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有40多萬軍隊,蜀漢只有9萬,諸葛亮為何還要北伐?來看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諸葛亮執意北伐,實際上是為了以進為退,以攻為守。



益州疲弊,這是大家的共識。

雖然益州有天府之國,還有群山之險,但是人口減少,經濟潛力也比較小。

偏安一隅是可以的,一旦在帝國的統一戰爭中,國力不足便會成為最大的軟肋。



關羽大意失荊州和街亭之戰中,三國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

《隆中對》中跨有荊益,聯合攻曹的戰略態勢已經不存在了。

三國之中,蜀國最小,這個時候打吳國是不現實的,所以只能打曹魏。

憑藉諸葛亮的治兵奇謀保證全身而退,這樣主動權反而在蜀國手中,吳國也可以開展配套攻勢,蜀國君臣也可以在後方安心從事生產。

蜀漢軍隊常年維持在十萬左右,而人口僅有九十萬。

如此少的人口卻維持這麼多的常備軍,經濟壓力之大可以想像。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所言「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並非虛言。

在諸葛亮準備北伐的時代,除了遼東外,曹魏已經基本整合了北方所有的資源,戰爭潛力巨大。

而蜀漢以益州一州之力想挑戰魏國,基本是不可能的。

如果雙方閉門發展的話,無疑,魏國發展的速度是蜀漢的數倍甚至十倍。

越拖延時間,兩國國力差距越大。

所以,諸葛亮是被迫北伐,期望和吳國相互配合達到「天下有變」的目的,否則蜀漢很容易「安樂死」。

事實也如此,魏明帝時期,魏國已經完全有了從容以一對二,同時應對吳蜀進攻的能力。

這就是諸葛亮明知蜀漢貧弱還積極進攻的原因。

雖然魏蜀吳三國鼎立,可站在曹魏的角度,曹魏集團認為蜀漢和東吳屬於地方割據勢力,曹魏才是正統。

這樣一來,一統天下也成為了曹魏的「政治正確」,況且蜀漢和東吳都不承認曹魏,戰爭自然是不可避免的。

或許,東吳可以與曹魏盟好,但蜀漢是沒有任何退路的,因為和曹魏勢不兩立,這是合法性的來源,如果向曹魏稱臣了,合法性就沒有了。

因此,蜀漢只能選擇北伐,即使實力不濟,也得北伐。

簡單地說,北伐或許有一線生機,如果不北伐,則半點生存的機會都沒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有五虎將和臥龍鳳雛 為什麼統一不了天下

三國里人才濟濟,文的也有,武的也有。那裡是群雄割據的年代 ,各路大神舉旗占山為王,誰與爭鋒,看各路的人馬互有打殺,誰都想在這個大蛋糕里爭一塊。但拼到最後,三分天下已經越來越明朗,曹操分到了最大的...

三國:蜀漢鼎盛的時候到底有多少兵馬?

關於三國題材的電視劇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三國分別為魏蜀吳,這三個國家之間,當屬魏國實力最為雄厚,不然蜀國和吳國也不會一起聯起手來對抗魏國了,當然三國之間都是各懷鬼胎,在利益面前,聯合往往顯得很脆弱...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師勞無功?

諸葛亮在中國民間一直被視為智慧的象徵,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歷來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千百年來民間和官方對諸葛亮的讚譽可以說是車載斗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更是將諸葛亮加以神化,成為三國智...

三國蜀國的戰鬥力第一!

好像大部分人都說蜀國是最差的,其實是最強大的!開始諸葛亮和關羽鎮荊州,龐統輔助劉備進攻,這都是按照隆中對的計劃而行,如果龐統不意外死,諸葛亮也不用入川,到劉備取得漢中,那就牛逼了,隆中對說的就能...

諸葛亮三番五次北伐,是盡忠,還是另有玄機?

劉備死後,諸葛亮以相父的身份掌管著蜀國。諸葛亮南征之後,由於疆土擴展,而且錢糧富足(南征時候,由於戰勝,消耗由戰敗一方出)。諸葛亮在劉備臨死時說」一定輔佐劉禪,竭盡一生」。而此刻正是國富民強的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