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被低估的武將,軍事能力強於趙雲,姜維,卻被誣陷成反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
這是演義中對魏延出場的描寫。
魏延以部曲(部曲本是軍隊編制的名目。
《後漢書·百官志》說:大將軍營分為五部,部下有曲,曲下有屯。
後漢末,有些將校兵士,永遠跟隨著大將,就變作不直屬於國家而屬於這個將,帶些半奴隸的性質。
所以部曲的地位是頗低的)隨先主入蜀的。
因屢有戰功,升遷到牙門將軍。
先主既得漢中之後,還治成都,要拔擢出一個人來鎮守漢中,當時大家都以為要用張飛,張飛也以此自許,而先主竟破格擢用了魏延。
關羽、張飛是先主手下資格最老的兩員猛將,當時敵國的人亦都稱他們為萬人敵的。
先主從起兵以來,不分兵則已,要分兵,關羽總是獨當一面的。
此時關羽正在鎮守荊州,再要找一個獨當一面的人,以資格論,自然是張飛了。
再次之則是趙雲。
爭漢中之時,趙雲亦頗有戰功,先主稱他「一身都是膽」的。
然而這時候要鎮守漢中,先主卻破格擢用了魏延,而我們也知道劉備用人的能力是非常準的,可見得魏延的才略很突出。
魏延守漢中十五年,漢中固若金湯,沒有放一個敵兵進入自己的防區。
接任的王平完全按照魏延的既定方針辦,也以少勝多,在興勢打敗曹爽率領的十餘萬魏軍。
而姜維輕易改變魏延的戰略部署,卻直接導致蜀漢的滅亡。
魏、姜二人軍事才能之高低豈非一目了然!所以劉備在用人和識人上,確實要比諸葛亮高明得多。
魏延勇略過人,他馳騁沙場,所向披靡,可以稱之為善戰無敵。
曹魏方面,除司馬懿以外,能與魏延匹敵者幾無其人。
蜀漢建興八年(公元230年),魏延率兵,「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
此次戰役,並無諸葛亮指揮,而是魏延單獨領軍作戰。
對手郭淮乃曹魏關西首屈一指的重將,號稱「方策精詳,垂問秦雍」。
郭淮曾敗馬謖,「摧破廖化,擒虜句安」。
即使諸葛亮亦畏懼他三分,但魏延卻能「大破淮等」。
另外,在諸葛亮的幾次北伐中,魏延也立下赫赫戰功,《三國志·諸葛亮傳》注引《漢晉春秋》載:「宣王(指司馬懿)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一百張,宣王還保營。
」史稱司馬懿「畏蜀如虎」。
以治軍而論,魏延「善養士卒」,與張翼德「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不可同日而語,而與關羽「善待卒伍」相似。
以此觀之,魏延統大軍能獨當一面,克敵斬將,治軍有方而勇猛過人,絕不遜於關羽、張飛等蜀漢一流大將也。
諸葛亮首次北伐,魏延提出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戰略:「聞夏侯楙(時鎮長安)少,主婿也,怯而無謀。
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
楙聞延奄至,必乘船逃走。
長安中唯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橫門邸閣與散民之谷足周食也。
比東方相合聚,尚二十許日,而公從斜谷來,必足以達。
如此,則一舉而咸陽以西可定矣」。
諸葛亮「以為此懸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
因此沒有採納他的意見。
諸葛亮與魏延關於北伐路線之爭的公案現在只能猜測,假如魏延率精兵五千,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襲長安,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趨長安會師的策略被諸葛亮採用之,很可能北伐已經成功,但是出子午谷雖是捷徑,但可行性極小,而且風險很高。
其理由主要有四條:一、子午谷道路險狹,危險係數極大,一旦魏軍卡住谷口,輕則勞而無功,重則全軍覆沒;二、夏侯楙未必會棄城而逃;三、就算攻下長安,也未必守得住;四、萬一失敗,兵力本來就不足的蜀軍損失太大。
魏延文武兼備,勇猛過人。
關羽、張飛、馬超等人去世後,他是蜀中難得的一員超群絕倫的上將。
魏延之死,亦為一大冤案。
《三國志·魏延傳》載,建興十二年,「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這是諸葛亮臨終前召開的最後一次高級軍事會議,但這次會議的召開卻導致了魏延的「謀反」。
魏延被害的起因雖然同諸葛亮有密切關係,但畢竟不是諸葛亮的臨終遺命,殺害魏延的罪魁禍首是楊儀,當然費禕、蔣琬、董允等人也負有一定的責任。
魏延與楊儀的矛盾由來已久,魏延驕狂,楊儀自負,兩人關係勢同水火。
魏、楊內訌以魏延徹底失敗而告終。
魏延的失敗有主客觀的原因。
從客觀上分析,魏延人緣太差,加上楊儀嫉恨,處境艱難,勢單力薄。
從主觀上分析,魏延本人在這場突發事件中頭腦發昏,處置失宜,不應在退軍途中燒毀主力部隊回歸的「閣道」,授人以「謀反」之柄,更不該「據南谷口」,以所部數千之眾去對抗楊儀的十萬大軍。
魏延善於用兵,是軍事上的奇才。
但在政治上卻顯得幼稚,缺智少謀。
魏延死後七年,蜀人楊戲著《季漢輔臣贊》,給魏延下了這樣幾句評語:「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楊戲肯定了魏延「折衝外御,鎮保國境」的功勞,嘆息他不能善始善終,指出根源在於他那「不協不和」、桀驁不馴的性格,這個評價是比較公允的。
所謂魏延「謀反」說,那完全是羅貫中捏造的罪名。
陳壽對此已經下了結論:「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魏延的死,不能不說是蜀漢的一個損失。
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只因他有反骨?正史來告訴你
魏延,三國名將之一,蜀漢後期當之無愧的國防中堅。史載他性情剽悍,武藝嫻熟,更難得的是此公胸藏韜略,智勇雙全,絕非驍勇寡謀的匹夫一個,因此將他比作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似也不為過。
三國冤案第一人——魏延
魏延(?-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桐柏)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劉備入川時因數有戰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劉備攻下漢中後又將其破格提拔為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鎮守漢中,成為獨當...
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便已料到魏延會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馬岱準備殺他,在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之後,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頭,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神奇特點再次顯現。
解析為什麼說魏延謀反是蜀漢第一冤案
魏延是一位效忠蜀漢,深得劉備依賴和重用的良臣。魏延出身行伍,早年領部屬隨劉備入蜀,想為光復漢室建立一番功績,因而屢立戰功而不斷升遷。劉備重用魏延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劉備奪取漢中,封漢中王,遷治成都...
此人取代張飛鎮守漢中,北伐獻奇策,卻因諸葛亮空留遺憾!
張飛乃是三國時期蜀漢大將,與關羽一起深受劉備信任,劉備與關、張二人連睡覺都同一張床,親如同胞兄弟。可蜀漢就有這樣一位大將,竟取代了張飛鎮守漢中。一次跟隨諸葛亮北伐,獻一奇策本有機會勝出,卻因諸葛...
魏延為什麼排不上五虎上將?他跟黃忠和趙雲比怎麼樣?
魏延身為三國時期蜀國的一名猛將,多次立有戰功,很受劉備的看中,但是為什麼《三國志》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共同視為五虎,而不把魏延排進去呢?要知道魏延可是很早就跟著劉備了,剛開始被任命為門...
背叛成性?我真不是那樣的男人!
說起《三國演義》這部小說中,許多歷史名人被羅貫中大大黑得很慘,比如曹操、曹真。但就是在這部以「崇劉抑曹」為主基調的作品中,有一位蜀國大將卻同樣被黑得要死要活。這位蜀漢大將能力不比關羽、趙雲差,卻...
這位南陽大將,真的要造劉備的反?鄧小平都替他鳴冤!你覺得呢?
一代武將——魏延大雨魏延,荊州義陽郡(今河南桐柏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中後期重要將領、軍師,作戰英勇、並有將略、屢戰戰功,深得蜀主劉備信任、丞相諸葛亮重用。在三國蜀漢的歷史上,魏延是一位頗多爭議的...
諸葛亮為何處處打壓魏延?情商太低過於自負
魏延這個人才能卓越,受到很多人肯定,楊戲說他:「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晉朝張耽也認為他的才幹不亞於韓信:「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於將相也...
諸葛亮死前說魏延必反 得知真相後讓人心寒
前兩個疑案中,我們發現蜀漢政權中三大勢力的權力鬥爭頻繁,諸葛亮不得不通過 「依法治國」協調各方。建元元年(公元228年)馬謖被殺;建元九年(公元231年),李嚴被廢。這兩記重拳,雖然暫時緩解了三...
三國蜀漢排名第二的大將,不是張飛,卻被夷滅三族,三國第一悲將
雖然在三國蜀漢歷史上,最出名莫過於「五虎大將」,分別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然後卻有一位雄才大略的武將,在蜀漢政權里,實際上已經成為排名第二的大將,他就是征西大將軍魏延。
劉備帳下最冤的悲情大將,透露出蜀國最先滅亡的主因
刀叔導讀:魏延作為蜀國僅次於「五虎上將」的大將,在劉備去世後,一直未受到重用,這對於人才凋零的蜀國來說堪稱是一場災難。魏延或許在他的做人上有短板,得罪了一些不該得罪的人,但他無論是在武藝和兵法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