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得倆兒還是敗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水鏡先生司馬徽有句名言,影響頗廣:「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可是,仁德之君劉玄德,得到了諸葛亮和龐統兩位大賢,卻依然沒有成就統一天下的大業。

這是為什麼呢?於是後人有了許多聯想。

有的人認為是諸葛亮忌妒賢能,故意打壓龐統,於是1+1<2,甚至1+1<1,蜀漢集團一蹶不振,只能龜縮在川蜀之地了。

也有人認為諸葛亮和龐統關係還湊合,關鍵是龐統早死,如果龐統多活幾年,那劉備的結局就應該大不相同了。

下面說說我的觀點。

演義誇大了臥龍鳳雛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

這不過是小說家羅貫中編出來的,為的是鋪排被神化的諸葛亮閃耀登場。

實際上,龐統和諸葛亮確實是才華出眾,不過其他國家的謀士終究也不是花瓶。

同期還在生的賈詡、司馬懿、程昱、荀彧、荀攸、周瑜、陸遜等都有經天緯地之才,與臥龍鳳雛是旗鼓相當。

而且一統天下的大業本來就受很多因素影響,天時、地利、人和、兵將、生產力、糧食、武裝等等,甚至還要看運氣,這些都不是單靠擁有臥龍鳳雛就能百分百得到的。

鳳雛龐統早死

演義中落鳳坡鳳雛損落的情節相信大家都知道,即使是正史,龐統也差不多是在同期進攻雒城的時候被流矢所殺。

對劉備團隊來說,鳳雛死得太早了,才華基本上都沒有得到完全的發揮。

隆中對的始料未及

那麼可以說,在臥龍鳳雛當中,劉備團隊主要是依賴臥龍。

諸葛亮為劉備所獻的計謀里,最有名的就是隆中對。

可是隆中對也有不少疑似破綻,受到後世的質疑。

比較有名的一個,是毛澤東批評說:」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不錯,西蜀、荊襄可以對中原成鉗擊之勢,可是問題也在於兩地距離太遠,山路崎嶇,互相支援的時候很不方便,指揮起來也很費時間和資源,就更不用說人事上的問題了。

孫子兵法曰:並敵一向,千里殺將。

這說的就是要集中兵力攻擊敵人。

後來荊襄被襲,劉備遠在西川也是無可奈可。

此外,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矛盾便是東吳。

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畢竟是個美麗的憧憬。

現實是在東吳的二分天下之計里,根本沒有劉備團隊的位置。

當關羽鎮守荊州時,東吳君臣清楚意識到讓猛虎占領自己的上游是多麼的危險,蜀國軍隊隨時可以仗著長江順流而下,突襲吳國。

因此,東吳從來就不相信蜀國,奪回荊州也就成為東吳君臣自保的頭號目標。

那麼,三分天下之計就出現矛盾了。

本來東和孫權、占領蜀地荊襄是計謀的核心,可是占了荊襄,便和不了孫權,那豈不自相矛盾?失去荊州,大概是劉備團隊低估了東吳奪回荊襄決心的結果。

夷陵之戰大敗

不管劉備是一時衝動,還是衡量了魏吳實力後作出的進攻決定。

先不論伐吳是否正確,第一劉備沒有聽從黃權的建議,執意自己親自到前線,而不是按常理先派小部隊去試探敵人虛實。

第二就像陸遜所說,蜀軍最大的優勢是水陸並進,棄水軍而零散地在林中紮寨,等於暴露了相當大的破綻。

這一場敗仗,除了失去了黃權、馮習等將領,在兵力、器械裝備、錢糧、甚至心理上也對蜀軍造成莫大的損失,狠狠地挫了蜀漢的銳氣和國力。

此後蜀漢國力迅速衰退,不得不完全放棄奪回荊襄重振三分之計的計畫,這是諸葛亮也無法挽回的結果。

蜀國積弱

到了蜀漢後期,即使諸葛亮還在,也無法完全扭轉蜀漢的弱勢。

當時劉備伐吳所損耗的國力未完全恢復,蜀中又沒有幾個大將,加上後主不見得特別的勵精圖治,而且蜀國版圖比魏吳小,恢復自然也比魏吳慢。

因此諸葛亮逼於無奈下,只好兵行險著,多番帶兵北伐。

不料在種種原因下均無疾而終,使得本來已經積弱的蜀漢更是每況越下。

畢竟,戰爭里的變量太多了,不是一兩個人就可以百分百左右的。

不知各位有何見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夷陵烽火,漢昭烈大帝的遺恨

東漢後期,奸臣宦官釀禍,導致全國大亂,國家四分五裂,各路諸侯獨霸一方,有皇室血統的劉備痛心不已,以復興漢室為己任。公元207年左右,他遇到了奇才諸葛亮,諸葛亮建議他以政治勢力相對薄弱的荊州和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