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說三國:談魏延之死(馮子禮)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魏延是蜀漢的一員猛將,在劉備攻取巴蜀和漢中的過程中建立了很大的功勳。

據《三國志》記載,劉備稱漢中王時,他還只是個牙門將軍,劉備的王都設在成都,以益州為根據地,準備任命一位大將鎮守漢中。

當時人們以為此任非張飛莫屬,因為當時關羽正鎮守荊州,剩下的除了張飛還能有誰呢?可是劉備的任命卻出人意外,他選拔了當時在資歷和名望方面遠不能跟張飛相比的魏延,任命他為鎮遠將軍、漢中太守以駐守漢中,宣布時"一軍盡驚"。

劉備也知道這個情況,於是大會群臣,問魏延道:"現在要你擔當這一重任,你打算怎麼個干法?"魏延回答說:"我奉命駐守漢中,如果曹操親自起傾國之兵來犯,我可以抵擋住他;如果他派將領率十萬偏師來犯,我可以為大王把他殲滅掉!"他的回答很得到劉備的欣賞,大家也都"壯其言"。

劉備身後,五虎將也先後謝世,在諸葛亮的北伐中,他就成了首席大將。

無論講功勞、資歷還是勇猛,已經無人出其右了。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魏延提出了一個戰略方案,要求自己單獨率領一支部隊從子午谷進軍偷襲長安,以配合諸葛亮從祁山進軍的主力,認為這樣可以一舉光復長安以西的地方。

諸葛亮認為這樣太冒險,沒有採納。

這件事,不光魏延很有意見,"常謂亮為怯,嘆恨已才用之不盡",始終耿耿於懷;而且它後來還成了政治家、歷史學家和文藝家們爭論不已的話題。

直到今天,巴蜀"鬼才"魏明倫創作的很有名氣的《祁山夕照》,也是為了翻這一歷史舊案。

對於這一公案,《三國演義》當然是站在諸葛亮一邊的,炎漢的氣數已盡,諸葛亮不過是受劉先主託孤之重,盡人事以聽天命。

司馬懿被困於上方谷尚且因天降雷雨救出,出子午谷弄險又有何用呢?政治歷史學家們則從現實中尋找原因:以魏、蜀兩國政治、經濟狀況和綜合國力包括軍事力量對比而論,魏只能吞蜀而蜀決不能吞魏,靠了諸葛亮的才智打得司馬懿只有防守之力無有還手之功,這已經很了不起了。

即使偷襲長安僥倖成功,仍然不能改變兩國力量的對比,最終還要受挫折。

而肯定魏延者則認為這是諸葛亮的一大戰略失誤。

公雖長於治理國家和治理軍隊,但不長於指揮打仗,"應變將略,非其所長",以小國征服大國,必須出奇致勝,靠穩紮穩打是達不到目的的。

有的人甚至與魏延的觀點保持著完全的一致,認為如果採取魏延出兵子午谷的戰略,那蜀漢早已消滅魏國了。

……千秋功罪,自由人評說去吧!

小說中的魏延與史書上的魏延是頗有出入的。

演義寫戰長沙時魏延殺死太守韓玄救了黃忠投奔劉備,一見面諸葛亮即喝令刀斧手將其推出斬首。

劉備驚問何故,諸葛亮說:"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這段情節很有名,以致"有反骨"云云後來還成了成語,它極力渲染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不過說實話,就事論事,這不能不說是小說的敗筆,真是"小說家言",過於怪誕,一見面即殺有大功之人,太不近情理。

當然,如果說到了晚年,以諸葛亮之明於識人,經過長期觀察,他估計到魏延在自己身後很可能造反,那倒是合乎科學的預見。

看一個人的過去,可以知道他的現在,看他的過去和現在,可以知道他的將來。

一旦諸葛亮不在,魏延之難於駕馭,連鄰國的人物孫權都看得出來,孫權曾就此事鄭重其事地提醒過蜀漢的使臣費__,即此可想見魏延之為人。

因而,諸葛亮在臨終之際對魏延的可能動向做了嚴密防範,對身後的人事問題做了妥善安排。

他把接替自己主持軍國大事的重擔交給了蔣琬和費__,把指揮前線部隊撤退的總指揮權交給了楊儀和姜維,而秘密地安排了馬岱埋伏以作為翦除魏延的特殊人物。

諸葛亮"歸天"後,楊儀和姜維按照諸葛亮生前的部署率領部隊撤退,一面讓尚書費__帶著兵符通知魏延讓他斷後。

魏延先問一下人事安排,然後表示:"丞相雖亡,吾今現在。

楊儀不過是個秘書長,怎麼能夠擔當得起指揮全軍撤退的重任?他扶丞相的靈柩回去安葬就是了,我可以指揮部隊消滅司馬懿,還能因為死了丞相一個人而改變國家的伐魏大計嗎?"費__繼續勸他以大局為重,說這都是丞相的意思。

魏延反發了脾氣:"如果丞相聽從我的意見,長安早就光復了。

我官任前將軍、征西大將軍、南鄭侯,怎麼能給一個秘書斷後呢?"

楊儀和姜維聽費__介紹情況後,便不顧魏延率領大軍徐徐撤退。

魏延聽到後帶兵截斷了他們的歸路,雙方交章飛奏,互告對方謀反。

最後還是靠諸葛亮留下的遺計,通過馬岱在陣前以出人意外的神奇方式,一刀斬殺了魏延,以最小的代價度過了這場危及國家存亡的政治危機。

在諸葛亮身後,蜀漢政權延續了30餘年。

這期間魏吳兩國都不止一次出現過內戰和政變,唯獨蜀漢中央政權最為穩定,而且姜維等還繼承諸葛亮的遺志多次以主動進攻的姿態出師伐魏。

事實證明諸葛亮對身後軍國大事的安排,是有戰略眼光的,是十分英明的。

魏延其人是個獨擋一面的將才,但不是統御全局的帥才;是個能征慣戰的猛將,但不是文武全才的政治家;他才有餘而德不足,性驕矜,重私憤,不長於團結人,對事業談不上忠心耿耿,一旦個人意願得不到滿足,他什麼事都能幹得出來。

劉備在世時,有五虎大將在,他尾巴翹不起來;劉備死後,他覺得除了諸葛亮,"老子天下第二",別人誰也不放在他的眼裡了。

諸葛亮一死,讓他當國,當好當不好先不說,肯定不會象諸葛亮那樣對劉禪忠心耿耿、鞠躬盡瘁是毫無疑問的。

如果不讓他主持國政,讓他掌握槍桿子,以其跋扈難制,那誰也駕馭不了他。

總之魏延對諸葛亮身後的蜀漢政權的存在是個極大的不穩定因素,若其人不死而劉禪政權能繼續維持30年,那是很難令人想像的。

楊儀作為諸葛亮處理軍務的助理,也是個幹才。

《三國志》本傳說他"亮數出軍,儀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

軍戎節度,取辦於儀。

"可他與魏延有個共同的毛病,即都很狷狹驕矜。

魏延矜高,大家都讓他三分,唯獨楊儀不稍假借,故二人關係有如水火,以至在聚會場合,有時魏延動刀動劍,以示威泄憤。

諸葛亮在日,珍惜楊儀的才幹和魏延的驍勇,常恨二人搞不好關係,不願對他們有所偏廢,以使他們發揮各自的作用。

在身後的人事安排上,他既有效地防範了魏延,也限制了對楊儀的使用,而是讓蔣琬和費__先後總理大事,而蔣、費二人也是諸葛亮發現和一手培養起來的支撐蜀漢後期的傑出人物,直到他們相繼謝世之後,魏國才能夠將蜀漢滅亡。

由此看來,決策必須有戰略眼光。

諸葛亮不光"兩朝開濟",是劉備身後的擎天巨柱;而且還澤被身後,沒有他那包括處置魏延的高瞻遠矚的人事安排,蜀漢事業能夠繼續興盛,能以一州之地維持鼎立局面三十餘年,則是不可想像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演義之諸葛亮死後的蜀國

諸葛亮殞命五丈原,有四個人第一時間認為自己是丞相大人的接班人。第一個是姜維,因為諸葛亮把畢生所學都傳授給了他。第二個是楊儀,因為諸葛亮讓他統領三軍撤兵。第三個是蔣琬,因為諸葛亮點名讓他當丞相。第...

諸葛亮為何處處打壓魏延?情商太低過於自負

魏延這個人才能卓越,受到很多人肯定,楊戲說他:「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晉朝張耽也認為他的才幹不亞於韓信:「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於將相也...

冤死鬼魏延,三國後蜀漢時代第一猛將

提起魏延,多數人可能認為這個人是個叛將,最後被諸葛亮死後還設計斬殺,其實這裡面是有很多的誤會和曲解。魏延可以算是三國時期蜀漢的名將,也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屢立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攻下漢...

三國魏延之死:諸葛亮才是他最大的保護傘?

|品論三國|三國魏延之死:諸葛亮才是他最大的保護傘?▼在三國蜀漢的武將中,五虎上將的排名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其中,還有一種觀點是,魏延完全有資格擠下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其中的一個人。因...

三國歷史人物:大將魏延真的叛蜀了嗎?

魏延真的背叛了蜀國嗎?蜀國名將魏延是三國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之一。有人說他是蜀漢後期最為重要的大將,因「性矜高」而與「平日諸將素不同」;屢次北伐時,「延每隨亮出,欲請兵萬人,與亮會於潼關,如韓信...

魏延有沒有「反骨」,看看這塊石碑就知道了

本文由本頭條號作者陳慎提供。【核心提示】魏延是以「腦後有反骨」而「聞名」三國的,而且他就是死在這塊「反骨」上。魏延死後,繼任諸葛亮丞相之位的蔣琬為魏延立了一塊石碑。這塊石碑表明,蜀漢朝廷意識到魏...

【致三國】探案:魏延究竟是怎麼死的?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個案。三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宗著名的懸案,這是一場發生在蜀漢的內亂,也是一場倉促發動的兵變,或許還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驚天陰謀!這就是魏延謀反之案。

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便已料到魏延會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馬岱準備殺他,在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之後,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頭,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神奇特點再次顯現。

諸葛亮死前說魏延必反 得知真相後讓人心寒

前兩個疑案中,我們發現蜀漢政權中三大勢力的權力鬥爭頻繁,諸葛亮不得不通過 「依法治國」協調各方。建元元年(公元228年)馬謖被殺;建元九年(公元231年),李嚴被廢。這兩記重拳,雖然暫時緩解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