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前說魏延必反 得知真相後讓人心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前兩個疑案中,我們發現蜀漢政權中三大勢力的權力鬥爭頻繁,諸葛亮不得不通過 「依法治國」協調各方。

建元元年(公元228年)馬謖被殺;建元九年(公元231年),李嚴被廢。

這兩記重拳,雖然暫時緩解了三股勢力的矛盾,但是治標不治本。

蜀漢「窩裡斗」便在諸葛亮死後拉開序幕,便是「魏延之亂」。

《三國演義》對「魏延之亂」描繪得繪聲繪色,小說中塑造了神機妙算的諸葛亮,「長著反骨」的魏延。

如果認為這就是歷史,那就冤枉了魏延和諸葛亮。

為什麼?我們先看看《三國志·魏延傳》,事情是這樣的:建元十二年,諸葛亮病逝於北伐軍中,病重時,他召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人,交代自己死後部署,命令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不從,就不管他,部隊自行出發(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諸葛亮去世後,楊儀等人,秘不發喪,派費禕去打探魏延,魏延果然不聽指揮,勃然大怒說,丞相去世,我魏延還沒死(丞相雖之,吾自己在),還可以北伐(吾當自率諸軍去賊),為什麼因一個人去世而耽誤大事呢?(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乎邪?)況且,我魏延是什麼人,聽他楊儀的?(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於 !)

魏延這麼說,還就這麼幹,還要費禕去發布命令。

費禕當然不吃這套,就騙魏延,我回去給楊儀做工作,楊儀是個白面書生(長史之吏),沒打過什麼仗(稀更軍事),肯定不會違抗將軍的命令(必不違命也),延被他說服,放他回去,費禕一出營門,一溜煙走了,魏延隨即後悔,追費禕卻沒追上(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派人去打聽,楊儀還是按諸葛亮的部署做,自己撤退不管魏延,魏延毛了,二話不說,搶在楊儀前回國(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且一路把蜀中棧道燒個一乾二淨(所過燒絕閣道)。

雙方正式翻臉,魏延和楊儀先後前書說對方謀反,(一日之中,羽交主),劉禪問旁邊的蔣琬、董允,結果所有人都相信楊儀懷疑魏延(咸保儀疑延)。

這下魏延完了,一方面,朝廷派蔣琬率宿衛營「赴難北行」,在前面阻擋魏延,楊儀一路也是伐木修路「晝夜兼行」,魏延到了南谷口,阻擊楊儀,楊儀派何平(就是王平),何平一見魏延,就說,丞相屍骨未寒,你們就敢謀反(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魏延部下知道無理在魏延,一鬨而散。

魏延沒有了辦法,只好帶少數親信逃往漢中,最後被馬岱所殺。

馬岱把魏延的首級獻上,楊儀一腳踏了上去,一邊狠狠地踩,一邊狠狠地罵:「狗奴才,看你還能不能幹壞事(庸奴,復能作惡不)!於是誅滅魏延三族。

但是楊儀也沒有好結果,他自認為諸葛亮死後自己能保全蜀國的軍隊,又討伐魏延,功勞很大,肯定是代替諸葛亮當政(儀既領軍還,又誅討延,自以為功勳主大,宜當代亮秉政),但卻被封了一個虛職中軍師,於是總是怨聲載道(於是怒憤形於聲色),而費禕去慰問他時,楊儀便抱怨道:「如果當時丞相死時,我率領軍隊與魏延一道,情況就大不相同了(往昔丞相之沒 之際,吾若率軍以就伐,處世當落度 如此邪)。

」這話反動透頂,費禕於是上表後主說明情況,所以楊儀被廢。

楊儀不服,還一味上表誹謗(復上書誹謗),最後 入獄(遂下郡收儀)最後楊儀自殺了。

魏延和楊儀都沒有好結果,可真是「魏延破產了,楊儀完蛋了。

這個疑案有幾個重要的問題:①楊儀和魏延論官職高低誰才是諸葛亮的繼任者?②為什麼諸葛亮臨終前的會議不叫魏延參加?③諸葛亮為什麼要做出不利於魏延的部署?④魏延一路向成都撤退就是謀反嗎?⑤楊儀對魏延的處罰是下令滅魏延三族,有這個必要嗎?⑥魏延楊儀曾經都是先主器中的人,在諸葛亮死後也沒有受到重用,又為什麼呢?咱們一一來說。

先交代一下,諸葛亮手下將領的官職:魏延: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涼州刺史,南鄭侯;楊儀:丞相長史,綏軍將軍;費禕:丞相司馬;姜維:中監軍,征西將軍。

我們知道,諸葛亮時期是不設大將軍這個官職的。

李嚴曾擔任過高於徵西大將軍的驃騎將軍,但李嚴已被廢,劉琰曾擔任過高於徵西大將軍的車騎將軍,但劉琰已死。

也就是說,魏延的征西大將軍是當時蜀漢最高軍政職務了,假節,擁有殺死軍中違抗軍令的人的權力,達到軍令如山的目的,南鄭侯,鄉侯侯,僅次於諸葛亮的武鄉侯(武鄉侯是縣侯)。

而楊儀和費禕的職務相當於是秘書處長和作戰處長,姜維相當於政治部主任,他的將軍職位也是明顯低於魏延的官位的。

也就是說,按官職來說,魏延才應該是諸葛亮的繼任者。

而且,論作戰經驗,魏延的經驗也遠遠比楊儀豐富的多,《三國志》記載,先主要選一個人做漢中太守時,大家認為肯定是張飛(眾論以為必在張飛),結果出乎意料的是,先生選的是魏延(先生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先主的任命可以看出魏延能力之強。

而且魏延也曾經與魏國名將郭淮等交過手,結果「延大破淮等」,可見魏延的作戰經驗決不是一個毫無作戰經驗的楊儀所能比的。

跟隨上面的介紹,第二個問題就來了:諸葛亮臨終前為什麼不讓魏延參加?這裡有三種解釋。

一是《三國演義》,書中諸葛丞相料定魏延必反,這是小說家之言,不可信。

第二種是一些推崇諸葛亮,又維護魏延的學者,例如呂思勉的《三國史話》中說,諸葛亮沒有制定退兵計劃就去世了,是楊儀等人「假傳聖旨」。

這種說法也成立,魏延不在身邊,諸葛亮死後也沒有留下上面憑據,但這說明楊儀在信口雌黃。

這是推測,沒有證據。

我認為,若在不否定《三國志》的說法的前提上,唯一的可能性是《三國志》中記載魏延矜高,恐怕自認為當時除諸葛亮之外,沒有人能鎮住他,再加上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沒有被諸葛亮採納(後文會提到),恐怕表面臣服,背後也是嘀嘀咕咕。

讓魏延參加,只怕他只會不聽從諸葛亮的命令,自說自話地做自己的事,所以戰略部署魏延「失之交臂」。

第三個問題不期而至,既然不叫魏延參加就罷,為什麼要做出「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不從命,軍便自發」這種不利於魏延的部署?

張作耀先生在《劉備傳》中提到了這一點,他認為是「軍事戰術有分歧」。

史書上也說魏延「延常謂亮怯 ,嘆己才用之不盡。

」這一點,我們不得不談「子午谷奇謀」。

諸葛亮想從漢中入主中原,必經秦嶺,而過秦嶺路有三條:一是子午谷,六百多里,出口是長安,一是駐谷通道,出口是武功,西面是斜谷,出口是箕谷,箕 谷在出去就是散關和陳倉。

走哪條路,就是問題。

據《魏略》記載,諸葛亮討論進軍路線時,魏延曾經請諸葛亮給他五千精兵,五千運糧草的人,從褒中出發,沿秦嶺而東,順子午谷而北,不到十天可到長安,守將夏侯林「怯而無謀」,肯定棄城而走,我駐守在那裡,那裡的糧草足夠抵抗一周,你從斜谷來會谷,二十多日肯定能於我會師。

那這樣一來,咸陽以西就是我們的。

諸葛亮不聽。

諸葛亮不採納便使得這成為史學的一個疑案,不採納是對的,還是錯的?一眼可以看出,戰術上便不可行。

魏延的情報如果泄露出去,那麼準備打敵人個出奇不意的魏延軍隊到不了長安就被魏國在子午谷做了,就算是到了長安當時魏延也是強弩之末了,能敵過夏侯林以逸待勞?如果長安死守,魏國名將郭淮近在咫尺,前來增援,魏延糧草一旦用完,魏延不就被包了餃子嗎?退一步說,就算魏延占領了長安,他擋住了郭淮等人進攻,諸葛亮能在二十餘日趕來嗎?秦嶺這附近氣候多變,地勢險峻,不可知因素太多。

但戰略這種思想可用嗎?可以。

《隆中對》中也提出「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自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種分兵計劃的。

《資治通鑑》中司馬懿就說過「亮若出武功,依山而東,咸為可憂;若西上五大原,諸將無事矣」,結果「亮果出五丈原」,這簡直就是諸葛亮進軍計劃的莫大諷刺。

每次北伐派一支小部隊分兵做魏國進行騷擾,難道不可以嗎?也就是說,諸葛亮的固執使一個很有價值的戰略觀念毀於一旦。

按這樣發展下來,魏延完全就是因為諸葛亮的部署而先行回國,並且燒毀棧道。

魏延這樣做確實是有問題,也就像我提出的問題:魏延是謀反嗎?一路南下,不聽從主帥命令,而且一路燒毀棧道,想去顛覆蜀漢,阻擋楊儀的救援。

所以前文的蔣琬懷疑魏延是很正常的。

但論魏延實力,顛覆蜀漢或自立為王根本不可能,他如果想反叛蜀漢,掉過頭當魏國馬前卒就可以,這可是司馬懿求之不得的,大家都知道司馬懿只怕諸葛亮,所謂「死諸葛嚇退活仲達」,當時蜀漢國內損失了一位棟樑之才,權力交替還沒有完成,軍無戰心,如果魏延那麼做恐怕蜀國就被一鍋端了。

但他沒有,而且就算是魏延失敗後,他只是逃往漢中,而不是北上。

魏延南下,恐怕只是想拖住楊儀,讓自己有充足的時間準備,然後殺掉楊儀自己手握兵權。

這種想法必須批評,但說魏延謀反,這就冤枉了魏延。

第五個問題來了,那魏延為什麼被誅滅三族?這罪太重了。

這命令是楊儀下的,有公報私仇的味道。

《三國志》中說魏延這個人性格傲慢,當時人都讓他三分,只有楊儀不買他的帳,兩人之間「尤如水火」,兩人坐在一起就會吵架,魏延就拿出刀劍跟楊儀比劃,楊儀則痛哭流涕,旁邊人只能將他們拉開。

這叫什麼事?

他們兩「窩裡斗」臭名遠揚,孫權都說楊儀和魏延「 豎小人,雖堂有雞鳴犬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

這話說得也有點過分,魏延楊儀能力都很強,先主出征「文有法正,武有魏延」,再加上前文所說的關於魏延的事,可以看出魏延的驕勇;而楊儀絲毫不遜色,「先主與語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大悅之」。

他也是先主器重的人,諸葛亮幾次出征的時候,「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

楊儀魏延一文一武,平分秋色。

諸葛亮對二人的矛盾頭疼不已(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驕勇,常恨二人之不平)。

那最後一點,蹤上文所述,二人的才能均是無可挑剔,為什麼二人最後都沒有被重用呢?魏延的那番話「吾當自率諸軍去賊」說明魏延早已認為自己是諸葛亮的繼承者;而日後楊儀也認為「宜當代亮秉政」但據《魏略》的記載,諸葛亮臨死前也曾要叫魏延,讓他自己南下回國,然後發喪。

如果既要肯定《三國志》,又要肯定《魏略》,那太恐怖了,為什麼諸葛亮不說出來,而要密表。

那麼楊儀和魏延打起來,在張作耀先生看來「全是諸葛亮一手造成的。

這又是為什麼呢?

我曾在《馬謖之死》中提過,諸葛亮亡前在培養一批自己的親信去把握日後朝政大權。

按諸葛亮的安排,日後的蔣琬和費禕必定先後繼任行政和軍事的職務,「而亮平生密指 ,以儀性猖狹,意在蔣琬」,而費禕日後更是擔任了蔣琬曾擔任的全部官職又。

眾所周知,中國權力交接總帶有一定不透明性,其中暗箱操作居多。

《三國志》中記載蔣琬剛上崗,眾人不服,慢慢憑自己才能才「眾人漸服」。

而楊儀和魏延是阻止權力交接的最大阻力,為了日後權力交接的正常進行,兩人必須得死。

儘管兩人的才能無可挑剔,為了讓日後蜀漢不發生比「魏延之亂「更大的亂子,也就是說,諸葛亮必須「二桃殺三士」,才能保證蜀國能如他意願的運轉起來。

說了這麼多,蜀漢三大疑案終於告一段落。

這些只是我個人見解,綜合三篇文章,這裡面更反映出諸葛亮未能統一中原的原因:

① 蜀中內部不合,政治力量複雜,爭權奪利現象嚴重。

使諸葛亮不能專心北伐。

② 諸葛亮一味殺死人才,導致蜀中人才凋零

③ 諸葛亮進兵路線過於死板,用人失當,使自己錯失良機(第一次北伐),再加上諸葛亮非將略之才,《三國志》中那句「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就是最好的證據

正道是:

武侯謀略分天下,漢家王朝得保留。

天府之國為基業,欲復大統成大功。

可嘆諸葛非全才,又嗟蜀中鳳凋零。

延儀爭權留笑柄,為私豈能封諸侯。

興亡更替多少事,留待後人各評說。

朋友圈MLGZ89每天分享護髮,養發相關資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談正史,三國第一冤案

看到這個題目,不知道大家會想到誰?反正小編絕對認為是魏延!要說魏延,就不得不說下劉備,為什麼小編不說諸葛亮而要說劉備呢?先看 《 三國志 ·蜀書·魏延傳》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

被冤枉的蜀漢名將魏延

在《三國演義》里,魏延是個腦後有反骨的人,諸葛亮料定他必反,馬岱殺魏延的時候,楊儀出城說,你敢喊三聲「誰敢殺我」嗎?魏延說我怎麼不敢呢,誰敢殺我!馬岱後來說我敢殺你,一刀把魏延砍了。這個並不是...

蜀漢征西大將軍魏延傳奇

他,是昭烈帝劉備最信任的一名將軍。他,也是武侯諸葛亮終生都要打壓的一名將軍。他,更是曹魏王朝最害怕的一名將軍。他,最終卻以千古奇冤而身死族滅。他起於草莽,本應以利益為重,卻在劉備最艱難的時候,選...

冤死鬼魏延,三國後蜀漢時代第一猛將

提起魏延,多數人可能認為這個人是個叛將,最後被諸葛亮死後還設計斬殺,其實這裡面是有很多的誤會和曲解。魏延可以算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將,也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屢立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攻下漢...

魏延有沒有「反骨」,看看這塊石碑就知道了

本文由本頭條號作者陳慎提供。【核心提示】魏延是以「腦後有反骨」而「聞名」三國的,而且他就是死在這塊「反骨」上。魏延死後,繼任諸葛亮丞相之位的蔣琬為魏延立了一塊石碑。這塊石碑表明,蜀漢朝廷意識到魏...

魏延為什麼寧願被殺,也不投降魏國?

魏延是三國蜀漢名將,在劉備時代,魏延受到重用,鎮守軍事要地漢中,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漢中多年,一直確保漢中無事。劉備死後,在「五虎上將」相繼凋零的情況下,魏延成為蜀漢的重要將領,一直跟隨諸葛...

魏延是否死於陰謀之下?

魏延,大家都應該知道,字文長,蜀漢不可或缺一員猛將。魏延崛起於劉備的慧眼識英才,「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三國志·蜀書·魏延傳》)。當時「一軍皆驚」,鎮守漢中這個位置,大...

探案:魏延到底是怎麼死的?

作者:於是乎v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個案。三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宗著名的懸案,這是一場發生在蜀漢的內亂,也是一場倉促發動的兵變,或許還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驚天陰謀!這就是魏延謀反之案。這起案子的主要涉案人...

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便已料到魏延會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馬岱準備殺他,在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之後,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頭,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神奇特點再次顯現。

【致三國】探案:魏延究竟是怎麼死的?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個案。三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宗著名的懸案,這是一場發生在蜀漢的內亂,也是一場倉促發動的兵變,或許還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驚天陰謀!這就是魏延謀反之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