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得天下」, 劉備得兩者為何不得天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司馬徽早先明言:臥龍鳳雛,得一人便可得天下。

劉備不僅得到了鳳雛,更是得到了臥龍,但為何最後沒有得到天下,反而弄了個身死天下的下場?

一、劉備得人而不會用人

劉備可以說的上三國時期的當世梟雄,身變集結了一大波人才,文有諸葛、龐統,武有蜀國無上將,但光有人才還是遠遠不夠,還需要看你會不會用,怎麼用,能不能用的充分。

劉備到了晚年,特別是稱帝後,已經不再想當初那樣對諸葛亮言出必行,比如比如諸葛亮勸他不要攻打孫吳,他不但沒聽,還一意孤行,最後落個白帝託孤的悲傷。

連自己的人才的話都聽不進去了,都不能充分利用,有人才和沒有,又有什麼兩樣?這樣能得天下嗎?

二、鳳雛早死,謀略型智士的缺失

三國時期,蜀國很多時候都是處於最弱勢的一方。

劉備初期如果不是因為他本人的能力超強,赤壁之戰後能不能堅持下去還難說。

諸葛亮的主要才能主要在政治方面,軍事方面戰略並不是他的所長,他的長處主要在於治軍。

至於關羽、張飛、等僅是統兵大將,也就是在領導指揮下衝鋒陷陣的人,都沒有什麼戰略頭腦,他們即使作為坐鎮一方的統兵大將都不合格的。

曹操、孫權方面就不一樣了。

首先這兩個同樣為不世梟雄,本身就是極具戰略眼光的人物,加上劉備這三人可謂是當時最為傑出的人才。

《三國志》中的《先主傳》把劉備與曹操相提並論,說其「才智不下魏武(曹操)」,而且為人「百折不撓」。

而且曹操代表著中央,可以很方便的招納人才,有時候他還可以從對手那兒用中央的名義挖人才。

曹操的手下,張遼、張合、曹仁、曹休、鍾繇(可不止會寫一手好字喲)、曹真、司馬懿等都可以作為鎮守一方的統兵大將。

而且謀士中荀氏叔侄、劉華、程昱、郭嘉、毛介、賈詡等一大批人都是當時一流的謀士。

孫權那邊相對來說要少一些,但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諸葛瑾也都是統帥級的將領,這幫人還有個重要特點就是同時也極具將略,諸葛瑾可能要差點,但是作為一員大將卻綽綽有餘。

劉備就寒磣多了。

具有謀略的眼光的人實在是少,起初徐庶還算可以,可是曹操以中央政府的名義把他挖走了。

這樣劉備陣營就剩下了劉備一個算是既有謀略又能當統帥的人。

後來了個諸葛亮,接著是龐統。

但是這兩個無法象周瑜、魯肅、陸遜那樣既可當大將又能當謀士的全才型人物,僅能作為謀士使用。

後來劉備取得了蜀地,得到了法正這樣一個既能當謀士又能當大將的人物,可惜法正這人死的又早。

正是由於人劉備方面人才始終奇缺,因此不得不把關羽這個並不是人選的人放在守荊州這樣重要的位置上。

關羽在荊州位置上,果然將做些有利江東的事。

他缺乏戰略眼光,更無政治頭腦,因此根本處理不好與東吳的關係。

而東吳奪取荊州是既定的戰略,他們就需要關羽這樣的人守荊州。

如果換成劉備自己守,東吳一點機會都沒有。

關羽先是粗暴的拒絕了孫權結為兒女親家的請求,也沒有搞好鎮守荊州將領們團結工作。

對東吳的戰略目標和軍事動向更是無知。

歷史上的關羽失荊州根本就不是他一時大意,而是他錯誤不斷結果。

後期,司馬懿也曾評價過劉備為何不得天下,英雄造時勢,時勢造英雄,劉備有了主觀卻丟了客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原創」《三國演義》人物各代表什麼?

劉備——是一位封建時代理想的「明君」形象,是「三國」中蜀國之主。劉備早年就抱負不凡,有爭王圖霸的胸懷和膽略。他敬重義氣,與關羽、張飛患難與共,誓同生死。他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特別是對諸葛亮表示...

劉備文有鳳雛武有關張趙馬黃 為何不能一統天下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在亂世爭霸之中,湧現無數傑出的梟雄人物,其中典型的代表有袁紹、公孫瓚、曹操、孫策、劉備、劉表、孫權等等,但是笑到最後的卻是曹操、孫權、劉備,成功的三分天下。三位梟雄之所以能夠成...

漫談三國:龐統離吳投蜀,道不同不相為謀

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臥龍指的是諸葛亮,鳳雛指的是龐統,由此可以看出龐統是與諸葛亮齊名的人物。龐統最初是周瑜手下的謀士,周瑜死後,龐統沒有選擇繼續留在江東輔佐孫權,而是投向了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