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並立就是「三國」?三國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並立就是「三國」?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階段。
前此不曾有過三國,後來更不曾有過三國。
三國並非簡單的三個政權之謂。
中國歷史上同時並存三個政權的時代並不罕見,譬如秦滅六國之四國後,中國版圖上有秦、燕、齊三國;南北朝時期,中國版圖上有北周、北齊、陳三國;北宋時期,西夏、遼、宋的並立也為時不短……因此,三個政權並立並不就是「三國」。
那麼,三國究竟是個什麼玩意兒?
三國,指涉的是三種政權組織模式,以及附著其上的文化、經濟模式。
先看孫吳。
孫家立足江東,江東本土素有土生土長的若干大家族,其中尤其以張、朱、陸、顧四大家族為其魁首。
其他如全氏、吳氏、虞氏、賀氏等,也都具有相當的實力。
這些家族實力強大到什麼地步呢?家裡依附人口成千上萬。
這些依附人口,從事生產的農奴為「僮僕」,從事軍事作戰的私兵為「部曲」。
每家每戶都占據了大片的田地莊園,家裡關上大門就是一個小型市場——史書上稱之為「閉門為市」。
所以,這些家族不僅壟斷了東吳的經濟資源,而且還占據了軍事資源——幾乎每個大家族都有著相當數量的私兵。
擁有經濟、軍事兩大資源的大家族,就有實力向上層叫板,要求擁有相應的政治地位。
而孫家只不過是個寒門素族。
當年孫堅試圖向吳氏小姐(也就是後來的「吳國太」)求婚時,吳家就因為孫堅門第太低而予以拒絕。
所以,說到底,孫家只不過是因其武力被江東各大家族看中,而選為他們的代理人而已。
在這樣的情況下,東吳其實是個「宗族聯盟政權」,一切以江東各大家族利益為上。
在這個前提下,就不難理解東吳歷來的國策:保持江東割據地位,不積極進取,只消極防禦。
蜀漢的情況明顯不同。
蜀漢內部分為三撥勢力,一撥是劉備入川帶進去的老人,代表人物是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他們占據著蜀漢政權的核心地位;一撥是劉焉、劉璋時代的益州新貴,他們大多也不是益州本土人士,在蜀漢的地位也舉足輕重,代表人物有法正、李嚴等;第三撥是益州的土著。
益州土著豪強不如江東大家族那樣有實力,早在劉焉、劉璋時代就遭到了打擊,劉備時期對他們仍以打壓為主。
蜀漢以漢朝的正統繼承人自詡,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因此勢要收復中原、光復漢室。
在這樣的國策之下,蜀漢就不得不實行高度的集權專制,把政治、軍事權力收歸中央,甚至地方礦產也全由中央壟斷,厲行「名法之治」,打擊異己分子。
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全國上下同心同德,社會高度同質化,從而在最大程度上集中有限的國力,一次又一次地出祁山,一次又一次地伐中原,給國力雄厚的魏國造成巨大的威脅。
相比起吳、蜀來,曹魏的情況要複雜得多。
曹魏內部,既有蜀漢的因素——掌握軍事、政治權力的寒族譙沛集團,又有東吳的成分——壟斷了社會資源和輿論導向的世族汝潁集團,因此統治者就不得不在這二者之間尋找一個保持平衡的黃金分割點。
曹操時代,行政風格近似蜀漢,厲行名法之治,打擊世家大族。
但是到了曹丕時代,深深認識到了皇權與世家合則兩利、離則兩傷,不得不向世家大族示好,九品官人法就是最典型最重要的制度體現。
從這時候開始,曹魏政權逐漸由高度集權的蜀漢型,過渡向宗族聯盟的孫吳型,曹操時期的對外擴張戰略,逐漸演變成維穩保守戰略。
但是曹魏本身的特性和複雜的國情,又決定了其不可能是二者的簡單相加,而必將走出第三條道路來。
所以,誰再說中國古代只有一種政體,就是君主集權專制政體,那只能說明他的無知和武斷。
僅僅三國時期,就向我們呈現了三種政治統治的模式。
這才叫「三國」。
由於曹魏國力之強大、疆域之遼闊、人口之眾多、文化之昌明,曹魏所走出的這第三條道路,很大程度上將會是未來整個中國要走的道路。
摸著石頭過河,可不慎哉!
但是改變這種三國鼎立局面的機會也並不是沒有。
眼下,就有一個重大的契機。
在最近兩年里持續吃悶虧的劉備,賠了兄弟又折兵的劉備,再也坐不住了。
劉備不是光會哭的孬種,歷史已經證明,任何人得罪了劉備都難以有好下場。
之前的寂靜,是因為即將發作。
而沉寂兩年的劉備一旦發作,任何人都不能無視他。
因為今天的劉備,已經是坐擁天府之國,麾下雄兵數十萬,有天才「臥龍」諸葛亮輔佐,擁有三國最豪華武將集團的一代雄主。
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即位稱帝,國號為「漢」,改元章武。
隨後,提重兵出三峽,要吞滅東吳,為愛將關羽報仇!
一場牽動三國的重大戰役,一觸即發。
本文摘自《老謀子司馬懿》,作者:秦濤
重慶出版社出版·華章同人(授權刊發)
司馬懿非人臣也; 必預汝家事。
——曹操
蜀漢末年,諸葛亮若投孫吳,大一統能實現嗎?
眾所周知,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亮感玄德知遇之恩助其三分天下有其二。蜀漢末年,後主無道,國力衰微,如若此時諸葛孔明棄劉投孫,大一統能實現嗎?答案是肯定的,大一統能夠實現。
志向遠大的孫權,為什麼在曹丕和劉備稱帝之後,還繼續選擇等待?
公元220年3月,曹操於洛陽去世,世子曹丕繼位為魏王。同年十月,曹丕決心不再屈居漢獻帝之下,於是他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登基稱帝,改元黃初,定都洛陽,建立魏國。當曹丕代漢稱帝時,遠在成都的劉備一...
蜀漢政權人才凋零和諸葛亮有關係嗎?
說到蜀漢的人才其實好像就武將要多一些了,文丑方面小編覺得就好像只有諸葛亮了,那麼有的人就要問了,這個諸葛亮好像也就是說算是把蜀漢的人才都壓制了,那麼這個事情到底說得對不對又或者說有什麼玄機呢?下...
諸葛亮為什麼冒著耗損蜀漢國力的風險,而執意北伐呢?
公元221年7月,在關羽大意失荊州,殺害張飛的部將投奔東吳後,劉備決定對吳國發動一場復仇之戰。可惜的是,一輩子都沒衝動的劉備,這第一次衝動就收穫了慘痛的夷陵之敗。在完成白帝城託孤後,諸葛亮背負了...
蜀漢以9萬戰曹魏40萬軍隊,勝率極微,諸葛亮為何還要堅持北伐?
在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中,無疑蜀國是最弱的一個。當時天下一共十三個州,魏國占據三分之二,多達9個州而且多是富庶的中原地區,吳國擁有3個州,而蜀國僅僅擁有一個益州。
三國時期六大軍事天才,諸葛亮只排第二
三國時期,群雄逐鹿。在黃巾起義的公元184年至280年晉滅吳國的近百年間,湧現出了無數英雄豪傑,在這其中,有幾位家喻戶曉的軍事奇才。第六位:陸遜所屬方:東吳實力指數:成就:夷陵破劉備,石亭敗曹休
司馬懿VS諸葛亮,誰才是三國時期軍事上第一人?
最近出了一個電視劇《大軍師—司馬懿》一下子把我們的思緒重新帶到了那個,英雄輩出,紛亂崢嶸的三國歲月。「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正是三國大時代的寫照。司馬懿和諸葛亮作為三國時期最為璀璨的兩顆智星,究竟...
三國時代最穩健的操盤手,被稱大帝的此人竟是混血兒
很多喜歡三國時代的人都很容易將曹操納入到其中,然而事實上曹操於公元220年死後,中國才開始進入到三國時代,因此說曹操是三國時代的人確實有些勉強。所以真正三國時代的三大帝王就是曹魏政權的曹丕、蜀...
蜀漢實力遠遠不及曹魏 為何諸葛亮一直堅持北伐
如果要問熱播電視劇《虎嘯龍吟》中最悲壯的一件事,一定非諸葛亮北伐莫屬。諸葛亮從228年春天至234年冬天,6年間進行了6次大規模北伐,雖然戰果頗豐,但最終功虧一簣,未成大事。諸葛亮自己也被連年征...
魏蜀吳中蜀國實力最弱,諸葛亮為什麼還堅持北伐?
每次讀《三國演義》,都會被諸葛亮扶大廈於將傾的情懷感染。明知劉禪非明主,仍殫精竭慮盡力輔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概括了諸葛武侯的一生。身處魏蜀吳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蜀漢,仍堅持王室不偏安,明知...
諸葛亮英明一世,為何不能阻止關羽、劉備犯錯,還錯用馬謖?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最為著名的名士之一,後世關於他的傳說也頗豐,尤其是經過三國演義的進一步塑造,其智慧形象彪悍古今。近現代有很多好事學者從負面來研究諸葛亮,我認為是閒的蛋疼,只有宵小之輩才願意搞這些研究。
漢末三國混戰,但是你知道三國各自內部最大的矛盾是什麼嗎?
東漢末年分三國,魏蜀吳三國各自為戰,三國紛爭長達百年之久。三國各有勝負,魏有赤壁之敗,蜀有夷陵之敗,吳有合肥之敗,然而這些敗仗都沒有影響到三國鼎立的格局,對整個三國未來走勢並不是決定性的。
為什麼蜀漢政權最先滅亡?從蜀漢官職制度中就能看出原因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從赤壁之戰後,漢末天下就開始初現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鼎足而立。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9...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師勞無功?
諸葛亮在中國民間一直被視為智慧的象徵,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歷來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千百年來民間和官方對諸葛亮的讚譽可以說是車載斗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更是將諸葛亮加以神化,成為三國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