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征西大將軍魏延傳奇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他,是昭烈帝劉備最信任的一名將軍。

他,也是武侯諸葛亮終生都要打壓的一名將軍。

他,更是曹魏王朝最害怕的一名將軍。

他,最終卻以千古奇冤而身死族滅。

他起於草莽,本應以利益為重,卻在劉備最艱難的時候,選擇了追隨劉備。

他就是原蜀漢王朝征西大將軍、南鄭侯魏延。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

《三國志·蜀書·魏延》

史書關於魏延的曾經,就只有這麼一句話,或許是因為魏延後來的慘死而故意省略,或許是其他原因,總之,我們能得到的就是這句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話語。

但是,最起碼,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最直觀的感受,那就魏延作為一名軍人,最大的可能就是起於草莽之間。

要知道,那個時候,人們記史,一般都是從其父輩開始,若先祖有名氣,還必須附帶一筆。

當然,說了這麼多,就只是想說一句話,魏延其實就是一名沒有任何後台的普通軍人。

而按照史書的簡單的記載,和我的推測,魏延在當時,應該算是一名小有名氣的頭領。

但是,至於是土匪那種性質的頭領,還是周圍郡縣某個太守下面的頭領,那我們就無從得知了,但是,史書用一句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的記載,說明了那個時候的魏延還是蠻有點資本的,但是,有資本不代表你就很牛逼,論資歷,那個時候的他,頂多就算是劉備麾下眾多小頭領中的普通一名罷了。

別說是和原本劉備麾下的大將關張趙相比,就算是和與他一樣新來的黃忠相比,魏延頂多就算是一個有則好之,無則也沒有關係的普通將校罷了。

但是,誰也不會想到,此時的這個年輕的小伙子,在以後的幾年裡,卻成為了劉備麾下晉升最快的一名將軍,甚至一度成為蜀漢王朝中最具有軍事能力,和戰功最為卓著的將軍。

史書記載: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史書的這句話,雖然很簡單,看上去好像什麼都沒說,但是,如果是熟悉漢末那段歷史的人,應該很清楚這意味著什麼,別的不說,單論那個「牙門將軍」,就足夠說明很多問題了。

要知道,一開始的魏延可就是一個小統領,而在追隨劉備征伐巴蜀之後,就直接晉升為了將軍,而且是極具價值的牙門將軍。

這裡先給大家解釋一句,什麼叫做牙門將軍,在漢代的編制中,牙門將軍本身也是屬於雜號將軍這一系列,而雜號將軍雖然也是將軍,但是一般都不是太重要的,然而,偏偏蜀漢的牙門將軍不是一般的雜號將軍,我只說一個例子,那個時候,大家最為熟悉的趙子龍,趙雲此時的官職則正是牙門將軍。

也就是說,追隨劉備南征北戰,更是被後世無數人所讚嘆的常勝將軍趙子龍此時才不過官居牙門將軍,而一個原本剛加入的小統領,居然就這麼快當上了將軍,而且還是與趙雲相媲美的牙門將軍。

而蜀漢的牙門將軍,更承擔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保衛主公,同時還參與軍機謀劃。

也就是說,要想當蜀漢的牙門將軍,就必須滿足三個先決條件:其一,武勇必須出眾,這個是首要條件,你連你自己都保護不了,還保護主公,你不是開玩笑嗎?其二,必須有一定的智謀,開玩笑,參與軍隊的中樞軍機謀劃,沒有一兩下子,你怎麼和劉備那些一等一的大謀士們進行討論,還不被人給笑死。

其三,也就是最重要的,即必須獲得劉備絕對的信任,其實這是廢話,如果主公不信任你,誰敢讓你來保護他,這不是自己和自己找不痛快嗎?所以,那位智勇雙全的趙雲是牙門將軍。

而此時的這個小伙子魏延居然也成為了牙門將軍,那就說明了一點,在劉備的眼裡,這個小伙子,很不錯,能打仗,而且是智勇雙全,並且值得信任。

雖然說史書並沒有說明魏延的真實出生年齡,但是,根據魏延與同時期蜀漢諸將的對比,在劉備去世,許多為後人所熟悉的大將都相繼戰死或相繼病逝,而在多年後,魏延卻仍然能一直處於戰爭前線,進行不間斷的作戰,而且,幾乎諸葛亮每作戰一次,基本上就都有魏延參戰的記錄。

這就是說明,魏延在當時的年齡絕對不會很大,否則,後期就不可能那麼頻繁的參戰。

而且,諸葛亮的年齡相對那個時候的劉備等人來說,已經算是夠年輕了,但是,魏延卻一直在諸葛亮五十四歲病死後,還顯的非常有精力,甚至一度準備代替諸葛亮繼續北伐大業。

這都說明了,在魏延擔任牙門將的時候,絕對非常年輕。

而且應該是不超過三十歲。

那麼,問題來了,那他既然這麼年輕,怎麼會能這麼快就擔任如此重要的牙門將軍呢?史書中的這句「數有戰功」,其實很值得我們進行琢磨,究竟是怎麼樣的戰功,可以讓一個原本就是無背景無家世無人脈的小伙子,在戰後,居然就擔任了那麼重要的職位。

當然,關於這裡的細節我們已經很難知道了,但是,我們必須肯定的一點是,最起碼,劉備在這時已經承認這位年輕將領的能力了。

而後來的發展,則讓劉備對於魏延的信任更是發展到了極致。

同樣,也正因為劉備的信任,也讓年輕的魏延很快達到了他人生的巔峰。

史書記載: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

這段歷史其實我們都知道,那就是劉備在攻占下巴蜀和漢中之後,進位漢中王。

於是,劉備將治所遷往成都,那麼,此時,就必須在漢中進行重點布防。

而在當時,蜀漢公認的第一將軍關羽,已經被劉備派駐荊州。

那麼此時該派遣誰進行駐守漢中呢?從戰略上講,漢中之地,為巴蜀門戶,一旦漢中有失,則巴蜀必危。

故而這個人選必須非常慎重,不但要有武勇,而且,還要有智謀,更重要的是,必須是劉備麾下最為信任的大將。

那麼,該是誰呢?沒錯,按我們現人看來,五虎大將除了關羽鎮守荊州脫不開外,哪個不行,就算是論資排輩,也絕對輪不到魏延那個年輕人。

而且,根據史書的記載看來,當時的人們也認為應該是張飛,而最為尷尬的就是,張飛也認為應該是自己。

但是,偏偏,劉備就是用了魏延,而且,直接給了魏延的官職就是督漢中鎮遠將軍而且還領漢中太守,說白了,劉備直接就是將漢中所有的軍政大權都一股腦的給予了魏延這個年輕人。

可以說,當時所有的蜀漢將領聽到這個消息後,那用史書的記載,那就是「一軍盡驚」。

什麼,居然是魏延,你是在開玩笑嗎?要知道,之前魏延的官職也不過就是牙門將軍,雖然說那個官職比較特殊,但說死了,那也就是個雜號將軍,而且,更重要的是,魏延現在要當的是什麼?直說了,魏延如此全權手握漢中軍政大權,如果劉備是名義上的「漢中王」,那麼在魏延去擔任職位之後,魏延就是實質上的「漢中王」。

讓一個原本只是一個作戰的小將軍,忽然擔任三軍的統帥,任誰誰也想不通啊。

其實從這裡看來,劉備不愧是具有漢高祖的血脈,要知道,敢這樣任命年輕人的君主,劉備可不是頭一遭,別的就不提,高祖劉邦任用韓信那遭可要比劉備這要震撼的多的多。

而關於此次事件,歷代的名家也都有不同看法,正如宋代陳普是這樣罵的:「關羽不能當一面,魏延何敢比淮陰。

」誠然,陳普這樣說,很明顯就是在諷刺劉備不會用人,真以為魏延能比的上軍神韓信啊。

當然,也有晉人張耽是這樣誇讚的:「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於將相也。

然議者舉將多推宿舊,未必妙盡精才也。

且韓信之舉,非舊名也;穰苴之信,非舊將也;呂蒙之進,非舊勛也;魏延之用,非舊德也。

蓋明王之舉,舉無常人,才之所能,則授以大事。

如史書中的記載,劉備讓魏延表態,魏延也不是吃素的,直接就說了兩句話:「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什麼叫囂張,這就叫做赤裸裸的囂張。

魏延的意思的確很直接,意思就是,如果曹操盡起他所有的兵力,無論多少,我都能以當前的兵力,保住漢中。

但如果曹操僅率領十萬大軍來攻,那麼,我必讓他有來無回。

而奇怪的是,聽到魏延這麼說大話,劉備也不懷疑,只是一味的「稱善」。

關於劉備啟用魏延之事,我們只能說,劉備的識人之能的確是非常厲害,或者我們可以猜測,劉備既然敢如此用魏延,那就說明,劉備知道魏延能行,至於為什麼,我們不知道,我們也無法得知。

而關於魏延的那番大話,我不知道曹操是否也是真的聽到過魏延這句話,總之,在魏延鎮守漢中期間,曹魏的軍隊也真就幾乎沒有侵犯過漢中,反正史書上在這段期間,確實沒有曹軍以大股兵力入侵漢中的記錄。

但是,請大家不要以為這期間是因為蜀漢夠強大,所以曹操才不敢進犯。

恰恰相反,這期間,正是蜀漢勢力最危險的時期。

建安二十四年,孫權麾下大將呂蒙,以白衣渡江之計,襲取荊州,並斬殺蜀漢第一大將關羽,故而蜀漢與孫吳的盟友關係正式破裂。

幾年後,劉備更是盡起蜀漢兵力征伐孫吳,奈何,兵敗夷陵,軍力更是損失殆盡,當時,要不是曹魏突然陳兵吳國邊境,恐怕吳國統帥陸遜已經率領吳軍直取蜀漢腹地了。

同樣,要是魏國此時再猛攻漢中,那麼,青黃不接的蜀漢王朝,完全有可能迅速覆滅,同時,關於漢中戰略位置的重要性我們更要非常清楚,因為,自古以來,基本上凡是北方勢力準備南下攻打南方的戰例,其所實現的戰略,基本上都是先奪漢中,再取巴蜀,而後再直下南方之地,也就說,曹魏勢力比誰都更想奪取漢中。

但是,慶幸的是,漢中有魏延在,所以,在魏延駐守漢中期間,曹魏軍隊終究也沒有再犯過漢中。

或許我們在這裡並不能多看出魏延的軍事才能。

但是據史書明確記載,在魏延死後,蜀漢將領王平等人也正是因為沿用魏延所部署的防衛體系,才一次次的成功擊退了曹魏軍的進攻。

由此則可以看出,魏延的軍事才能之強。

話再說回來,也正是因為劉備的信任,所以魏延才有機會,能夠以一青年之姿手握漢中軍政大權,成就一番功績,讓曹魏悍卒終究不敢越雷池一步。

而同樣是因為魏延值得劉備的信任,所以,劉備才敢於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盡起大軍伐吳,儘管此戰敗了,而劉備也不久就去世了,但正是因為魏延的鎮守,才讓蜀漢政權終究是有驚無險的從敗仗的危機中成功走出,並順利的完成了政權的權利交接。

讓本來就貧弱的蜀漢政權依然能夠屹立於世。

不得不說,魏延的功勞是蜀國能夠繼續堅持下去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然而,魏延或許不會想到,在劉備逝去後的他,終其一生也再沒有機會獨自領軍進行征戰了。

蜀漢章武三年,也就是公元223年,夏四月,一代梟雄劉備病逝白帝城,享年63歲,是為漢昭烈帝。

臨死之前的劉備,將他的兒子託付給了兩名顧命大臣,即丞相諸葛亮與中都護李嚴,本意是讓二人互相牽制,共同輔佐,奈何,李嚴失利過多,很快整個朝政便成為了諸葛亮一人掌控。

偌大的蜀漢王朝,諸葛亮屹然成為了實質上的主宰。

而魏延當時作為蜀漢政權之中,忠於先主劉備的諸多將領中唯一一個還在外統攝大軍的將軍,必然而然的成為丞相諸葛亮的眼中釘肉中刺。

而關於這點,其實,我們很容易就能想的通,畢竟諸葛亮已經主宰了朝政,那麼,無論他以後是準備做什麼,朝政集權都是必須的,因為,這是任何一名想要有所成就的政治領袖都必然會做的一件事,而魏延此人雖然能打仗,是一把好劍,但是,必須握在自己的手裡,否則,就很容易遭到掣肘,所以,擺平魏延,應該也算是諸葛亮統攝朝政的關鍵一步。

然,魏延畢竟統軍多年,且戰功卓著,公然處理,必然會招致群臣相應。

史書則是這樣來書寫諸葛亮的布屬: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其實,這裡諸葛亮就是用的明升暗降之法,看上去,魏延從以前的漢中太守,成為了涼州的刺史,一下子從太守上升到了刺史的位置。

可是,難道我們的丞相大人不知道嗎?現在的涼州還在魏國的掌控之中,你讓魏延去當涼州刺史,他給鬼當啊。

好,這個咱們不說,再說那個丞相司馬,你讓一個主宰一方的封疆大吏成為你丞相府的一名吏員,大家說,這不是很明顯的壓制魏延嗎?總算,我們的丞相大人也沒有做的也沒太過,好歹還有一個督前部的職位,當然,上面還有一個丞相府,所以,此時的魏延,已經徹底由一位駐紮外地的統軍大將徹底轉化成了一名丞相府麾下的高級將官了。

誠然,諸葛亮做這些也是為了更好的統一軍政大權,作為當朝丞相,保證朝廷能夠齊心齊力,也不為過,但是,諸葛亮之後對魏延的打壓的確是有點過了。

而之後的魏延也正如諸葛亮所期望一般,成了他手上最出色的一把劍。

史書對之後的魏延最出色的一仗是這樣記載的: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谿,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客觀的說,此戰的魏延的確是真正打出了一代名將的虎威,以一偏師深入敵後,與敵連戰數次,直到大破敵軍。

而諸葛亮也算沒太虧待魏延,但是,封賜魏延的那些官職,幾乎都是表明工程,魏延要的是什麼?魏延要的是獨自領軍,是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與敵進行作戰。

說白了,魏延更適合做統帥,進行全局謀劃,而不是一味的做衝鋒陷陣的將軍。

然而,魏延越是這樣,諸葛亮就越不會放權。

大家或許會想了,難道魏延就不生氣嗎?廢話,魏延當然生氣,但是,生氣又能如何,也就只能發一發牢騷。

正如史書所記載: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沒錯,史書在這裡記載的魏延所發的牢騷,就是明揚千古的「子午谷奇謀」,所謂的子午谷奇謀,其實就是類似歷史上淮陰侯韓信曾經使用過的那招「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

然而,我們這位丞相大人以兩字「不許」就讓魏延的奇謀,終究只能淪為一個想法。

所以,也就造成了後來的魏延對於諸葛亮的嚴重不滿。

其實,關於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謀,歷代也是有很多的評價。

正如北魏時期的李苗說的:每讀《蜀書》,見魏延請出長安,諸葛不許,嘆息謂亮無奇計。

古人不是常有言,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

然而,我們這位丞相大人作戰還是太正了,作戰一味講究正面穩紮穩打的打,可是殊不知這樣穩紮穩打的戰爭,拼的更多的則是一國的國力,終究因為蜀漢的貧弱,諸葛武侯的北伐大計,始終未能前進一步。

而反觀魏延所提子午谷奇襲之計,縱然有冒險的成分,可是,打仗本身就是一種冒險的行動。

而那種能夠絕對勝利的戰爭,那壓根就不叫戰爭,那叫欺負人,譬如我們當代的某個國家,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打贏了一個中東的小國,就整天擺出一副天老大我老二的作風,真不知道是什麼心態。

而縱觀魏延的作戰風格,卻不愧為一代名將,以正合坐守漢中,以奇勝偏師勝郭淮。

只是可惜了,一代名將就這麼被壓制的始終不能伸展。

其實,在歷史上,魏延在理論上還是有那麼一絲機會的。

史書記載: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

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

建興十二年,即公元234年,也就是諸葛亮最後的一次北伐,可惜到了秋季,諸葛亮便因病去逝,遂頒布退兵令書。

其實,關於此事,我覺得沒有史書想的那麼簡單,譬如,作為當時的蜀軍陣營之中,魏延可以說是除諸葛亮之外的第二人,無論是資歷還是戰功,毫無疑問都是首屈一指。

然而,就在諸葛亮病危之際,卻沒有進行任何形式的知會魏延。

反而私自安排。

作為一國丞相,如此安排後事,誰個見過?何況,就諸葛亮安排的那些人之中,除了姜維是真正領軍之人,其他二人不過是丞相府的屬吏,放著真正有能力且有資歷的魏延而不用,偏偏用那些人,只能證明一件事,那就是,我們這位丞相大人,直到死去,也不願意給予魏延獨掌大軍的機會。

事實上,魏延更不是傻子。

再說,泥人還有三分活呢?何況還是征戰多年作為當時蜀漢政權中的第一大將的魏延。

魏延面對此種情景,其實已經很清楚了,很明顯這就是諸葛亮到了最後也還是不肯給他機會。

那麼,既然別人不給,那就自己爭。

於是,史書是這樣記載接下來發生的事。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

禕紿延曰:"當為君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

"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

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

延大怒,【才】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可悲的魏延,面對諸葛亮至死都不肯放權,便以為憑藉自己的名望就可以給自己贏取到一次機會。

但是,很遺憾的是,魏延失敗了,他只是一名將軍,只是一名會打仗的將軍。

對於如何弄權,如果奪權,他還是太幼稚了。

一步錯,步步錯,他先讓費禕去說楊儀,本身就是個錯誤,楊儀與費禕本身就是諸葛亮安排好的,知道上當後的魏延想去追,試圖準備重新按照武侯在時的安排進行,無奈,此時的一切已盡在別人的掌控之中。

而到了此時的魏延,又犯了一個更大的錯誤,他竟然,在燒毀各處棧道的同時,並且上書皇帝說楊儀謀反。

看到這裡,我們不得不說魏延這是太幼稚了。

既然楊儀與費緯是諸葛亮安排好的人,那麼朝中各部的官員,又有哪一個不是諸葛亮安排好的人。

關於魏延的最後,史書是這樣記載的: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

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

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

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

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最終的結果其實我們不用想就能知道,魏延被殺,夷滅三族。

當皇帝周圍所有人都是楊儀那一方的人,那麼,無論魏延說什麼,皇帝也都不會相信,所以,他的死是註定的。

可憐的魏延,或許至死都不會明白,為什麼他會失敗,他做錯了嗎?在我個人看來,他沒錯。

只是,他用錯了時機。

的確,諸葛亮雖死,但是,當時正值北伐途中,豈可因為一人之死,就輕言放棄,作為軍中除諸葛亮外最有能力的魏延自然不會甘心。

只是,他忘記了一點,諸葛亮為什麼始終不肯給他放權,為什麼始終不願像劉備一樣讓他獨自領軍。

是怕魏延謀反嗎?我這麼說吧,如果魏延真的想謀反的話,在當年面對蜀國最危機的時候,他早就反了,何至於等到現在,何至於在諸葛亮麾下受了那麼多年的窩囊氣。

那麼,既然不是這個 ,那是什麼呢?我個人的想法就是,還是因為魏延太有能力了。

而一國不能有兩個掌控者。

既然皇帝不能掌權,那麼,同樣魏延也不能掌權,一旦,魏延領軍但凡有所戰功,必然就會有損諸葛亮的權利。

而只要魏延在諸葛亮麾下一天,那麼凡是魏延打贏的每一場仗,則世人就必然都會認為這是諸葛亮謀劃之功,但是,如果魏延但凡有失,或許,他的那顆腦袋早就丟了。

如此兩全之法,諸葛亮那麼聰明必然很清楚,所以,自然就不會真正給予魏延放權。

而在後期之所以諸葛亮仍然不願意給予魏延權利,我個人的猜測則是,由於蜀漢多年來的對外征伐,國內已經疲憊不堪,必須進行修養生息。

而魏延一旦掌軍,則必然會繼續大規模對外征伐,無疑,將會徹底拖死蜀國。

所以,客觀上講,諸葛亮最後不給魏延權利,也是對的。

只是,不論最後的結果是諸葛亮有心還是無心,最終的魏延,還是以一個他想要的結果結束。

或許,關於魏延之死,諸葛亮已經想到了,但是,他或許沒想到的是,在失去魏延後的蜀漢政權,尤其是對於優秀軍事將領的極度匱乏,更是蜀漢政權最後亡國的很關鍵因素。

當然,我在此文中的一些話語,必然會對某些人心中的那個傳奇的諸葛武侯有貶低之意,我只能說抱歉。

但是,希望讀者明白,本人只在是陳述一些事實,並表達我的一些個人觀點,此文僅供大家品味。

若有不滿,希望不要介意。

總之,魏延就是以如此悲慘的結局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但是,每當人們翻開三國那段歷史,尤其是三國中後期的那段歷史,註定,是離不開魏延這個人的。

無疑,他是複雜的,沒有人能夠說清楚,他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

只能說,他是一個運氣很差的將軍。

最後的最後,引用唐人魏元忠的話來結束那個讓我們至今都無法定論是非的原蜀漢征西大將軍魏延。

夫才夫才生於世,世實須才。

何世而不生才?何才而不資世?故物有不求,未有無物之歲;士有不用,未有無士之時也。

志士在富貴與賤貧,皆思立功名以傳於後,然知己難而所遇罕。

士之懷琬琰就煨塵、抱棟干困溝壑者,悠悠之人直睹此士之貧賤,安知其方略哉!故漢拜韓信,舉軍驚笑;蜀用魏延,群臣觖望。

此富貴者易為善,貧賤者難為功也。

二十三年蟬,不是作家,也不是研究史學的學者,他只是一名當下還在中國某個三流大學裡讀書的普通學生,當然,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是一名中國人。

所以,他學習歷史,所以,他在努力寫歷史,他只是希望能有更多的國人能了解歷史,能了解中國的曾經。

他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都是中國人!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小劉說三國》魏延真的必須死嗎?

大家都知道,小說三國演義里,蜀漢名將魏延的形象不是很好,一開始要投靠劉備的時候,就被諸葛亮說成忘恩負義,腦後有「反骨」,就是天生的叛徒。後來魏延雖然為蜀漢南征北戰,但是始終得不到信任。在諸葛亮...

劉備為什麼器重魏延?五點理由說明一切

熟讀漢末三國歷史,大家都知道劉備具備知人之明,並且對於人的品性也有很高的鑑定能力。在亂世之中,不拘一格地發掘人才、放手地使用人才,是其重要的一個亮點。劉備重用了很多人,器重有一人,深受劉備器重,...

背叛成性?我真不是那樣的男人!

說起《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許多歷史名人被羅貫中大大黑得很慘,比如曹操、曹真。但就是在這部以「崇劉抑曹」為主基調的作品中,有一位蜀國大將卻同樣被黑得要死要活。這位蜀漢大將能力不比關羽、趙雲差,卻...

諸葛亮為何處處打壓魏延?情商太低過於自負

魏延這個人才能卓越,受到很多人肯定,楊戲說他:「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晉朝張耽也認為他的才幹不亞於韓信:「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於將相也...

他懷才不遇,能力勝過五虎將,死得極其冤枉

三國時候蜀國曾有這樣一員大將,他善養士卒,勇猛過人,能文能武,武力值不下於五虎上將,隨諸葛亮多次北伐建功,擔任涼州刺史,漢中太守多年,曾對劉備說出過:"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

魏延謀反千古奇冤 三國第一冤案的歷史真相

234年,蜀漢丞相諸葛亮命大將魏延為前鋒,親統大軍出祁山北伐曹魏。同年8月,心力交瘁的諸葛亮在五丈原軍中病死,時年五十四歲。諸葛亮死後,蜀漢在撤軍時發生內訌,長史楊儀以魏延謀反為由,派人將其斬殺...

諸葛亮死前說魏延必反 得知真相後讓人心寒

前兩個疑案中,我們發現蜀漢政權中三大勢力的權力鬥爭頻繁,諸葛亮不得不通過 「依法治國」協調各方。建元元年(公元228年)馬謖被殺;建元九年(公元231年),李嚴被廢。這兩記重拳,雖然暫時緩解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