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失荊州後,蜀國有近百萬大軍,諸葛亮為何不再次奪回荊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諸葛亮想不想奪回荊州,當然想!絕對想!跨有荊州益州是隆中對的戰略目標,沒有了荊州,意味著只能一路出兵,參見北伐戰爭。
但是奪荊州就意味著和東吳為敵,這和東和孫權的戰略目標是衝突的!
而更為重要的是荊州奪不奪得回還不一定呢!因為此時的東吳實力絕對不弱,所以劉備決定伐吳,諸葛亮沒有說啥,他也是有心裡話想說的呀。
三國時期,一百萬軍隊肯定是一個驚人的天文數字。
當時的情況下,一般是兩到三戶人家養一個兵的比例:蜀國共有28萬戶,養10萬兵;吳國共有53萬戶,養20萬兵;魏國共有103萬戶,養50萬兵。
不好意思,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就那水平,養這麼多兵力已經是極限,再多肯定養不起。
反倒是魏國養兵的比例高了一些,因為曹操實行了屯田制,軍隊既是戰鬥隊,也是生產隊,不全靠國家養著。
聯吳抗魏是諸葛亮早就制定的重要國策,劉禪繼位後,他就一直在考慮如何打破僵局,修補因劉備伐吳而破裂的兩國關係,重新結好東吳,這樣才能解除後顧之憂,心無旁騖地平定南中,再北伐曹魏,恢復漢室。
為此,諸葛亮於223年派遣鄧芝代表自己出使東吳。
鄧芝不負重託,經過一系列談判,終於說服孫權,東吳斷絕了同曹魏的臣屬關係,重新和蜀漢結成盟友。
此後,吳蜀雙方聯繫緊密,使臣往來不斷,蜀國減輕了來自東方的防禦壓力。
正是因諸葛亮審時度勢,目光如炬,採取了正確的外交政策,才使弱小的蜀國能在強大的魏、吳夾縫裡求得生存,並在劉備死後還能延續40年國祚。
由於蜀漢和孫吳必須聯盟才能對抗曹魏,決定了荊州在東吳手中不會對蜀漢構成威脅。
因此諸葛亮沒有攻打荊州的緊迫性。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如果諸葛亮不出祁山改奪荊州,歷史會被改寫嗎?
歷史上諸葛亮任蜀漢丞相時期,對曹魏發動了六次戰爭,可是出祁山次數只有兩次,不是《三國演義》中的六出祁連山就算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蜀道之難還是難於上青天,以至於後代很多歷史學者,都評價諸葛亮...
三國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為何劉備得倆兒還是敗了?
水鏡先生司馬徽有句名言,影響頗廣:「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是,仁德之君劉玄德,得到了諸葛亮和龐統兩位大賢,卻依然沒有成就統一天下的大業。這是為什麼呢?於是後人有了許多聯想。有的人認為是...
諸葛亮北伐的現實考量:蜀漢立國之本是正統性
有些人一直以為諸葛亮的北伐誤國誤民,使得蜀國民生凋敝,最終亡於晉。其實結合當時的環境分析,北伐是必須的。公元221年秋7月,蜀漢章武元年,即位不久的劉備為給關羽報仇,奪回荊州,不顧諸葛亮等大臣反...
揭秘:關雲長大意失荊州的真實內情
關羽大意失荊州,幾乎是人人熟知的故事,但是卻沒人考慮到關羽大意失荊州的真實內情,其實關羽大意失荊州只是被人設計而已,利用的正是關於戰無不勝的特點,關羽太過於自信,才會上當,最後敗走麥城。 孫權的...
《隆中對》戰略方針到底是諸葛亮信口開河,還是有理有據?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闡述了自己對劉備統一霸業的藍圖規劃。這段話原文是這麼說的: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
武聖隕落,蜀漢敗亡,皆源於《隆中對》錯誤的戰略方針
劉備借荊州,有借無還,想必廣為人知。劉備借荊州不還,自有其緣由,荊州之餘蜀漢是重要的戰略根據地,是將來爭霸天下不可缺少的位置,更是吳蜀聯盟時候壓制、威脅東吳,從而取得聯盟主導地位的有力棋子。但...
諸葛亮真的不堪一擊嗎?臥龍諸葛的功與過
諸葛亮可以說是被《三國演義》嚴重神化的一個角色,但是諸葛亮的軍事能力真的那麼不堪一擊嗎?首先說《隆中對》。《隆中對》有一個致命漏洞,即荊州和聯盟東吳這兩者是不可能共存的,東吳對於荊州的渴望不亞於...
蜀漢和東吳塑料兄弟般的結盟史,詮釋了一句什麼真理?|地圖帝
蜀漢和東吳的關係,最能詮釋那句真理:沒有永遠的朋友,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曹操進攻荊州,諸葛亮建議劉備找孫權求救。諸葛亮隻身過江,和孫權講大道理。其實諸葛亮不過江,魯肅也把孫權勸明白了...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