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故居到底在哪?吵吵鬧鬧幾百年,到底躬耕於南陽還是襄陽?不服可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表述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見於《三國志》),《三國志》為西晉史官陳壽所著,成書時間距諸葛亮逝世46年,蜀國滅亡17年,史料可信。
此外,諸葛亮在《黃陵廟記》中也自述道:仆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見於《諸葛亮集.文集》
可以確信,諸葛亮是在南陽生活的,那為什麼近些年會產生莫大的分歧,襄陽與南陽爭執不斷,關鍵就在於南陽實在太大了,當時的南陽郡既包含今天的南陽,也包含襄陽部分地區。
再加之古代人也不消停,更導致現在人喋喋不休。
最早的文獻都出自於晉朝,東晉習鑿齒(襄陽人)在《漢晉春秋》中所說:「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似乎確定了諸葛亮的家在襄陽市鄧縣的隆中。
然而,西晉惠帝時,為紀念先賢,曾命令鎮南將軍劉弘與李興一起到諸葛亮故宅祭祀,祭祀地點在「沔之陽」,即漢江北邊。
當時,鎮南將軍劉弘駐節宛城,李興是劉的參軍。
上圖是東漢南陽郡的管轄地,紅色的是今天的稱謂,黑色的是東漢時期的稱謂,橫跨河南和湖北兩省,面積4.5萬平方公里。
襄陽的名字沒有變化,而今天的南陽市區在東漢時為宛縣(宛城)。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所說的「躬耕於南陽」中的南陽是個很大的地理概念,就如同有人問你是哪裡人?你說你是河南的(或者湖北)是一個概念,具體是河南(或者湖北)哪的,沒有詳細的交代。
估計諸葛軍師沒有算出來,一千多年以後會有人搶他種地的地方,否則不會寫的那麼籠統。
但根據歷史文獻,我們還是可以探知諸葛亮到底生活在哪個區域。
1989年,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舉辦的諸葛亮躬耕地學術論證會,一共27個專家,經討論,一致認定諸葛亮的躬耕地在襄陽而非南陽,並列出五大力證。
由此,爭論告一段落,就連教科書上也註明諸葛亮,躬耕於湖北省襄陽的隆中。
然而,到了2010年之後,本來不爭了的南陽人又開始爭了起來,尤其最近幾年,愈演愈烈。
當時言之鑿鑿的專家們卻不再發聲了,就連教材也出現了兩個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語文》上冊《陋室銘》一篇中,該書對諸葛亮的躬耕隱居之地解釋為「鄧縣隆中,屬於南陽郡」。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級《語文》下冊《陋室銘》一篇中,則將「南陽諸葛廬」解釋為「諸葛亮隱居南陽時的草廬,南陽,今河南南陽。
」
那麼,諸葛亮到底在哪種的地呢?
襄陽人說,是在襄陽鄧縣的『隆中』,為什麼呢?因為《三國志》中記載的有《隆中對》,不就是在襄陽的隆中嗎?對此,南陽人激烈反對,明明是南陽,咋就成了襄陽了?襄陽人一句:此南陽非彼南陽,兌的南陽人無話可說。
若要分析諸葛亮到底在哪?也可以先看看劉皇叔在哪?因為是劉皇叔三顧茅廬找的諸葛亮,才有的《出師表》和《隆中對》。
那劉皇叔在哪呢?《三國志.諸葛亮傳》曰:「時先主屯新野。
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
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三國志裡面有明確的交代,劉備在新野,而恰好,新野不喜歡改名字,一千七百多年來一直用的這個名。
我用藍色框框圈了起來,昔時劉皇叔的屯兵地,向北60公里是南陽市(宛城),向南60公里是襄陽(隆中),劉皇叔呆的這個地方挺好的,兩邊都不得罪。
雖然距離一樣,但走的路卻大不相同,向北是平原,可騎馬奔馳。
往南是山路,要過漢江才能到達襄陽。
從新野到宛城(南陽),憑東漢末年的馬力,一天的時間可走一個來回。
而到襄陽,需第二天才能返回,中途不但要過江,還要翻山。
那麼我們就再來看看劉備為什麼屯兵新野,無論是看過《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的,兩本書裡面,劉表對劉備的態度是一致的。
劉表不信任劉備,非但不信任他,還很忌憚他,但出於仁義,又不能殺掉他,所以才把劉備弄到新野。
襄陽不用說了,劉表大本營,重兵把守。
那宛城(南陽)呢?是由劉表的大將文聘(不知道的可以百度)駐紮,一南一北看著劉備,距離也一樣。
名義上是讓劉備防曹操,而實際上有文聘在北,用不著劉備去防,否則就會直接把劉備放到南陽)而不是新野了。
而在劉備屯兵新野時,史書記載中劉備在此八年時間去襄陽的次數很少,據史書可查不超過5次,可見劉備也知道劉表不怎麼待見他。
從劉表對劉備的態度上看,如果劉備肆意在劉表的治下襄陽城附近四處溜達,可能性不大,如果去了襄陽城附近而不去拜見劉表,似乎可能性更小。
畢竟即使出於禮儀,劉備已經到襄陽了,無論見沒見的上諸葛亮,至少也要去看下劉表,更何況劉備去見諸葛亮是瞞不住劉表的,不表示一下怕說不過去。
難免劉表心裡會想,你們哥三一連幾天在這晃蕩,是啥意思?尤其是在建安12年,曹操即將舉兵南下的情況下,劉關張三個人同時離開軍營兩三天,不大可能。
從常理上推斷,三個人同時離開,很大程度上不會超過一天一夜,以免軍中生變,而如果去襄陽無論如何是不可能的,而去南陽則可當晚返回。
也就是說,從常理上來說,劉備去南陽的可能性更大,而非襄陽。
那麼說諸葛亮的躬耕地在南陽,是否有有力的證據呢?
其一:南陽在東漢時即指南陽郡,又指宛城縣。
《後漢書·志第十》:「後一年正月,光武起兵舂陵,會下江、新市賊張印、王常及更始之兵亦至,俱攻破南陽……四年六月,漢兵起南陽,至昆陽。
」這裡使用的是南陽,同一事件在同書光武帝紀、劉玄列傳中使用的都是宛城,也就是說在東漢時期,南陽與宛城是通用的。
沒必要寫南陽郡宛城縣那麼清楚,這也就解釋了諸葛亮為什麼很籠統的寫了個「躬耕於南陽」
在史書中大量郡名的使用已不是泛指整個郡境,而是具體指郡治所在地。
如前文中的「漢兵起南陽,至昆陽。
」「從南陽還,道寢疾,至葉,崩。
」這些記載,不用注釋,誰都知道是從郡治宛城到的昆陽和葉縣(昆陽和葉縣都歸南陽郡管轄,這裡的南陽顯然指的是宛城)。
也就是說東漢習慣用郡名代指郡所在的治所,而不是整個郡。
《後出師表》中稱:「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仿佛孫、吳,然困於南陽……」這裡的南陽,是指曹操在宛城為張繡所敗,身中流矢之事,南陽指的也是宛城,而非南陽郡。
其二:文物出土
清朝末年,南陽方城拐河鎮群眾,在灃河淤沙中發現一塊晉代詩畫石,上半部刻有《諸葛武侯躬耕歌》,下半部刻有諸葛亮畫像,該詩畫石現保存在拐河鎮高中院內。
《躬耕歌》共30句、150多字:「躬耕南畝樂如何,吃也靠著,穿也靠著;力勤糞多做生活,麥也添多,谷也添多;耕三餘一要斟酌,豐也不錯,凶也不錯……」。
其落款為:晉永和三年歲次癸亥秋月穀旦,尚書僕射和浴手敬書。
清代汪介人著《中州雜俎》載:「諸葛亮本琅琊人,徙於順之陽之石峽口(今方城縣小史店鎮東南12里處劉八卦村),結廬而隱,尋徙入南陽之臥龍崗。
今裕州石峽口(今方城縣小史店)有小茅庵,唐時石記猶存。
又嘗寓居於新野之野白崗,莊宅基址今為玉皇廟,古井尚在。
南陽臥龍崗碑陰載,新野地五頃,佃戶張某佃種,亦先賢之遺蹟也。
又唐縣有諸葛莊,武侯之遠田也,曾犁出古碑,在縣西桐寨鋪,去南陽市六十里。
又嘗居葉縣之平山下,現存隋開皇二年斷石幢云:『地有諸葛之舊墳墟,在高陽華里。
』今山下少西有諸葛廟,東有金雞冢,疑冢即孔明父祖葬處。
蓋孔明從琅琊避地而西,自其父祖已然,居南陽則自孔明始也。
此斷石幢既主國隋時物,則去三國未遠,當必得其真,故而書之。
」
據南陽《唐河縣誌-地輿志古蹟》記載:「諸葛莊在縣西四十餘里,位於桐寨鋪西,清乾隆五十二年,犁地得石碣,有『諸葛莊』三字,相傳武侯曾置莊田於此,去南陽舊廬僅六十里。
」桐寨鋪《鄉地名志》中也有這樣的記載:「諸葛莊位於桐寨鋪西南三公里,在曲崗村北350米處。
原系諸葛亮在此置買的莊田,早已不存,現僅留遺址,地勢較別處高,有磚塊瓦礫。
1937年,馮崗村民在此『挖出大缸一隻,傳說尚有水井一眼。
」按:相傳在三國建安初年,曹操三次率兵征伐宛城,』搞得百姓不得安寧,諸葛亮就從臥龍崗搬到桐寨鋪避難,並在此購置了土地房屋。
經南陽文物鑑定小組的專家對這裡的磚頭瓦塊朝廷鑑定確認這些樣品是漢磚漢瓦,此處是漢代村落遺址。
由此看來桐寨鋪諸葛莊遺址是可信的,諸葛亮躬耕南陽也不是固定在臥龍崗一個地方,在多處地方置有家產,四處遊走。
也解釋了為什麼劉備要三顧茅廬才見到諸葛亮。
其三:故將黃權在南陽臥龍崗建庵祭祀諸葛亮
亮初亡,人們懷念其功德,「遂因私祭之於道陌上」,隨後,步兵校慰習隆、中書郎向充等共上表,求立廟「斷其私祭,以崇正禮」,後主(劉禪)乃從之。
黃權則是最早在南陽臥龍崗建諸葛庵祭祀的人。
黃權,字公衡,巴西閬中人。
劉備襲取益洲後,任用其為代理偏將軍,劉備為漢中王后,任權為治中從事。
劉備在蜀稱帝後,欲報荊洲失守、關羽被殺之仇,將伐東吳,黃權竭力勸阻,但劉備不從,一定要率兵親征。
任命黃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
後來,伐吳果然失敗。
黃權因「降吳不可,還蜀無路」,故而降魏。
先主嘆曰:「孤負黃權,權不負孤也。
」黃權與劉備及諸葛亮有著濃厚的感情,尤其對諸葛亮十分佩服敬仰。
他經常在魏國官僚中稱頌諸葛亮。
司馬宣王曾給諸葛亮寫信說:「黃公衡,快士也,每坐起嘆述足下,不去口實。
」當權聽到故國丞相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後,不勝悲痛,即和南陽同鄉人在諸葛亮躬耕過的臥龍崗,修建了一座諸葛庵,因時節進行祭祀活動。
由此興起了一千多年來,南陽諸葛廬祭祀諸葛亮的開始。
其四:諸葛亮為劉備從南陽貸款以為軍需。
明代何宇度在《益部談資》記載:「先主寓荊洲,從南陽大姓晁氏貸款千萬,以為軍需,諸葛亮擔保,券至宋猶存。
」這是一條極重要的主證材料。
漢末,劉備開始無立足之地,從東吳借得荊州,當時軍需很困難,因諸葛亮在南陽躬耕十年,人際關係有所熟悉,於是,由諸葛亮擔保,從南陽晁氏貸錢千萬,以應急需。
當時打的借條,至宋代仍然保存著。
諸葛亮沒有從荊襄名士那裡借貸,反而從戰亂頻頻的南陽,可見諸葛亮對南陽更熟悉一些。
其五:唐裴度著文稱頌諸葛亮躬耕南陽
在成都武侯祠大門左側碑亭中,矗立著《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
該碑是唐憲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刻建。
由裴度著文,柳公綽書丹,魯建鐫刻。
它不僅有重要的文獻價值,又是一通書、刻俱佳的藝術珍品。
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學多才,功勳卓著。
他在碑文開頭說:「度嘗讀舊史,祥求往哲」。
這說明裴度對先賢諸葛亮的生平經歷及業績都作過研究,是很了解的。
裴度稱讚諸葛亮是一個「藏器在身,待時而動」的英才。
碑文說:「公是時也,躬耕南陽,自比管樂…..時稱臥龍」,因劉備「三顧而許以驅馳」,唐朝時的南陽已經和今天的南陽差別不大,如果諸葛亮當真躬耕於襄陽的話,裴度便不會再寫「躬耕於南陽」了。
這是迄今肯定諸葛亮躬耕南陽最早的石刻記載之一。
其六:唐代大量文獻記述諸葛亮躬耕南陽
在唐代,諸葛亮已名揚天下,大量文獻和碑刻記述了諸葛亮躬耕南陽、劉備三顧諸葛亮於草廬以及臥龍崗、諸葛廬等方面的事跡。
如,唐刑部員外郎侍御史沈回在《蜀丞相諸葛武侯新廟碑銘》稱:「伊昔武侯,踠足南陽,退藏於密,不曜其光。
」呂溫在《諸葛武侯廟記》稱:「胥字南陽,堅臥待主,三顧縝說,群雄粗定。
」嚴從在《擬三國名臣贊序》稱:「先主之跡遠播於汶隅,孔明躬耕南陽,盤桓待主……」李翰在《三名臣論》稱:「昔諸葛亮擁膝南陽,為『梁父吟』,自比管樂,州平、元直以為信然,雖涯量可窺,而遺蹟可見。
」趙均的《金石林時地考》稱:廬「在南陽城西南七里。
」最著名的便是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曰:「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其七:宋代堅持「南陽說」的人越來越多
宋代,堅持諸葛亮躬耕南陽的人越來越多,「南陽說」得到進一步發展和鞏固。
例如朱黼在《評諸葛孔明》稱:「孔明高臥南陽,自比管樂,世人莫之許也。
余竊論之,孔明王者之佐,伊尹之儔也~~~~~夫孔明之於伊尹,所遇雖異,處心則同。
夫躬耕有莘而樂堯舜之道,躬耕南陽而吟『梁父』之詩,同一隱晦也,聘三往而後起,駕三顧而後從,同一出處也。
」
宋司馬光在《咨治通鑑》中云:「初,琅琊人諸葛亮寓居襄陽隆中。
」《魏略》云:「諸葛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遊學。
」據上述記載,建安初年,諸葛亮在襄陽隆中住過,不是躬耕,而是遊學。
這些資料徹底否定了諸葛亮躬耕襄陽隆中說。
南宋民族英雄岳飛對諸葛亮十分敬慕,於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過南陽揮毫書寫了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並寫有跋語:「紹興戊秋八月望前,過南陽謁武侯祠。
遇雨,遂宿於祠內,更深秉燭,細觀壁間昔賢所贊先生文詞、詩賦及祠前石刻『二表』,不覺淚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
道士獻茶畢,出紙索字。
揮涕走筆,不計工拙,稍舒胸中抑鬱耳。
岳飛並識」。
其八:元代文人學士詠贊諸葛亮躬耕南陽
元代有不少文人學士寫了大量詠贊南陽臥龍崗和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文章。
如元代江西儒學提舉楊維鎮在《孔明自比管樂論》稱:「漢之諸葛孔明,方其躬耕南陽時,常自比管仲、樂毅,人固謂其大言夸世耳,以余觀之,其才業則過於管樂」。
元代儒學教授王謙在《丞相諸武侯廟碑》稱:「距南陽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崗曰臥龍,俗以武侯隱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區,起屋四楹,繪像而祠焉。
」元代翰林學士程鉅夫撰寫的《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稱:「臣瑾按,南陽城西七里,有崗阜然隆起,曰臥龍崗,有井淵然渟深,曰諸葛井,相傳漢丞相忠武侯故居,民歲祀之。
」《大元一統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蹟》中載:「臥龍崗在南陽縣境內,諸葛亮孔明躬耕地。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是元仁宗於延佑四年(公元1315年)欽定的。
據元代程鉅夫撰寫的《敕修南陽諸葛書院碑》稱:元武宗至大二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瑋到南陽,率官員僚屬到臥龍崗謁諸葛亮祠,「顧瞻徘徊,慨然興懷」,即指示南陽地方官將祠擴修,並在祠東建孔子廟,廟後建諸葛書院,此工程於至大二年春動工,皇慶無年秋落成,計施工四年。
完工後,河南向朝廷奏請命名 。
元仁宗於延祐四年(公元1315年)交中書平章政事與翰林院集議,給南陽臥龍崗諸葛亮祠正式命名為「武侯祠」。
南陽臥龍崗武侯祠從此得到朝廷欽定的地位。
程鉅夫為元代翰林學士,湖廣京山人,當時參與集體研究並撰《敕修》碑文,應該說是可靠的根據。
其九:明代官方誌書肯定諸葛亮躬耕南陽
《大明一統志》是明代官修的歷史地理專著,該志書卷30南陽府《山川》條中稱:「臥龍崗在府西七里。
起自嵩山之南,綿亘數百里,至此截然而往,迴旋如巢,然草廬在其中。
世人喻孔明為臥龍,因號其崗雲。
其下平如掌,即孔明躬耕處。
」該志書在卷30南陽流寓條又稱:「諸葛亮,本琅琊人,漢末避亂,寓居南陽之西崗,躬耕隴畝。
」
《明嘉靖南陽府志》的說法,大致與《大明一統志》相同。
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經河南等處布政司奏請,明世宗確認南陽臥龍崗「實為諸葛亮藏修發跡之所」,「但襄陽不過亮與隱士龐士元往來游息之地。
」
明《嘉靖乙酉撫民右參政許復禮呈照碑記》稱:「南陽郡城西七里許,有阜隆然,綿亘四十餘里,名曰臥龍崗,乃漢丞相忠武侯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崗上有草廬故居,前有忠武侯廟,廟中塑像綸巾抱膝,宛然令人起敬,旁有書院故址,詢之父老,考之郡志,皆雲孔明大節,自唐宋以來,鄉人立祠祀之,血食有年~~~。
」明憲皇帝在《諸葛武侯》贊詩序中曰:「孔明值漢室板蕩,隱於南陽,司馬徽謂先主曰,識時務者為俊傑,諸葛孔明真俊傑也~~~~。
」
明李東陽在《重修諸葛武侯祠記》稱:「南陽城西五里臥龍崗,為草廬舊址,漢史稱侯躬耕南陽,又曰寓居襄陽隆中。
元建祠祀侯,又置書院,設山長,聚徒講學,給田數百頃。
」
明末朱瓘在《重修諸葛武侯祠記》稱:「南陽縣治之西,去城六七里許,有崗曰臥龍,舊有諸葛武侯祠,歲久就圮,唐王妃蘇氏聞之,啟於王曰,聞諸葛孔明漢季之功臣,南陽之英偉,祠宇弗稱,恐無以妥神靈,無以慰往來瞻拜者仰懷。
王曰,吾亦云雲,汝有雅致,聽汝成之。
乃捐內帑貲財,以庀材物工傭之需,命承奉白震總程督事。
」
明代詩讀蜀地新都人葉桂章在《武侯記》稱:「嘉靖乙酉歲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陽,暇日得拜武侯祠於臥龍崗,崗在郡西南可十里許,叢竹蕭蕭,古木森森,映祠之前~~~~~地勢四面稍下,惟中崗隆起,故曰隆中,蓋南陽偉觀也。
」有學者認為古隆中應該在南陽臥龍崗上,或者是臥龍崗的別稱。
其十:清朝康熙乙酉年編印了《龍崗志》、《忠武志》二書
清朝時期,諸葛亮躬耕地之爭進一步升溫,但諸葛亮躬耕南陽的觀點仍占據主流。
清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記》稱:「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遺蹟,於琅琊則遡所生也,蜀與滇,報其功而懷其德也,至南陽又功其躬耕養晦地也,亘古至今,遂相傳宛有臥龍崗雲…….」
清澎而述在《重修諸葛丞相忠武侯祠記》稱:「史稱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顧諸葛亮於南陽。
南陽西七里許,相傳為臥龍崗,即躬耕舊處……。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
在公元2000年以前,海內外華人以諸葛亮躬耕於河南南陽的臥龍崗,是一個不容爭辯的歷史事實。這也是魏國降將黃權沒有去湖北或山東去祭祀諸葛亮,而跑到南陽臥龍崗建諸葛庵祭祀的原因。為什麼後來會有個「襄...
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臥龍崗胡編亂造的所謂三十個證據!
臥龍崗為把自已包裝成躬耕地,杜撰、拼湊了所謂「諸葛亮躬耕南陽的三十個證據」(具體內容可在網上搜,這裡不浪費篇幅引用了)。通過在網際網路的傳播,讓某些南陽人心潮澎湃、信心大增。可細看這所謂三十個證...
再來一發,說說諸葛老人家的躬耕地
前幾天攢了一篇文,引來湖北各方校園級「大哥」各種噴。俺不糾結,愛咋咋地,比不了諸葛他老人家舌戰群儒,但對付幾個娃娃,某家還是胸有丘壑,如持左券。今兒得閒了,給那幾個娃娃腦子擴充一下容量。
襄陽歷史叢考:諸葛亮躬耕南陽再釋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明確講過:「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正因為這樣,有關諸葛亮躬耕之地這一問題就被提出來了。到底是在河南的南陽臥龍崗,還是在湖北的襄陽隆中,往往在群眾中還產生爭論,因此,還得談點初淺...
諸葛亮身上竟然藏著個大謎團
前些時,有學者考證稱《三國演義》中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故事不靠譜,其描述中地理方位非常混亂:關羽從許昌去河北投奔劉備,本可以直接向北前往鹽津或者滑縣,渡過黃河進入冀州。羅貫中卻讓他莫名其妙地向...
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是在湖北省襄陽市還是河南省南陽市?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諸葛亮隱居的南陽究竟在哪裡一直存在著爭議。
想不到吧,諸葛亮躬耕地南陽竟然也有地方叫隆中
此論點僅僅摘自古書記載。如有雷同實屬榮幸。諸葛躬耕地之爭由來已久,且不說當時南陽郡管不管轄當時的南郡。也不說隆中對原名草廬對。單說襄陽隆中當時名叫阿頭山。那麼重名的地方那麼多,襄陽有隆中,別的地...
論證南陽臥龍崗為諸葛亮故居的文章有哪些特點呢?
沒有諸葛亮到宛城的歷史記載,也沒有諸葛亮隆中出前認識宛城誰的歷史記載,把《出師表》中的「臣夲布衣,躬耕於南陽」理解為南陽郡宛城(今南陽市區),是說不通的。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 我們一起來印證!
關於諸葛亮躬耕地之爭,最近又熱鬧起來,我們且不爭論,看客們耐心往下看......人民網:歷史解碼:十年磨一劍——諸葛亮隱居南陽之謎2002年12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
諸葛亮到底躬耕於何處?原來是這裡!
三國時蜀丞相諸葛亮,祖籍是琅陽都,即現在的山東省沂水縣南,年幼時遷徙到南陽。他本平民布衣,躬耕壟畝。劉備三顧茅廬,使諸葛亮成為他的得力助手,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赫赫功勞。但是,諸葛亮年輕時躬耕...
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歷代諸葛亮傳記都記載諸葛亮躬耕於隆中
諸葛亮是傳記相當多的一位歷史人物,對於各個時期的歷史學者來說,諸葛亮都是喜聞樂見的歷史研究對象,甚至明朝皇帝明宣宗朱瞻基都親自為諸葛亮寫傳記。在這些諸葛亮傳記中,諸葛亮「家在襄陽西的南陽鄧縣隆中...
細解諸葛亮之謎:是三顧還是自己投奔
蜀漢後主曾經說過:「政在葛氏,祭在寡人。」意思是說,自己只主持祭祀天、地、祖宗等禮儀活動,軍、政、財、文大事統統由姓葛的大臣一手操辦。這裡的葛姓大臣究竟指誰?熟悉三國歷史的讀者都知道,當然是指諸...
劉備三顧茅廬的茅廬,究竟在何方?
歷史小常識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東漢末年,漢朝宗親左將軍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隆中對》(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
劉備三顧「草廬」還是三顧「宅院」?
建安十二年(207年),劉備從新野(今南陽新野)出發,請「躬耕於南陽」的諸葛亮,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三分天下,光復漢室」的「草廬策略」,即《草廬對》,習鑿齒提出「躬耕於隆中」之後,《草廬對》被一部...
河南有個4A級景區,沒山沒水門票60,卻是最具人氣景區
南陽武侯祠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陽市城西臥龍崗上,初建於魏晉,盛於唐宋,有1800多年歷史,是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十年躬耕隱居地和歷代祭祀諸葛亮的地方,也是漢昭烈皇帝劉備「三...
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臥龍崗十景」是模仿隆中!
隆中和臥龍崗都自稱自已是真躬耕地對方是假的,並都在各自景區開發出所謂「十景」,而且名字幾乎相同。隆中「十景」包括草廬亭、抱膝亭、梁父岩、六角井、躬耕田、小虹橋、半月溪、老龍洞、武侯祠、三顧堂。臥...
諸葛亮當時隱居的地方如此美,怪不得他不願意出山了
「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廣而平坦;林不大而茂密。」這就是歷史文化名城湖北襄陽以西十三公里的古隆中山鄉秀色。我國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青年時期在這裡隱居長達十年之久。膾炙人...
三國之迷:解析諸葛亮躬耕於南陽
「襄陽說」、「南陽說」由來已久,但我認為表述不嚴謹,因為南陽這二字的涵義太廣。由於 「襄陽說」指的是現襄陽的隆中、「南陽說」指的是現南陽的臥龍崗,為了避免誤會,以下我用「宛城說」代表支持現南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