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有韓信之才,可惜諸葛亮無劉備之度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魏延在演義里首次登場,乃是真正風虎雲龍之時。

曹操百萬大軍排山倒海而來,劉備殘軍拉著大隊百姓殺到襄陽,蔡瑁拒絕開城。

劍拔弩張之時,忽然:「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眾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

當下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

然後劉備假仁義了一下,率軍閃了。

魏延與文聘單挑了幾個回合——注意此處,老羅不經意間在一出場就渲染了魏延的威武:能和文聘斗而且全身而退者,也算是高手了,畢竟文聘在劉表軍團中是屈指可數的猛將。

然後魏延很沒面子地去投韓玄了。

這一系列畫面給人的印象是,魏延是一個很正面的形象。

深有大志,而且善擇明主,勇武不凡。

大致如此。

雖然有背主之嫌,但是中國人的思維:你反好人就是叛賊,可是反壞人就是棄暗投明,應該鼓勵的。

所以大家看了這裡會對魏延有個好印象。

第二次出場就有名了。

黃忠要被斬首了,魏延出來英雄救美:「忽然一將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大叫曰:『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共殛之,願隨我者便來!』眾視其人,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乃義陽人魏延也。

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來投韓玄;玄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故屈沉於此。

當日救下黃忠,教百姓同殺韓玄,袒臂一呼,相從者數百餘人。

黃忠攔當不住。

魏延直殺上城頭,一刀砍韓玄為兩段,提頭上馬,引百姓出城,投拜雲長。

厲害吧,一次很成功的內部政變。

但注意此段文字中,第一次對魏延有了評價:「玄怪其傲慢少禮」。

休小看此數字,含義巨大。

幾乎是蓋棺定論。

但這次魏延還是很酷的,救了黃忠,取了長沙。

還有,能夠一呼間讓長沙人民反了韓玄,一方面借重了黃忠的魄力,一方面亦可見魏延的厲害。

可是,之後就是諸葛亮忽然變臉,要殺魏延了:「孔明曰:『食其祿而殺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獻其地,是不義也。

吾觀魏延腦後有反骨,久後必反,故先斬之,以絕禍根。

』……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饒汝性命。

汝可盡忠報主,勿生異心,若生異心,我好歹取汝首級。

』」

我看了大大不以為然。

如果以此為標準,法正呢?孟達呢?馬超呢?劉備軍團叛將多矣,何故就對此人耿耿於懷?我後來看了《三國志》才知道此乃虛構。

老羅此處設這段話無非是要說諸葛亮有先見之明,其實是間接惡化了孔明的形象。

魏延歸了劉備後,屢立戰功,一直發展到他和黃忠隨劉備入川,已經由剛開始的降將一躍成為僅次於關張趙三大猛將的重要人物了。

後來在與冷苞鄧賢的作戰中還算有功勞——雖然多次被黃忠搭救,但多少是有功勞的,算得是猛將。

在孔明策劃的幾次軍事行動中,他都乾淨利落地完成任務。

可是後來與馬岱一戰頗沒面子:「魏延只道是馬超,舞刀躍馬迎之。

與岱戰不十合,岱敗走。

延趕去,被岱回身一箭,中了魏延左臂。

但注意此後的一段:「馬岱大怒曰:『汝焉敢小覷我!』挺槍躍馬,直取張飛。

戰不十合,馬岱敗走。

雖然單挑不是簡單的加減法,但是畢竟能在十合中挑敗馬岱的人不是很多——魏延和張飛都是在十合中打敗馬岱,雖然考慮到馬岱與魏延挑時的詐敗因素,依然可以視為魏延勇武的象徵。

還有,可能魏延沒想到。

此時射他一箭的男人,二十年後還取了他的首級。

後來就是漢中之役。

魏延先是跟著張飛大破張合,然後在與曹操斜谷會戰中:「操招魏延歸降,延大罵。

……忽一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

操翻身落馬。

延棄弓綽刀,驟馬上山坡來殺曹操。

刺斜里閃出一將,大叫:『休傷吾主!』視之,乃龐德也。

……」

原來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卻門牙兩個。

魏延的功勞很大了。

射中曹操(之前審配和陳宮都有射中曹操麾蓋的記錄,但是射中本人印象里似乎沒有),而且大戰龐德(龐令名的勇武我不多談了,大家都清楚),真是驍勇無雙的猛將。

還有,此處曹操對魏延招降,魏延「大罵」。

可見其忠。

漢中平定後,魏延升任漢中太守,在《三國志》里有一段精彩無比的文章談論此事。

我一直奇怪,為何如此漂亮的傳奇沒有被老羅收錄,想來是因為魏延是叛將,不能美化他。

但無論如何,都很動人:「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

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先主大會群臣,問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先主稱善,眾咸壯其言。

要知道,漢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荊州。

而劉備不託馬超黃忠趙雲,獨托魏延,可見對他將才的信任。

而魏延之言(對不起我想再重複一遍,太帥了)「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實在氣吞山河。

而事實上,在他鎮守下,漢中固若金湯,確實如此。

要注意,他承受的壓力比關羽荊州大——關羽在荊州擁有絕對獨轄權,而且兵力強大。

而魏延在漢中是被控制使用的,可是在曹操那麼大的壓力下依然可以堅守。

不能說其將才超越關羽,但顯然沒有決定性差距。

三國的猛將陸續謝幕後,魏延和趙雲成為諸葛亮僅有的可依靠的人。

在平雲南之役,魏延起到了以老帶新的作用,把一些年輕將領拉到前台,而他依然是定海神針。

值得注意的是,在與藤甲兵會戰中,他第一次擔任了丟人的角色,連丟十五個營寨,如鼠賊一般逃跑。

魏延「面有怨色」。

換了我也是。

舉世名將,當時天下屈指可數的猛將,居然要這麼丟人的逃竄。

當然不爽了。

我開始認為諸葛亮對魏延的這種使用,幾乎算得上折辱,此類活要王平高翔做豈非更適合?但後來一直到諸葛亮的第三次北伐時,卻有了一個新看法:

諸葛亮策劃了一個很漂亮的戰役。

要求幾個將領先與張合作戰,牽制其兵,另幾員將領做埋伏合擊。

而司馬老兒大軍擁來時,這些將領必須以少打多,強行與其周旋,而姜維率軍偷襲司馬老兒大營,迫使其退兵,所有人馬可以隨之掩殺。

在選擇那個負責獨戰張合和司馬的人時,諸葛亮說:「非智勇之將不能當此任。

」還「目視魏延」。

但此刻「延低首不語。

後來此次戰鬥打得很成功。

我從中得出以下結論:諸葛亮對魏延的最初希望是可以通過磨練和提攜(包括讓他守街亭附近,在北伐時任命他為前督部等)為自己培養一個接班人。

可能最初的想法,自己百年之後可以由魏延接任大將軍。

但是,在歷次實踐中,他都發現了魏延的一些致命弱點,這使他開始傾向於姜維。

對魏延表現出的某些問題他開始予以注意。

諸葛亮對於任何有小問題的人都不放過,例如李嚴、廖立,可是對於魏延卻無比寬容。

六出祁山時,有如此事:「權笑曰:『此人(指魏延)勇有餘。

而心不正。

若一朝無孔明,彼必為禍。

孔明豈未知耶?』……孔明嘆曰:『真聰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

為惜其勇,故用之耳。

』」

演義中這麼說,幾乎是蓋棺定論了。

《三國志》里對魏延的功績如是說:

「五年,請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剌史。

八年,使延西入羌中,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剌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遷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

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忿,有如水火。

還有,忘了說。

王雙是魏延斬的。

射殺張合則是魏延又一次成功的引誘。

其實,即使魏延和張合強行單挑,應該也有勝算。

不知道老羅為何如是寫。

六次北伐與歷次一樣,魏延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又一次扮演了丟人角色,引誘司馬老兒入上方谷,可是一燒之下未曾成功。

然後就輪到了那件事,孔明死了。

演義里,魏延是先要求由自己統兵繼續與司馬老兒交戰,在楊儀和姜維、蔣琬商定退兵後悍然起兵追擊,然後被諸葛亮安排好的馬岱殺了。

一切都理所當然,一個有勇無謀的叛將被神機妙算的孔明殺了,著實呱呱叫,大快人心。

我最初也有此快感。

可是看了《三國志》後,越看心裡越不是滋味:「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亮適卒,秘不發喪,儀令禕往揣延意指。

延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因與禕共作行留部分,令禕手書與己連名,告下諸將。

禕給延曰:『當為郡還解楊長史,長史文吏,稀更軍事,必不違命也。

』禕出門,馳馬而去,延尋悔,追之已不及矣。

延遣人覘儀等,遂使欲案亮成規,諸營相次引軍還。

延大怒,(才)[攙]儀未發,率所領徑先南歸,所過燒絕閣道。

延、儀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邀交至。

後主以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琬、允咸保儀疑延。

儀等槎山通道,晝夜兼行,亦繼延後。

延先至,據南谷口,遣兵逆擊儀等,儀等令何平在前御延。

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輩何敢乃爾!』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

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

有一些曲筆,但想來大家都看得明白。

諸葛亮是把魏延作為重要的斷後者,但考慮到一旦他不肯,那麼大軍自己進行。

而魏延與楊儀在此時彼此攻擊,誰對誰錯不知道。

魏延是不肯給楊儀為下,要求自己獨立率軍北伐,而楊儀則是夥同了更多人反魏延。

而在彼此上書中,後主身邊的人都「保儀疑延」,這可能和平時魏延「剛而自矜」有關。

但我實在找不出魏延要謀反的意思,他的意思最多是不想讓諸葛亮的心血白費啊!

而楊儀則率軍追殺,殺了魏延。

何必殺呢?為何不把他擒拿後拉回成都對質呢?還踩著魏延的頭說:「庸奴,復能做惡否?」還滅門。

這是什麼行徑?禽獸之行啊。

《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里都有個註腳:「楊儀自以為年宦先於蔣琬,而位出琬下;且自恃功高,未有重賞,口出怨言,曰:『昔日丞相初亡,吾若將全師投魏,寧當寂寞如此耶!』後主大怒,命將楊儀下獄勘問,欲斬之。

蔣琬奏曰:『儀雖有罪,但日前隨丞相多立功勞,未可斬也,當廢為庶人。

』後主從之,遂貶楊儀赴漢嘉郡為民。

儀羞慚自刎而死。

你看楊儀是個什麼東西?如此豬狗不如的東西,我根本不相信他會是什麼好人。

《三國志》在魏延傳末尾說:「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

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

連陳壽都委婉的說:魏延是冤枉的。

可是老羅還是義無返顧地把魏延寫成了叛賊。

魏延死了。

蜀漢最後的五虎時代猛將消失。

姜維登上了前台,成為了蜀漢的一號人物。

29年後蜀漢滅亡。

屢敗於魏延之手的郭淮後來數次遏止了姜維的北伐作戰。

而魏延在史書中與楊儀放在了一起。

天意吧。

兩次說不清道不明的背叛,一次救了黃忠,歸順了蜀漢,一次則很可能並不存在,卻使他死去,而且留下了千古罵名。

我想起楊儀踩在魏延頭上的那隻腳。

想起楊儀猙獰的嘴臉。

那又如何辦呢?那只是個叛將。

歷史就是歷史。

本來,如果他不「背叛」,他必定可以和關張馬黃趙並列在一起的。

以前看過一篇小說,魏延的一句話:「我只是不想讓丞相的心血付之東流。

誠如所言。

我很關心的是,姜維看著魏延死時,想到了什麼?

這個年輕的男人,34歲的將領,從此看見了自己在這個國家軍事上的近乎統治性的地位。

可是看到這個人,他會想到什麼?

什麼都無須說了。

叛將,老羅替陳壽做了蓋棺之論。

我只是常想起漢中之時,五虎具在,劉備獨選魏延後,「一軍皆驚」的情景。

還想得起那句話,叛賊的話:「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正史中,魏延的能力究竟如何?比關羽怎樣?

魏延是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勇猛善戰,深受劉備信任和重用,魏延曾鎮守軍事要地漢中八年,漢中固若金湯。諸葛亮北伐時,魏延更是蜀漢大軍的重要將領,一生戰功赫赫,成為後期屈指可數的棟樑之才。可惜,魏延冤死...

劉禪其實並不傻嗎?

關於這個話題,很多人都認為老生常談,這個話題被說了很多次了,但是小編還是想拿出來說一說。首先,目前史學上已經把劉禪定性為昏庸之主,證據如下:陳壽:「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惑閹豎則為昬闇之後,傳...

諸葛亮為何處處打壓魏延?情商太低過於自負

魏延這個人才能卓越,受到很多人肯定,楊戲說他:「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衝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晉朝張耽也認為他的才幹不亞於韓信:「使以故之明君靡不慎於將相也...

魏延為什麼寧願被殺,也不投降魏國?

魏延是三國蜀漢名將,在劉備時代,魏延受到重用,鎮守軍事要地漢中,成為獨當一面的大將,鎮守漢中多年,一直確保漢中無事。劉備死後,在「五虎上將」相繼凋零的情況下,魏延成為蜀漢的重要將領,一直跟隨諸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