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在「益州疲弊」時要堅持北伐,這是否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首先筆者需要向各位看官明確一點,那就是諸葛亮北伐和隆中對中的北伐是完全不同的。
隆中對是這麼說的: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大致是一個鉗式戰略,一路出兵宛洛,一路出兵關中,直搗曹魏的腹心。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到諸葛亮北伐時,此戰略已經完全不可實現,既然跨有荊、益不可行,天下也未有變,而蜀國內部呢,恐怕也未見得有多和諧,一無天時、二無地利、三無人和,那麼為什麼還要北伐呢?而且為何採用的戰略還是步步為營的策略,而且出兵的方向多是遠離曹魏腹心的隴右呢?
因為不北伐不行!
後出師表中說「王業不偏安」,諸葛亮在前出師表中說「益州疲弊」,筆者認為王業不偏安是表面現象,益州疲敝是根本原因,益州疲敝導致了王業不能偏安。
為何不發展經濟,等國力強盛,答案是不能,時間不在蜀漢這一邊。
首先是外部不允許。
《文獻通考》中說: 魏武據中原,劉備割巴蜀,孫權盡有江東之地,三國鼎立,戰爭不息,魏氏戶663423,口4432881;漢昭烈章武元年,有戶 20萬,男女90萬;蜀亡時(263年),戶28萬,口94萬,帶甲將士102000,吏4萬;吳赤烏三年(240年),戶52萬,男女230萬,吳亡時
(280年),戶53萬,吏32000,兵23萬,男女230萬。
我們可以看到,蜀漢的人口大概是魏國的五分之一,是吳國的二分之一,吳國和蜀國加起來是魏國的三分之二。
曹魏占據的中原和北方地區是中國開發最早的地區,三國鼎立的局面之所以形成,就在於漢末軍閥在北方混戰,而南方相對安定,但是一旦大家都卯足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時間一定不在蜀漢這一邊。
所以必須北伐。
那麼北伐有效果嗎?有!
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宜預選步騎二萬,以為二部,為討賊之備。
又以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
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
可見諸葛亮北伐基本起到了牽制魏國的目的,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史料,魏明帝曹睿前半生是以一個千古明君的形象出現的,但是到了諸葛亮死的第二年,他立刻讓人大跌眼鏡,不顧大臣諫阻,開始大肆營造宮室,完成了明君到昏君的轉型。
可見諸葛亮實在把小伙憋壞了。
其次蜀國內部結構造成諸葛亮必須不停的北伐。
我們看三國的歷史最喜歡看三國的英雄,但是真正決定三國歷史走向的往往不是英雄。
而是世家大族。
三國的歷史,往深了分析,都繞不開一個話題:世家。
世家是什麼?世家是當地的望族,藉由經濟的壟斷和知識的壟斷達到了政治的壟斷。
可以說鐵打的世家流水的軍閥。
軍閥要想穩固自己的統治必須親近當地的世家。
世家是本地的豪族,上面分析了,曹魏對於蜀漢而言是一個不可能戰勝的強敵。
所有的世家面對強敵時,都只有一個選擇-----投降。
熟悉三國歷史的知道,魏蜀吳三國都遭遇過世家的背叛。
曹操遭遇過兩次,他先在兗州被陳宮聯合兗州豪族借呂布之力給他來個背刺,後在官渡之戰後,在袁紹那裡發現自己人給敵人的大量書信。
他只能看都不看付之一炬,都說曹操大度,可曹操不大度,還能怎樣呢?難道把世家都殺光?殺光了靠誰治理天下?
孫權也遭遇過背叛,曹操南征,除了寥寥數人,群臣第一反應是投降。
蜀漢的世家就更沒有節操了,劉備入川,他們投降,後來鄧艾越陰平小道,蜀漢的士族反應也是投降,最終成就了鄧艾的不世之功。
對於世家而言,他們不需要有節操,無論誰來統治,總歸要用他們,所以對於蜀漢的士族而言,統治者叫劉禪和曹睿區別不大,甚至說叫曹睿更好,曹睿的統治中心在中原,那麼蜀中的事當然是要拜託蜀中的世家大族,在魏國治下,他們不用養兵,不用跟諸葛亮這些荊州人爭權,何樂而不為呢?
蜀漢內部暗流涌動,而諸葛亮作為荊州集團的首腦,他在時固然可以壓制益州集團,但是時間依然不在他這一邊。
隨著荊州集團這一代追隨劉備的精英老去,益州集團重新掌握政權幾乎是可以預料的,而他們掌握政權只有一個結果,那就是投降,事實上多年後面對鄧艾,也是這麼做的。
這就是益州疲敝的深層意義,也是北伐的主因。
政權內部有危機,只能從外部化解,那就只能不停地北伐了。
藉此既能轉嫁國內矛盾,又能趁機培養人才,完成政令軍令統一。
司馬懿一人 撲滅了諸葛亮出山時獻給劉備的「隆中對」計劃!
三國時,諸葛亮五次北伐,最後終於國庫耗盡,自己也油燈燃盡,病死在五丈原。而在諸葛亮的北伐中,曹魏將領司馬懿可謂是最大的阻礙,諸葛亮使出渾身解數都無能為力!這些是大家都非常清楚的。可是關羽失荊州,...
劉備有五虎將和臥龍鳳雛 為什麼統一不了天下
三國里人才濟濟,文的也有,武的也有。那裡是群雄割據的年代 ,各路大神舉旗占山為王,誰與爭鋒,看各路的人馬互有打殺,誰都想在這個大蛋糕里爭一塊。但拼到最後,三分天下已經越來越明朗,曹操分到了最大的...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三國之蜀漢興衰——成也此人敗也此人
蜀是三國里起家最晚、滅國最早的國家,但並不代表它是最弱的一個,全盛時期的蜀國實力超越孫吳,直追曹魏。那麼為何天平傾斜的如此之快呢?一切的開始只因一人————
揭秘三國時代,國小兵弱的蜀漢為何越戰越強?原因很簡單只有三點
三國時期,魏國、蜀國和吳國三國鼎立,魏國占有大漢十三州的九州,吳國占有揚州和交州,外加荊州的六郡,而蜀國只有一州就是益州,不過益州的領土可是頂上曹魏的兩個州,只不過都是無主的荒地,開發比較慢
明明是三國,為什麼說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東漢與西晉之間的一段歷史時期,主要有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形成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
諸葛亮堅持北伐被誤解了一千八百多年,真實原因讓人心服口服
諸葛亮北伐歷史上又叫諸葛亮北伐中原(長安),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從228年春至234年冬,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歷史上,對諸葛亮北伐多有看法,有的...
諸葛亮舉全國之力進行北伐,目的是什麼?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最讓後人悲嘆的,可能就是關羽大意失荊州了。在此之後,劉備兵敗夷陵,蜀漢精銳之師損失殆盡,加上荊州奪回無望,蜀漢可以說到了最危急的時刻。在此背景下,諸葛亮繼承了劉備的遺志,先是...
三國時期,蜀國國力偏弱,為什麼還要進攻魏國?
魏蜀吳三國之中,曹魏的勢力就三國來說是最強大的,蜀漢的力量顯得要弱些,特別是關於在大意失掉了荊州之後,和後來劉備領兵敗於夷陵之戰,這兩場戰役令蜀國得兵力大減,然而為什麼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麼還能進...
天府之國變成益州疲弊誰是罪魁禍首?諸葛亮十個字道出了問題根源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這似乎已經是歷史定論,但是不知道當時的西川老百姓贊不贊成這個說法。而諸葛亮自己制定的「隆中對」和他寫的《出師表》就有不同的說法,證明是在自己手裡,把一個「天...
三國蜀國的戰鬥力第一!
好像大部分人都說蜀國是最差的,其實是最強大的!開始諸葛亮和關羽鎮荊州,龐統輔助劉備進攻,這都是按照隆中對的計劃而行,如果龐統不意外死,諸葛亮也不用入川,到劉備取得漢中,那就牛逼了,隆中對說的就能...
蜀漢常備軍10萬,為什麼不發展經濟而一直堅持北伐?
赤壁之戰,天下三分,劉備占據益州,荊州。尤其是當時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戰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然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政權只剩下一州之地,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無法實現,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