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諸葛亮為何堅持北伐?實為以攻代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杜甫的對武鄉侯諸葛亮的感慨,亦是很多人對諸葛孔明一生的最大感想。
諸葛亮身負託孤重任,在恢復蜀漢國力和平定南中地區的叛亂之後,遂於228年春(蜀漢建興六年)至234年冬(蜀漢建興十二年),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三國演義》中「六出祁山」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其中一次是曹魏的反擊,真正出兵祁山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
諸葛亮堅持北伐是否正確?這一點在史家中一直存在爭議,不少人認為如果避免戰爭把主要精力投入建設蜀漢,使蜀國休養生息,在蜀漢國力強盛時再出擊,會不會好一點?在此,筆者認為諸葛亮乃至後來的姜維一直堅持北伐是正確的戰略方針。
在談堅持北伐是否正確之前,我們需要明確一點,諸葛亮實際中的北伐和隆中對中的北伐是不同的。
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隆中對中的北伐策略可以簡化為一個「鉗形攻勢」,大致就是蜀漢東西並進,對兩地進行重點進攻,西線部隊進攻關中地區,東線荊州部隊進攻曹魏集團的統治中心地區。
可當諸葛亮進行北伐時,隆中對中的北伐策略已經完全不可實現,荊州的失去對蜀漢的北伐大業來說就是致命性打擊,再加劉備伐吳損失了蜀漢的精銳力量(此處暫且不談)。
諸葛亮北伐時,僅僅占有益州和漢中二地,正如《出師表》中所說的「益州疲敝」,而蜀漢集團又要奉行劉備「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誓言。
但是我們應該仔細想一想,「王業不偏安」只是表面現象,「益州疲敝」才是根本原因。
下面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文獻通考》:
魏武據中原,劉備割巴蜀,孫權盡有江東之地,三國鼎立,戰爭不息,魏氏戶663423,口4432881;漢昭烈章武元年,有戶 20萬,男女90萬;蜀亡時(263年),戶28萬,口94萬,帶甲將士102000,吏4萬;吳赤烏三年(240年),戶52萬,男女230萬,吳亡時 (280年),戶53萬,吏32000,兵23萬,男女230萬
-
天時:荊州失守,曹魏篡漢,夷陵慘敗,益州疲弊;
-
地利:蜀漢北部(今秦巴山區)雖然成了防禦的天然屏障,可也成為了北伐大軍的天然阻隔;蜀漢所擁之地為曹魏五分之一,孫二分之一;
-
人和:蜀漢人口與曹魏之間的差距也是十分懸殊;原荊州集團的精英基本上損失殆盡,益州本地集團的士族習性偏安,蜀漢內部鬥爭。
估計大家可能更加疑惑了,蜀漢既然在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皆不占優,為何還要堅持北伐?
我們用逆向思維來考慮問題,既然蜀漢弱於曹魏,曹魏遠強於蜀漢,那麼,蜀漢如果不堅持去北伐,去不斷地襲擾魏國,休養生息的不僅是蜀漢,最大贏家恰恰是曹魏。
跟一個國力遠勝於自己的國家比休養生息,這無疑是飲鴆止渴。
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宜預選步騎二萬,以為二部,為討賊之備。
又以關中連遭賊寇,谷帛不足,遣冀州農丁五千屯於上邽,秋冬習戰陣,春夏修田桑。
由是關中軍國有餘,待賊有備矣。
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
由此可見,北伐牽制曹魏,雖然耗損了蜀漢自身,但也另曹魏損耗頗多。
堅持北伐,雖然不能一舉克復中原,但能夠使曹魏不能於短期進攻蜀國,保證了蜀漢尚有益州和漢中二地以圖存,通過進攻魏國來維持相對平衡的局勢,曹魏所占據的北方,一旦安定下來,發展潛力相當巨大,只能使其處於戰爭環境之中,才能守住益州的暫時安寧,實為「以攻代守「。
諸葛亮乃至後來姜維堅持的北伐,雖然都因為諸多原因導致沒有成功,筆者認為在費禕主政時期,蜀漢應該堅持北伐策略(同時期司馬氏和曹爽勢力鬥爭,魏國內亂,此時是一個絕佳的北伐良機),但是蜀漢主戰派的堅持北伐、以攻代守的戰略是正確的。
從古至今,偏安一隅從未有成大業者,偏安一隅最多只能求得暫時的安寧,面對的結果必將是國破家亡,面對強敵,只能拚死抗爭,決不能求一時的苟安,無論到任何時候都是如此。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隆中對」其實是千古失策
三顧頻煩天下計,一番晤對古今情。劉備三顧茅廬問計於諸葛亮,諸葛亮躊躇滿志,制定天下三分和北伐戰略,劉備遂開創了蜀漢一方霸業。千百年來,這一直為後人所津津樂道。人們被諸葛亮的曠世奇才所折服。殊不知...
諸葛亮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出自諸葛亮嗎?
蜀漢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最終以諸葛亮病死軍中而宣告失敗。那為何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三國蜀後主劉憚即位後,諸葛亮蜀國主政,屢次興兵北伐,但勞而無功,心力交瘁,最終身隕征途,常使人慨嘆不己!...
為什麼諸葛亮不等「天下有變」時再北伐呢?
隆中對選自陳壽的《三國志》,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去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時的談話內容(促成三國鼎立的戰略決策)。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向劉備表示: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
醉翁之意不在酒,有一種戰爭只為轉移國內矛盾,古今中外都有例子
醉翁之意不在酒,最早是說不為了喝酒,而是意在欣賞美酒。從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後來引申出了本意不在此而在別的方面。然而,我想說的說。在很多時候。很多戰爭只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古今中外都有例子。
白話論史:歷史上最被高估被神化的智多星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物被後世演義成了神,你說他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貢獻有功績?那是肯定的。但是把他們演義成了神,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這就有點過了。今天咱們就說說諸葛亮,其實諸葛亮在歷史上做出的貢...
蜀國全國只剩下90萬人口,諸葛亮為何一再北伐曹魏,空損國力?
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中,無疑蜀國是最弱的一個。當時天下一共十三個州,魏國占據三分之二,多達9個州而且多是富庶的中原地區,吳國擁有3個州,而蜀國僅僅擁有一個益州。而即便是在關羽尚在,多擁有大半個...
揭秘三國時代,國小兵弱的蜀漢為何越戰越強?原因很簡單只有三點
三國時期,魏國、蜀國和吳國三國鼎立,魏國占有大漢十三州的九州,吳國占有揚州和交州,外加荊州的六郡,而蜀國只有一州就是益州,不過益州的領土可是頂上曹魏的兩個州,只不過都是無主的荒地,開發比較慢
三國蜀國的戰鬥力第一!
好像大部分人都說蜀國是最差的,其實是最強大的!開始諸葛亮和關羽鎮荊州,龐統輔助劉備進攻,這都是按照隆中對的計劃而行,如果龐統不意外死,諸葛亮也不用入川,到劉備取得漢中,那就牛逼了,隆中對說的就能...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決意伐魏?真實原因令人膽寒!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決意伐魏?真實原因令人膽寒!諸葛亮自己知道北伐滅魏國是不太現實的,但是不北伐,不北伐會出現以下事情,第一,內部矛盾重重,第二,內部奪權,諸葛代表的荊州派和蜀國內部派,第三,發展...
劉備死後諸葛亮為何執意北伐?背後竟是謀兵權圖功名!
公元221年秋7月,蜀漢章武元年,即位不久的劉備為給關羽報仇,奪回荊州,不顧諸葛亮等大臣反對,發兵大舉進攻東吳。222年,蜀軍出峽與吳軍相持於夷陵,猇亭一戰,被吳將陸遜擊敗,退回蜀中。次年4月...
蜀漢以9萬戰曹魏40萬軍隊,勝率極微,諸葛亮為何還要堅持北伐?
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中,無疑蜀國是最弱的一個。當時天下一共十三個州,魏國占據三分之二,多達9個州而且多是富庶的中原地區,吳國擁有3個州,而蜀國僅僅擁有一個益州。
如果諸葛亮不北伐,而是選擇休養生息,蜀國的未來會怎樣?
關於諸葛亮北伐這個舉措,後人各有評論,褒貶不一。諸葛亮北伐是把雙刃劍,用對了能給對手造成致命傷,用錯了自己的損失會更大,根據諸葛亮的戰績來看應該是自己這方的損失更加慘重。如果諸葛亮不北伐,好好發...
蜀漢常備軍10萬,為什麼不發展經濟而一直堅持北伐?
赤壁之戰,天下三分,劉備占據益州,荊州。尤其是當時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戰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然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政權只剩下一州之地,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無法實現,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