧城, 兩地不能混同」的說法完全與歷史記載相矛盾 。
第十七、所謂「證據之二十九:《隆中對》篇名不妥,應為《草廬對》」——這又是毫無根據的信口胡說。
首先,西晉陳壽編《諸葛亮集》時根本沒有將「隆中對」內容單獨成篇,也未對其單獨命名。
「隆中對」的全文是收在了《三國志.諸葛亮傳》中。
陳壽的《諸葛亮集》今天雖然失傳,但是其目錄卻記載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其中並無「隆中對」或「草廬對」的篇名。
可見臥龍崗說「草廬對」是陳壽的命名,完全是胡扯。
其次,「隆中對」也好,「草廬對」也罷都是後人的命名。
但以「隆中」為名遠早於「草廬」,應用範圍、影響力遠大於「草廬對」。
明末顧復在《 平生壯觀》中、清康熙 吳升在《大觀錄》中、卞永譽在《式古堂書畫匯考》中、 高士奇在《 江村銷夏錄
》中分別提到元代饒介的仿四家書卷中有「第三段草書諸葛武侯隆中對」。
可見「隆中對」一詞最早可能出現於元代。
此後南宋孫應時在他的詩《讀士元傳》中有「向來隆中語,荊益實素期」;明楊時偉在諸葛忠武書》卷四「連吳 」中說「時偉按侯『隆中語』云:孫權據有 江東已歷三世,此可為援而不可圖」;明張煌言在《書懷》中有「圯上書傳失絳灌,隆中策定起高光」;明蔣燦在《題杜少陵像》中有「抗志隆中對,飢驅蜀道難
」等等。
到了清代,以「隆中」 命名該對策則使用得更廣泛,這裡不再一一列舉。
而遲至清康熙年間,南陽知府朱璘在他的《諸葛丞相集》中,才首次以「草廬策對」命名該對策。
此後還有張伯行的《正誼堂全文•諸葛武侯文集》以及清嘉慶年間進士張澍的《諸葛忠武侯文集》,也使用了「草廬策對」或「草廬對」為篇名。
但使用頻率和範圍遠小於「隆中對」。
可見真實的情況是「隆中對」才是那篇著名對策最為世人所接受的命名。
第十八、所謂「證據之三十:躬耕地、寓居地、紀念地各有不同內涵,不能等同」——臥龍崗在這裡自扇耳光。
一方面口口聲聲說躬耕地、紀念地各有不同內涵,一方面又拿所謂朝庭敕封紀念地武侯祠、文人遊覽紀念地武侯祠的詩詞文章做證據證明臥龍崗是躬耕地,這自相矛盾的耳光打得真響。
事實上混淆躬耕地、寓居地、紀念地的恰恰是臥龍崗。
而隆中是諸葛亮家、是諸葛亮躬耕地、是劉備三顧地,完全是1700年來各種史料的共同記載。
最早關於隆中是諸葛亮家的記載:東晉《 蜀記》記載西晉:「晉永興中鎮南將軍劉弘至隆中,觀亮故宅,立碣表閭。
」
最早關於隆中是躬耕地的記載:南北朝劉宋裴松之注《三國志•諸葛亮傳》「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呤。
《漢晉春秋》云:「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
最早關於隆中是三顧地的記載:南北朝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又東徑隆中,經歷孔明舊宅北。
亮語劉禪云:先帝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即此宅也。
」
反觀所謂的臥龍崗,元代才有臥龍崗是躬耕地的傳說,明代才有臥龍崗草廬的記載,清代才有臥龍崗是劉備三顧地的說法。
對比可見,隆中的史料遠比臥龍崗久遠、豐富。
臥龍崗即便靠著混淆古今南陽的區別、混淆躬耕地與紀念地的內涵也只能編造出一些漏洞百出的謊言。
綜上可知,臥龍崗所謂證明自已是躬耕地的三十個證據完全是偷梁換柱、東拼西湊、謊話連篇、荒謬絕倫的笑話 !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
在公元2000年以前,海內外華人以諸葛亮躬耕於河南南陽的臥龍崗,是一個不容爭辯的歷史事實。這也是魏國降將黃權沒有去湖北或山東去祭祀諸葛亮,而跑到南陽臥龍崗建諸葛庵祭祀的原因。為什麼後來會有個「襄...
其實諸葛亮沒有躬耕於南陽,也沒有躬耕於襄陽,更是躬耕於鄧州
明嘉靖《鄧州志》說「十二年,備三顧諸葛孔明於隆中。本傳徐庶見備於新野,備器之。庶薦諸葛孔明家於南陽之鄧縣號曰隆中。」清乾隆《新野縣誌》說「建安十二年……是年(劉備)三顧諸葛亮於隆中。」又說「諸葛...
諸葛亮故居到底在哪?吵吵鬧鬧幾百年,到底躬耕於南陽還是襄陽?不服可辯!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表述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見於《三國志》),《三國志》為西晉史官陳壽所著,成書時間距諸葛亮逝世46年,蜀國滅亡17年,史料可信。此外,諸葛亮在《黃陵廟記》中也自述...
論證南陽臥龍崗為諸葛亮故居的文章有哪些特點呢?
沒有諸葛亮到宛城的歷史記載,也沒有諸葛亮隆中出前認識宛城誰的歷史記載,把《出師表》中的「臣夲布衣,躬耕於南陽」理解為南陽郡宛城(今南陽市區),是說不通的。
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歷代諸葛亮傳記都記載諸葛亮躬耕於隆中
諸葛亮是傳記相當多的一位歷史人物,對於各個時期的歷史學者來說,諸葛亮都是喜聞樂見的歷史研究對象,甚至明朝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都親自為諸葛亮寫傳記。在這些諸葛亮傳記中,諸葛亮「家在襄陽西的南陽鄧縣隆中...
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臥龍崗十景」是模仿隆中!
隆中和臥龍崗都自稱自已是真躬耕地對方是假的,並都在各自景區開發出所謂「十景」,而且名字幾乎相同。隆中「十景」包括草廬亭、抱膝亭、梁父岩、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橋、半月溪、老龍洞、武侯祠、三顧堂。臥...
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支持襄陽隆中的河南、南陽地方志
談到躬耕之爭,大家都可能以為河南、南陽方面肯定是「臥龍崗說」的堅定支持者。其實不然,有大量的河南、南陽方面的學者能客觀、真實的看待史實,明確支持襄陽隆中才是真正的躬耕地和三顧地!甚至許多河南、南...
襄陽歷史叢考:諸葛亮躬耕南陽再釋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明確講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正因為這樣,有關諸葛亮躬耕之地這一問題就被提出來了。到底是在河南的南陽臥龍崗,還是在湖北的襄陽隆中,往往在群眾中還產生爭論,因此,還得談點初淺...
諸葛亮到底躬耕於何處?原來是這裡!
三國時蜀丞相諸葛亮,祖籍是琅陽都,即現在的山東省沂水縣南,年幼時遷徙到南陽。他本平民布衣,躬耕壟畝。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成為他的得力助手,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勞。但是,諸葛亮年輕時躬耕...
諸葛亮的「耕地」在河南還是在湖北?
「躬耕地襄陽說」的十一大學術笑話一,「南陽,郡名,在現在的湖北襄樊一帶」。這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堂堂南陽郡,秦設,北至伏牛山,南達漢水北岸,而襄陽縣屬漢水南岸的南郡。南陽郡位於襄樊一帶,就如同胡...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是在湖北省襄陽市還是河南省南陽市?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諸葛亮隱居的南陽究竟在哪裡一直存在著爭議。
南陽、襄陽又出事了 網友投稿
南陽、襄陽又出事了(四)——看「襄陽說」祖師爺習鑿齒是怎麼變「躬耕南陽」為「躬耕襄陽」的?「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躬耕地有爭議,其中一說認為在今湖北襄陽隆中,源頭是東晉習鑿齒在《漢晉春秋...
習鑿齒小小的一個筆誤,釀成南陽襄陽幾百年無謂的「諸葛亮躬耕地」之爭
「諸葛亮躬耕地之爭」已經延續幾百年了不見結果。弄清「諸葛亮躬耕地之爭」的關鍵點在於:習鑿齒的《漢晉春秋》中"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是否成立?筆者的《習鑿齒「亮家於南陽之...
網友斷鷹攀崖投稿之一「襄陽人脈」扼殺「躬耕隆中」
【諸葛亮:「襄陽人脈」扼殺「躬耕隆中」!!!】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諸葛亮躬耕地有爭議,「襄陽說」的一大論點就是「襄陽人脈」,但是諸葛亮為何不說「躬耕於襄陽」呢?於是我們猜測:
三國之迷:解析諸葛亮躬耕於南陽
「襄陽說」、「南陽說」由來已久,但我認為表述不嚴謹,因為南陽這二字的涵義太廣。由於 「襄陽說」指的是現襄陽的隆中、「南陽說」指的是現南陽的臥龍崗,為了避免誤會,以下我用「宛城說」代表支持現南陽市...
訪南陽臥龍崗有感——周同賓
作者簡介:周同賓,當代著名散文家,獲得首屆「魯迅文學獎」散文獎等,現任河南省散文學會副會長,有百餘篇作品被譯介海外。1959年秋期,我來南陽求學。學校在臥龍崗。步出經武門,沿梅溪河西南行,舉頭就...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 我們一起來印證!
關於諸葛亮躬耕地之爭,最近又熱鬧起來,我們且不爭論,看客們耐心往下看......人民網:歷史解碼:十年磨一劍——諸葛亮隱居南陽之謎2002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