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文有諸葛亮,武有五虎上將,為何蜀漢最先滅,此人一句話點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三國時期,動亂年代,卻造就了一批亂世英雄。
一代梟雄劉備天生異相,不可一世。
自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初出山門,如魚得水大展抱負,經數十年艱辛苦戰,終於把風雨飄搖中的劉備集團發展成了強大的蜀國,諸葛亮火燒博望坡,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取荊州,七擒孟獲等等,足見其無與倫比的天才智慧,可是為何二人結合在一起的蜀漢最先失敗那?
先說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占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西與南聯合安撫少數民族,東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
但是偉人毛主席為認為諸葛亮必敗: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毛澤東之所以說諸葛亮「其始誤於隆中對」,是因為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到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乍一看,荊州、益州兩路出擊是一個頗有誘惑性的方案。
但毛澤東卻很清楚,荊州離益州千里之遙,兩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讓劉備軍團更加失去兵力上的優勢。
「隆中對」實施的結果便是,關羽所鎮守的荊州被孫權軍團偷襲得手,而且關羽父子也命喪孫權手中。
可以說,蜀漢衰亡的禍根在於「隆中對」。
在說劉備,劉備早年顛沛流離,備嘗艱辛,投靠過多個諸侯, 赤壁之戰時,劉備與孫權聯盟擊敗曹操,趁勢奪取荊州,而後進取益州奪取漢中,勢力步入鼎盛期後,志得意滿時原來的盟友孫權更直接投入曹魏陣營,反水夾攻。
因此關羽覆滅,荊州三郡丟失,劉備復仇大軍又慘敗於夷陵,前後折損兵馬十萬,大將重臣和軍中骨幹無數,桃園夢斷,白帝啼血,飲恨抱憾而終。
毛澤東曾多次談論劉備,他認為劉備的優點主要於是善於用人,善於團結各方人士。
所以千古奇才的諸葛亮棄劉表而跟從他,萬人敵勇將關羽張飛趙雲對其不離不棄。
而缺點則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志大才疏好感情用事;劉備不怎麼愛讀書,喜歡狗馬、音樂、美衣服。
。
不愛說話,能善待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喜歡結交豪傑,在許多問題上用感情代替了政策,關羽孤軍北伐,雖然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圍曹仁於樊城,但東吳呂蒙以白衣渡江,襲取荊州,關羽被吳軍擒獲,遭到殺害。
劉備以為關羽報仇,不聽諸葛亮趙雲等人勸阻,發兵討伐東吳,孫派遣使者前來請和,劉備都不許,結果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劉備感覺自己被陸遜在夷陵打敗是屈辱,一病不起,亡故於白帝城。
二是不能區分主次矛盾, 曹劉是主要矛盾,孫劉是次要矛盾。
孫劉的矛盾是統一戰線內部的矛盾。
正如趙雲所說:「國賊是曹操非孫權也,且先滅魏,則吳自服。
」,但是還是大軍東征,最終導致兵敗身亡。
以微弱之兵而要強占荊州這四戰之地,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戰略失誤。
卻還以三國中最弱一方的身份硬要分兵守荊州,這已經為他以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關羽性急,劉備性急,諸葛亮也性急,因為統一的願望太強烈了.他們不能等最終都以失敗結束。
諸葛亮為什麼不能一統三國?毛主席一針見血指出其問題所在
說起諸葛亮,很多人就會想起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空城計等等一些如今耳熟能詳的典故。如果我們只是這樣簡單的看過去,似乎諸葛亮是一個神人般的人物。然而我們的毛主席卻不這麼認為,毛主席開會時,經常會說起...
劉備一生最大的錯誤就是啟用諸葛亮,《隆中對》完全是錯誤的方略
《隆中對》把荊州作為蜀國北伐中原的一個戰略據點,忽視了「荊州在揚州上游,關係吳國的安顧,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劉備、諸葛亮在夷陵之戰以前,對此始終無深刻認識,從而反覆同吳...
劉備傾全國之力為關羽報仇,不光只是兄弟情,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孤軍北伐曹操。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時威震華夏。但此時,東吳不顧孫劉同盟,派呂蒙率軍突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吳軍擒殺,荊州也落入吳國之手。...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為何說失荊州錯不在關羽,毛主席用三點說明,錯在隆中對的局限性
三國時期的蜀漢,其實並不是一直是實力最弱的,蜀漢也有一段時期是強勢期,雖然這個時期十分短,但是其實只要抓住了,蜀漢還是有機會打敗曹魏的。這個強勢期就是蜀漢坐擁荊州和益州之時,這個期間無論是從戰略...
諸葛亮《隆中對》中的致命缺陷,毛主席一針見血給了這樣的評價
說起《隆中對》,對三國有一點了解的人都非常的熟悉,《三國演義》的大熱也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知曉諸葛亮的《隆中對》,《三國演示》中對於《隆中對》的描寫尤其精彩,鋪墊是劉備三顧茅廬,這個過程描寫的活靈...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何最後沒能統一三國,毛主席道出原因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為何最後沒能統一三國,毛主席道出原因文|程哥說史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隆中對》有個致命錯誤,使劉備不能統一中原,毛主席如何評價他
諸葛亮之才智,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是非常有名的。其輔佐劉備,從四處流走的困境,到割據一方,同曹劉三足鼎立,著實不易。而這一切,誠如劉備當年三顧茅廬時,諸葛亮在《隆中對》的一番規劃。可見當時候的...
劉備大軍東征報仇,為何不帶諸葛亮?正是推心置腹的信任!
夷陵之戰,劉備大軍伐吳,卻不帶諸葛亮隨軍的原因,除了確實需要諸葛亮留守後方、保障軍需外,更大原因是諸葛亮從出山效力劉備起,就一直主張聯合孫吳,共抗曹操,並且還是締結孫劉聯盟的直接操盤手。此時孫權...
魏晉:陳壽《隆中對》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亮...
關羽進攻樊城完全是違背隆中對規劃,也註定隆中對無法實現
在我國,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戰後,荊州被瓜分,劉備按照隆中對規划進軍益州,於是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劉備集團進軍益州時,荊州形勢很微妙,三方形成了一個平衡。公元219年關羽率軍從南...
關羽之死:他究竟中了誰的借刀殺人計?為何必死?
對於蜀漢政權來說,關羽失荊州是一個致命傷,也是蜀漢歷史上的最大悲劇。關於蜀漢在荊州戰役中不發救兵的問題,大多數人都認為是來不及去救。但因為《三國志》中沒有記載,所以後世對此也是猜測紛紛。然而到了...
論毛主席評價諸葛亮《隆中對》二分兵力取天下的正誤
前幾天看諸葛亮傳時,偶然間看到毛澤東對他的一句評價:「其始(諸葛亮)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這句話大體意思就是批評諸葛亮在隆中時說的「待天下有變,則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