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兵力最少,只有10萬兵馬,諸葛亮為什麼還要一直北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魏蜀吳三分天下,其中曹魏獨占天下三分之二,東吳次之,蜀國的實力最弱,先不說蜀國的地盤只有益州一地和漢中地區,根據史料記載,蜀漢的戶口只有20萬戶,人口也就90萬左右,其中帶甲將士只有10萬人左右。

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為什麼還要一直北伐呢?

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大咖,提出了「隆中對」戰略,成為劉備執行的準則,迅速的占據荊州和益州,真所謂「只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可惜關羽兵敗荊州,導致被殺,荊州丟失,一方面蜀國實力大減,另外一方面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無法實現了。

所以,諸葛亮為什麼還要一直北伐?其實原因很簡單。

第一方面:蜀國出兵伐魏的正統性和必要性

蜀國,又稱季漢,是對東漢王朝的繼承,視曹魏乃國賊。

俗話說「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就表示蜀國集團北伐曹魏具備正統性,在匡扶漢室的統一目標下,才能凝聚蜀漢全國力量。

而「益州疲弊」,也反應了蜀國必須出兵的必要性了,蜀國的地盤最小,長期發展不起來,隨著時間的推薦,蜀國實力只會越來越弱,根本就不是曹魏和東吳的對手。

第二方面:蜀國內部矛盾尖銳,北伐是方便轉移內部矛盾。

從劉備拿下益州之後,蜀國整個內部政治局面可以是魚龍混雜,劉備麾下的勢力快速的膨脹,也形成不同派系的政治力量,比如荊州系,益州系,原從系,東州系。

尤其是劉備帶著荊州系,入住益州,荊州丟失的情況下,荊州系長期把持朝政,對本地益州系的打壓,形成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北伐曹魏,無疑是希望打破這個局面,擴大蜀國的地盤,尋找荊州和益州代表的利益突破點,從實現平衡。

第三方面:北伐目標直指隴右,掠奪資源為主

根據《文獻通考》記載:蜀國成立之初,章武元年,有戶20萬,男女90萬;蜀亡時(263年),戶28萬,口94萬,帶甲將士102000,吏4萬。

由此可見,蜀漢的人口非常小,而且養著10萬常備軍。

所以諸葛亮北伐的目標,並非一舉攻入長安,滅亡曹魏,實質上五次北伐基本目標直指隴右,掠奪資源為主,無論是失敗或成功,無疑是希望能夠占據隴右的人口資源以及戰略物資資源,比如駿馬。

這樣有效增加蜀漢的國力。

側面意圖消耗曹魏的國力,引起潛在的社會動亂,從而減緩北方經濟恢復的速度。

一旦出現機會的話,進入關中,逐鹿中原。

如果沒有機會的話,以保存國力、兵力,鞏固對蜀漢的控制。

第四方面:蜀中經濟發展能夠支持諸葛亮北伐

劉備在征戰的時候,諸葛亮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劉禪繼位,事無大小皆由諸葛亮做主。

諸葛亮對蜀漢的經濟的發展,可以說「務農殖穀,閉關息民」,在每次出征之前,都致力於務農殖穀,令軍民衣食足而後用之。

諸葛亮不僅大興軍屯田,而且對漢中進行移民,發展經濟。

袁准稱讚蜀漢「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即可說明蜀漢社會經濟當然主要是農業經濟呈現出的一派繁榮景象。

諸葛亮能夠長期一直堅持北伐,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蜀漢的經濟,能夠支持其北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師勞無功?

諸葛亮在中國民間一直被視為智慧的象徵,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歷來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千百年來民間和官方對諸葛亮的讚譽可以說是車載斗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更是將諸葛亮加以神化,成為三國智...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