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討伐東吳背後有多少不為人知小貓膩,又折損了多少人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劉關張桃園結義是不假,劉備確實也依仗關羽張飛打下了天下。
但夷陵之戰大敗,讓蜀國元氣大傷,被記載成是劉備仁義,為了給關羽報仇太過義氣用事,在我看來只是史官們為了美化這位蜀國皇帝罷了。
還原真相供大家討論:
關羽是公元219年12月敗走麥城,遇到潘璋部的馬忠埋伏,被擒後慘遭殺害的。
劉備是221年中旬起兵伐吳的。
劉備為何不是接到關羽死訊,立刻起兵伐吳?為何要等上這1年多的時間?因為他心理明白,雖然是結義兄弟,但也不能義氣用事。
恰巧,轉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突然發病致死,曹丕同年10月稱帝。
於是乎諸葛亮看到了機會,密謀劉備後決定採取非常規手段奪取整個天下!
第一步:221年4月劉備稱帝,建立蜀漢。
第二步:借著關羽之死的事情還沒有冷下來,親自率軍伐吳。
第三步:魏延埋伏在漢中,等待劉備勝利後,就立刻攻打魏國。
串成一起就是:曹丕篡漢,反對的呼聲大有人在,是討伐魏國的大好時機。
但諸葛亮密謀劉備後決定冒險一次,畢竟關羽之死時間不久,大家都覺得劉備重情義,伐吳順理成章,且荊州剛丟失不久,人心所向還在蜀國。
只要吳國被打敗,更能打擊魏國的士氣,魏延漢中出兵一舉天下可得。
既然是密謀,自然不能把想法完全告訴大家。
只是出了兩件讓諸葛亮和劉備始料未及的突發事件,讓計劃不能圓滿。
《三國演義》里對於劉備伐吳時的兵力部署是這樣描述的:「川將數百員,並五溪番將等,共兵七十五萬」,看這陣勢不要說奪回荊州了,滅吳都是妥妥的事,這也難怪劉備出兵的消息傳到東吳後「百官盡皆失色,面面相覷」,孫權「寫表稱臣(於魏)」,但這畢竟是演義,所謂七十五萬純屬虛構!
看看《三國會要》記載蜀國當時的人口狀況吧:「漢章武元年,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
」無論是演義還是其它史料記載的幾乎都如出一轍,當然學術界對於蜀漢人口到底有多少是存有異議的,認為總人口數應該不會那麼少,但無論如何真實的情況是不可能有七十多萬大軍的,那麼當時的劉備到底帶了多少軍隊呢?.《晉書·傅玄傳》是這樣描述的:「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
」意思就是說孫權派陸遜抵禦劉備將其打的大敗,消滅蜀軍八萬多人,劉備孤身一人逃走;而《魏書》曰∶「癸亥,孫權上書,說∶『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
大意就是說當時劉備率兵四萬多人出秭歸來勢洶洶。
雖然兩者的記述相差甚遠但我認為並不矛盾,孫權上書時接觸的應該是劉備的前鋒部隊,四萬多人的說法是可信的。
隨著劉備的後續軍隊和蠻兵的加入,劉備此次東征伐吳總兵力大約在8-9萬人上下,撐死了不會超過10萬!
劉備東征伐吳的時候,通過史料記載,蜀漢的一些重量級大咖都相繼去世了,所以跟隨劉備的都是一些生面孔,不過大部分是荊州系的謀臣和武將,甚至連趙雲和諸葛亮都坐鎮後方,其中跟隨劉備伐吳的四大軍師之中,就導致2死2降。
他們分別是誰呢?
馬良可能是這四人中大夥比較熟悉一個,當然他不是畫畫的那個神筆馬良,而是劉備在荊州的時候,由伊籍推薦給他的一位謀士。
龐統死後,諸葛亮入川,馬良就開始輔助關羽。
後來吳都督魯肅設宴請關羽,馬良以有詐諫之,關羽沒有聽。
再有就是華佗為關羽刮骨療傷的時候,踴關羽一起下棋的就是馬良。
荊州丟失後,關羽讓馬良和伊籍馬上趕回成都求救。
後關羽被殺劉備起兵伐吳,以馬良和陳震掌理文書。
劉備伐吳開始打得很順,孫權也很害怕,就派人把張飛的人頭送還,並且把兩個叛徒范疆和張達一起獻上以表誠意。
這時馬良勸劉備說:「仇人盡戳,其恨可雪矣。
吳大夫程秉到此,欲還荊州,送回夫人,永結盟好,共圖滅魏,伏候聖旨。
」可惜鐵了心的劉備根本聽不進去。
後來孫權拜陸遜為都督,馬良勸劉備需要提防,但劉備又不聽。
吳軍堅守不出,馬良認為吳軍必定在等待蜀軍的變化而作出行動。
最終夷陵戰敗,馬良也獻出生命。
程畿
程畿,字季然,劉備取代劉璋擔任益州牧,程畿擔任從事祭酒。
程畿追隨劉備,遭遇敗績,沿長江順流而下退軍。
有人告訴程畿:「後面的追兵已經趕上,拋棄船隻,便可以逃脫。
」程畿說:「我在軍中,未曾因為敵人棄船而走,何況跟隨天子而遇見危險呢!」於是追兵趕上程畿所在的船隻,程畿親身持戟與敵人戰鬥,甚至有敵船翻倒在江中。
大量敵軍趕到,一同攻擊程畿,程畿戰死。
黃權
在《三國演義》里,黃權生平與正史差不多,原為劉璋部將,因勸諫劉璋勿引劉備入蜀,而為劉璋所疏遠。
劉備攻打劉璋,黃權出謀劃策抵擋劉備。
等到益州平定,黃權閉門不降,劉備親自前往請他,黃權才歸降。
後來劉備稱帝,帶黃權伐吳,在劉備取得幾場戰鬥的勝利之後,想用水軍沿江而下一舉滅了東吳,黃權勸諫,「水軍沿江而下,進則易,退則難。
臣願為前驅。
陛下宜在後陣,庶萬無一失。
」但劉備不聽,他說:「吳賊膽落,朕長驅大進,有何礙乎?」最終劉備在夷陵之戰大敗後,黃權被吳軍隔斷在江北岸,欲歸無路,不得已而投降曹魏。
龐林
龐林,乃劉備重要謀士龐統的弟弟,由此可見,其謀略不會太差,在東征之中,擔任荊州治中從事,兼任黃權的參軍,參加夷陵之戰。
黃權投降曹魏,龐林也跟隨黃權投降魏國。
可以說消息傳到成都,蜀國從未有的危機正在悄悄降臨了。
如諸葛亮在,是否伐吳能成功呢?筆者認為不能。
其一,戰爭的正義性;劉備傾全國之力討伐孫權,出發點還是出於自身的利益,是不義的戰爭,因為劉備的荊州被奪了,破壞了劉備兩路攻擊曹魏的戰略規劃,自己的東西被偷走了,身為梟雄的劉備豈能在那裡善罷甘休?再者,孫權不僅奪走了自己的地盤,還殺害了自己幾十年的革命戰友關羽,可以說這場戰場總是因劉備感情而發生的,名為報仇雪恨實為爭奪地盤,出於私利的戰爭能有什麼好結果?這就是為什麼孫子云: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其二,伐吳的困難太大;伐吳,就算有諸葛亮在身邊幫參謀,但是武將沒有能做先鋒的,在軍隊戰鬥力上自然不如集精銳等待的孫吳集團了;
劉備的蜀漢軍隊適合大兵團的成建制攻堅,但是荊州是一個多水的地方,蜀漢最精銳的水軍已經跟關羽一起土崩瓦解了,吳國以水為家,
可以說沒有長江天塹沒有孫吳水軍,吳國是早已被消滅了,以己之短攻其之長,這無異於自殺。
對手統帥是一個有勇有謀的人,陸遜是孫權的親戚,
但是此人一直不聞達於諸侯卻不斷在基層歷練,他指揮能力不亞於周瑜,從整場戰爭來看,他是出其的冷靜,指揮若定的把劉備引到他預想最佳決戰的戰場上,
就算諸葛亮也拿他沒有辦法。
還有就是曹魏的態度,孫權在劉備發起戰爭之初就已經稱臣於曹魏,但是曹丕卻想坐收漁翁之利,
他不會允許劉備完全擊敗了孫權再來討伐自己的情況發生,一旦不利於孫權,我相信曹魏大軍不會坐視不管的。
蜀漢有的,就是一股氣勢。
以劉備稱帝為催化劑一鼓作氣,寄望於能夠「震懾」而非「征服」東吳,逼迫孫權能乖乖吐出荊州的部分利益。
正如劉曄所說:「蜀雖狹弱,而備之謀欲以威武自強,勢必用眾以示其有餘。
」說白了,劉備這場戰爭奪地報仇都是其次,主要是向對手示威的。
正因如此,伐吳這麼大的一場戰役,蜀軍竟然兵屯峽口長達8個月,在攻占秭歸後數月時間逡巡不前,其實就是在向孫權暗示「你打不過可以談嘛」。
這期間雙方有沒有進行談判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劉備的小心思孫權一清二楚。
比如諸葛瑾在給劉備去的和談信上就明確指責劉備為泄私憤而忘大體,壓根就沒談劉備朝思暮想的荊州劃分問題;又比如孫權在蜀軍占領秭歸緩衝期內迅速搞到和曹魏的互不侵犯協議,並且拜陸遜西進布防。
既然嚇不倒孫權,劉備最終也只能拉出部隊,與陸遜會戰在夷陵前線。
兵法有云:五則攻之。
如果說以敵人五倍的兵力進攻,成功幾率是十成的話,那麼蜀漢以均勢兵力進攻東吳,最終的成功率自然就丟了八成、僅剩兩成。
除非劉備是軍神在世,否則這場戰爭根本看不到打贏的希望,但劉備偏偏不是。
因此,一支由「老革」率領的並不占優的隊伍去參加一場勝率為兩成的戰爭,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夷陵之戰蜀國敗的有多慘?三位重臣二死一降,復興漢室就此無望
司馬歷史觀:昨天有網友私信司馬老師,讓我分析分析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給蜀國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個人覺得吧,一個國家的衰退絕不是一兩個原因或者一兩個戰役就能徹底改變的,因為一個強大的國家絕不會為了一個...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如果諸葛亮跟隨劉備一起伐吳,是不是會伐吳成功?
關羽被殺,荊州被奪,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是一個雪上加霜的消息,再加上孟達投降了曹魏,可以說短短几個月內原本一片蒸蒸日上的劉備來說真是當頭一棒,不僅失去了統一中原的機會,而且自己幾十年的兄弟被孫權所...
劉備伐吳敗得有多慘?損失4位軍師,死2個投降2個
話說三國紛爭,群雄並起,經過長時間的廝殺,時間已經來到了220年,這一年可不得了,死了好些牛掰的大能,曹魏的奠基人曹操、猛將夏侯惇、謀臣程昱,蜀漢的老將黃忠、武聖關羽、軍師法正。這些人的死對於整...
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成全了諸葛亮與陸遜嗎?
三國大家都很熟悉吧,由於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肯定很多人還是把蜀漢當成正統。最後看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肯定都扼腕嘆息吧。那麼蜀漢為什麼不能統一呢?歸根到底是人才太少了,甚至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
劉備伐吳失敗得究竟有多慘,損失4位軍師,6位上將,連自己都氣死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劉備建立蜀漢政權之後,就一直在下坡路,先是關羽大意失荊州,緊隨其後,劉備東征伐吳,又遭遇夷陵之戰的慘敗,讓蜀漢由強變弱,再也無力一統天下了。那麼劉備東征伐吳到底有多失敗,四個軍...
劉備建立蜀漢後有多慘?損失了五大強力虎將,還有四位軍師
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後,就一直處於下降趨勢,先是關羽粗心丟掉了荊州,接著是劉備東征討伐吳國,並且在夷陵戰役中遭遇慘敗,所以蜀漢逐漸變弱了,再無沒有能力去爭奪天下。那與吳國一戰中劉備到底損失了多少?...
黃權為什麼投靠魏 黃權的軍事才能如何
黃權是三國的一位大將,主要的帶兵生涯是在蜀漢時期,早年在劉璋手下,劉璋投降後成為了劉備下面的偏將,為劉備攻取漢中立下了功。蜀漢伐吳失敗後,黃權投降了曹魏,此後就極少領兵打仗了,但還是在魏國為官,...
劉備伐吳的時候真的是無人可用了麼?為什麼帶了這幾個參謀?
三國這個動盪的年代一直是官方和民間津津樂道的話題,老羅的《三國演義》更是成為無數人的佳談美話。其實無論是演義還是正史有個話題始終引發著眾多的爭議,那便是劉備為什麼在關羽被殺、張飛暴斃後大舉出兵伐...
劉備伐吳敗得有多慘,4個軍師一起出征戰死2個投降1個
在《三國演義》里,蜀漢由強變弱的一個轉折之戰就是劉備伐吳的夷陵之戰,這場戰爭對劉備來說敗得非常慘,所帶的75萬部隊全打光了,甚至是連自己的命都沒有保住。很奇怪的是劉備帶去東征吳國的一幫人多是生面...
劉備為何不聽勸諫執意伐吳,僅為關羽復仇?夷陵戰敗的鍋誰來背?
公元221年的四月份,劉備在成都稱帝,六月份,就開始調兵遣將,七月份,劉備親自率領數萬蜀軍討伐東吳,雙方在荊州地區展開激戰。結果蜀軍大敗,劉備自己也憂鬱而死。
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