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慘敗,是劉備低級失誤,還是諸葛亮隆中對的天生致命缺陷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影響中國歷史的一百場戰爭第50戰:夷陵之戰
戰爭概述:公元222年,剛稱帝不久的蜀漢開國皇帝劉備親率十萬大軍,討伐東吳,以圖奪回被東吳搶走的荊州,並為關羽報仇。
東吳派陸遜為都督,率兵五萬迎戰。
針對蜀、吳雙方的實力,陸遜最初明智地放棄了三峽一帶,退至鄂西北與漢江平原交界處一帶(即夷陵地區),在夷陵、夷道等地堅守半年有餘。
後陸遜利用蜀軍駐紮山林、戰線過長的缺點,主動出擊,火燒蜀軍六百里連營,大破蜀軍。
劉備兵敗逃回白帝城,於223年三月病逝於白帝城。
將帥星數:★ ★ ★ ★ ★ 陸遜 劉備
精彩星數:★ ★ ★ ★ ★ ★ ★
政治影響星數:★ ★ ★ ★ ★ ★
綜合星數:6★ ★ ★ ★ ★ ★
戰爭類型:火戰——《孫子兵法》曰:行火必有因,劉備設下的長蛇陣正是陸遜實施火攻的前提原因
建安十二年(207年)正月的隆中,飄灑著輕逸的雪花。
諸葛草廬外,關羽、張飛一左一右站在門外。
關羽閉目輕捋美須養神,張飛搓腳磨手左顧右盼。
廬內的炭盆燒得正旺,一如劉備、諸葛亮二人間的談話。
《隆中對》,這是三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一檔談話節目。
它改變的是三國歷史的走向,以及劉備、諸葛二人的政治命運。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歷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是《三國演義》中的妖人,他像《大話西遊》中的紫霞仙子一樣,精準地預測到了開場,卻估算不到結尾。
曹操南征,孫劉聯合,在赤壁演繹了千古一戰。
之後劉備趁機占據了荊州四郡,隨即率兵吞併了益州,與曹操在漢中爭奪戰中勝出。
漂蕩了多年的劉備事業如火箭般地騰飛,短短數年間成為了曹、孫之外的第三股力量。
這是因為擁有了諸葛亮後的結果,也是因為隆中對的高瞻遠矚。
一個又一個的勝利讓劉備集團集體忽略了隆中對中的致命傷:
——結好孫權與占據益、荊二州如何不發生矛盾衝突。
孫、劉聯盟的建立,是因曹操強大,劉備弱小,不得不依附東吳,而當劉備這股力量一天天膨脹,大有超越東吳之勢時,就會發生改變。
隨著三方力量的變化,三國的格局也在微妙變化著。
所以當劉備奪下益州後,孫權的目光開始從曹操放到了自己的妹夫兼盟友劉備身上。
而劉備集團的人被一個個勝利沖昏了頭腦,並沒有意識到孫權集團的霍霍磨刀聲,即便在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為了奪取荊南三郡派呂蒙率軍三萬武力討要荊州時,在劉備集團看來也不過是虛張聲勢而已。
他們總認為在強大的曹魏集團面前,孫權是不會翻臉破壞孫劉聯盟的,雙方會棄小異、求大同。
他們忘記了政治中只有永遠的利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坐鎮荊州的關羽發動了對曹操襄樊地區的進攻。
而孫權恰到好處地從背後捅了關羽一刀,不但一舉收復了劉備久「借」不還的荊州,順手取了蜀漢第一大將關羽的腦袋。
荊州的失守、關羽的被殺,對劉備來說尤如斷臂之痛,無論從政治上,還是個人情感上。
他剛剛看到了一統中原光復漢室的希望,隆中對中所描述的占據益、荊二州,一旦天下有變,則自己親率軍隊從益州北上,而荊州則派一上將(毫無疑問這位上將第一人選即關羽)兩面夾擊,平定北方的基礎剛剛具備。
然而現實很殘酷,他的兩軍齊發北上的夢只做了幾個月就破滅了。
從情感上,關羽跟隨他幾十年,出生入死,不拋棄、不放棄,是最為倚仗的手下和兄弟。
一向好脾氣只會哭(《三國演義》版形象)的劉備憤怒了,他決定不惜一切代價討伐東吳,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
計劃一出,有人贊成,有人反對,有人沉默。
贊成者如張飛,反對者如趙雲,沉默者如諸葛亮。
是荊州重要,還是孫、劉聯盟重要?一時間人們都在為劉備算這筆帳。
這筆帳算來算去都只能是死帳。
放棄荊州,維繫孫、劉聯盟,劉備僅能偏安一方,這與劉備、諸葛亮的理想相差得很遠。
爭奪荊州,放棄孫、劉聯盟,在孫、曹兩家的虎視眈眈下,荊州又如何能守得住?
智囊團沒有足夠的理由說動劉備。
他決定做一個冒險的決定——伐吳。
或許乘孫權在荊州立足未穩,拿下荊州,再行彌補雙方的關係,還有望完成隆中對的戰略構想。
「誰可為帥?誰可為將?」劉備在朝堂上發問。
朝堂又是一片沉默。
此時的蜀漢軍方,青黃未接,能獨當一面的軍事人才,關羽、龐統、法正、馬超、黃忠,均已去世。
不是還有諸葛亮和趙雲嗎?
諸葛亮在輔佐劉備期間,更多的是作為政治家的身份為劉備治理內政,其軍事才能並不為劉備所信任,歷史上的諸葛亮不是妖人。
而趙雲是劉備出兵征伐東吳最有力反對者,劉備當然不會用一個極力反對出征的將領衝鋒陷陣。
劉備正感失望的時候,有一個人站在他這邊:大哥說的話就是真理,別人不去,還有我燕人張翼德。
打虎還得親兄弟。
劉備決定率張飛、吳班、馮習等將伐吳。
然而在劉備出征前,他又接到另一個打擊。
——張飛被部屬張達、范疆所殺。
「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
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
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陳壽對二人的評價可謂中肯。
一個自大好面子瞧不起士大夫,一個對待士卒粗暴殘忍,兩人各自致命的缺點決定了他們的命運。
張飛之死讓劉備對東吳的仇恨變得瘋狂,瘋狂的皇帝已經不再是當初慧眼識英才、三顧茅廬、率萬人入益州與劉璋鬥智鬥勇取得全勝,被曹操稱譽為「天下英雄」的劉玄德。
當劉備率領十萬大軍離開成都的時候,他的背影卻顯得如此孤單,蜀漢後方的人們,都感到了這次出征瀰漫著的悲傷。
面對蜀漢方的咄咄逼人,東吳在當初奪取荊州時就有所準備,孫權很快作出了四方面的應對。
一是企圖以外交手段解決蜀吳爭端,派諸葛瑾寫信勸和,以圖在保住荊州的同時維繫孫劉聯盟;二是向曹魏方示和討好,以免戰爭開始兩面受敵,為此孫權卑躬屈膝向曹丕稱臣,歸還被關羽俘虜的于禁,並一度答應將太子送往曹方當人質;三是穩定荊州政局,孫權任用了很多荊州本土人士,實施「荊人治荊」,極好地穩定了荊州局勢,在夷陵之戰中,荊州的局勢並沒有如劉備所想的那樣發生大亂;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他將陸遜推向了戰爭前台。
陸遜,字伯言,是江東世族出身。
陸遜少年喪父,由其叔祖父廬江太守陸康撫養成人。
建安九年(204年),年僅二十一歲的陸遜進入了孫權的幕府,成為孫權身邊的一名低級文秘。
後放任地方,出任海昌縣(今浙江海寧西南)軍政一把手(屯田都尉兼海昌縣令)。
在海昌,陸遜幹得不錯,抓農業、促生產,剿匪的事偶爾也管一管,為百姓稱道,在剿匪行動中也漸漸積累了很多軍事經驗。
孫權對這個年輕人很器重,把哥哥孫策的女兒——自己的侄女嫁給了他。
攀上吳門,並不代表陸遜可以迅速飛黃騰達,此時的江東軍界還是以周瑜為代表的淮泗集團的天下。
建安十三年(208年)的赤壁之戰,陸遜只能在家當觀眾。
直到呂蒙為關羽設下圈套,由陸遜代替自己出任陸口前沿總指揮、偏將軍、右都督時,關羽的對敵情報上,竟然找不到陸遜這個人的名字。
陸遜的成功,一半是因為他之前的名不見經傳,一半則是從孫權到呂蒙對他軍事才能的器重。
如果說荊州爭奪戰,陸遜名為總指揮,其實還是呂蒙在後台全權坐鎮指揮,那麼這一次,孫權直接將抵擋劉備十萬大軍的重任交給了這位名不見經傳的江東文人。
建安二十六年(221年),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予以假節的權限,率東吳韓當、潘璋、朱然、宋謙、徐盛、孫桓等一干將領,共五萬人馬,阻擊蜀軍。
面對蜀軍兵力強於自己又處於上游作戰的優勢,陸遜作出了最終影響戰爭走向的一個關鍵決定。
撤出三峽。
三峽一帶是蜀、吳之間的唯一交通要道,長江從蜀國白帝以東,切穿巫山山脈,經過荊州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構成數百里的三峽大峽谷。
公元221年七月,蜀軍占領吳將李異所守巫縣和陸遜所守秭歸,陸遜連續退卻五六百里,把三峽全交給了蜀軍,退至鄂西北與江漢平原交界的夷陵地區。
陸遜這一退卻,讓劉備的十萬大軍只能在三峽狹窄的地帶展開為後世兵家所恥笑的「長蛇陣」。
蜀軍進入三峽,再往前,是陸遜在夷陵擺出的銅牆鐵壁,對陸遜的堅壁不出,劉備沒有一點辦法,自己的兵力陷在三峽地區,無法集中兵力展開。
劉備一度想引蛇出洞,在山林設置伏兵,陸遜沒有上當。
從公元222年正月到六月長達半年的時間,劉備的蜀軍停滯三峽。
盛夏酷暑,蜀軍士氣已消耗殆盡。
劉備不得不命水軍移駐陸上,失去水、陸兩軍相互策應的主動權。
陸遜等的就是這一天,他開始適時轉入反攻。
最初他選擇攻擊蜀軍的一個大營,卻以失利而告終。
雖然失利,他卻從中看到了蜀營靠近山林安營紮寨的破綻,從而找到了破蜀的良策——火攻。
陸遜令全軍發起全面反擊,每個士兵帶一捆茅草,火燒蜀軍營寨數百里,乘火勢殺出,蜀軍全線潰敗,十萬蜀軍幾乎喪盡,蜀將張南、馮習、胡王沙摩柯被斬,杜路、劉寧等投降,劉備帶領著殘兵敗卒逃到了白帝城。
夷陵之戰,以吳國的大獲全勝而告終。
戰爭人物命運走向之陸遜:
夷陵之戰後,陸遜在東吳的威望和名聲都達到了頂點。
孫權對他更為器重,拜他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每有大事,孫權必徵求他的意見。
之後他又指揮吳軍在石亭大敗曹魏名將曹休,使曹休兵敗氣憤而死。
當初陸遜指揮夷陵之戰時,以淮泗集團為主的東吳軍方對這位江東本土出身的年輕主帥並不信服,在戰爭中,陸遜果斷地撤出三峽,並且拒不派兵支援孫桓,後來又力排眾議主動出擊蜀軍。
陸遜雖為文人,但在兩軍交戰時卻顯示出一個名將具備的判斷力和霸氣。
晚年的陸遜身兼東吳大將軍與丞相,軍政齊兼。
但此時東吳卻在老年孫權的猜忌與昏庸中開始走下坡路,陸遜也捲入了太子與魯王孫霸的政權爭奪戰中,最後憂憤而死。
其子陸抗,繼承了其父的軍事天賦,亦是東吳的名將。
諸葛亮:
諸葛亮沒有直接參與這場戰爭,但這場戰爭的起因、進程、結局無一不受蜀漢政權第二號強人的影響。
劉備出軍前,諸葛亮的態度也成為後世史家所爭議的話題,贊成?反對?沉默?各有所持的觀點和依據。
夷陵之戰後,劉備敗退白帝城,第二年春天去世,死前把蜀漢政權的權杖交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執掌蜀政後,在不具備隆中對所述伐魏的條件下,一反常態一次又一次地發動了對曹魏的戰爭,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加速了三國格局的崩潰。
這一切,是不是諸葛亮因為隆中對的致命失誤而對先主劉備的補償呢?
在這場戰爭中,所應關注的是曹魏方的表現與態度,孫、劉翻臉,最樂翻天的應是曹丕了。
曹魏方在赤壁之敗後第一次獲得了極好的機遇和主動,在孫、劉雙方都向自己示好、都懼怕曹魏加入任何一方致自己被兩面夾擊情況下,曹魏方也有人提出聯吳滅蜀或聯蜀滅吳的方針,曹丕卻最終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方略。
最終蜀雖敗,但明智的孫權和諸葛亮又再一次達成了蜀、吳聯盟,三國鼎立的局面再一次維繫。
如果當初蜀、吳交鋒時,曹丕趁火打劫其中一方,三國的格局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最終一統三國的還會是司馬氏嗎?
「生子當如孫仲謀」,曹操的感嘆恐怕也只能成為永遠的遺憾了。
和孫權相比,無論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魏文帝曹丕只能算個小學生。
影響中國歷史的第51戰:袁崇煥到底冤不冤?皇太極千里奔襲上演中國歷史上最精彩的暗戰
本文為夜狼嘯西風今日頭條獨家首載,如轉載請註明作者署名,尊重版權為謝
敬請關注夜狼嘯西風最新歷史作品:《兩宋烽煙》(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噹噹京東熱售中。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夷陵之戰後孫權為什麼不趁勢消滅蜀國?東吳拿下蜀漢能打贏曹魏麼?
夷陵之戰是三國歷史前期最大的轉折點,蜀漢步入到了寒冬期,而東吳和曹魏的國力依舊強盛。主要是劉備伐吳實在太過衝動,雖然整備了幾年,但似乎太急於求勝,每一步都在陸遜的算計當中,最後陸遜一把火將蜀軍...
宋朝人眼中的三國名將,只有13人,曹操,趙雲不在其中
南宋有一位安陽人,叫張預,寫了一本《十七史百將傳》,又稱《百將傳》、在當時有一定知名度,也反饋當時宋朝人眼中的名將。十七史者,自周到五代。歷約春秋戰國(取吳越齊魏秦燕越趙)、秦、兩漢、 三國(魏...
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孫權聞劉備將來伐,...
劉備文有諸葛亮,武有五虎上將,為何蜀漢最先滅,此人一句話點出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三國時期,動亂年代,卻造就了一批亂世英雄。一代梟雄劉備天生異相,不可一世。自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初出山門,如魚得水大展抱負,經數十年艱辛苦戰,終於把風雨飄搖中的劉備集團發展...
劉備為何傾國伐吳?背後戰略眼光非諸葛亮所能逆睹也!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
劉備攻打孫權替關羽報仇,諸葛亮不勸劉備,原因有6點
當時劉備的手下,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集團,起家的中原集團張飛,趙雲,糜竺,簡雍等,以及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荊州丟了,荊州集團就第一個不答應,益州集團也不答應,因為沒了荊州,原荊州集團的人就要進入益州...
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勝利了,還會是三分天下嗎?
夷陵之戰如果劉備勝利了,劉備要回荊州,三國又會重新取得另一種平衡,不會出現變數。劉備不可能滅掉吳國,如果一旦把吳國滅掉,那麼魏國勢必會攻擊,到時候獲利是魏國。
關羽進攻樊城完全是違背隆中對規劃,也註定隆中對無法實現
在我國,關羽大意失荊州的典故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戰後,荊州被瓜分,劉備按照隆中對規划進軍益州,於是留下關羽鎮守荊州。劉備集團進軍益州時,荊州形勢很微妙,三方形成了一個平衡。公元219年關羽率軍從南...
關羽死亡之謎:竟是諸葛亮的見死不救?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備?...
為什麼蜀漢東吳綁一起沒打過曹魏,罪魁禍首是陸遜!
三國時代魏蜀吳,蜀國和吳國聯合對付曹魏,結果打了幾十年,最後還是讓魏(以及繼承魏的晉)給滅了。從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算起到東吳滅亡,也就是公元219年到公元280年,期間半個多世紀,除了關羽北伐造...
三國死得非常鬱悶的六大名將,馬超最可伶,第一毫無爭議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俗話說「將軍難免陣前亡」,尤其是古代社會受儒家思想影響最大,其中「忠孝」一直是作為人生的最高價值。其中「忠」顯得尤其高尚。「忠」就是效忠國家,效忠朝廷。而戰場無疑是為效忠國家最...
三國 關羽之死難道是蜀漢內鬥的犧牲品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
三國之蜀漢興衰——成也此人敗也此人
蜀是三國里起家最晚、滅國最早的國家,但並不代表它是最弱的一個,全盛時期的蜀國實力超越孫吳,直追曹魏。那麼為何天平傾斜的如此之快呢?一切的開始只因一人————
劉備依照「隆中對」一直很好,但此人不僅破壞計劃,還坑慘諸葛亮
提及三國俊才,劉備稱得上是最為勵志的一人,從一個「織席販履」的小人物,最後竟能蜀中稱帝;劉備走向人生巔峰的過程可謂崎嶇坎坷,除了其自身的努力之外,其實也少不了「諸葛亮」的功勞。在《三國演義》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