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荊州能不能守的住?是諸葛亮戰略問題,還是關羽執行錯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內容純屬原創,圖片源於網絡下載。

受《三國演義》影響,關羽千百年來深入人心,作為悲情英雄,其大意失荊州又讓人扼腕嘆息。

諸葛亮投效劉備後,為其制定了先三分天下、後一統中原,最終實現「匡扶漢室」的目的,這份戰略的第一步是占有荊、益兩州,和孫權交好,然後建立一統中原的基地,與魏國、吳國形成鼎足之勢;第二步是發展狀大蜀漢力量,等待「天下有變」,也就是當時三國「國際形勢」發生變化,比如曹魏發生內亂,國力受損後,再兩路出兵,一舉統一北方。

此後,劉備集團的走勢完全按照諸葛亮的《隆中對》走下去,如果沒有意外,似乎統一中原、匡扶漢室指日可待。

但關鍵時刻,荊州卻丟了。

但荊州前線又是三國之間的結合部。

三國時的古荊州不同於如今的湖北荊州,它的地盤很大,屬於今天的湖北、湖南、安徵、江西、廣西等省一部分,位於長江中游核心地帶,擁有廣闊的江漢平原,農業經濟發達。

同樣,荊州又是四戰之地,易攻難守。

但對於魏吳蜀三家來講,荊州又是它們必取之地。

特別是吳國,此前魯肅也曾制定過「兩國版」的《隆中對》,關鍵節點也是先取荊州。

劉備占據荊州與孫權的利益產生了重大衝突,所以很多人懷疑,諸葛亮提出「東和孫權,北拒曹操」,最後兩路出兵能不能實現?

我認為這是諸葛亮的障眼法,雖然《隆中對》提出從漢中和荊州兩路出兵,但真正的意圖是在漢中。

荊州守城尚且困難,豈能作為統一的前進基地?

但荊州前線又是三國之間的結合部,三國間的一舉一動都很敏感,也容易打破平衡。

諸葛亮正是在占儘先機取得了荊州的前提下,利用三國間的矛盾,策劃了固守荊州,囤駐大軍牢牢地吸引魏、吳兩國的主要軍事力量,最後待時機成熟,從漢中暗度陳倉,占據關中平原,最後東出南下,一統天下的戰略。

為什麼說可以固守荊州?如果關羽大軍不動的話,曹操就不會受到危脅,以至於想遷都逼禍,孫權更不敢輕易在背後捅刀。

關羽北上,水淹七軍,讓孫權和曹操暫時結盟,孫權才敢放手偷襲。

但關羽不動,曹操一方暫時也沒有緊迫感,孫權想下手又怕曹操暗算。

這樣一來,荊州地面上就實現了三國平衡。

有人認為荊州是孫權的命根,孫權遲早要奪回來,不只關羽,換誰也守不住。

前半句話沒錯,但後半句不妥,孫權想奪,也得考慮自身安全,只要劉備的蜀漢政權沒有大的失誤,關羽堅守不動的話,孫權是不敢開第一槍的。

再說荊州不只對孫權重要,對曹操和劉備同樣重要,只是劉備占了先手,又派駐大軍,不好下手。

劉備入川受阻,諸葛亮只能離開荊州,臨走前千交待萬交待要堅守荊州,搞好和東吳的關係,只要守住不動,就是成功。

只是關羽沒能認真領會劉備和諸葛亮的意圖,雖然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只是曇花一現,失敗才剛剛開始。

關羽大意失荊州,不僅自身一世英名受損,父子慘死,而且讓劉備永遠失去了統一的可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劉備有五虎將和臥龍鳳雛 為什麼統一不了天下

三國里人才濟濟,文的也有,武的也有。那裡是群雄割據的年代 ,各路大神舉旗占山為王,誰與爭鋒,看各路的人馬互有打殺,誰都想在這個大蛋糕里爭一塊。但拼到最後,三分天下已經越來越明朗,曹操分到了最大的...

鼎足之勢已成 為何還是不能一統三國?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在歷史的長河中, 多少英雄都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消逝。三國中, 諸葛亮在《隆中對》已寫到: 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國險而民附...

三國演義:關羽之死究竟怪誰?

為什麼關羽必死?這不妨從荀彧之死說起。在討論諸葛亮的失職問題之前,需要先弄清楚一個關鍵問題——關羽攻打襄樊,到底是誰的決定?這場戰爭是不是從一開始決策上就存在失誤呢?為什麼關羽必死?首先說說為什...

劉備集團:關羽算個部門經理嗎?還是CEO?

世人皆說「關羽大意失荊州」。那麼真實的歷史上是這樣的嗎? 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任何偶然事情發生的背後或許都存在著必然。建安二十四年( 219 年) 關羽從江陵出兵攻 打襄、樊地區,勢如破竹,...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因為《隆中對》嗎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強並起,軍閥割據,沒落皇親劉備空有蕩平天下之抱負,無奈勢單力薄,只得輾轉依附公孫瓚、曹操、袁紹、陶謙、呂布、劉表等人,奔波流離,年近半百,一事無成,劉表看在宗親份上,許新野...

關羽大意失荊州:受傷的何止是蜀漢!

赤壁之戰後,荊州七個郡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劉備入蜀,留關羽鎮守占據的荊州五郡,其中南郡是劉備向東吳借的。劉備得到蜀川後,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

關羽真的只是「大意失荊州」嗎?

關羽真的是「大意失荊州」嗎「大意失荊州」是我們熟知的一個成語,意思是說由於一個人的疏忽而造成了重大的損失。這個成語是來源於三國時期因關羽本人的疏忽而造成蜀國丟掉荊州的歷史故事。那麼,關羽果真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