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常備軍10萬,為什麼不發展經濟而一直堅持北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赤壁之戰,天下三分,劉備占據益州,荊州。

尤其是當時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戰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然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政權只剩下一州之地,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無法實現,為何不發展經濟而一直堅持北伐?

對於蜀漢為啥一定要檢查北伐,諸葛亮的《出師表》完全可以看得出來。

《前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後出師表》: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

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益州疲弊」,又在後出師表中說「王業不偏安」,直接告訴我們北伐的直接原因:「王業不能偏安」,政權的正統性;以及根本原因,「益州疲弊」,益州根本太小,發展不起來。

《文獻通考》中說:

魏武據中原,劉備割巴蜀,孫權盡有江東之地,三國鼎立,戰爭不息,魏氏戶663423,口4432881;漢昭烈章武元年,有戶 20萬,男女90萬;蜀亡時(263年),戶28萬,口94萬,帶甲將士102000,吏4萬;吳赤烏三年(240年),戶52萬,男女230萬,吳亡時 (280年),戶53萬,吏32000,兵23萬,男女230萬。

從上所見,蜀漢的人口大概是魏國的五分之一,是吳國的二分之一,吳國和蜀國加起來是魏國的三分之二。

蜀漢政權自失去荊州、猇亭打敗後,國力衰弱,人口和兵力都遠落後於曹魏,中原地區作為自古以來的經濟發達區域,其繁榮程度不是四川可以比的。

蜀漢都處於很大劣勢,常備軍才10萬大軍,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時間拖得越久,國力差距也就越大!

所以沒有的選擇,必須北伐。

首先是政權的合法性和正統性,當初劉備是打著恢復漢室江山的旗幟,這個目標的統一之下,曹魏代漢不久,根基未穩,老百姓和士大夫,還有一絲念漢之情,等魏國根基穩固,老百姓習慣了魏國的統治,恢復漢室就基本沒希望了。

其次,弱化蜀漢政權內部矛盾,帶動敵我矛盾激化。

在益州建立政權的蜀漢,根基並不安穩,荊州系,益州系,原從系,各種勢力交織齷齪。

而原從系和荊州系的代表基本消亡,益州系士族控制蜀漢朝政,是遲早的事情。

而益州士族控制下的蜀漢政權,唯一的道路就是投降。

赤壁之戰前,曹操率大軍而來,東吳的所有大臣基本都勸孫權投降,足以證明三國的士族的劣根性問題。

再次,蜀漢的軍事力量不足,蜀漢的精銳部隊是劉備十幾年轉戰南北,苦心攢下來的一點家當,夷陵之戰損失十幾萬人,以及整個荊州派系的人才。

蜀中缺乏出產能征慣戰將士的土壤,也沒有出過什麼名將,所以諸葛亮必須儘快利用軍隊還有戰鬥力時,在戰爭學習戰爭,培養自己的骨幹。

而且每次北伐的目的,並不是真正要奪取中原,而是最大目標是消耗曹魏,如果可能,相機奪取隴右,那裡出產駿馬,也出產良將銳卒。

這也就說明為何曹魏的降將姜維,能夠成為蜀漢的最後的中流砥柱。

綜上,諸葛亮北伐,主要是為了掠奪隴右地區的人口和資源,消耗國力的同時,引起潛在的社會動亂,從而減緩北方經濟恢復的速度。

一旦出現機會的話,進入關中,逐鹿中原。

如果沒有機會的話,以保存國力、兵力,鞏固對蜀漢的控制。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白話論史:歷史上最被高估被神化的智多星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物被後世演義成了神,你說他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貢獻有功績?那是肯定的。但是把他們演義成了神,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這就有點過了。今天咱們就說說諸葛亮,其實諸葛亮在歷史上做出的貢...

諸葛亮舉全國之力進行北伐,目的是什麼?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最讓後人悲嘆的,可能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了。在此之後,劉備兵敗夷陵,蜀漢精銳之師損失殆盡,加上荊州奪回無望,蜀漢可以說到了最危急的時刻。在此背景下,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志,先是...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