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隆中對有一個極大的錯誤,改了滅曹有望成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提到三國中的蜀國很多人就一陣唏噓,覺得太可惜了。
因為名著《三國演義》里有明顯的尊劉貶曹傾向,再加上作者把許多人寫得十分傳神,所以很多人都對劉備集團感到惋惜不已。
荊州名士司馬徽曾經說道「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可是劉備得了臥龍、鳳雛兩個人,手下還有一幫傑出的文臣武將,又占據漢室正統這杆大旗,還是沒能「安天下」,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有很多,如關羽丟了荊州,蜀漢人才匱乏,諸葛亮軍事上有所欠缺等等,但我要說的是劉備集團之所以沒能實現滅曹興漢的願望,是因為他們的戰略方向有很大問題。
之所以出現這種問題,是因為諸葛亮的《隆中對》。
劉備在荊州依附劉表時,荊州名士司馬徽對他說那些儒生都是見識短淺,此間只有臥龍、鳳雛。
徐庶也向他推薦諸葛亮,後劉備三顧茅廬終於請到了諸葛亮,期間諸葛亮憑藉《隆中對》一舉打動了劉備的心,坐穩了軍師的地位,劉備曾感慨道:「我得先生,如魚得水啊!」
客觀的講,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的軍政方略確實是劉備集團的最好方略,因為北方的曹操占據天時,南方的孫權占據地利,這兩大勢力都得到內部士族階層的認同,劉備此時確實不可能與他們爭鋒,只能圖劉表的荊州、劉璋的益州。
後來曹操兵敗赤壁,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果然如願得到了荊州和益州,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出師表》就像一個劇本,事實上這一切的一切竟然真的都是按照諸葛亮寫的劇本走的,可見到劉備鼎盛時期為止《出師表》這個劇本確實是正確的。
但為何關羽後來丟失荊州後,劉備集團的形勢的急轉直下,劉備死後,諸葛亮繼承他的遺願堅持北伐也遭到失敗,諸葛亮死後,蜀漢是越來越衰弱,最後被滅了,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呢?我認為諸葛亮的《隆中對》中有個極大的錯誤,這個錯誤因為關係到蜀漢政權的戰略大方向,最終導致了滅曹興漢計劃的徹底失敗,導致了蜀漢集團的滅亡。
陳壽的《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初見劉備提到的《隆中對》原文其中一段是這樣寫的: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若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誠,漢室可興矣」
這句話大致是說讓劉備先取荊州站穩腳跟,再取益州建立蜀漢基業,然後派一員大將鎮守荊州,劉備本人坐鎮益州;等到「天下有變」就讓荊州大將攻取宛、洛,劉備率益州軍出秦、川,從兩面夾擊曹魏政權,最後達到復興漢室的願望。
這個整體的方略確實沒錯,但有個地方搞錯了,就是諸葛亮讓劉備坐鎮益州,再派一大將守荊州,我覺得這裡錯了,應該是劉備本人坐鎮荊州,再派一上將守益州,待天下有變,從兩方出軍夾擊曹魏,復興大漢。
為什麼呢?我們先看看諸葛亮說的劉備坐鎮益州,一大將守荊州的做法。
劉備派的是大將關羽守荊州,自己和諸葛亮經營益州。
後來關羽丟了荊州,為什麼會丟荊州?因為關羽不適合守荊州?為什麼不適合?因為關羽有個缺點就是太傲氣了。
關羽其他方面都很滿足守荊州的條件,軍事能力強,威望又高;劉備義兄弟的身份彌補了他出身的缺陷,讓他能夠在政治層面穩定荊州內部的士族;但關羽這個人太過傲氣,外交不行,不能處理好與孫權集團的關係,要知道荊州處在魏、吳兩國之間,外交是很重要的,一個不好就會面臨兩方夾擊,劉備身處益州遠水解不了近渴,劉備集團一國之力尚且不能與兩國聯合相抗衡,更何況只是一個荊州,所以關羽丟了荊州。
但是除了關羽蜀漢陣營確實沒有比他更適合的人鎮守荊州,因為諸葛亮作為軍師要在益州輔佐劉備,這就是這個戰略的失誤導致劉備不得不讓有重大缺陷的關羽守荊州,荊州一丟,最終導致了劉備政權的全盤失敗,復興蜀漢成為泡影。
哲學裡有句話叫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諸葛亮提出的《隆中對》在他開始提出的時候確實是正確的,但是等到劉備有荊、益二州之後,因為劉備集團沒有適合守荊州的人選,應該進行人員上的調整,即讓劉備和諸葛亮守荊州,再選一上將去守益州。
我們再來看看劉備坐鎮荊州、一上將守益州的情況。
首先益州南部只有一些蠻族,不足為懼北部雖然面臨曹魏,但是有天險,所以進可攻,退可守;不與東吳接壤,所以也就不會面臨魏、吳兩國的夾擊,益州要比荊州好守很多,自然對守將的要求也就沒有荊州高,這時候關羽守益州就沒什麼問題了,他外交不行的缺點被益州的地理條件完美的彌補了,再加上益州有天險,他要是還弄丟了,劉備集團還是洗洗睡吧,最能打的關羽都這樣,還怎麼復興漢室。
然後劉備鎮守荊州,諸葛亮作為軍師又是荊州本地名士,肯定要留下來輔佐劉備,其他大將張飛、黃忠、魏延、趙雲、馬超等可以酌情選擇,因為只要與東吳搞好關係,荊州就不會面臨魏、吳兩方夾擊,也就不可能丟。
劉備守荊州還有個好處就是,荊州多名士,司馬徽、諸葛亮、龐統、徐庶等都是荊州名士,說明荊州人才很多,荊州四通八達,人口很密集,讀書人很多,劉備手下的張飛、關羽、趙雲等都是中原人,劉備可以大肆求賢,因為是漢室正統,劉備名聲很好,不僅荊州本地人才會來投靠,連曹魏、東吳的領地都會有人來投,荊州畢竟處在中原地帶,人才來投靠很方便,劉備有擅長籠絡人心,人才問題會得到徹底的解決,不會出現像歷史上那樣人才凋零,要是守益州,誰會沒事幹背井離鄉,不遠千里,翻山越嶺跑到益州去投你?就算有也是極少。
這就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好處。
荊州丟不了,益州也丟不了,人才問題解決了,從荊州出兵運糧也沒有益州那樣困難了,重要的是有荊、益兩州國力比只有益州要強得多,到時待天下有變,從兩處出兵就好得多,另一邊的關羽就算打了敗仗,還可以憑險據守,怎麼說都不可能丟了任何一州,怎麼輸都不會向原來一樣丟荊州、失關羽,夷陵大敗,動搖國本。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備是漢室正統興師滅曹是正義之舉,也就是要採取攻勢,而不是守勢,讓劉備守益州其實從心裡上就輸了一籌,因為萬一輸了可以憑險據守。
也就是說既想要滅曹又丹擔心自己的安危,攻又攻不徹底;想憑益州取中原,導致守也守不徹底;你攻又攻不徹底,守又守不徹底,所以曹魏滅不了,蜀漢也早早滅亡了。
要麼就讓劉備坐鎮荊州、關羽守益州,不要想失敗後怎麼樣徹底的攻,滅曹有望;要麼就守益州,不要伐魏,這樣蜀漢政權雖然不能進取中原還能長久一點。
諸葛亮從「攻」和「守」中各取一半,做得不夠徹底,所以輸了。
當年劉邦之所以能夠憑藉西川能取天下,是因為當時秦滅六國後時間很短,華夏各族彼此的歸屬感還沒統一,各國人民對自己原來的國家還有眷戀,而項羽是楚國人,又不會籠絡人心,所以原本韓、趙、魏等等地方的人民對項羽的楚國沒有歸屬感,劉邦才能屢敗屢戰在垓下一戰成功,開創大漢基業。
到東漢末年,經過幾百年的融合,人心也得到統一,主要是士族之心,漢朝滅亡已經失了很多士族的心,選偏遠益州定都更是在疏遠仍然心向大漢的一部分士族,所以從人心的角度來講讓劉備坐鎮益州是錯誤的,如果是劉備坐鎮荊州肯定大不一樣。
所以,我認為《隆中對》在開始提出的時候並沒有錯,但在劉備取下荊、益二州,蜀漢沒有合適的人才守荊州的情況下,應該修改一下,劉備、諸葛亮坐鎮荊州,關羽守益州,這樣結果會好很多,滅曹興漢真的不是夢想。
一家之言,請見諒。
軍師聯盟中關羽北伐曹操被孫權奪荊州身死,其違背諸葛亮便註定
《軍師聯盟》最新劇情,劉備大將關羽北伐曹魏,奪襄陽攻樊城,終被孫權抄襲後路所敗,失荊州孤立無援,在曹操和孫權的夾擊下被東吳斬殺,關羽的出擊實際上嚴重違背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構想,在開始之初就必敗。
關羽不失荊州,劉備能夠在「隆中對」戰略下一統三國嗎?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從涿郡起兵以來,一直就顛沛流離,沒有固定地盤,直到依附劉表之後,在新野三顧茅廬之後,請出諸葛亮,從而得到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東連孫吳,北拒曹操,赤壁之戰,占據荊州五郡...
諸葛亮數次北伐是否屬於窮兵黷武 為什麼?
真不是。這事兒,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內部因素。先看外部,開宗明義一句話:多次北伐是符合諸葛亮乃至蜀漢集團一直以來的最高戰略部署——隆中對的。隆中對的核心在於天下三分,占據荊州、益州,聯吳抗曹。但是...
諸葛亮明明說過天下有變才可北伐,為什麼自己都不遵守?
東漢末年,身為漢室後裔的劉備,因出身貧寒,只能白手起家。在那個亂世中,他先後擔任過幾任縣令,又據有過徐州,卻在不久之後,再次失去了立足之地,只能到處寄人籬下。當他在荊州的時候,名士徐庶和水鏡先...
魏晉:陳壽《隆中對》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亮...
三國迷案:劉備得臥龍鳳雛二人為何未安天下
(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漢昭烈帝(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東漢末年幽州涿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政治家,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隆中對」戰略上的弊端,劉備卻堅定執行,最終將蜀漢帶入被動
三國時期,蜀漢的建立,多數人都認為是諸葛亮出山,踐行隆中對所做的貢獻。但是,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也正是隆中對中戰略上的弊端註定了蜀漢後期處處被動,一蹶不振,最後最先被滅亡!這背後的真相是什...
關羽進攻樊城完全是違背隆中對規劃,也註定隆中對無法實現
在我國,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戰後,荊州被瓜分,劉備按照隆中對規划進軍益州,於是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劉備集團進軍益州時,荊州形勢很微妙,三方形成了一個平衡。公元219年關羽率軍從南...
蜀漢常備軍10萬,為什麼不發展經濟而一直堅持北伐?
赤壁之戰,天下三分,劉備占據益州,荊州。尤其是當時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戰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然關羽大意失荊州,蜀漢政權只剩下一州之地,諸葛亮隆中對戰略無法實現,為何...
《隆中對》堪稱史上最有名的戰略方針 但被毛主席指出致命要害
上一篇文章中,濤哥為大家分析了,為什麼諸葛亮不會投曹操、孫權、劉表,只能選擇劉備的原因。是因為諸葛亮是一個沒落士族子弟,在被士族掌控統治權利的曹操、孫權、劉表等勢力中,即便這些人能重用其才,可是...
隆中對明明不能實現,為何劉備還相信?其實諸葛亮早看穿劉備
三國中最經典的一段就是劉備三顧茅廬去請臥龍諸葛亮出山,而諸葛亮也在茅舍內對劉備闡明了未來的藍圖,稱為隆中對,隆中對怎麼說呢?為什麼最後隆中對的內容只實現了一部分呢?真的是關羽破壞了隆中對的實現嗎?
千古懸案:諸葛亮有沒有借刀殺關羽?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也是蜀漢歷史上的最大悲劇。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不發救兵的問題,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來不及去救。但因為《三國志》中沒有記載,所以後世對此也是猜測紛紛。然而到了...
諸葛亮隆中對只因未記一人 導致無法中興漢室徒勞而終
諸葛亮早在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就提出了心繫天下的《隆中對》,然而,最終還是在第六次北伐出師未捷的情況下抱憾而逝了,他之所以如此,一來是因為彼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已和隆中對誕生時大不相同,二來是因為《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