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臉皮太薄,導致魏國錯失提前60年一統天下的大好機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楊角風發作,喜歡就關注吧,不勝感激!
為什麼說曹丕臉皮太薄,才導致的錯失一統天下的機會呢?這事還得從關羽大意失荊州說起。
關羽敗走麥城以後,被孫權所殺,並搶回了關羽鎮守的荊州。
這下子可把蜀國的劉備氣壞了,但是由於關羽敗退的太快,根本就沒給劉備準備的時間,話說那一年劉備比關羽更忙,忙著取漢中,忙著對付魏國。
荊州一失,蜀漢倒吸一口涼氣,加上劉備痛失二弟關羽,於是打著為兄弟報仇的名分,發動了夷陵之戰。
此時的劉備風頭正盛,也是蜀漢剛取得漢中後戰鬥力最強盛的時刻,勢必要搶回荊州,為以後統一大業做基礎!孫權一看對方來真的了,一方面急忙派陸遜為大都督去迎戰,一方面急忙派使者去魏國求援。
這時候的天下形勢是魏國強盛,一直以來是吳國和蜀國聯盟,但是這次吳國取了荊州,聯盟撕破了臉!而此時曹丕是稱帝了的,劉備也是稱帝的了,只有孫權尚沒有稱帝。
曹丕見到聯盟的兩家打起來了,高興的不得了,此時他有四個選擇擺在他面前:
一是聯蜀國先滅了吳國;二是聯吳國先滅了蜀國;三是把吳國和蜀國一起滅了;四是坐觀鷸蚌相爭,等打到兩敗俱傷再一起收拾!
當然朝堂上也一起討論,但是曹丕如果選擇第一個對策(上上策),就必須面臨兩個問題:
1、吳國剛進貢稱臣,並且曹丕還親封孫權為吳王。
如果聯蜀親攻打吳,這不厚道啊,人家已經臣服了,所以曹丕不好意思之一。
2、蜀國一直強調自己是正統,曹魏也強調自己才是正統,自己一個正統的政府去聯絡一個冒牌的政府去打吳國,曹丕實在是拉不下臉去跟蜀國聯合。
就是這兩個原因,曹丕實在是臉皮太薄,不肯做這種聯絡,錯失了最上上策的策略。
而後面的幾種選擇,聯吳國滅蜀國,那麼豈不是吳國更加強盛了,所以不能選!兩個同時進攻,魏國實力還達不到。
最後聽從王朗的建議,坐等他們兩敗俱傷。
可誰也沒有想到,劉備竟然這麼弱,夷陵一戰就幾乎全軍覆沒了,魏國還沒緩過味來,吳蜀戰爭就結束了,而且吳國幾乎沒有任何損失!這下曹丕可傻眼了!緊接著吳蜀兩國也知道魏國在虎視眈眈,於是重歸於好,又結成了聯盟。
再想進攻他們兩個的任一個國家,都變得十分困難了,魏國又陷入了雙線作戰的泥潭。
就這樣,由於曹丕的臉皮太薄,不肯與蜀漢結盟,不忍放下吳國稱臣的架子,而錯失了一統天下的大好機會!
而60年後的魏國早已經被晉國取代,並且葬送了整個江山,晉朝一統,不知道曹丕知道後面的事情後會不會後悔當初臉皮太薄!
我叫楊角風,更多精彩請關注!
三國之中誰應當是正統?軍事實力才是王道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分爭,併入於秦。及秦滅之後,楚、漢分爭,又併入於漢。漢朝自高祖斬白蛇而起義,一統天下,後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節選自毛批《三國演義》第一回
用做生意的手段指揮戰爭,我就服孫權!
夷陵之戰,對於吳蜀雙方來說,都是一場不敢掉以輕心的大戰。作為發起方的劉備不惜親自上陣,拿出拚命的架勢,要跟孫吳決一死戰,結果卻輸得一塌糊塗。而作為應戰方的孫權,卻像個精明的生意人,好像只在幕後撥...
夷陵之戰時曹丕為什麼不趁機進攻吳國或者蜀國?
公元219年,孫權襲取荊州,擒殺關羽,吳、蜀兩國結仇。公元220年,曹丕代漢稱帝。公元221年,劉備於益州稱帝,年號為章武。 公元221年7月,劉備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他是毛主席最欣賞的一位三國名臣,竟這樣被曹操父子錯過了
公元221年,也就是黃初二年,劉備親征,進攻東吳,發動夷陵之戰。當時孫權舉全國之力應付,並向曹魏稱藩,朝臣很多都慶賀,但有一個人卻認為孫權並沒有臣服之心,這次只是逼不得已才稱藩。他就是三名臣,毛...
三國蜀國國主劉備識人能力如何
劉備識人能力如何在三國時期人才輩出,身為一個君主或許自己不需要太高的軍事政治才能,但是一定要有識人用人只能,而劉備正是其中的佼佼者。劉備相比起很多豪傑最大的優勢不在於他的仁義,而是在於他能識人,...
曹丕、劉備相繼稱帝後,孫權為什麼向魏國俯首稱臣?
在三國時期,自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的形勢得到建立。對於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大諸侯,之間互相爭鬥了數十年,但是,活得最久的還是要數東吳的孫權。但是,在曹操去世後,尤其是在曹丕和劉備相繼登基稱帝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