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吳中蜀國實力最弱,諸葛亮為什麼還堅持北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每次讀《三國演義》,都會被諸葛亮扶大廈於將傾的情懷感染。

明知劉禪非明主,仍殫精竭慮盡力輔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八個字概括了諸葛武侯的一生。

身處魏蜀吳三國中實力最弱的蜀漢,仍堅持王室不偏安,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一心想著興復漢室,克復中原。

但諸葛亮的六次北伐,在後世引起了不小爭議,甚至有人認為諸葛亮窮兵黷武。

那麼,從當時的形勢分析,諸葛亮為何堅持北伐?

諸葛亮出兵北伐

眾所周知,魏蜀吳三國的國力,魏國遙遙領先,吳國次之,季漢最弱

在古代時期,北方的經濟實力歷來領先南方。

之所以出現三國的鼎立之勢,最大的原因是北方連年戰亂,導致人口和經濟大幅倒退。

據曹魏的大臣上表,曹丕稱帝時,整個曹魏的人口相當於漢朝一個郡。

由此可見,連年戰亂對曹魏的削弱極大,吳國和季漢由於偏安一隅,相對戰亂較少,加上躲避戰亂的人,才勉強與曹魏抗衡。

三國局勢圖

但這種平衡,隨著北方局勢穩定,倘若三方和平發展,曹魏的國力會迅速得以恢復,與漢吳兩國的差距將越來越大,正如後期三國一統時,完全是靠國力的絕對優勢碾壓。

因此,諸葛亮必須抓住前期機會,主動出擊,使魏國疲於防守,以此消耗對方的實力。

諸葛亮六次北伐,雖未取得重大戰果,但採取軍屯制,軍隊自給自足,每次糧草用盡便退兵,人員和經濟均為造成太大損失。

而曹魏這邊,由於被動防守,加上戰線過長,其消耗相對漢軍要大得多。

諸葛亮空城計

在蜀漢政權中,朝局一直分為兩派,一邊是諸葛連為首的外來士族,即荊州派,另一邊是李嚴為首的本地豪族,即益州派。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進攻東吳想奪回荊州失利,蜀漢僅據有益州一州之地。

在時人看來,基本已經認同了曹魏代漢的合理性,對荊州派來說,作為外來人士,以其留在益州效忠土皇帝,不如歸順曹魏。

相比於政權的合理性,他們更在乎家族的切身利益。

因此,諸葛亮樹立「王室不偏安」的大旗,興兵北伐,也是向天下宣告季漢才是正統。

另外,李嚴為首的益州派對諸葛亮向來不和,諸葛亮通過北伐,樹立了曹魏這個共同的敵人,緩和了內部矛盾,同時樹立了自己在朝中的威信。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還有一點,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出,要克復中原,需「天下有變」,即曹魏內部出現問題。

然而曹魏歷經三代君主,朝局穩定,只能變被動為主動,製造變數

諸葛亮興師北伐,曹魏必定需要派大將長期駐守,久而久之,邊疆大將擁兵自重,曹丕曹睿皆陰刻之君,難免會君臣猜忌。

事實證明,司馬懿在數次防禦諸葛亮北伐的過程中,不斷培植自己的羽翼,最終使曹魏出現內亂。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司馬懿熬死諸葛亮,成為這場博弈最終的獲利者。

司馬懿

諸葛亮六次北伐,如果以擊敗曹魏來說,的確算不上成功。

然而諸葛亮深知以季漢的實力,短期內不可能全面擊敗曹魏,因此北伐的戰略目標是消耗曹魏國力,維持三國鼎立之勢,等待時局有變。

從這一角度看,諸葛亮的北伐無疑是成功的。

諸葛亮終其一生,季漢始終對曹魏保持攻勢,使曹魏疲於防守,未能積蓄足夠的力量消滅季漢。

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諸葛武侯無愧先帝白帝城託孤的信任,最終隕落於北伐的途中。

只能感嘆,時也命也,惜哉武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的面積都多大?誰的地盤最大

很多人可能聽說過這樣一句話,「三分天下有其二」,指的就是三國時期的魏國。魏國的確實力很強大,然而這一句話有很容易讓人以為說的是天下土地三分,其中三分之二的都是魏國的地盤。但是如果我們去看三國時期...

為什麼諸葛亮六出祁山而師勞無功?

諸葛亮在中國民間一直被視為智慧的象徵,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歷來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千百年來民間和官方對諸葛亮的讚譽可以說是車載斗量,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更是將諸葛亮加以神化,成為三國智...

諸葛亮為何要歷經五次北伐?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三國時蜀漢丞相,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發明家。劉備自夷陵之戰大敗後公元223年春去世,臨死前託孤諸葛亮和李嚴,此時的蜀漢國力衰弱,內憂外患,先是南方諸蠻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