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蜀國正史第一位冤將,蜀之猛將,功勳之臣,終慘遭滅門之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說他是蜀國正史第一位冤將一點也不為過,在三國蜀國歷史上,有著這樣的一位頗具爭議的人物魏延。
有人說他是蜀漢後期最重要的大將之一,因「性矜高」而與「平日諸將素不同」 ;屢次北伐時,「延每隨亮出,欲請兵萬人,與亮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深為一生謹慎的諸葛亮所「制而不許」。
也有人說「魏延腦有反骨,久後必反」,且多次賣主求榮,為諸葛亮而不容,並在其死後設計除掉之,這種說法常見流傳甚廣的《三國演義》。
那麼魏延到底有沒有反叛之心呢?
《三國演義》比較是小說家之言,且大部分人認為只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不可盡信。
況且史書《三國志》中的魏延就看不出反叛蜀漢的意圖,正如《三國志?蜀書?魏延傳》所言: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
魏延本沒有背叛之心,只因與與丞相府長史楊儀爭奪蜀漢最高軍事統帥權,被誣以叛蜀而遭楊儀部將馬岱所追殺,為後人嘆惜不止,深以為冤。
魏延有錯,但無反骨,且考諸史籍,只見其忠義雙全、勇略過人,而無叛蜀之跡。
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魏延桀驁不馴的性格和驕傲粗魯的脾氣,導致在關鍵時刻被人誣以謀反,終慘遭滅門之禍。
正如蜀人楊戲著《季漢輔臣贊》中云:「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
因此我們說魏延脾氣固然偏激,但在政治上他絕對忠於蜀漢政權,毫無叛蜀之跡。
有問題的只是他性格上的「不協不和」,才導致其身死族滅。
我們不妨來看看魏延的履歷:
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先主踐尊號,進拜鎮北將軍。
建興元年,封都亭侯。
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當然,我們必須要提一下子午奇謀,這是魏延與諸葛亮最爭議的戰略路線。
但從魏蜀兩國長期的戰略態勢來看,這的確很有可能是為數不多的可以翻盤的機會了。
寫到這裡,我們可以大致看出魏延的軍事形象。
武藝高強,但略遜於關、張之輩,勇而有謀,胸中有大略,深得領導信任。
魏延的性格又是怎麼樣?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這個人嘛,能力強,位高權重,深得信任,難免有些脾氣,當然也可能是天生性格使然,總之不太好相處。
唯楊儀不假魏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楊儀何許人也?
先是投誠關羽,後被推薦給劉備做了左將軍兵曹掾,大概就是管兵事器械的。
皇室非常喜歡他。
後來做過弘農太守,又做了參軍,一直跟隨諸葛亮。
後遷長史,加綏軍將軍(大概統帥部機要參謀,中將軍銜)。
亮數出軍,儀常規劃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
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楊儀的角色大致就是諸葛亮躺在搖椅上閉目養神的時候,他已經對著地圖規劃出了大致作戰方案,並且將軍需後勤已經安排妥當了。
但是楊儀性格上也有很嚴重的缺陷,驕傲自負,心眼小,愛發牢騷,後來也自己作死,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楊、魏二人的矛盾了。
魏延和楊儀是在《三國志》中緊挨在一起的,說來也不無諷刺。
魏延自負、傲慢,不好相處,也為最後不好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三國志對他們的評價有一句: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用現在的話說,不作死就不會死。
蜀將魏延與丞相府長史楊儀矛盾由來已久。
如《三國志?蜀書?費褘傳》就曰:「值軍師魏延與長史楊儀相憎惡,每至並坐爭論,延或舉刃擬儀,儀泣涕橫集。
」倆人之間的矛盾大多都因性格不同所致,史書載魏延雖然「善養士卒,勇敢過人」,但「性衿高」,與同僚關係很差。
又其桀驁不馴、性格剛猛,大家都畏避之。
但只有長史楊儀卻偏不賣帳,倆人遂成宿怨。
諸葛亮在世之時,因「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
」,故常令參軍費褘從中周旋調協,每當二人撥刀相向之時,「褘常入其坐間,諫喻分別」,才不致於因私害公。
故「終亮之世,各盡延、儀之用者」,實為「褘匡救之力也。
」。
建興12(公元234)年秋,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後,延儀之間的矛盾變得一發不可收拾。
倆人為了蜀軍最高軍事指揮權及撤軍布署而大打出手,導致嚴重的內訌。
其事情的始末大致如下:諸葛亮在死之前,召開一次最高級的軍事會議,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安排,作為當時僅次於諸葛亮的第二號軍事統帥的魏延卻被排除在外,這是直接導致延儀內訌的導火索,也為魏延不服從諸葛亮生前安排的撤軍布署埋下了深深地禍患。
諸葛亮亡歿後,楊儀「秘不發喪」,卻命司馬費褘去探魏延之口風,魏延對費褘說:
「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
此語於公於私皆言之有理,但不願服從撤軍布署之意已溢於言表。
司馬費褘虛與委蛇,並和魏延就撤離和留守人員作了大概安排之後,誆騙魏延道:「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
」便藉此機溜出魏延大營,馳馬而去。
末幾,魏延發覺上當受騙,派人追之不及。
於是魏延大怒,率領所部兵馬先於楊儀之前撤回漢中,並命人燒絕劍閣至成都的棧道,以阻截楊儀撤軍之歸路。
延儀各自先後上書後主言對方謀逆,後主不決,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等。
允、琬咸皆保儀疑延,後主派長史蔣琬率宿衛諸營北上接應楊儀。
魏延先至南谷口,率所部兵馬與楊儀大軍相距,楊儀前部先鋒何(王)平叱散延部,魏延和他的兒子及數人奔逃漢中,楊儀遣部將馬岱追斬魏延,致延首於儀前,楊儀用腳踩延首,並罵道:「庸奴!復能作惡不?」
並下令夷滅魏延三族,足見其恨魏延之深也。
後來,楊儀也不得善終。
【致三國】探案:魏延究竟是怎麼死的?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個案。三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宗著名的懸案,這是一場發生在蜀漢的內亂,也是一場倉促發動的兵變,或許還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驚天陰謀!這就是魏延謀反之案。
千古奇冤!三國英雄里最冤的原來是魏延,他的經歷值得我們反思
因受小說《三國演義》的影響,長期以來在人們頭腦中魏延是一個腦後長有反骨的人物,因其謀反而被諸葛亮所殺,似乎是罪有應得。雖然曾有人替魏延寫翻案文章,但《三國演義》塑造的反賊魏延形象實在是深入人心,...
諸葛亮的這一做法,不但未能解決問題,反倒令兩大精英以悲劇收場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楊儀傳》,時間是在蜀漢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相關人物分別為諸葛亮、魏延和楊儀。原文如下:
諸葛亮設計殺魏延真的不是因為魏延有反骨,竟然是因為這?
魏延謀反大概是三國時期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謎案之一,在劉備最落魄的時候像趙雲一樣計劃投奔的魏延會在劉備死後謀反,怎麼也說不通,身為蜀國丞相,諸葛亮卻一直未能給魏延以信任,在臨死前甚至留下計謀欲除魏...
魏延腦後真有反骨?三國魏延死因分析,因為與諸葛亮貌合神離
三國時代諸侯爭霸,比的不僅是地盤、兵力這樣的硬實力,更是將帥、人才這樣的軟實力。曹操、劉備、孫權之所以各成一方霸業,鼎足三分,與他們均重視人才、廣納人才、善用人才密不可分。這三位君主之中只有曹操...
諸葛亮死後劉禪為什麼可以領導蜀國41年?殺死魏延真是因為擔心劉禪駕馭不了?
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仍能繼續領導蜀國30年,休養生息,無為而治。就單憑能讓皇權維持這麼長時間而又沒出什麼大亂子這一點看,劉禪並非如史評那麼昏庸。劉禪,小名阿斗,是三國時期劉備的長子。公元223年劉...
魏延為什麼寧願被殺,也不投降魏國?
魏延是三國蜀漢名將,在劉備時代,魏延受到重用,鎮守軍事要地漢中,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漢中多年,一直確保漢中無事。劉備死後,在「五虎上將」相繼凋零的情況下,魏延成為蜀漢的重要將領,一直跟隨諸葛...
魏延被馬岱斬殺,是魏延打不過馬岱嗎?
魏延是三國蜀漢名將,武藝高強,特別是在後期,絕對是蜀漢的一哥,如果魏延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論智謀,魏延厲害,論武力,魏延也很厲害。既然魏延這麼厲害,為什麼被馬岱斬殺?是魏延打不過馬岱嗎?
三國風云:魏延之死不怪諸葛亮,他才是真正幕後黑手
看三國的人都知道蜀漢有名將關張馬黃趙,其實還有一個人物與他們完全不相上下,那就是魏延。可惜魏延沒有拿到該拿的榮譽和編制,反而一代名將死於悲慘的內鬥。魏延的死真的像小說《三國演義》里寫的那樣此人天...
諸葛亮臨終為何非要殺掉魏延?真相不是怕魏延謀反而是此因!
孫權曾說:「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你還別不信,根據兩人的種種事跡,我認為說得非常準,可以說魏延和楊儀都是諸葛亮非常喜歡...
蜀漢大將魏延之死,罪責應該歸咎於他
魏延是蜀漢的軍事名將,他善於養兵,又能征善戰,從一屆小兵(部曲)官至牙門將軍,然而卻死於非命,舉家上下更是被夷平。那麼,魏延究竟有什麼罪大惡極,導致落得如此下場?
諸葛亮死前說魏延必反 得知真相後讓人心寒
前兩個疑案中,我們發現蜀漢政權中三大勢力的權力鬥爭頻繁,諸葛亮不得不通過 「依法治國」協調各方。建元元年(公元228年)馬謖被殺;建元九年(公元231年),李嚴被廢。這兩記重拳,雖然暫時緩解了三...
揭秘:魏延冤死案:魏延反骨是謠言,真實的他確實是這樣的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