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遠大的孫權,為什麼在曹丕和劉備稱帝之後,還繼續選擇等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20年3月,曹操於洛陽去世,世子曹丕繼位為魏王。

同年十月,曹丕決心不再屈居漢獻帝之下,於是他逼迫漢獻帝禪讓帝位,登基稱帝,改元黃初,定都洛陽,建立魏國。

當曹丕代漢稱帝時,遠在成都的劉備一邊大加斥責曹丕,一邊緊羅密布的策劃著自己登基的事情。

最終,在公元221年4月,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

在三足鼎立之中的兩大諸侯先後稱帝之後,身在東吳的孫權為什麼不乘著這一波稱帝的熱潮登基,過一過皇帝癮呢?

孫權在曹丕與劉備先後稱帝後還能繼續隱忍,絕不是因為他沒有野心。

事實上,在這個戰亂不休,軍閥割據的年代,如果你沒有胸懷天下,成就帝業的志向,是無法得到眾人的擁戴並最終存活下來的,當年荊州牧劉表就是一個很鮮明的例子。

而孫權從兄長孫策手中接下江東六郡之後,就開始不斷的通過外交內政鞏固基業,使東吳發展壯大。

如果孫權沒有野心,為何會重用與自己有一場榻上論的魯肅?但在曹丕與劉備稱帝之時,東吳並沒有做好稱帝的準備,因此才隱忍不發,沒有稱帝。

畢竟有著袁術急於稱帝,最終兵敗身死的慘痛教訓在前,孫權對於稱帝之事當然小心翼翼。

要知道當時曹魏政權在北方經營多年,有著雄厚的國力,曹丕稱帝是理所當然的事。

而劉備一開始就是以「漢室宗親」,「皇叔之名」收買人心起家的,而蜀漢自荊州丟失以後,國力受損,劉備打出「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號稱帝,目的是振奮人心。

相比之下,東吳的國力不夠強大,而本身也不是皇室出身,自然不夠條件稱帝了。

為了穩定東吳內部的發展,孫權不止一次向曹魏陣營俯首稱臣,甚至於在樊城之戰時,直接將盟友賣給了曹操,導致關羽兵敗身死。

而在蜀漢逐漸式微,曹丕又咄咄逼人,要孫權獻上質子時,孫權反手又與曹魏恩斷義絕,轉而與蜀漢握手言和,避免了兩線作戰的東吳在石亭之戰中大敗曹魏,開始有了與曹魏、蜀漢政權勢均力敵的政治力量。

孫權也最終於公元229年在成都登基。

筆者認為,正是因為孫權有自知之明,通過一系列的軍事鬥爭與外交手段,不斷的壯大東吳的力量,最終才有了登基稱帝的資本。

從這裡不難看出,當年孫策一眼相中孫權,讓他接管江東,絕不是沒有道理的事情。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最能屈能伸的君王

身為君王,一般都能伸,卻不見得能屈。縱覽三國風雲,誰將能屈能伸做到了極致?首先需確定人選範圍,他們應在生前稱帝,或被封王位。像孫堅、孫策,於吳黃龍元年(229)分別被追尊武烈皇帝、長沙桓王,可...

你不了解的孫權 開疆拓土三分天下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在南宋詞人辛棄疾的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