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早知道「益州疲敝」為什麼還要「六出祁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益州疲敝,危急存亡,為什麼孔明先生還要不惜一切代價舉傾國之兵六出祁山,一直到死都堅持北上伐魏呢?這是有原因的!
四十七歲的諸葛亮在劉備死後四年,開始了他的第一次北罰。
之後,這樣的戰爭又有四次,都是略有小勝,得不償失,勞而無功。
最後一次,他本人也一身殉職,病逝軍中。
實際上北伐的失敗諸葛亮早已心有所料。
首先北魏不是紙老虎,也並不腐敗或腐朽,國情不必蜀漢差。
其次益州很難成為奪取天下的根據地和策源地。
第三,與諸葛亮本人的能力有關,治國第一,治軍次之,用兵最差。
這些我都能看出來,當時的諸葛亮不可能看不出。
司馬懿就曾信心滿滿地說:別看孔明來勢洶洶,消滅他缺指日可待。
現在追溯這段歷史,就該能看出內涵了,也有學者給出了答案。
所謂益州疲敝,就是弱小。
弱小就要奮發圖強,這很正常。
但是諸葛先生總麼說是危急存亡之秋呢?又為什麼危急存亡還要六伐北魏呢?因為有內憂。
蜀漢政權的執政者,劉備集團可謂是「插門女婿」,蜀漢政權的建立也是後來居上。
其實蜀漢官場有三股力量,一是益州本土的士族,其次是劉璋集團的舊部,還有就是劉備集團。
這個力量是相互排斥的,如果搞不好,內戰將一觸即發。
所以諸葛亮為了轉移視線,不斷的北伐,讓國家處於戰爭狀態,以外戰防止內戰。
因為無論是轉移注意力還是加強凝聚力戰爭都是最好的手段。
除了形式所迫外,部分也出於諸葛先生懷裡揣著的理想。
諸葛亮說,我很感激先帝的厚恩......因此要完成先帝的遺願,吞吳滅魏,興復漢室。
這是一方面。
另外,諸葛亮有一個非常堅定的認識,他在另一份《出師表》里跟劉禪講: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不伐賊王業亦亡。
這也許就是理由吧。
建都成都的蜀漢可是一直認為是西漢的繼承人,但是前漢的首都在長安,後漢的首都在洛陽,那又總麼行呢?於是有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也說明戰爭不可避免。
此文由作者原創,禁止隨意轉發!
古文篇(一)·《前出師表》·諸葛亮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
蜀漢常備軍10萬,為什麼不發展經濟而一直堅持北伐?
赤壁之戰,天下三分,劉備占據益州,荊州。尤其是當時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戰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然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政權只剩下一州之地,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無法實現,為何...
《出師表》中的這句話就預示著蜀漢的亡國之危不在曹魏!
三國時期,蜀漢最大的敵對勢力就是曹魏了,名義上,蜀漢是承接大漢正統,而曹魏則正是篡漢的逆賊,劉備素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之意,可天下大勢如此,蜀漢終究還是敵不過曹魏,最終被其所滅,而實際上,蜀...
諸葛亮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自諸葛亮嗎?
蜀漢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最終以諸葛亮病死軍中而宣告失敗。那為何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三國蜀後主劉憚即位後,諸葛亮蜀國主政,屢次興兵北伐,但勞而無功,心力交瘁,最終身隕征途,常使人慨嘆不己!...
自知「益州疲弊」的諸葛亮 為什麼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非要北伐
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三國演義中,隆中對都是和諸葛亮密不可分的,三分天下的格局是諸葛亮判斷出來的,劉備去世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照理說,諸葛亮當初的規劃已經完成。但是,為什麼諸葛亮卻要打破自...
諸葛亮北伐,目的為何?是自取滅亡嗎?
網絡上,對於諸葛亮北伐的是非利弊,爭論極大,從不同的側面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本文從多個角度來考察諸葛亮北伐的方方面面,試圖給出一個全面、公允的評價。有人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是自取滅亡之...
《後出師表》:看看你的項目計劃書,有沒有說清楚這幾點?
公元227年,諸葛亮上《出師表》,臨表涕零,言辭懇切。然而,比起眼淚,職場更相信實力。板上釘釘的事實是,錯失街亭後,第一次北伐只能草草收場。諸葛亮無奈之下只得揮淚斬馬謖,上疏自請降職三等。
東漢末年三國鼎立蜀漢最弱,諸葛亮卻為何「六出祁山」?
觀東漢末年三國局勢,毫無懸念曹魏實力最強,東吳次之,蜀漢最弱。縱觀中國歷史長河一般都是強大的國家攻打弱小的國家,就比如中國近代史外國列強侵略中國,八國聯軍已經是洋槍洋炮了,中國還大刀長矛呢,軍事...
明志北伐,諸葛亮出師表
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