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久經戰陣為何敗在陸遜手裡?毛澤東五個字批其「不懂運動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20年,魏黃初元年,曹丕廢漢獻帝,建立魏國,定都洛陽,此時曹操已死。

曹丕一個外來戶都敢繼承大統,劉備漢室後裔,稱帝更是名正言順。

公元221年,蜀章武元年,劉備在成都稱帝,蜀漢政權的威勢,盛極一時,已經六十歲的劉備決定興兵伐吳,奪回關羽丟失的荊州區域。

荊州地處後來形成的魏蜀吳三國交界,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就三國形勢而言,如果蜀國控制荊州全境,以此作為戰略基地,往東則沿長江順流直下,水陸並進可滅東吳,往北則兵鋒直指曹魏都城洛陽。

那麼為什麼關羽占領荊州時期,劉備無所作為呢?因為曹操還活著。

隆重決策在占領荊州和漢中的情況下有一個前提,「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率兵以向宛洛」。

天下有變的意思,就是中原發生動亂,曹操不死,中原則不亂。

曹操死了,曹丕繼位,中原還是不亂,劉備和諸葛亮只能等待時機。

李白寫過一首詩歌,題目叫《蜀道難》,其中有一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關羽丟失荊州,對於劉備而言無異於驚天噩耗。

荊州北面被曹魏控制,荊州南面則被東吳控制。

荊州就是川蜀之地的門戶,出川入川必經之地,荊州的丟失導致劉備被堵死在蜀中。

出川要麼往北翻越人跡罕至的秦嶺山脈,要麼往南走山高林密的貴陽、長沙地界,幾萬人的軍隊翻山越嶺,到達目的地已經疲憊不堪,還有什麼力氣打仗。

分析了這麼多,只是要說明劉備奪回荊州的必要性。

夷陵之戰,奪回荊州,對劉備而言不是打不打的問題,而是怎麼打?

劉備伐吳,蜀中上下幾乎一致反對,包括諸葛亮和趙雲。

當時張飛在閬中,蜀國從荊州來的舊臣,只有張飛支持伐吳。

劉備稱帝才三個月,蜀中未定,作為丞相的諸葛亮主張東和孫權,養精蓄銳,繼續等待時機。

但是劉備野心膨脹,急切想要奪回荊州,於是安排諸葛亮留守成都,魏延、馬超鎮守漢中,御駕親征,帶著一隊蜀中降將黃權、吳班等人就出發了。

劉備約定張飛在江州會兵,不幸的是臨行前張飛遇害,被部將所殺。

張飛身死,劉備執意進兵。

孫權求和不成,奮起迎戰,為了解除後顧之憂,首先派人向魏國稱臣,曹丕作壁上觀。

孫權派遣大將軍孫桓抵擋蜀軍,被劉備圍困,孫權再派遣韓當、潘璋等人前往救應,被劉備擊敗,劉備軍隊水陸並進,從吳蜀邊界推進到了湖北秭歸一帶。

眼看著吳國就要支撐不住,孫權力排眾議,拜年僅三十九歲的陸遜為大都督,假節鉞,夷陵之戰形式逆轉。

公元222年,蜀章武二年,前往一線指揮作的陸遜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後撤到夷陵、猇亭一帶,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

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岭地帶,劉備不明地理,盲目進兵,在難以展開兵力的山陵地帶安營紮寨,吳蜀兩軍進入相持階段。

陸遜誘敵深入,堅守不出避其鋒芒,集中優勢兵力,相機反攻。

劉備數次派人挑戰,陸遜充耳不聞。

雙方相持到六月,天氣燥熱,蜀軍不堪其苦,加之取水困難,逐漸士氣低迷,劉備無可奈何,下令水軍上岸,移營於深山密林里,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

陸遜眼看蜀軍懈怠,劉備連營,時機已到,果斷反擊。

陸遜命令軍士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發動突襲,順風放火。

劉備營寨頓時一片火海,蜀軍大亂,無法集中兵力形成進攻或防守隊形,進退有序的吳兵,如砍瓜切菜一般,殺得蜀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經過這一戰,蜀軍將領馬良、張南、馮習、傅彤等陣亡,杜路、劉寧等投降。

劉備全線崩潰,倉皇逃往白帝城,在趙雲的接應下才撿了一條命。

蜀國兵力折損三四萬,幾乎全軍覆沒,黃權被阻斷歸路,投降曹魏。

蜀漢國力大損,由盛轉衰,第二年劉備憂憤成疾,一病而亡,蜀漢從此再也無力恢復漢中之戰後的威勢。

劉備打了一輩子的仗,漢中之戰還打贏了曹操,兵鋒正盛,勢如破竹,怎麼就在夷陵這個地方,敗在了陸遜這麼個「黃口小兒」的手裡?

古人打仗,愛講個天時地利人和。

不妨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一下,劉備的敗,以及陸遜的勝。

劉備出兵伐吳之前,文武大臣包括諸葛亮和趙雲等人都不同意伐吳,劉備一意孤行不聽勸誡,君臣之間難以齊心協力,張飛被殺,出師不利,將帥乏人,是失了人和。

劉備在夷陵這個地方被陸遜阻擊,進退不得。

夷陵處於丘陵地帶,難以集中兵力,陸遜退出山區,馬良曾勸誡劉備不可冒進,劉備盲目進兵,是不得地利。

劉備伐吳,本來應該水陸並進,速戰速決,劉備卻放棄水路,遲滯不前,與陸遜相持不下,進入六月,天氣炎熱,導致蜀軍士氣低迷,是不知天時。

反觀東吳,面對蜀國的入侵,全國上下同仇敵愾,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假節鉞,軍前用命,無有不從,上下齊心,是得了人和。

陸遜以退為進,以逸待勞,主動放棄丘陵地帶,集中優勢兵力伺機反攻,利用劉備山高林密連營紮寨的弱點使用火攻,一舉扭轉局勢,是深知地利。

六月的江南,暑氣正盛,蜀軍遠道而來,水土不服,陸遜抓住機會,集中優勢兵力出奇制勝,是順應天時。

陸遜的指揮若定,天時地利人和都占全了。

「火燒連營」是夷陵之戰的重要轉折點,既是劉備最大的軍事失誤,也是陸遜軍事謀略的重要體現。

當魏文帝曹丕聽說劉備連營據守,仰天大笑:「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

孫權上事今至矣。

」曹丕知道後都笑話劉備和他爹曹操打了大半輩子的仗,還是沒學會怎麼打仗。

毛澤東讀《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批語說:「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

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按不暇,可以各個擊破。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劉備應該兵分兩路,陸路從湘水以西攻打長沙和武陵,水路從長江上游攻打公安和南郡,水陸並進,使東吳應接不暇,然後各個擊破。

總結起來,就是說劉備「不懂運動戰」,一戰即潰,在「火燒連營」後也無法組織有效反擊。

這個主張是以今天的情況來看,在三國當時的地理條件下,其實從湘水以西攻打長沙和武陵是不太現實的。

其一道路難走,耗時費力;其二將帥乏人,劉備無人可用。

襄樊之戰劉備慘敗而歸,為何陸遜追擊到魚腹浦這個地方就不再進軍了呢?難道真的是諸葛亮用石頭擺布的八陣圖阻止了陸遜的追擊?欲知後事,且待下文。

END.

溫酒讀三國,煮茶看水滸。

我是博書君,歡迎關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此戰奠定了後三國格局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就...

影響三國格局的8個人,除了曹操劉備還有誰?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三國演義》的「煮酒論英雄」一節里,曹操曾說過一句話:「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演義雖然是文學,但羅貫中替曹操說的這句話並沒有毛病。他和劉備兩人確實是影響...

三國蜀國國主劉備識人能力如何

劉備識人能力如何在三國時期人才輩出,身為一個君主或許自己不需要太高的軍事政治才能,但是一定要有識人用人只能,而劉備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劉備相比起很多豪傑最大的優勢不在於他的仁義,而是在於他能識人,...

揭秘:三國時期夷陵之戰背後真正的政治權衡

每當說到夷陵之戰,七百里連營自然就成為了劉備兵敗的罪魁禍首!但我們都知道,劉備在正史中其實並非像演義中那樣只會哭出個天下,正史中的劉備主導了「火燒博望坡」,「漢中爭奪戰」等經典戰役,作為一名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