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神機妙算,為何不能統一中國?原因竟在劉備的臭脾氣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雖然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被神化,但他在歷史上,也是個不折不扣的牛人。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說,諸葛亮長於政治,短於用兵,他僅僅只是不善帶兵而已。

事實上,諸葛亮不僅是個出色的政治家,也是個出色的戰略家。

劉備老謀深算,眼光獨到,他可不是為了一個廢物三顧茅廬。

諸葛亮出道時,才二十多歲的年齡,卻已洞悉天下形勢,可見此人確實非同一般。

初見劉備時,諸葛亮就布了一個大局,提出了他的戰略構想,是為《隆中對》。

由此可知,三分天下絕不是諸葛亮的理想,一統江山才是他的終極目標。

為此,諸葛亮給出了具體的建議,即先占領川蜀之地和荊襄大地,結盟東吳,從此川蜀和荊州兩地同時出兵,夾擊魏國,北伐中原。

劉備開始完全按照諸葛亮戰略規划行動,其後的事業順風順水,先後得到了荊州、益州、漢中等戰略要地,並做了漢中王,實力達到鼎盛。

這證明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完全沒有問題。

然而,強大之後的劉備,逐漸變得膨脹起來,拋棄了當初的謹慎,與東吳的關係也漸漸疏遠,導致孫權心懷不安,討要荊州,最終殺了關羽,奪回了荊州。

這樣無疑導致從荊州與川蜀同時出兵夾擊魏國的戰略思想胎死腹中。

如果劉備保持當初的冷靜與謹慎,暫忍仇恨,重新與東吳結盟,再借荊州,事情並非沒有迴旋的餘地。

如果東吳不願意,就以兵力威脅,孫權勢必屈服。

可劉備自恃實力驟強,非得調集大軍找東吳復仇,不接受東吳的任何條件,逼得孫權被迫一戰。

結果,劉備非但沒完成出兵前的戰略設想——吞併東吳,反倒為名將陸遜所敗,損失慘重。

劉備其後不久也憤憤而終。

劉備的這招臭棋,不僅丟掉了荊州,還使蜀漢喪失了大量兵力,導致蜀漢徹底喪失一統江山的機會,幾十年後被魏國所滅。

後來諸葛亮北伐中原,既不能兩線夾擊,也沒有充足兵力,焉能取得突破性戰績?

看更多歷史奇聞,敬請關注godlike8196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疑問:劉備為何讓大都督李嚴駐守邊境?

劉備兵敗夷陵,第二年病重,把諸葛亮從成都招來,囑託後事。人們習慣於把這種事情稱之為「託孤」。受託孤重任的還有一個人,李嚴。李嚴被任命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駐守永安。「中都護」就是大都督,相當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