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孔明堅持北伐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在中國地位非常高,在世人眼中他,他算無遺策、通天曉地、精通軍事、運籌帷幄的一個智慧超卓入聖之法家風範完美人物。

那麼,就是這麼一個完美的人,為什麼屢次北伐不成功,還要堅持北伐呢?難道他沒有算過帳,每次出兵都是大規模出動,「蜀道難於上青天」要消耗多少物資。

一共北伐了5次。

諸葛亮如此熱衷於此,為什麼?

我們來看《出師表》裡面的諸葛亮就制定了北伐的日標,是十六個字,「北定中原,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目標就是,掃平曹氏一族,恢復我們的漢室,把我們的首都搬到洛陽,讓我們的皇上在那裡上班,這就是諸葛亮北伐的目標。

那麼這個目標實現了嗎,顯然沒有。

為什麼沒有呢,有三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曹魏非速亡之國。

劉大耳去世以後,諸葛亮接管了蜀漢的政權,這個時候,曹魏那邊是一片欣喜,因為他們始終是把劉備當作頭號敵人的,是諸葛亮還可以打打主意。

第二點,益州非進取之地。

益州這個地方的特點是什麼呢?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四川和陝西南部地區,易守難攻。

周邊是崇山峻岭,中間是成都,四季常青,沃野千里,物產豐富,所以你到了這個地方,你避難可以,守城可以,出擊不可以。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你軍隊都出不去,所以劉備在荊州的時候,只能向西去益州,不然你荊州被益州和揚州夾中間,都快成三明治了。

這裡可以解釋,關羽失去荊州之後,劉備為什麼一意孤行的東征,就是因為荊州丟不得!丟了等於只能偏霸一方,而非統一寰宇。

第三個原因,諸葛亮非將略之才。

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並不像小說演義一樣,那麼運籌帷幄算無遺策。

其實原本是有定論的,陳壽說的很清楚, 「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意思是,治理是可以的,但是帶兵打仗不是他的長處,他當總理的能力遠遠優於國防部長的能力。

這是陳壽對諸葛亮能力的非常準確的評價。

那麼既然如此,難道他沒看出來?答案是不可能的,諸葛先生何等聰明怎麼可能看不出。

為什麼諸葛亮還是要堅持北伐呢?

看《出師表》開篇就說:「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姐,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 為什麼說是危急存亡,剛剛南征孟獲他們完,應該很安定才對,怎麼說是「危急存亡」這麼嚴重呢?難道曹魏要打過來了嗎?難道東吳要打過來了嗎?自赤壁之戰後,的戰爭,劉備征漢中,關羽圍襄樊,夷陵之戰,諸葛出祁山,都是你劉備集團、蜀漢政權屢屢桃釁主動去干人家。

這個危急存亡指外患,恐怕是站不住腳的。

那麼只有一個解釋,蜀漢內部出了問題。

就因為他那個政權是由劉皇叔帶過去的荊州集團、劉璋留下來的益州集團、還有益州本地士族的三股政治力量組成,所以,諸葛亮之憂,憂在蕭牆之爭。

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就只有採取這樣的政策,對內依法治國,對外發動戰爭。

戰爭對於轉移注意力,加強凝聚力,鎮壓反對派都是很有利的,這叫做安內必先攘外。

第二點小國更要圖強。

在魏蜀吳三國當中,蜀是最弱小的,弱小的國家要生存,只有奮發圖強,你不能坐在家裡等著人家來打你。

都說《後出師表》裡面,「諸葛亮」說「不伐賊,王業亦亡,唯坐待亡,孰與伐之。

」 意思是說,我們不干他們,我們的恢復漢室的大業也要亡了,與其坐著等死,還不如去跟他開干。

所以諸葛先生制訂了,以弱為強,以攻為守的自保戰略方針。

再說了,諸葛亮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身為一個理想主義者,是不會放棄一丁點希望的。

機遇只給有準備的人。

為了抓住機遇,必須使蜀漢政權時刻保持戰爭狀態。

但是呢,諸葛亮理想「北定中原,復興漢室」沒有便,但是客觀條件變了!早在他跟劉備談話《隆中對》的時候,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劉備要想統一中原,第一必須跨有荊州益州兩地「先取荊州為家,後取西川建立基業」;第二,要待天下有變,兩路兵馬從荊州益州出擊。

這是北伐中原的理想化條件。

但是形勢變了,曹魏非速亡之國呀,沒有「天下有變」的條件啊,那該怎麼辦?另外荊州讓關二哥給丟了和劉皇叔東征又在夷陵流了大姨媽血,形勢變了,理想要堅持,就要改變策略,也就是說他必須繼續高舉「漢賊不兩立」的政治旗幟,堅持恢復漢室的立場,堅持北伐掃蕩北方,堅持聲討曹魏國賊。

承蒙不棄,歡迎留言,分享轉發

想看給更多內容,請移步

微信公眾號:貝葉迷津

今日頭條號:貝葉迷津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