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風雲事件2——夷陵之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時期有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不僅規模很大,影響也都帶有決定性的作用,夷陵之戰決定了劉備最後的結局——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發生在夷陵、猇亭,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
首先它的發生就很有意思,可以概括為劉備的一意孤行、憤而起兵、御駕親征。
所以很多人說這是劉備的一場豪賭,我覺得定義過於膚淺。
事出必有因,既然是劉備發起的,我們可以站在劉備的角度分析發起這張戰爭的原由。
為關羽復仇,這肯定是重大原因,劉備也是打著這個旗號去的,可是這絕對不是主要原因。
因為劉備首先是以為政治家,更何況他剛剛稱帝,沒有政治野心誰信呀。
所以我們來分析這裡的政治原由,我認為劉備有以下考慮:改變戰略方針,打破三足鼎立!
以前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所以名義上曹操是第一敵人,而如今漢獻帝廢了,他自己稱帝,那孫吳和曹魏同樣的敵人,於是他優選選擇消滅孫吳,就算最後不能統一中原,至少在有生之年統一南方是可以實現了。
此時他的野心和諸葛亮匡復漢室的意願已經有了分歧,這也是諸葛無法對夷陵之戰進言阻止的源頭吧。
而曹操已死,近期內曹丕不會是劉備的對手,同時唯一對手孫權,他手下都督呂蒙死了,上次周瑜死的時候劉備趁機在南方發展了一大片根據地,所以呂蒙之死不得不說是一個誘人的機會。
可以說劉備也是深謀遠慮呀!
還有個長遠考慮——劉備必須奪回荊州,最好是能統一南方。
荊州的戰略地位是兵家必爭之地。
同時,戰爭時期國家最重要的就是軍事和財政,荊州經濟發達,盛產兵事,而且謀士能人最多,是進軍中原的必要門戶。
劉備之後要與曹丕抗衡,這些經濟和軍事力量是必須的。
這是往遠的想,往近的想,關羽、張飛、黃忠等大將相繼死去,劉備需要發動戰爭培養新人,所以他帶的都是新的將領。
此戰如果成功對於劉備來說意義重大。
然而夷陵之戰最後火燒連營七百里告終了,為什麼?
一是劉備心態浮躁急於求成,自身自負輕敵而身邊又沒有老將謀臣。
二是孫權準備充分,陸遜指揮若定。
劉備準備此戰歷經一年半,孫權有過之而無不及。
219年冬關羽死了,220年呂蒙久病不治死了,221年7月劉備發動夷陵之戰。
期間孫權做了充分的政治準備和軍事準備。
公元220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繼承了魏王的爵位,同年逼劉獻帝禪位,自己當了皇帝,到了公元221年八月份,孫權就上表稱臣,乾脆稱臣了;到了十一月份,就接受了曹丕給他的吳王的封號。
就是為了聯合曹魏來對抗劉備。
孫權把指揮部遷到了武昌,就是現在湖北省的鄂州市。
公元222年正月,劉備的先頭部隊到達了夷陵,二月,劉備到達了猇亭。
這個時候陸遜的軍隊也到達了猇亭,兩軍對峙。
夷陵猇亭防線是陸遜關鍵的防線。
陸遜說覺得劉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
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
」所以不僅按兵不動還下命令撤退,於是劉備繼續推進得到幾百里的崇山峻岭紮下營寨。
這樣相持到當年的閏六月,正值酷暑之際,陸遜終於反擊。
因為劉備放棄了水路並進而製造了七百里連營的破綻……於是陸遜用五萬軍隊打的劉備這邊10萬左右的軍隊那叫做「土崩瓦解,死者萬數」。
劉備只好帶著幾個隨從連夜逃出馬鞍山,逃回巫縣,後來又逃到永安縣,——逃進白帝城。
所帶將領部隊所剩無幾,致使蜀漢元氣大傷。
夷陵之戰讓我們看到了一代儒將陸遜的風采和孫權的隱忍;同時揭露了劉備此時心態的轉變和諸葛亮不明言說的政治分歧,還有三足鼎立時期獨有的政治牽制與軍事抗衡相輔相成的歷史風采。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沒想到都是以火取勝!
三國時期,群雄逐鹿中原,這是一個註定無法忽視的時代。這期間,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最為著名,被稱為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對於這三大戰役來說,都對三國的歷史格局形成了重要的影響。比如赤壁之...
劉備攻打孫權真的是替關羽報仇嗎 答案沒有這麼簡單
221年,劉備很生氣。生氣的原因是,結拜兄弟關羽被孫權害死了!30多年的兄弟情深,讓劉備倍感痛苦。於是他決定,以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兵討伐孫吳。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劉備卻是「衝冠一怒為兄弟...
改變三國歷史的三場戰役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可以說是改變歷史的進程決戰。官渡之戰,是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袁紹軍相持於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
《小劉說三國》三國第一人——陸遜其人
有多少讀者看見我這個標題就驚呆了,陸遜何許人也?大家都知道在三國鼎立之時,蜀漢劉備謀有臥龍鳳雛,武有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北魏曹操謀有荀彧奉孝,武有五子良將(張遼、樂進、于...
曹操、孫權、劉備,誰謀略第一?從這塊全國最重要的地方看得出來
曹操、孫權、劉備對於荊州的處置,三人誰的謀略是第一?曹操是當世第一流出色的統帥,精通兵法,變化無方。但曹操之所以不能夠統一全國,是因為他手下缺乏如韓信之流的大將之才。如此,曹操在東西兩條戰線上只...
孫權被戲稱為「前期慫,後期渣」的原因是什麼?
列舉一下關於孫權的主要戰爭:曹操南征,孫劉聯軍赤壁之戰屬於自衛戰,大勝趁曹操西征張魯,孫權主動征戰合肥,大敗趁關羽北征,襲取荊州,大勝劉備欲滅東吳,孫權自衛戰
決定蜀漢命運的夷陵之戰 此戰後蜀漢再無回天之力
夷陵之戰,為三國時期的一場決定魏蜀吳三國命運的大戰,此戰後蜀漢國力大損,劉備因而在白帝城含恨而終。因而夷陵之戰與曹袁之官渡、魏吳之赤壁並稱為三國三大戰役。
淺談夷陵之戰背後的政治博弈
每每說到夷陵之戰,就會想到火燒連營七百里,看到小說《三國演義》這一段,內心波瀾起伏。實際上劉備在歷史記載中也不是小說里寫的那麼窩囊,他也是指揮過不少戰役的,可是就是這個豐富的指揮官,盲目的發動了...
呂蒙魯肅周瑜陸遜——哪位是東吳最強大都督?
老羅的《三國演義》中孫吳沒有武藝特別驚世駭俗的武將。只有孫策、太史慈、甘寧能勉強稱上武藝一流。若論統兵,孫吳中當屬四任大都督: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位大都督中,哪位最強?
剪不斷理還亂,聯盟瓦解劉備稱帝後,背腹受敵同時面臨兩個敵人
前言: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劉備在獲得漢中後,稱漢中王。八月關羽收兵襄陽樊城,水淹七軍,威震華夏,險些使曹操遷都。但卻在當年冬天被孫權率呂蒙陸遜襲取荊州,關羽走麥城兵敗身死。建安二十五年冬天,曹丕...
夷陵之戰:概況與簡介
夷陵之戰: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爆發於221年(蜀漢章武元年),結束於222年(蜀漢章武二年),是三國歷史上東吳(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
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居然都是靠它取勝的?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場戰役往往成為歷史進程的重要節點。比如在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徹底奠定了秦國統一天下的基礎。而東晉時期的淝水之戰,幫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