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攻打東吳其實另有原因,其他皆浮雲,史書不會記載這歷史真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
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
同年,劉備為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親率大軍攻打東吳。
孫權聞劉備將來伐,遣使求和,備不許。
吳南郡太守諸葛瑾給備來箋說:"陛下以關羽之親,何如先帝?荊州大小,熟與海內?俱應仇疾,誰當先後?若審此數,易於反掌"。
來自吳人的議論,只能引起劉備的更大反感,而不會有何效果。
蜀漢猛將張飛率兵萬人,從閬中至於江州,與劉備會師,但在出發前,被部下張達、范強所殺。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當時,兩國的國界已西移到巫山附近,長江三峽成為兩國之間的主要通道。
孫權在面臨蜀軍戰略進攻的情況下,奮起應戰。
他任命右護軍、鎮西將軍陸遜為大都督,統率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共五萬人開赴前線,抵禦蜀軍,同時又遣使向曹丕稱臣修好,以避免兩線作戰。
在夷陵之戰中,陸遜正確分析軍情,大膽後退誘敵,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擊其疲憊,巧用火攻,終於以五萬吳軍一舉擊敗氣勢洶洶的蜀軍。
戰役中失利的蜀漢昭烈帝劉備向西敗逃,但是到了益州東部的永安便不再西進。
孫權方面雖然獲勝,但是聽到劉備駐紮在離邊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懼,遣使議和。
因長期征戰和兵敗而心力交瘁的劉備同意停戰,次年四月逝世,蜀漢軍政大權全部託付於丞相諸葛亮,後者立即遣使與東吳恢復同盟,共同對抗曹魏。
夷陵之敗讓新建的蜀漢政權受到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大量士兵與物資,還有多名將領陣亡。
而隔年君主劉備的死亡更讓這個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國家搖搖欲墜,國內叛亂四起。
丞相諸葛亮花了約5年的時間才能重建軍隊與彌平這些叛亂,並讓國力提升到可以對外出兵的地步。
史書中記載的劉備攻打東吳是為了給二弟關羽報仇,但是事實真相真的如此嗎?一個帝王為了一己私怨憤而起兵,不顧百姓死活,這根本不是帝王該有的行為,如果真是如此,那麼群臣根本不會同意他這麼做。
再說劉備是這樣的人嗎?能夠在亂世取得這麼大的功績,從賣草鞋的小販到權傾天下的割據帝王,可以說劉備經歷豐富,他會這麼衝動?
綜合各種史料,通過對當時背景和地理環境等多方面的分析,有了這麼一個答案:劉備是為了荊州,為了他晚年的最後一次機會。
從軍事地理角度上來看,就是以湘水為界的荊州西南地區,那也是有荊州近半土地的。
並且這個地方是以河流和丘陵為界的,這是一個很好的緩衝區,以此為跳板,在戰略上比以三峽為界的易守難出局面好太多。
也就是說,如果零陵、武陵、江陵三郡在劉備手中,就可以為劉備的蜀漢提供一個向東發展的可能性和主動性。
尤其是南郡江陵,此處不但可以控制全部三峽航道的必備出口,同時更是荊州的腹心之地,得到此地後就可以對孫權形成一個壓制之勢,這也是為什麼在關於丟掉江陵之後,一敗再敗,導致荊州關羽勢力全面崩盤。
所以,劉備攻打東吳就是為了恢復這種主動權,至少也要恢復對江陵的控制,甚至拿下荊南四郡之地。
在當時,蜀漢的實力是遠遠強於東吳的,曹魏的曹丕又是剛剛代漢自立,魏國內部還不穩定,還沒有完全剷除內部的敵對勢力,這時候曹丕是不會採取任何軍事行動的,所以劉備就整軍東進,以為關羽報仇為名,向東吳炫耀他的強勢武力。
此外,攻打東吳還可以使剛剛建立的蜀國團結在一起,一致對外。
關羽的失敗和荊州勢力的倒戈使劉備失去了一大批的頂尖軍政人才,也失去了大片的國土,如果這樣都不強硬反擊,那麼勢必會引起蜀漢內部原來的核心團隊的不滿,甚至還可能會讓巴蜀當地豪族趁機反抗。
再加上劉備年事已高,可能不久就將辭世,他想要給自己的兒子拼下一個好局面,這或許是他最後一次機會了,更何況以劉備當時的實力,勝算還是很大的,只是不巧的是他遇到了陸遜。
桃園三結義,劉備真的是為了手足之情而發動夷陵之戰嗎?
說起結拜兄弟之情,人們總是會聯想到劉關張三人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
劉備為什麼攻打孫權?難道真的是為了替關羽報仇?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收藏,也可以分享給你的朋友,小編每天都會更新有趣的歷史資料建安二十四年,蜀漢大將關羽遭到曹操孫權兩面夾擊,兵敗被殺。建安二十五年,一代英雄曹操去世,其子曹丕接受漢獻帝「禪讓」稱...
只需三招,劉備就能收復荊州,打垮孫權,替關羽報仇雪恨
東吳白衣渡江襲取荊州,斬殺關羽後;劉備臥薪嘗膽準備兩年,親率數萬精兵東征,要為關羽報仇雪恨,奪回荊州,卻在夷陵之戰被吳將陸遜大敗。此戰蜀漢四萬中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沙摩柯部武陵蠻軍一萬同樣全滅,...
劉備傾全國之力為關羽報仇,不光只是兄弟情,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率孤軍北伐曹操。樊城之戰,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一時威震華夏。但此時,東吳不顧孫劉同盟,派呂蒙率軍突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被吳軍擒殺,荊州也落入吳國之手。...
劉備為何傾國伐吳?背後戰略眼光非諸葛亮所能逆睹也!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
關羽慘死到底是誰該負責?六個字:自作孽不可活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公元220年2月),關羽攻擊樊城失利之後,身後的荊州各地也陸續被孫權占領,蜀漢五虎上將之首、一年前還威震華夏的關雲長,突然陷入了無家可歸的境地,只好敗走麥城,並且在突圍戰中被...
劉備為何要傾全國之力攻打吳國,僅僅只是腦袋發熱為關羽報仇嗎?
對劉備集團來說,關羽大意失荊州,是一次非常嚴重的打擊。劉備建立的蜀國,是一個外來政權。而這個外來政權的成分卻相當複雜,有初期便追隨左右的關羽、張飛、簡雍等老資歷,有諸葛亮、蔣琬、馬良等荊州系,有...
三國時孫權成功奪取荊州後,為何一定要斬殺關羽?
公元219年,關羽水淹于禁的七軍,並且斬龐德,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突然孫權派呂蒙和陸遜分兵襲取荊州,最終荊州落到了東吳手中,而更為可悲的是,五虎上將之首的關羽敗走麥城,最終被孫權部下斬殺。大家...
劉備對諸葛亮有知遇之恩,臨死前有個心愿未了,為何他卻無動於衷
眾所周知,劉備原本只是一個織席販履之徒,憑出身他和曹操相比,他沒有有個好爹,為他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和政治資源。和孫權相比,他也沒有一個好的父兄,為他留下地盤和文臣武將,他有的只是一個「中山靖王之後...
夷陵之戰,明明孫權打了勝仗,為什麼還率先向劉備求和?原因簡單
公元263年,曹魏兵分三路滅蜀,鄧艾率軍直逼成都城下,迫降劉禪,尚在前線拼殺的姜維,接到了投降的命令。當時他已迫得鍾會回軍,卻不得不向自己的手下敗將低頭,實在憋屈,因此他屬下的將士,用劈砍石頭...
宋傑;蜀吳統治下江陵軍事地位之演變
作者簡介:宋傑,男,北京市人,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北京 100089) 內容提要:劉備、關羽統治下的江陵是蜀漢西征北伐的後方基地,又是荊州戰區的指揮中心、主將駐節...
夷陵之戰:概況與簡介
夷陵之戰: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爆發於221年(蜀漢章武元年),結束於222年(蜀漢章武二年),是三國歷史上東吳(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南部五郡(南郡...
揭秘:三國時期夷陵之戰背後真正的政治權衡
每當說到夷陵之戰,七百里連營自然就成為了劉備兵敗的罪魁禍首!但我們都知道,劉備在正史中其實並非像演義中那樣只會哭出個天下,正史中的劉備主導了「火燒博望坡」,「漢中爭奪戰」等經典戰役,作為一名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