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三國】探案:魏延究竟是怎麼死的?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個案。



三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宗著名的懸案,這是一場發生在蜀漢的內亂,也是一場倉促發動的兵變,或許還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驚天陰謀!

這就是魏延謀反之案。



這起案子的主要涉案人員有:

魏延:蜀漢征西大將軍,時任北伐前鋒;

楊儀:蜀漢丞相府長史,與姜維、費禕在諸葛亮死後共同處理撤軍等善後工作。



其他涉案人員有:

費禕:時任蜀漢司馬,在諸葛亮死後奉命探聽魏延的動向;

馬岱:蜀漢平北將軍,奉命追殺魏延,並最終將魏延斬殺;

諸葛亮:蜀漢丞相,時為北伐總指揮,臨終前下達「拋棄」魏延的神秘指令。



《三國志》中記載的整個事件的具體經過是這樣的:

(由於整個事件涉及一些地理名稱,為了更方便的了解當時的情況,我製作了一張當時的形勢圖,其中綠線是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路線,也是魏延謀反整個事件發生的地點。

其中黑線粗略的標出了所謂的「子午谷奇謀」路線,僅供參考。

)

蜀漢建興十二年,時年五十四歲的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命魏延為先鋒,率大軍自漢中兵出斜谷占領了五丈原。

此後諸葛亮駐守北谷口屯田養兵,魏延則率軍駐紮在五丈原前線。

在與司馬懿的軍隊對峙八個月之後,諸葛丞相最終熬不過天命,病逝於軍中。

臨終前,諸葛亮將楊儀、費禕、姜維叫到身邊,下達了這樣一條密令:

全軍撤退,令魏延斷後,姜維其次;如果魏延不從命,那麼大軍可以自行出發!

諸葛亮撒手人寰,可他畢竟是蜀漢的精神領袖,為了防範曹魏趁機偷襲,也為了穩定軍心,楊儀等人秘不發喪。

按照諸葛亮的遺令全軍即將撤退,而此時的魏延仍在相距北谷口十里外的前線拒敵。

楊儀想要知道魏延是怎麼打算的,於是就讓費禕去探聽魏延的想法。



魏延是這樣表態的:「丞相已死,可軍中還有我,丞相府的人可以護送丞相靈柩回去安葬,剩下的人隨我繼續作戰!怎麼能夠因為死了一個人就放棄國家大事呢?況且我魏延為什麼要聽楊儀的話?讓一個堂堂的先鋒來斷後?」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魏延的話並沒有什麼錯!

建興八年,他曾因戰功被封為征西大將軍,並被授予符節,他擁有絕對的權利可以指揮軍隊繼續作戰。



看到魏延並沒有要撤軍的打算,費禕便找了個理由跑回北谷口,開始組織全軍撤退。



發覺事情不對,魏延大怒。

由於諸葛亮死時他並不在旁邊,他不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他不相信諸葛亮會命令大軍拋棄自己而撤退。

其實不要說魏延不相信,這種事換了其他任何一個人都不會相信!

魏延本能的認為這一切都是跟自己有過節的楊儀在搞鬼,他起了殺心,想要趁這個機會殺掉楊儀!

於是魏延帶領自己的部下,抄近路搶在楊儀大軍之前行軍,並把沿途經過的棧道全部燒毀,想以此阻截楊儀。



楊儀也沒有閒著,他一面組織大軍開山修路,一面上表稱魏延謀反。



魏延也早料到楊儀的招數,他同樣上表稱楊儀謀反。



一天之內,兩道加急奏章先後傳到後主劉禪面前,本來腦子就不太靈光的劉禪當時就蒙圈了,他趕緊去找大臣蔣琬和董允來幫忙。

奈何此時的魏延已然成為孤家寡人,蔣琬和董允自然是幫楊儀說話的。



隨後蔣琬奉命帶領一支軍隊想要前去化解這場危機。



而此時在狹長幽深的斜谷山路里,魏延和楊儀兩個人之間的決戰一觸即發。

他們兩個人都清楚的知道,那兩份宣稱對方謀反的道奏章里,只能有一個是真的,只有活著走出斜谷的人才是清白的!

魏延受劉備器重,被提拔為漢中太守,鎮守漢中長達十餘年,讓曹軍吃盡苦頭。

他驕傲一生,絕不想在這一次失敗,因為他明白這次一旦失敗將意味著什麼!於是他率軍據守南谷口,封鎖住這條通往漢中的唯一通道,並發動部隊攻打楊儀,想要和楊儀做一個了斷。



如果說之前魏延加速行軍阻截楊儀僅僅是出於私人恩怨,那麼當他下達進攻命令的那一刻,整個事件正式演變為兵變!他將要進攻的對象已經不僅僅是楊儀,而是一整支護送著諸葛亮遺體的蜀漢軍隊!魏延的謀反罪名實質上已經落實,除非他能夠在斜谷狹長的通道里戰勝整支北伐大軍,否則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條!

站在道德制高點的楊儀派將軍何平前去迎戰,而何平也沒有辜負自己「和平」的使命,他在陣前怒斥魏延:「丞相屍骨未寒,你怎敢如此放肆?!」

魏延的部下深知自己的將軍理虧,可能由於急行軍跑的太快都跑累了,也可能由於他們根本不想和本國的軍隊自相攻伐,所以魏延的部下都不再聽魏延的話,各自散去了。



魏延不戰而敗,最後只領著自己的幾個兒子逃往漢中,逃到那片他替劉備苦心堅守了十餘年,而此刻卻並不願接納他的城池!

到了最後關頭,魏延或許還在奢望後主劉禪能給自己一個機會,一個替自己伸冤的機會,而他等到的只是馬岱斬下自己頭顱的一刀!

當馬岱提著魏延的人頭去見楊儀時,楊儀將人頭丟在地上,還不忘補上一腳,並破口大罵:「傻X,看你如何再裝X!!!」

另一邊,趕去化解爭端的蔣琬剛剛走出了十里,就傳來魏延已死的消息,蔣琬可能也沒想到事情會發展成這個樣子,但也只能原路返回了。



整個事件就這樣以魏延被夷滅三族而告終。



其實早在百年前魏延一案早已被平反,後世無數史學家都在替魏延鳴不平,比較著名的有呂思勉先生的《替魏延辯誣》等文章。



所以這裡沒必要老生常談,只對魏延之死的諸多疑點進行深入探討,以期挖掘出更深的內幕!

說道魏延之死的疑點,那是相當多了!

諸葛亮為什麼要下達那樣一條註定會引發內亂的密令?如果真的只有楊儀等三人知道密令,那麼只要他們三人口風一致,他們說什麼都會是真的!所以這條密令的真偽本身就是個最大的疑點!身為北伐的前鋒,魏延為什麼一直被孤立於局外,對一切都不知情?作為鎮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即便魏延真的有心謀反,那也應該繩之以法交由國家發落,楊儀如此急迫的處死魏延,難道背後有什麼不能言說的隱情?

我們常說歷史是勝利者寫的,如果這個勝利者還有一點良心的話,那麼失敗者的歷史也不至於被寫的太難看。



不巧的是,作為這一次的勝利者,楊儀恰恰是一個心胸狹隘急功近利的小人!

楊儀最初以關羽秘書的身份被關羽引薦給劉備,劉備賞識楊儀的才華和能力,就安排他去做事情,官職一直升到尚書,類似於現在的一個有關部門的小部長。

然而沒多久,楊儀因為和上司鬧了矛盾,被貶到偏遠地區做了代理市長,基本上就屬於被流放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開府治事。

所謂的「開府治事」可以草率的理解為在蜀漢建立了一個小型的國中國。

這個「迷你國家」也需要人才,說的更直白一點,諸葛亮想要培養自己的勢力。

諸如姜維、蔣琬、費禕,他們都是這個「迷你國家」的主幹力量,而這些人後來都成為了蜀漢後期的中流砥柱。

楊儀就是這樣從流放之地被選入了丞相府,做了丞相府長史。



長史類似「迷你國家」里的「小丞相」,是諸葛亮的秘書兼助理,協助諸葛亮處理一些軍政事務。

可以說長史基本上就是諸葛亮的接班人,但是長史並不只有一個,除了楊儀,當時同為長史的還有蔣琬。



除掉了魏延,楊儀自以為立了大功,想著這一回終於可以繼承丞相的權利了。

沒想到諸葛亮早就內定蔣琬做自己的接班人,而楊儀僅僅被提升為中軍師。

「中軍師」是一個沒有任何實質作用的官職,更別說有什麼權利了,楊儀等同於又一次被流放。

他因此負能量爆棚,以至於人人避而遠之。



在魏延死後的短短一年時間內,楊儀就因為自己的謀逆之言被貶為庶民,這一次他是被徹徹底底的流放了。

按理說罪該萬死卻被留住性命,正常人早該老老實實安享晚年去了,但是楊儀卻在這個時候暴露了自己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小人品行。

他寫信給劉禪,公開謾罵劉禪、謾罵朝廷。



最終,楊儀在被人查水錶的路上自殺了。



其實早在魏延死的時候,楊儀的小人品行就已經展露無遺。



俗話說「殺人不過頭點地」,人家魏延的人頭已經都「點地」了,你又何苦再上去補一腳呢?

不難想像,得罪了楊儀這樣的人,魏延能有什麼好下場!

那麼這兩個一文一武,看似毫不相干的人到底是怎麼結仇的呢?

俗話又說:「一個巴掌拍不響!」

其實魏延這個人的性格也好不到哪去。



魏延一直直屬於劉備統領,替劉備鎮守戰略要地漢中。

在夷陵之戰失敗以後,劉備徹底失去了荊州全部的所有權。

對於劉備來說,失去了荊州,當初《隆中對》里的重要規劃等同於廢掉了一半。

荊州一丟,漢中的戰略地位就變得無比重要,因此,魏延身為漢中太守在蜀漢的地位如日中天。



劉備死後,魏延成為蜀漢兩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人物。

當時除了劉禪和諸葛亮,在軍中地位最高的就是魏延了,他也因此越發的目中無人。

當時幾乎所有人都避其鋒芒,偏偏有一個人就是不怕魏延,這個人就是楊儀。



我們很難猜測楊儀一個弱小的文臣與武將魏延作對是出於什麼心理,也許這樣可以顯示自己很與眾不同?總之這兩個人就莫名其妙的相恨相殺在一起,只要一見面就打架。

魏延曾經一言不合就拔出刀,迎面給楊儀來一段「夜戰八方藏刀式」,楊儀被嚇得哇哇大哭、涕泗橫流。

可以想像一個大男人被嚇成這幅德行是怎樣一幅搞笑的畫面。

每當他們兩個人幹仗的時候,老好人費禕就去勸架。

可以說要是沒有費禕的努力,諸葛亮健在的時候,魏延可能就已經把楊儀殺掉了。



魏延的脾氣可見一斑。

他是一個能力極強,但是情商極低的人。

並且魏延的低情商正是導致他慘死的主觀原因。



魏延因為自己的低情商得罪了很多人,楊儀只是個小角色,他最不該得罪的是諸葛亮!

前面已經說過,魏延從來都是直屬於劉備統領的,劉備死後,他更願意服從劉禪,而不是服從諸葛亮!恰恰這個時候的蜀漢朝廷里,大多數人都願意聽諸葛亮的話,都願意進入他的丞相府。



魏延不是丞相府的人,他對諸葛亮是心不服口也不服。

諸葛亮數次北伐,魏延曾多次提出建議,想要和諸葛亮分兵前進,就像當年劉邦給韓信分兵一樣。

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

需要說明的是,子午谷奇謀的詳細計劃並不見於正史中,正史中魏延僅僅是提出了分兵的計劃。

所謂的子午谷奇謀,是宋代裴松之為《三國志》做註解,引用在《魏略》里的。

簡單說就是魏延想讓諸葛亮分給自己一路兵馬,兵出子午谷襲取長安,諸葛亮自己領一隊兵馬,兵出斜谷形成對長安的包圍。

千百年來,後人圍繞著子午谷奇謀可不可行的討論從未停歇過。



要知道魏延或許可以自比韓信,但是諸葛亮絕不是劉邦!諸葛亮事必躬親,他對於權力的執著,是容不得任何人分享的,所以他絕對不會分兵給魏延。



諸葛亮不採納自己的建議,魏延當然不滿意。

聰明的人也許自己背地裡嘟囔幾聲就算了,但是魏延卻在這個時候秀出自己情商的下限。

他有事沒事就把諸葛亮膽小掛在嘴邊,還四處嘆息自己的能力得不到施展。



諸葛亮又不是聾子,這些抱怨的話他也許早就聽膩了。

當時諸葛亮的內心大概會有這樣一段獨白:「我不就是否決了你的建議嗎?你就不休不饒四處說我的壞話?你讓我這個丞相威嚴何在?我若真分兵給你,真讓你打下長安,你丫的還不得上天啊!!!」

所以我們沒必要糾結子午谷奇謀可不可行,因為無論可不可行,諸葛亮都不會讓魏延那麼做的!

與其說魏延得罪了很多人,不如說他情商太低,以至於情商低到沒朋友。

魏延故步自封的同時,諸葛亮正在一步步擴大自己的丞相府。

本來自劉備死後,和諸葛亮勢均力敵的魏延,卻一步步讓自己淪為孤家寡人,為他的慘死埋下伏筆!

其實相對於魏延的死,魏延這個人本身就有很多謎團。



比如他究竟有著怎樣的身世和背景?劉備又為何要讓他守衛漢中?

《三國志》里有關於魏延的記載,是從他跟隨劉備入川開始的,魏延很可能也是這個時候加入到劉備陣營的。

在此之前魏延的任何身世史書上都隻字未提!按理說像魏延這種級別的將領,身世不用十分詳細,可總不至於一片空白。



我們甚至可以猜測,有關於魏延的很多事情,被人有意從歷史上抹去了!

我們只能從《三國志》中的隻言片語猜測魏延經歷了什麼。



《三國志》記載:「(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

」

從這一段短的可憐的介紹可以猜測,在加入劉備之前,魏延應該有一支屬於自己的私人武裝。

他雖然算不上是一個軍閥,但在地方應該積累了很高的聲望,這為他後來能當上漢中太守打下了一定基礎。

他雖然數有戰功,但只被封為一個雜號將軍,可以看出入川作戰魏延並沒有立下出奇的功勞。



劉備占領西川不久之後就出兵攻占了漢中,當時所有人都認為守衛漢中這個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一定是張飛的。

因為守衛漢中這個戰略要地的人,一定是劉備最信任的人,也一定是一位在軍中聲望極高且戰功卓著的將領。

當時劉備手下符合這些苛刻條件的,除了正在鎮守荊州的關羽,就只剩張飛了。



然而這個時候,魏延卻伴隨著所有人驚異的目光榮升鎮遠將軍,兼任漢中太守!

劉備的這個決定是非常奇怪的。



首先,魏延的聲望真的能擔起這樣的重任嗎?

其次,以魏延的功勞他能夠服眾嗎?

最後,作為一個半路入伙的武將,劉備對魏延的迷之信任究竟是從哪來的?

然而更奇怪的還在後面!

自封為漢中王的劉備在大宴群臣時問魏延:「我把漢中這麼重要的地方交給你,如今你身處高位,有什麼想說的嗎?」

魏延當場立下豪言:「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當時在場的群臣沒有人認為魏延說的話很猖狂,而所有對魏延的疑慮和非議都因為這兩句話煙消雲散了!

不得不說,魏延的能力以及他的迷之聲望讓人細思恐極!

要知道在當時,沒有聲望而身處高位是很難做事的。



關於聲望的重要性,這裡舉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劉備圍攻成都,剛好馬超來投降。

當馬超兵臨成都城下時,劉璋望風而降!圍攻了一年之久的成都,因為一個人的出現而被攻破。

馬超的聲望之大不用多說了吧。

馬超因為自己的超高聲望被劉備封為左將軍,可這個時候關羽卻第一個跳出來表示不服!當然這其中有一定原因,是由於關羽離得太遠,他並不了解馬超這個人。

但這件事也足見聲望的重要性,聲望不夠,總會有人不服。



第二個例子:漢中大戰時,黃忠在定軍山一戰大破曹軍,致使曹操嫡系愛將夏侯淵身死。

因為立下如此大功,劉備想要封黃忠為後將軍。

但是諸葛亮對此卻表示憂慮,他認為黃忠的名望比不上關羽,而後將軍這個軍銜已經和關羽同列了,諸葛亮怕劉備這麼做關羽會不高興。

對此,劉備只能回答:「我會自己跟小關關解釋這個事情的......」

由這兩個例子可見當時名望在軍中的重要性。



但是當魏延被封為漢中太守時,雖然全軍震驚,卻沒見有誰站出來反對,就連多事的關羽都認同了魏延!

所以在魏延的身上究竟發過生什麼?我們已經不得而知。



我們不妨做這樣一個推斷:

魏延隨劉備入川之後,從事的一直都是劉備的守衛的工作。

要知道在劉備和劉璋決裂等待援軍入川的這一段時間裡,劉備的處境是十分危險的,而保護劉備安全的重任應該全都落在了魏延身上。

劉備和魏延之間彼此的信任應該就是從這個時候建立起來的。

西川平定,魏延雖無明顯的戰功,但是他保衛劉備的功勞在全軍都有目共睹。



而這一切推斷似乎並不足以證明魏延有能力擔當重任。



或許,劉備還有其他的目的!

劉備需要扶持新人,他需要為蜀漢的未來注入新鮮的血液!

自從赤壁之戰以後,劉備終於鹹魚翻身,勢力一點點擴大起來。

於此同時,諸葛亮的小勢力也在慢慢擴大著。

劉備把一切都看在眼裡,他需要仰仗諸葛亮的能力,但是他不願看到諸葛亮過於強大。

可怕的是諸葛亮太聰明,他一面小心謹慎的保守著為臣之道,一面有條不紊的籌劃著自己未來的「迷你國家」。

劉備比諸葛亮年長將近二十歲,他清楚的知道,就算自己再長壽也活不過諸葛亮。

他清楚諸葛亮有怎樣的能力,也清楚自己的兒子有怎樣的能力。

自己百年以後,蜀漢的大權將落於誰手呢?

所以劉備需要在自己百年之後留下一批人,他們要有能力和諸葛亮抗衡。

這些人里,要有文有武,還要有足夠和諸葛亮對抗的聲望。

而培養聲望這件事,文臣相對好說一點,只要給他們提供一個合適的職位,他們自己就知道該怎麼做了。

但是武將就相對困難一些,對於武將來說,非有戰功不能提高聲望。

好在劉備奪得了漢中,那是一片絕佳的練兵之地,能夠讓任何一個有能力的武將短時間內大大提升自己的聲望。



劉備選中的文臣代表是李嚴。

但李嚴也是個悲催的人物,最後不得善終。



而被選中的武將代表就是魏延。



劉備看人從來都沒走過眼,魏延用十餘年的時間證明了自己的能力,也確立了自己在軍中的地位。

他威震漢中,讓漢中固如金湯,為諸葛亮以及後來的姜維得以出師北伐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奈何魏延情商太低,以至於不懂得人情世故。



這一點從他當眾弄哭楊儀就可以看出來。

試想你讓自己的同事當眾如此下不來台,對你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而魏延臨死前的一系列舉動都操之過急,完全沒有經過大腦,有失作為大將的風範。



對於魏延的死,《三國志》里還是給出了相對公正的評論的。

有這樣一段話:「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

」

意思就是:魏延當時選擇逃往漢中而不是投降魏國的原因,是因為他只是要殺掉楊儀等人。

因為他們的立場不同,魏延希望自己能夠替代諸葛亮的位置。

魏延的本意就是這樣。

所以他沒有任何理由要叛國。



作為魏延,他的想法可能很簡單。

自己是劉備親手培養起來的人才,並且自己十幾年來都在為蜀漢恪盡職守。

替先皇守衛疆土是自己的責任,自己只做好這一件事就夠了。

自己是先皇的部下,他沒必要討好誰,更沒必要依附誰!不要說丞相府,就連丞相本人他都沒放在眼裡!與丞相府的界限他一直都劃得很清。



作為諸葛亮,他沒指望魏延能和自己一條心。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只要魏延和自己相安無事就萬事大吉,他還要仰仗魏延的勇武替自己南征北討。

但是,一旦自己不在了,那麼魏延必須死!否則,自己悉心經營的丞相府終將毀於魏延之手!

也許,諸葛亮死後,當費禕去詢問魏延的想法時,他能夠認同諸葛亮的計劃,老老實實斷後,可能還會留下一個完美的結局,沒準還能和關張趙馬黃同列一傳。



可惜的是,魏延至死都在和丞相府劃著清楚的界限。

而他當時身邊的每一個人,有哪一個不是丞相府的人呢?

魏延之死,主觀原因是他情商太低,不會做人;客觀原因是他站錯了隊伍,受到孤立。



或許,無論魏延還是楊儀,都只不過是劉備和諸葛亮君臣博弈的棋子罷了!而這場棋局,誰都沒有贏!

在裴松之注引《魏略》中,關於魏延之死,還有另一個版本。



這是當時流傳在魏國的版本。

在這個版本中,諸葛亮臨死時魏延是在旁邊的,並且諸葛亮的遺令是直接下達給魏延的。

他說:「我死之後,你們要小心防守,不要再進攻了。

」他令魏延代理自己的一切事務,統領大軍撤退,並且秘不發喪。

魏延遵守諸葛亮的指令,行軍到南谷口時才公開宣布諸葛亮的死訊。

此時楊儀見魏延代理了諸葛亮的職權,擔心魏延會趁機謀害自己。

於是楊儀散布謠言,稱魏延將要叛降魏國,並派部隊去攻打魏延。

魏延被冤枉,不願和楊儀交戰,就領兵退走,最後被楊儀追殺致死。



真相究竟是什麼?千年前在幽深的斜谷中究竟發生了什麼?

也許,只有當時的清風和明月見證了一切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死前說魏延必反 得知真相後讓人心寒

前兩個疑案中,我們發現蜀漢政權中三大勢力的權力鬥爭頻繁,諸葛亮不得不通過 「依法治國」協調各方。建元元年(公元228年)馬謖被殺;建元九年(公元231年),李嚴被廢。這兩記重拳,雖然暫時緩解了三...

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便已料到魏延會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馬岱準備殺他,在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之後,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頭,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神奇特點再次顯現。

被冤枉的蜀漢名將魏延

在《三國演義》里,魏延是個腦後有反骨的人,諸葛亮料定他必反,馬岱殺魏延的時候,楊儀出城說,你敢喊三聲「誰敢殺我」嗎?魏延說我怎麼不敢呢,誰敢殺我!馬岱後來說我敢殺你,一刀把魏延砍了。這個並不是...

諸葛亮設計誅殺魏延確有其事?魏延之死真相

解讀:熟悉三國的朋友應該都了解魏延這個人,在《三國演義》魏延因為勇武被諸葛亮重用,因為腦後長有反骨被諸葛亮設計誅殺,換句話說魏延就是蜀漢集團內部最大的反派。而事實上,魏延是死的最冤的人,關於這...

談正史,三國第一冤案

看到這個題目,不知道大家會想到誰?反正小編絕對認為是魏延!要說魏延,就不得不說下劉備,為什麼小編不說諸葛亮而要說劉備呢?先看 《 三國志 ·蜀書·魏延傳》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