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劉備和孫權都做了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公元219年,關羽敗走麥城,劉備一方的勢力永遠地失去了荊州,這對劉備來說是重大損失。

荊州丟失,關羽被殺,理論上劉備應該沉下心來總結經驗,休養生息,厲兵秣馬,這樣才能夠報仇雪恨,但劉備卻親率大軍去打孫權。

這就引發了三國時期一場重要的戰役——夷陵之戰。

開戰之前,劉備讓張飛趕到江州匯合自己,可軍隊還沒出發張飛就被部下所殺,張飛的首級還被送到了孫權那裡,劉備又失一員大將,此時黃忠也已病死,大將只剩下馬超、趙雲還有魏延,但馬超跟魏延要防著曹操,不能隨劉備出征,趙雲因為勸阻劉備說應該先打曹操,一旦打下了曹魏,東吳也不在話下,可惜劉備不聽,所以也沒有帶趙雲。

而謀士方面,龐統、法正早已去世,只剩下諸葛亮一人,諸葛亮因為要在後方輔佐太子監國,所以也不能隨劉備出征。

這樣算下來,劉備的此次出徵文武兩邊都沒有拿得出手的人物,所以劉備的這場戰爭在起點上就輸了一籌。

夷陵之戰還沒開打,劉備就已經處於劣勢,可劉備還要發起夷陵之戰,原因是什麼?一部分原因是為關羽報仇,這是不能否定的,但這並不是主要原因,主要還是因為蜀軍的戰略就是以攻為守,只有在戰爭中才能顯示自己的實力,況且荊州也不得有失,荊州對劉備來說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奪回荊州也是勢在必行的。

在孫權背地裡陰了關羽後孫權就知道劉孫聯盟破裂了,劉備必定會帶兵來攻,所以面對劉備的出兵,孫權也是早有準備,首先是把關羽的首級送給了曹魏,希望能夠把戰火引向曹魏,但曹操看清了孫權的目的,厚葬了關羽,所以孫權的計劃沒有成功。

不久曹操去世,曹丕即位為魏文帝,這時孫權就向曹魏上表稱臣,所以曹丕就封了孫權為吳王,這樣子曹魏跟東吳就是君臣關係了,孫權在面對劉備的攻擊時也不用害怕曹魏會適時出兵攻打,或許還能聯合曹魏一起攻打劉備,壓力頓時小了很多。

在軍事上孫權還把治所遷到了武昌(之前為建業),雖然有很多人反對,但孫權認為一定要遷,這也是為對抗劉備做準備,應該做到居安思危,雖然劉備現在還沒有起兵,但早晚會起兵來攻,有備無患,因為武昌的所在地利於作戰指揮。

在關羽被殺的一年半之後,劉備親率蜀國數萬軍隊,全線進攻東吳,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

孫權命令陸遜迎戰劉備,陸遜為人謹慎,在見到劉備的軍隊勢如破竹下,氣勢正盛,所以就命令將士堅守不出,一路退到了夷陵一線,拉長了蜀軍的戰線,不貿然出戰,等時間一久蜀軍必定疲勞不堪,意志消沉,這時候再反擊,蜀軍必敗。

正如陸遜所料,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慘重,蜀軍軍士力量驟減,在結束後的第二年,劉備一病不起,亡於白帝城。

綜合來看,整個夷陵之戰,劉備在開戰前沒有得力的文官武將,一開始的勝利也使劉備津津然起來,內心開始浮躁,以至於最後的七百里連營,被陸遜一把大火燒得慘敗不堪。

還有就是劉備不應該把水軍也弄上岸,要知道水陸並進才能有效的打擊陸遜,劉備的指揮不當也是失敗的一個原因。

而反觀孫權,孫權在戰前就積極的準備,不論政治上還是軍事上,做到萬無一失,陸遜帶兵也使可圈可點,不貿然進擊,高度重視劉備,分析敵我雙方,沉著應戰,利用炎熱的天氣拖垮了蜀軍的士氣,最後一擊成功。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東征伐吳為什麼要御駕親征?原因有這四點

在歷史上,一般把皇帝親自出征叫做「御駕親征」。不過,皇帝御駕親征的事情還是非常少的,畢竟是一國之君,親征有危險性,動靜也很大。所以大部分皇帝都是坐在京城裡遠程指揮,不到生死存亡的時候一般不會親征...

趙云為什麼得不到劉備的重用?原因都有這些

提起趙雲我們會想到在長坂坡中殺的七進七出,渾身是膽,單騎救主的常山趙子龍,人們無不為趙雲瀟洒威武和帥氣折服。有一段古文最能描述「昔日戰長坂,威風猶未減。突陣顯英雄,被圍施勇敢。鬼哭與神號,天驚...

劉備竭盡全力攻打東吳 竟非為關羽報仇

公元221年,已經晉升為皇帝的劉備親自率領大軍進攻吳國,起初蜀漢軍進展非常順利。但是在夷陵之戰中,東吳軍以逸待勞大敗劉備,蜀漢軍隊潰不成軍幾乎全殲。此戰不經使蜀漢政權奪取荊州再無可能,並且是蜀漢...

「原創」《三國演義》人物各代表什麼?

劉備——是一位封建時代理想的「明君」形象,是「三國」中蜀國之主。劉備早年就抱負不凡,有爭王圖霸的胸懷和膽略。他敬重義氣,與關羽、張飛患難與共,誓同生死。他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特別是對諸葛亮表示...

劉備主動放棄荊州北伐應該更可行

劉備取漢中之後,218年前後,主動讓荊州給東吳,把荊州人口物資能轉移的儘量轉移到益州,勵精圖治鞏固益州,把南中和西部少數民族剿撫並用安頓好。與孫權保持密切關係,積極準備北伐。

曹丕為何在夷陵之戰伐吳不伐蜀

坐山觀虎鬥,錯失伐吳機遇襄陽之戰,關公敗走麥城,四面楚歌,急迫下,往西川突圍,不果,被擒,不屈,以身殉國。劉備張飛聽聞關羽死訊,茶飯不思,張飛急於報仇,身死小人之手,劉備傾半個國家的精銳,東向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