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赤壁之戰到夷陵之戰,唯一有可能打破三國鼎立的是關羽北伐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赤壁之戰前,曹操已經基本平定了北方,消滅了袁紹、袁術、呂布等主要對手,剩下的就是荊州劉表、江南孫權、漢中張魯和益州劉璋。

不過,這時候馬騰在關中、韓遂在涼州,實際上也並不是完全服從曹操的。

公元208年,也就是建安十三年,劉表病死,小兒子劉琮繼位,曹操率大軍南征,劉琮投降。

曹操在當陽之戰中擊潰劉備,急速南下,占領了荊州大部分。

隨即,曹操率軍東進,想沿江而下,一舉消滅東吳。

結果,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擊敗,被迫退回長江以北,本來已經到手的荊州,最後在孫劉聯軍反擊之後,也只剩下了襄陽和樊城作為據點。

此後,天下三分的割據基本形成。

此時,曹操的勢力最大,實力最強,對其它各大割據勢力都形成了比較大的威脅。

赤壁之戰後,曹操還多次發動過征討江南的戰爭,但都沒有取得什麼進展。

後來,因為馬超叛亂,曹操出兵,徹底消滅了盤踞關中多年的馬騰馬超勢力,又進而消滅了涼州的韓遂勢力,並消滅了漢中的張魯。

可以說,在拿下漢中之後的曹操勢力是曹魏此後幾十年中的巔峰期。

至少從地盤和攻守態勢上來說,無論是對已經拿下益州的劉備,還是對江東孫權,曹操都處於絕對優勢地位,而且保持著主動進攻態勢。

從建安十九年,曹魏方面的張郃主動進攻閬中開始,曹操與劉備一方拉開了爭奪漢中的漢中之戰。

經過持續長達三年、曹魏與劉備雙方各自麾下的主要將領基本都參與了的漢中之戰,劉備奪取了漢中,並在漢中稱王,成為漢中王。

同一年,關羽率兵北伐,主動圍襄陽、攻樊城,迫使曹操甚至甚至考慮過遷都洛陽,以避關羽兵鋒的想法。

漢中之戰勝利後,到關羽兵敗被俘殺之前,這是劉備勢力的巔峰期。

這段時期里,劉備不僅在漢中方向取得了對曹操的勝利,而且在荊州方向也對曹操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壓力。

如果劉備拿下襄陽,無論對曹魏還是對孫權,都會形成比較大的軍事壓力。

因此,在劉備稱漢中王之後不久,孫權主動與曹操罷兵修和,實際上是曹孫聯盟,共同對付咄咄逼人的劉備。

即便是在關於兵敗被殺之後,劉備也依然保持著進攻姿態。

因此,在失去荊州之後,劉備從漢中回到成都,這時又發生了曹丕篡漢稱帝的事情,劉備於是也在成都稱帝,延續漢祚。

之後不久,劉備便出兵東征,討伐東吳,為關羽報仇,同時要奪回荊州。

在劉備出兵之後,東吳方面感受到了比較大的壓力,於是繼續加強和曹魏的聯盟,同時進行抵禦劉備的軍事部署,由陸遜負責指揮。

曹丕也率大軍到達宛城,既是觀望孫劉大戰的勝敗,也是對孫權和劉備方向都保持著監視姿態。

結果是陸遜率吳軍在夷陵之戰中擊敗了劉備,劉備被迫逃回白帝城堅守,吳軍追擊,但未能取得更多進展。

隨著劉備兵敗,曹孫聯盟也開始出現裂縫,孫權對曹丕不再如以前一樣恭順,曹丕於是出兵伐吳,在從荊州方向和江淮方向兩個方向上,都對孫權發起了進攻。

但雙方的戰爭持續了半年,各有勝負,在汛期到來之前,曹丕最終決定主動退兵,孫權則同意繼續向曹丕稱臣,恢復了和平狀態。

為什麼孫權已經擊退了曹丕二十萬大軍的伐吳行動,最後卻仍然要同意稱臣,並與曹魏結盟呢?因為劉備還在,而且沒有返回成都,而是駐守在永安。

這就意味著,劉備有可能會在經歷一段時間的休整之後,捲土重來,再次出兵伐吳。

為了避免同時被劉備和曹丕夾擊,孫權選擇了與曹魏結盟。

如果把孫權放到夷陵之戰失敗後曹丕大舉伐吳的位置上,他會怎麼做?以偷襲荊州及在曹劉雙方之間來回搖擺的記錄看,是完全有可能與曹丕結盟,共同對付東吳的。

但劉備並沒有這樣做,只是寫了一封信給陸遜,調戲了一下陸遜。

直到劉備去世,諸葛亮執掌蜀漢政權之後,才主動遣使東吳,與孫權重新結盟,孫劉雙方才結束了自偷襲荊州以來形成的敵對局面,也為之後諸葛亮的持續北伐創造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至少在北伐的時候不用擔心孫權主動進攻益州。

可以說,在夷陵之戰中擊敗劉備,又擊退了曹丕的大舉進攻,還拿下了整個荊州,這一時期的東吳勢力達到了巔峰期。

但孫權對敵我形勢的判斷仍然是對自己不利的,所以即便曹丕和劉備都已稱帝的情況下,孫權仍然選擇了對曹丕稱臣,而沒有稱帝。

因為稱帝之後,孫權就只能與曹魏為帝,不可能再結盟對付蜀漢了。

但整體來說,無論是赤壁之戰前,還是夷陵之戰後,曹魏在整體實力上對孫劉雙方都是壓倒性的優勢,也處於比較主動的地位。

只是因為軍事形勢的變化,攻守形勢會有所變化,但三國之間的這種平衡格局並沒有被出現顛覆性的變化。

唯一有可能改變這個格局的,就是關羽的北伐。

如果孫權沒有偷襲荊州,劉備又能及時出兵到荊州支援關羽,拿下襄陽和樊城,打開北上的通道,將戰場延伸到南陽盆地,而且有機會直出洛陽方向,這個局面就會有比較大的變化。

只是孫權的偷襲,有意無意的維持了這個平衡。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曹丕為何在夷陵之戰伐吳不伐蜀

坐山觀虎鬥,錯失伐吳機遇襄陽之戰,關公敗走麥城,四面楚歌,急迫下,往西川突圍,不果,被擒,不屈,以身殉國。劉備張飛聽聞關羽死訊,茶飯不思,張飛急於報仇,身死小人之手,劉備傾半個國家的精銳,東向伐...

襄樊之戰及三國格局演變——以博弈論視角分析

襄樊之戰是東漢末年的一次關鍵戰役,確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魏蜀吳基於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斷進行博弈,外交政策屢次更迭。本文以博弈論的視角探討襄樊之戰及戰後各國政治策略的合理性。一、赤壁之戰後魏蜀吳...

聯劉抗曹,聯曹抗劉:機動靈活的外交家孫權

三國時期在外交上唱主角的不是魏、蜀兩國,而是吳國。這是因為魏、蜀兩國沒有外交,它們互不承認對方的合法地位。魏國認為它繼承了漢朝的天下,是正統;蜀漢則認為曹魏是漢賊。諸葛亮在《出師表》中說:「漢...

漫談三國:夷陵之戰的分析(2):時機的選擇

在上篇文章中分析了劉備出師伐吳的動機,名義上是為關羽報仇,實則意在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在公元219年,劉備舉兵伐吳的時間是公元221年,這期間有兩年的時間,劉備在幹什麼呢,他在等待合適的出兵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