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有沒有「反骨」,看看這塊石碑就知道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由本頭條號作者陳慎提供。


【核心提示】

魏延是以「腦後有反骨」而「聞名」三國的,而且他就是死在這塊「反骨」上。

魏延死後,繼任諸葛亮丞相之位的蔣琬為魏延立了一塊石碑。

這塊石碑表明,蜀漢朝廷意識到魏延之死是個冤案。

>>>>>>>以下正文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是「智絕」,而諸魏延則是「反絕」。

諸葛亮第一次看到魏延,就發現他「腦後有反骨」,諸葛亮臨死料定他必定反叛,更神奇的是他的三聲「誰敢殺我」,也在諸葛亮神算之中。


綜合各種史料分析,魏延之死是當時蜀漢政壇上的一大冤案。

(魏延劇照)

諸葛亮死後,按照常理指揮蜀漢軍隊的應該是魏延。

按照職位,魏延是前軍師、征西大將軍,諸葛亮一死,他就是軍隊里官職最高的了。

楊儀是丞相長史,費禕是丞相司馬,都是丞相府的屬官,在軍中地位遠遠不如魏延。

姜維是中監軍、征西將軍,其職位明顯低於魏延。

按照能力,魏延多年領兵,戰功赫赫,是當之無愧的三軍統帥,楊儀、費禕二人都是文職。

論資歷,魏延是蜀漢元老,而姜維是降將,六年前他還是一名曹魏將領。

還有一點值得強調,當時軍中具有「持節」資格的只有諸葛亮和魏延。

當時領兵將領和地方官,如果享有持節資格,那就在一定程度上擁有皇帝授權行使誅殺大權。

諸葛亮死了,軍中權力最大、地位最高的就是魏延,理應由他掌管軍隊。

可是,諸葛亮安排身後軍國大事,密令楊儀、費禕、姜維等人負責退軍,排斥了魏延。

諸葛亮知道魏延肯對這個任命表示不滿,他就對大家說:「如果魏延不聽從命令,大軍可以自行出發。

」從此可以看出,諸葛亮這樣安排,是考慮到魏延一貫持冒險進攻策略,最擔心他死後魏延執行子午谷奇謀。

因此,他戒備魏延,是為了費盡心機地阻止魏延私自北上,而不是認為他會謀反。

史書上並無諸葛亮預料到魏延必反,授予錦囊妙計等情節。

諸葛亮死後,全軍秘不發喪,楊儀讓費去試探魏延的態度,魏延說:「丞相雖亡,我魏延還在呢!丞相府的親近官屬便可將喪還葬,我自當率諸軍擊賊,怎麼能因為一人死廢天下之事呢?」魏延的話有無道理暫且不論,但是就此可以看出他是沒有反心的,只不過是不想因諸葛亮一人之死而讓北伐大業半途而廢。

可是,《三國演義》在這裡,卻寫成了魏延想投奔曹魏,轉而又想進攻漢中。

魏延的錯誤在於燒絕棧道,阻攔大軍回撤。

魏延此舉,是偏激自負的性格所致,但是也不能因此說他這就是叛變。

《三國演義》在這件事情上,虛構了魏延攻打南鄭的情節,徹底把魏延寫成了叛賊。

史書記載,五年後,蜀漢丞相蔣琬率軍駐屯漢中,就近收葬魏延屍骨,立墳豎石以資紀念。

這個微妙的的舉動,也算是為魏延平反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魏延謀反千古奇冤 三國第一冤案的歷史真相

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命大將魏延為前鋒,親統大軍出祁山北伐曹魏。同年8月,心力交瘁的諸葛亮在五丈原軍中病死,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死後,蜀漢在撤軍時發生內訌,長史楊儀以魏延謀反為由,派人將其斬殺...

重讀三國︱諸葛亮的眼中釘,其實死得好無辜

在很多《三國演義》讀者印象中,蜀漢名將魏延是個不忠不義的叛賊貳臣形象,這主要是受到《三國演義》的誤導:長沙之戰中,魏延救黃忠、殺舊主韓玄。諸葛亮認為此人忘恩負義,而且他還看到魏延腦後有反骨,相信...

歷史上魏延為什麼不投降曹魏?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漢劉備一方的一員大將,也就是因為《三國演義》而被誤會腦袋上長了「反骨」的人。但其實,這種話諸葛亮沒有說過,魏延頭上是不是有反骨,也未必就真的有,他最終也並沒有造反,不可謂是不冤...

蜀漢征西大將軍魏延傳奇

他,是昭烈帝劉備最信任的一名將軍。他,也是武侯諸葛亮終生都要打壓的一名將軍。他,更是曹魏王朝最害怕的一名將軍。他,最終卻以千古奇冤而身死族滅。他起於草莽,本應以利益為重,卻在劉備最艱難的時候,選...

魏延是否死於陰謀之下?

魏延,大家都應該知道,字文長,蜀漢不可或缺一員猛將。魏延崛起於劉備的慧眼識英才,「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三國志·蜀書·魏延傳》)。當時「一軍皆驚」,鎮守漢中這個位置,大...

三國歷史人物:大將魏延真的叛蜀了嗎?

魏延真的背叛了蜀國嗎?蜀國名將魏延是三國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之一。有人說他是蜀漢後期最為重要的大將,因「性矜高」而與「平日諸將素不同」;屢次北伐時,「延每隨亮出,欲請兵萬人,與亮會於潼關,如韓信...

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便已料到魏延會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馬岱準備殺他,在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之後,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頭,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神奇特點再次顯現。

諸葛亮死前說魏延必反 得知真相後讓人心寒

前兩個疑案中,我們發現蜀漢政權中三大勢力的權力鬥爭頻繁,諸葛亮不得不通過 「依法治國」協調各方。建元元年(公元228年)馬謖被殺;建元九年(公元231年),李嚴被廢。這兩記重拳,雖然暫時緩解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