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力明顯不如魏吳,為什麼諸葛亮還要六出北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出山輔佐劉皇叔,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沒有什麼太大的貢獻。

最後逼得趙子龍長坂坡七進七出救主,劉備真正入川之後的首席大謀士是法正,並非諸葛亮。

劉備伐東吳也沒帶諸葛亮。

但是諸葛亮輔佐幼主北伐中原這件事在中國歷史上就又是一件很有爭議的事兒,怎麼有爭議呢?

大家都讀過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諸葛亮知道天下三分蜀國最弱,益州疲弊。

好歹人家吳國占有揚州、荊州、交州等幾個州,曹魏就占得更多了。

蜀國基本上只有益州一地。

天府之國再富,也不足以這個支撐這麼大規模的軍事開銷。

成都為什麼叫錦官城?就是因為蜀錦出名,織錦工藝好。

為什麼要織錦呢?因為賣了之後掙錢有軍費。

所以諸葛亮大力提倡發展經濟,要織這個蜀錦。

諸葛亮說:今國困民虛,決敵之資,惟仰錦耳。

打仗就靠賣綢子籌集軍費,能想像到蜀國窮慘到什麼份上。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是不是應該保境安民,休養生息,而不應該連年兵戈。

所以該不該北伐合理性成了後世史學家爭論得很激烈的問題。

有人覺得諸葛亮這麼做是不明智的,明明知道益州疲弊,國家窮,打不起仗,打仗只能靠賣綢子,但為什麼還非要打仗不可?明明知道這麼做不行,還要這麼做?

諸葛亮因被三顧茅廬,感恩戴德,因此要完成先帝的遺願。

一方面要吞吳滅魏,復興漢室,另外一方面是因為諸葛亮有一個堅定的認識。

什麼樣的認識?諸葛亮在出師表里,跟劉禪講: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不伐賊,王業亦亡。

劉備政權叫漢。

影視作品裡諸葛亮出師時,部隊舉著旗子旗子上寫「蜀」,其實是錯的,蜀國號是應該是漢。

蜀是吳魏兩國對他的稱呼。

劉備自稱漢昭烈帝,不是蜀昭烈帝,繼承的是漢朝的這個道統。

,所以舉一個旗子寫著「蜀」,未免貽笑大方。

基於這個,諸葛亮跟劉禪講:小主,我為什麼要打魏國?好多人覺得我們是不自量力,但是我為什麼要打,因為先帝告訴過我們: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劉邦是我們的老祖宗,劉備之前是被稱為劉皇叔的。

那漢在哪兒?前漢在長安,後漢在洛陽。

現在在成都,但成都不能代表漢,就成了蜀了。

得興復舊都,還於漢室。

說白些,就是得殺回老家,這才是漢,漢才有了根,有了真正的歸屬。

所以必須得北伐,得把這些地方占下來,不伐賊,王業亦亡。

諸葛亮認為如果不北伐就動搖了這個蜀漢朝廷的執政基礎,沒有存在的法理基礎了。

執政的理論基礎也沒有了。

既然說是漢,是正統,就不能偏安一隅。

所以必須討伐這個這個曹魏。

出於這樣的理念,多次勞師動眾六出祁山,就能理解了。

可惜儘管諸葛亮無論如何努力,有多少神機妙算,加上天災人禍以及運數,結果都以失敗告終。

可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白話論史:歷史上最被高估被神化的智多星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物被後世演義成了神,你說他在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貢獻有功績?那是肯定的。但是把他們演義成了神,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這就有點過了。今天咱們就說說諸葛亮,其實諸葛亮在歷史上做出的貢...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古文篇(一)·《前出師表》·諸葛亮

《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卷三十五,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

諸葛亮還有另一篇《出師表》?

諸葛亮寫過一篇出師表,被選進了初中語文課本,,近又有《軍師聯盟》,《三國》等影視作品都選用了此篇,以表達諸葛亮謀臣淵深;鞠躬盡瘁,很多人都不知道諸葛亮還寫了一篇《出師表》感情更為深觸,不下於前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