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羽沒有發動襄樊戰爭,中國的歷史有可能這麼發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三國時期的三場重大戰役決定了整個三國歷史的走向,分別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

但其實還有一場戰役雖然規模不及三大戰役那麼龐大,但是同樣重要,並且深遠的影響了三國歷史的變遷,那就是關羽發動的襄樊戰爭。


襄樊戰爭捲入了魏蜀吳三方勢力,並且導致了兩位名將的隕落,就是關羽和龐德,還導致了良將于禁的身敗名裂。

如果看過易中天老師的評論,可以得知襄樊戰爭是一場由關羽擅自發動,劉備默許的軍事行動。

蜀軍在襄樊戰爭爆發前以很快的速度和很小的代價奪取了漢中,從而打通了由南向北的進軍路線,根據諸葛亮隆中對的兩路出兵的戰略規劃,除了北出秦川外,還需由荊州出兵一路,以鉗勢攻打中原,漢中做為北出的重要根據地已經落入蜀漢集團之手,那麼荊襄的樊城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如果蜀漢集團能夠控制樊城,連接南部的江陵,則整個荊州都將被蜀國控制,從而可以為隆中對的戰略規劃奠定基礎。

關老爺正是意識到了樊城對於蜀漢政權謀取天下的重要性,所以借著劉備漢中勝利之勢,發動了襄樊戰爭,並且在戰鬥前期捷報頻傳,所以劉備才默許了關羽這一行動。

但是史學界一直有一種主觀思想認為這是一場軍事冒險,不應該那麼快發動這場戰爭,其觀點認為蜀軍當前荊襄的軍事力量不足以與魏國在南部的軍事力量抗衡,事實亦是如此,雖然關老爺水淹七軍(不管是不是自然災害,關羽都提前預料到了大水泛濫,並提前部署好了水軍,最後擒獲于禁並斬殺龐德)取得了重大的戰果,但是關羽軍隊繼續圍攻樊城最終也很難攻陷城池。

那麼以最終結果來說,不該打樊城這一觀點是正確的。

從東吳的角度來看,當劉備軍事集團僅僅占據荊州時,對吳國威懾力有限,不足以使得吳國對其有敵意,所以孫劉聯盟可以穩定維持,但是劉備所帶領的荊州集團進入益州後,取得了龐大的領土,力量突然壯大,這就讓東吳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如若東吳無法取得荊州南部的控制權,則整個江東地區都將暴露在蜀國的軍事威脅之下,所以東吳出兵就有了動機。

曹操遣使訪問吳國請孫權出兵夾擊關羽就理所當然的得到了孫權的同意,隨後就是呂蒙偷襲荊州,奪取江陵和公安,關羽撤軍至麥城,又被吳軍圍困,最終在逃跑的過程中遇伏被擒,最終被害。

這一結果其實改變了整個三國歷史的走向,劉備集團誤判了形式,襄樊戰鬥前期一直是勝利,但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出現了潰敗的結果,劉備集團同樣明白荊州不能丟失,一旦失去荊州,則隆中對的最高戰略指導就再也無法實施,所以蜀國打著為關羽報仇的旗號發動了對吳國的全面戰爭,也就是夷陵之戰,其目的在於奪回荊州,但夷陵之戰的結果是蜀軍慘敗,元氣大傷,這直接影響了諸葛亮未來出兵中原的全盤部署,所以諸葛亮只能通過北上一條線路攻打魏國,而魏國以其綜合國力應對單線作戰並不會有太大的難度,這也就是為什麼諸葛亮姜維數次北伐無功的原因。


那麼如果關羽更保守一些,沒有那麼著急發動襄樊戰爭,歷史很有可能這麼發展。

蜀漢集團奪取漢中,停戰修養(此時魏國和吳國赤壁之戰結束不久,魏國元氣大傷,吳國需要修養,所以不會輕易對劉備發起進攻),並且調節好蜀漢政權內部荊州集團勢力與益州集團勢力的利益分配(諸葛亮北伐就是收到益州集團的掣肘),待軍需充足後再集中力量攻取樊城,這樣成功的幾率會大幅增加,蜀漢奪取荊州全境後對於魏國來說將面臨巨大的考驗,因為魏首都將暴露在蜀軍的進攻範圍之內。

這樣就不會出現夷陵之戰,也許劉皇叔也能多活幾年,有足夠的時間調理好蜀國內政,那麼蜀國也將空前的強大,足以與曹魏爭奪中原了。

假設最終蜀漢政權取得勝利,貫徹落實隆中對策並消滅了曹魏和孫吳,那麼漢帝國將得以延續(先不管劉皇叔是否正統漢室),天下就不會落入司馬家族之手,也就不會出現八王之亂,北方遊牧民族就沒有機會乘亂南下,我們中華兒女也就不會遭遇五胡亂華的慘痛經歷,也許大唐那樣的盛世會來得更早,中華民族的成就也會更加偉大。

所以結論就是,關老爺發動的襄樊戰爭是蜀漢滅亡的導火索,這讓很多三國迷都為關羽和蜀國感到惋惜,但是歷史就是這樣,一個統治者一時的決定就有可能激起千層浪。

關老爺:怪我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襄樊之戰——蜀漢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劉備得到蜀地之後勢力再一次得到提升,下一個目標就是漢中,漢中由曹魏的大將夏侯淵和張頜等人把手,易守難攻。最後戰爭持續近兩年之久。最後以曹操退出漢中,劉備攻占漢中而結束。

你的任性,要多少人為你買單?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三大戰役」,每場戰爭都有重新劃定天下格局的意義。但也有人說,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掐架,屬於前傳;赤壁之戰是「三分」序曲;夷陵之戰是「三分」尾聲。而真正決...

襄樊之戰及三國格局演變——以博弈論視角分析

襄樊之戰是東漢末年的一次關鍵戰役,確定了三國鼎立的格局,魏蜀吳基於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斷進行博弈,外交政策屢次更迭。本文以博弈論的視角探討襄樊之戰及戰後各國政治策略的合理性。一、赤壁之戰後魏蜀吳...

三國蜀漢政權,中國歷史上閃耀的流星

三國,中國歷史上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從群雄逐鹿到三足鼎立,再到三分歸一,無數英雄在亂世中崛起,也在這個亂世中消逝。 蜀漢政權是三國中成立最晚的政權。劉備的戎馬生涯前二十年幾乎屬於顛沛流離的狀態,...

攻心為上,三國兵不血刃的完美戰役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連年征伐,民不聊生。而三國歷史出現了兩次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例。1.諸葛亮平定南中225年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平定叛亂而對南中蠻族發動的一場戰爭。這場戰爭被稱為南中平定...

確定蜀漢走向的戰役你知道嗎?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被稱為三國「三大戰役」,每場戰爭都有重新劃定天下格局的意義。官渡之戰是曹操和袁紹比拼,屬於前傳;赤壁之戰是決定三分天下序曲;夷陵之戰是三分格格尾聲。而真正決定三國後...

無兵力支援的關羽為何還要發起襄樊之戰?

襄陽之戰是元朝統治者消滅南宋政權的一次重要戰役,是中國歷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關鍵一戰。這次戰役從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

三國 關羽之死難道是蜀漢內鬥的犧牲品

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一直是神機妙算、鞠躬盡瘁的形象。最近,上海大學歷史系教授朱子彥在新著《走下聖壇的諸葛亮》(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中,對三國史上一些著名的舊案作了新的詮釋,如諸葛亮出山時為何選擇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