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冤枉的蜀漢名將魏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三國演義》里,魏延是個腦後有反骨的人,諸葛亮料定他必反,馬岱殺魏延的時候,楊儀出城說,你敢喊三聲「誰敢殺我」嗎?魏延說我怎麼不敢呢,誰敢殺我!馬岱後來說我敢殺你,一刀把魏延砍了。
這個並不是歷史,《三國演義》的確是在我國小說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但千萬不能把三國演義當歷史看,這個不是歷史,裡面每一個人物羅貫中都有新的定位。
上面的那個故事不僅冤枉了魏延,也冤枉了諸葛亮,我們來看看《三國志》上記載的魏延的故事。
諸葛亮在最後一次北伐中病逝於五丈原。
在病逝前,諸葛亮召開了一個秘密的榻前會議。
參加會議的有楊儀,姜維,費禕,諸葛亮說,我死了以後這個北伐就不能再打了,你們撤回蜀中,讓魏延斷後。
然後諸葛亮說了這麼一句話,如果魏延不服從這個撤軍的命令,你們別管他,你們自己先撤回去。
三國志上的記載是,魏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費禕就去向魏延傳達這個命令。
這個魏延果然不服從這個命令,而且魏延和楊儀關係非常不好,不願意為楊儀斷後。
魏延對費禕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耶?就是說魏延準備繼續北伐。
費禕這個時候忽悠魏延說,那這樣吧,我回去勸一下楊儀,讓他繼續北伐。
魏延說好啊,你去吧。
剛把費禕放跑,魏延就後悔了,趕緊讓人去探查楊儀那邊的行動,結果回報說,楊儀他們準備執行諸葛亮的命令,把魏延丟在那裡,自己先開拔了。
魏延聽後怒火萬丈,於是搶在楊儀的前面往南撤。
而且走一路燒一路,把橋啊路啊都給毀了,楊儀一看,魏延先走了,而且把橋也燒了。
楊儀帶著部隊也往回撤,然後趕快砍山上的樹,再搭橋。
然後魏延和楊儀兩個人都上書朝廷說對方謀反,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劉禪就把這個董允、蔣琬找來,問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蔣琬他們的意思是這樣的,說楊儀是不可能謀反的,因為楊儀是個文官,不會打仗,而且手裡沒兵,這個魏延呢,手上有兵權,而且很會打仗。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魏延謀反了嘛。
於是劉禪命令蔣琬帶宿衛營,就是禁衛軍,北上去攔截魏延。
這個楊儀也帶著部隊南下,去追擊魏延。
這個時候王平到魏延的軍中,說丞相剛剛去世,屍骨未寒,你們就這樣。
魏延的手下一聽,覺得自己錯了,一鬨而散,魏延只好帶著幾個親信又往南逃,逃到漢中,被馬岱所殺。
馬岱殺了魏延以後,把魏延的首級送到了楊儀的跟前,楊儀把魏延的腦袋扔到地上,用腳去踩,然後夷延三族,就是滅了魏延家族三族。
這就是《三國志·魏延傳》記載的事情經過。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認為,這個魏延沒有往北進軍,而是往南進軍,是因為以魏延當時的地位、威望、功績,如果殺了楊儀以後,接諸葛亮班的就該是自己。
如果自己能夠接了諸葛亮的班,他就可以繼續北伐了。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所以說魏延謀反一案不是謀反案,是內訌,是窩裡斗。
魏延和楊儀一直關係都不好,因為魏延非常受劉備的寵信,這個魏延大概也就是在劉備和諸葛亮面前要收斂點,在其他人面前都是非常跋扈的,當然他功勞很大,別人也都讓著他。
只有楊儀不讓著他,而且經常拿話去諷刺魏延,和魏延爭辯,這個魏延也是個暴脾氣,嘴上說不過,就把刀拿出來威脅楊儀,這個時候楊儀就泣涕橫集,嚇成這樣,這個時候一般都是費禕去攔著他們兩個吵架。
所以楊儀積怨太深,天天都盼著魏延早死。
我想很多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總覺得魏延這人心術不正。
因為三國演義還有這樣一個情節,說當時劉備派關羽去攻打長沙,和黃忠大戰三百回合不分勝負,結果魏延把自己的主子韓玄殺了,把城池獻給了關羽,諸葛亮就準備把這個不忠不義的人殺了,劉備說現在殺了這個降將,那其他投降的人恐怕要心寒了,所以就沒殺。
這個事情也是小說情節,《三國志》里沒有這個事情的。
其實魏延在劉備軍中是很有威望的,當時劉備打下漢中後,要回荊州了,需要有一個人來鎮守漢中。
這個時候大家都覺得要留張飛在守,因為劉關張三兄弟關係最好嘛,這個戰略要地當然要選最信得過的人來鎮守,這時關羽已經在守荊州了。
結果劉備破格提拔魏延來守漢中,說明劉備有多麼信任魏延,而且魏延把漢中守得固若金湯,曹操都不敢打漢中的主意。
楊儀在文官裡面也是很有能力的,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進行規劃,籌集軍糧,進行計算統計,安排部署,這樣一些事都是楊儀在做。
而且楊儀非常快,他就不假思索,一會兒功夫他的工作就辦完了。
所以諸葛亮對於魏延和楊儀這兩個人都是很賞識的,他非常欣賞楊儀的才幹,也非常欣賞魏延的驍勇。
偏偏魏延和楊儀他兩個又是死對頭,所以諸葛亮也頭疼,叫做「常恨二人之不平」。
所以諸葛亮病逝前,知道魏延不會去給楊儀斷後,所以才有了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的命令。
這件事情里魏延是非常冤枉的,而且結局也很慘,所以後世的歷史學家多半都對楊儀進行抨擊,說這個楊儀以私憤殺大將,罪浮於延,魏延對蜀漢功不可沒,殺了他還要去踩他的頭,而且滅了他三族,這個量刑肯定重了,量刑這麼重完全是楊儀的原因。
而且楊儀也不是個什麼好東西,因為楊儀撤回成都以後是非常得意的,他認為第一個他把丞相留下來的軍隊安全地帶回來了,他還把一個反賊給殺了,這下蜀漢丞相該我當了吧,結果接替諸葛亮職務的是蔣琬,他在官場的資格他是比楊儀低的,然後給楊儀弄了個閒職,沒有任何權力,也沒有軍隊的。
所以楊儀牢騷滿腹,見了所有人都是沒有好臉色,朝廷當中所有人也不敢跟楊儀說話。
只有費禕跑去安慰他,這個楊儀就大發牢騷,最後楊儀說:早知道這樣的話,我還不如跟著魏延一塊兒跑了算了,費禕就把這個話如實報告給朝廷,朝廷就把楊儀罷了官。
那麼楊儀還不安分,他就在流放的地方他又繼續發牢騷,誹謗朝廷。
結果朝廷下命令,把楊儀抓起來,楊儀自殺了。
諸葛亮和魏延之間在軍事戰略上有很大的分歧,這也是諸葛亮料定魏延不會服從撤軍這個命令的原因。
《三國志·魏延傳》里說,魏延每次隨諸葛亮出征,都要求分兵,「如韓信故事」,就像韓信當年一樣,韓信幫劉邦打夭下,就是韓信帶一撥部隊,劉邦帶一撥部隊,但是諸葛亮不同意,魏延就認為諸葛亮這個人膽小泊事,嘆限己才,用之不盡,算是懷才不遇了。
而且這個事清,它還有一個實例,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子午谷奇謀」。
「子午谷奇謀」這個事是發生在第一次北伐戰爭,諸葛亮率軍從漢中出發,北伐曹魏,必須翻過秦嶺,翻過秦嶺有三條路,東邊的一條叫子午谷,終點長安。
中間的一條叫駐谷,終點在武功。
第三條路在斜谷,終點在陳倉。
魏延就提出來說丞相給我一萬人馬,我魏延帶著這支人馬,走子午谷北上,十夭功夫就可以到長安。
長安這時是誰在守著呢?是曹操的女婿叫夏侯秘。
夏侯秘是個縱垮子弟,吃喝玩樂可以,打仗不行,如果夏侯秘發現末將的軍隊從夭而降,肯定嚇得屁滾尿流,棄城而逃,末將就可以拿下長安,丞相自己帶著大軍從斜谷北上,這樣我們兩軍會合。
結果諸葛亮不聽,設有採納魏延的這個計策,因為諸葛亮打仗的風格就是穩紮穩打,從不弄險。
這個子午谷奇襲的方略如果半路上被敵人發現,連跑的機會都沒有了,人家在山谷里偷襲放箭,你連躲的地方都沒有,肯定全軍覆沒。
所以魏延一直覺得打仗沒打過癮,這下諸葛亮死了,總算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打仗了。
所以諸葛亮覺得魏延多半會不聽命令,並不是因為覺得魏延會謀反。
姜維沒有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 讓姓蔣的給奪去了
諸葛亮最中意的接班人是誰?在《三國志》跟《三國演義》中,姜維作為諸葛亮的弟子身份,學習了他所有的兵法書籍,謀略運籌。姜維一直繼承著諸葛亮的遺囑——北伐。即使在劉嬋投降鍾會的情況下,姜維還是一心想...
《小劉說三國》魏延真的必須死嗎?
大家都知道,小說三國演義里,蜀漢名將魏延的形象不是很好,一開始要投靠劉備的時候,就被諸葛亮說成忘恩負義,腦後有「反骨」,就是天生的叛徒。後來魏延雖然為蜀漢南征北戰,但是始終得不到信任。在諸葛亮...
他身為蜀漢大將深得劉備信任,但卻被滅三族,成為三國最大悲劇
魏延是蜀漢政權最大的悲劇人物,他對劉備忠心耿耿,為蜀漢立下汗馬功勞。但諸葛亮死後,他旋即被扣上叛國的罪名而被夷滅三族。更可悲的是,千百年來,他一直被視為反骨仔的代言人,為世人所唾棄。眾所周知,魏...
此人是劉備最得意的戰將,屈死後被夷滅三族,頭顱被扔在地上踐踏
魏延是蜀漢中後期屈指可數的一員戰將,為蜀漢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不料這樣的一位勇將沒有死在戰場上卻死在了自己人手裡。關於魏延謀反人們印象最深的可能是源於《三國演義》中所描述魏延是一個腦後長有...
侃三國:此人畢生致力興復漢室卻背負反賊罵名,只因腦後有反骨?
在《三國演義》,有這樣一位人物,他一心一意想跟著劉備混,卻屢次陰差陽錯不得其門而入。後來,好不容易混進了劉備集團,結果因為被神人諸葛亮看出腦後有「反骨」直接下令處斬。幸虧老大劉備庇護,才保住性命...
冤死鬼魏延,三國後蜀漢時代第一猛將
提起魏延,多數人可能認為這個人是個叛將,最後被諸葛亮死後還設計斬殺,其實這裡面是有很多的誤會和曲解。魏延可以算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將,也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屢立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攻下漢...
探案:魏延到底是怎麼死的?
作者:於是乎v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個案。三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宗著名的懸案,這是一場發生在蜀漢的內亂,也是一場倉促發動的兵變,或許還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驚天陰謀!這就是魏延謀反之案。這起案子的主要涉案人...
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只因他有反骨?正史來告訴你
魏延,三國名將之一,蜀漢後期當之無愧的國防中堅。史載他性情剽悍,武藝嫻熟,更難得的是此公胸藏韜略,智勇雙全,絕非驍勇寡謀的匹夫一個,因此將他比作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似也不為過。
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便已料到魏延會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馬岱準備殺他,在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之後,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頭,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神奇特點再次顯現。
諸葛亮死前說魏延必反 得知真相後讓人心寒
前兩個疑案中,我們發現蜀漢政權中三大勢力的權力鬥爭頻繁,諸葛亮不得不通過 「依法治國」協調各方。建元元年(公元228年)馬謖被殺;建元九年(公元231年),李嚴被廢。這兩記重拳,雖然暫時緩解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