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臨死前便已料到魏延會造反,便提前安排了馬岱準備殺他,在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之後,馬岱手起刀落一刀便砍了魏延的人頭,諸葛亮身上「料事如神」「神機妙算」的神奇特點再次顯現。

然而在正史並未如此,諸葛亮臨終遺言讓姜維、楊儀等人在自己去世後便帶兵撤回,讓魏延斷後,並明確表示:「(魏延)或不從,君自便發。

」也就是說,魏延如果不聽的話,你們就自己帶著軍隊往回撤,不用管魏延了。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楊儀等人商量,讓誰去跟魏延說讓他斷後,結果讓費禕去,費禕向魏延轉達了諸葛亮讓他斷後的命令,魏延非但不聽,反而嚷嚷道「我憑什麼給楊儀斷後?丞相死了我魏延還在,應該讓我繼續帶兵北伐。

」魏延本身與楊儀就有很深的積怨,一聽到諸葛亮安排他給楊儀斷後更加火大。

費禕一看不對勁,說是回去商量下,費禕便離開,結果魏延發現楊儀等人要先撤回,便提前先他們撤回,而且燒光了路上的橋和路,並且上奏「楊儀欲反」,同時楊儀也上奏「魏延欲反」

兩道奏摺同時到達成都,後主劉禪拿不准誰造反,便去問蔣琬,蔣琬說楊儀是個文人怎麼可能造反?但魏延不好說。

於是劉禪下命令讓蔣琬帶兵攔截魏延,楊儀等人的軍隊也前往攔截魏延,王平也帶兵攔截魏延,並且策反魏延的軍隊,說:「丞相既亡,爾等如此?」魏延手下的兵一鬨而散。

魏延一直向南走,企圖進入成都直接面見劉禪,當眾揭發楊儀謀反事實,結果到達漢中就被馬岱斬下首級,並且給了楊儀,楊儀一拿到魏延的首級就扔到地上狠狠地踩,並且叫罵到:「庸奴還敢作惡否?」

後蔣琬趕到,才了解到魏延並未謀反,楊儀也並未謀反,只是因為魏延楊儀兩人的仇恨太深所導致的摩擦,懊惱不已。

雖然楊儀未謀反,但因其狠踩魏延頭顱叫罵的行為,也導致楊儀再沒受到過重用。

49 贊 踩 4評論

分享

舉報

鐵馬冰河wu 歷史問答達人07-28 08:50 關注

魏延,三國名將之一,蜀漢後期當之無愧的國防中堅。

史載他性情剽悍,武藝嫻熟,更難得的是此公胸藏韜略,智勇雙全,絕非驍勇寡謀的匹夫一個,因此將他比作三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似也不為過。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魏延是個反面角色,雖然他武功精湛,悍勇絕倫,但常懷不臣之心。

極善相術的諸葛亮是何等乖覺精細之人 ,他早就看出魏延的腦後長有「反骨」,心細如髮的他知道自己死後魏延必反,所以在臨死前將軍權授予長史楊儀,並暗自囑託馬超之弟馬岱,讓馬岱待魏延謀反證據坐實後,將其一舉誅殺。

正史《三國志》記載的魏延出身低微,身為軍中部曲的他隨先主劉備入川,因作戰勇猛,屢立戰功,被升為牙門將軍。

後劉備得了漢中,引大軍還治成都,要攫拔一將留守漢中,大家都以為張飛是不二人選,張飛也認為此任非己莫屬,誰料劉備居然破格提拔了彼時還默默無聞的魏延。

很早就追隨先主艱難創業,上過刀山,下過火海,自詡為萬人敵的猛將張飛,和被譽為戰神的關羽一樣,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老成宿將。

這時關羽正率兵鎮守荊州,那麼,以資格而論,漢中太守一職自然是張飛的了。

即便張飛落選,還有「一身是膽」、勞苦功高的名將趙雲,按理說咋都輪不到資歷尚淺的魏延。

然而,獨具慧眼的劉備卻破格攫拔了魏延,將留守漢中這一艱巨的任務交給了他。

有人分析,關、張、趙都是衝鋒陷陣的將才,然而,論起奇謀將略來,則遠遜於魏延。

所以,在分兵把守漢中一事上,先主棄張飛而用魏延,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韓非子曰:「宰相必起於州郡,猛將必發於卒伍」,此說幾乎是真理。

其實,無數事實告訴我們,在知人善任、拔人於微賤上,劉備遠強於諸葛亮。

稱帝不久的劉備不顧諸葛亮、趙雲的勸阻,親自率兵東征孫吳,因戰略、戰術失誤,在夷陵被吳將陸遜擊潰,這就是史上有名的「夷陵之戰」。

蜀軍聲勢浩大的東征以大敗虧輸告終,誰知這一敗,導致剛建立不久的蜀漢政權內部騷亂、反叛、內訌此起彼伏,北邊強大的曹魏虎視眈眈,隨時有可能侵犯漢中。

魏延統兵有方,謀勇兼具,攻守得當,使得曹軍無機可乘,長期不敢圖謀漢中。

魏延在漢中幹得有聲有色,不光讓曹魏不敢窺視漢中,為穩定蜀漢國勢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用事實證明當初先主力排眾議重用自己是無比英明之舉。

魏延的謀略,從他在諸葛亮出兵伐魏時獻出的一條「子午谷奇計」上可見一斑:「魏國的安西將軍夏侯懋,是曹操的小女婿,此人既無謀又無勇,而且納妾很多。

你只要撥給我五千精兵,吾等自帶糧草,自秦嶺以東子午谷銜枚向北疾進,不出十日便可抵達長安。

好色膽怯的夏侯懋見我神兵天降,必然倉皇棄城而逃。

夏侯懋一逃,城中便只剩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官了。

即便曹丕親率駐紮在魏國東部的兵馬救援長安,最快也得二十餘日才可抵達,丞相你所率的蜀軍主力定可先期到達。

如此則咸陽以西一舉可定矣」《魏略》。

許多後世軍事家對魏延這條奇計推崇備至,認為他對彼時的敵我態勢以及對當地特殊地形的預判與妙用無比精準,假若依其計而行,或能產生事半功倍之奇效,成功的可能性極大。

遺憾的是,諸葛亮卻認為此計太過冒險而拒絕採納。

《三國志》里透露出的信息表明,魏延並沒有謀反的意圖,他只是對諸葛亮病歿後由楊儀獨掌兵權有些不滿。

史載魏延、楊儀一貫不和,二人猶如針尖麥芒,纏鬥不休。

而且心氣頗高的魏延認為楊儀不懂軍事,因此他消極怠工,拒絕引兵斷後,並處處與楊儀作對。

由此可見,魏延自恃功高,有些捨我其誰的意思,但他反的是楊儀,卻並沒有背叛蜀國的念頭,否則難以解釋他為何不率兵北上投降曹魏,反而南下歸蜀,大概他不過是想沿路追殺楊儀而已。

魏延死了,死於楊儀的栽贓構陷,和腦袋後面長有「反骨」被諸葛亮看破無關。

雖然他死在自己人手上,但也必須要蓋棺定論。

宣布魏延罪狀時,最主要的一條就是誣他圖謀造反,然後是率部降魏。

在彼時,這兩條罪狀隨便哪一條都是要掉腦袋的。

其實,這裡頭的疏漏一眼便知。

假設魏延真的要降魏,他不向北逃竄,卻偏偏向南折返,須知秦嶺南邊便是蜀境,這明顯有悖常理。

陳壽在《三國志》里寫下了這麼幾句耐人尋味的話:「魏延不北降魏而南還,乃是要除殺楊儀等,本意如此,不便背叛」,這明明是在替魏延鳴冤。

即便魏延真的要造反,後被楊儀剿滅,這本是大功一件,誰料楊儀回師後卻並未被重用,最大不過做了一個中軍師,手中並無實權,而諸葛亮生前的職位卻被好好先生蔣琬承襲。

此事確有蹊蹺,楊儀誅滅反賊魏延,不論怎麼看都是大功一件,不賞也便罷了,卻將他排斥於權力核心之外,賜個閒職與他,種種跡象表明,魏延根本沒有謀反。

作為兩朝重臣,魏延一片忠心,一身本領,他的伐魏決心,至始至終是堅定不移的。

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後,魏延卻不肯全軍退回,還是執意北伐,可見他的意志之堅。

他是諸葛亮身後最合適的接班人,假如諸葛亮死後將兵權交給他,或許總不會像蔣琬、費褘、姜維那般因循守舊,患得患失,乃至於徒耗無數人力物力勞師遠征,最終還是落得個徒勞無功的悲催結局。

所以魏延之死,對於蜀漢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不論於公於私來說,他的冤死都是一個無法彌補的歷史遺憾。

圖片源自網絡

原創作品 抄襲必究

展開全部

494 贊 踩 51評論

分享

舉報

藍風破曉 歷史問答達人04-11 15:15 關注

三國的歷史,是中國人最愛談的話題之一。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閱讀者、研究者眾多。

當然,三國演義由於更通俗、更有故事性獲得了更多人的喜歡。

關於魏延之死,有些人感覺可惜,有些人感覺可恨,還有人有所質疑。

質疑什麼?質疑魏延被諸葛亮死後殺掉的合理性。

那麼「諸葛亮死前安排,在自己死後一定要殺魏延」這件事是不是真的?如果是真的,那為什麼諸葛亮死後一定要殺魏延?是如何殺的?

接下來,我和大家詳細談談。

諸葛亮死後殺魏延,這事是真的嗎?

不能說絕對是真的,但八九不離十,這事像諸葛亮的風格。

無論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有相關描述。

演義中為了增強故事性,說魏延大喊「誰敢殺我?」,結果被馬岱手起刀落,這個說法充滿了濃濃的戲劇性。

我們不說演義,我們只談史實。

目前通過各種文獻來看,《三國志》的說法比較貼近史實,那我們後面主要以《三國志》為基礎來談這事。

諸葛亮死前,秘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開了個會,諸葛亮說了些話,什麼話呢?《三國志》記載:「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

諸葛亮的意思就是,我死之後,你們就撤退,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命令,你們撤退,他想幹嘛,由他去吧!

這段話,很有意思,為什麼開會不叫魏延?說明諸葛對魏延有意見;為什麼不聽命令,就由他去?諸葛難道不知道魏延對國家和社稷的重要性和危害性?

真相只有一個,綜合分析,諸葛亮應該有殺魏延的舉動和安排,否則,開會時把魏延招來下命令就可以,總比讓魏延自己離開蜀漢要好很多,萬一降曹了呢?那危害就大了去了。

估計,羅貫中也是做了詳盡的推斷,才寫出戲劇性的魏延之死。

那為什麼要殺魏延?不殺不行嗎?

諸葛亮很明白,如果他死了,魏延一定會發生變化。

魏延的能力很出眾,而為人又比較高傲。

曾經,蜀漢朝廷里人才濟濟,五虎將一個個勇猛無比,諸葛亮謀略突出,劉備雄才大略、治國有方。

可是,如今,只剩諸葛亮和魏延了,如果諸葛亮一死,以魏延的性格,可能會出現兩種結果:

一是權傾蜀漢,成為劉禪之下,萬人之上的人。

可劉禪那麼軟弱,如何能控制住魏延,說不好,又出現一個曹操式的人物,挾天子以令諸侯。

這種現象絕對不是諸葛亮願意看到的。

劉禪雖軟弱,但他是諸葛亮看著長大的,如同自己子女。

諸葛亮如何能忍心出現這種情況?

二是魏延和楊儀不和,如果這兩人同時存在,勢必會出現二虎相爭,其他朝臣就會分別站隊,如此下去,就會形成兩大集團,內鬥就會損耗蜀漢的根基,這對蜀漢的發展也是大為不利的。

從開會的情況來看,諸葛亮是傾向於楊儀的,於是放棄魏延成為了必然選擇。

這樣一分析,魏延不死,諸葛亮九泉之下都難以安心。

因此,諸葛亮臨死之前,可能詳細安排人殺魏延。

可是有誰能殺得了魏延呢?

魏延是這樣被人殺死的

諸葛亮身死魂滅,楊儀做好了各種準備,然後通知魏延「丞相有令,大軍撤退,你來斷後。

魏延當時就火了:「丞相臨終前,為什麼不通知我?你是誰?我來給你斷後?你夠資格嗎?另外,丞相離世了,我們就撤退?我難道不能帶好大軍?我們豈能因一人而廢國家大事?我不退。

楊儀沒有理魏延,開始和姜維等帶軍撤退。

魏延不幹了,百般阻撓大軍撤退。

在魏延準備以武力阻擋大軍撤退時,將軍王平出現了。

這個王平實在不算大人物,但勝在忠誠度高,曾經也和馬謖搭檔過,結果馬謖不聽王平建議,丟了街亭送了命。

王平擋住魏延後,就說了一句話:「丞相屍骨未寒,你們這是要幹什麼?」於是,魏延的軍隊很多人都散了。

(我很懷疑這話是孔明留給王平的錦囊)看來,諸葛丞相的威力相當厲害,活著時厲害,死了也很厲害。

魏延看到兵士散的差不多了,只好帶著兒子和親隨往漢中去了。

此時的楊儀突然下令,讓馬岱追殺魏延(感覺這是諸葛丞相的第二個錦囊),可憐魏延,之後就死於馬岱追殺。

有人說了,馬岱怎麼能打過魏延,怎麼能殺得了魏延?魏延可是名將。

是的,馬岱打不過魏延,可是魏延只剩了兒子和十幾個親隨。

而馬岱帶著不少蜀漢精銳,人多勢眾。

魏延一行儘管彪悍,可是雙拳難擋四手,最終被馬岱所殺,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看來,性格決定人的命運,此話不假。

魏延看似死在了別人的算計中,其實,是死在了自己高傲的性格上。

展開全部

144 贊 踩 21評論

分享

舉報

南門太守 文史學者 專欄作家01-12 09:27 關注

諸葛亮臨終前內心裡一定非常痛苦和矛盾,不僅因為北伐大業未成,他的心裡感到焦慮,更重要的是面對當時蜀軍內部的情況,他心裡十分不安。

諸葛亮非常清楚,蜀軍內部楊儀、魏延二人矛盾非常深,楊儀是丞相長史,相當於諸葛亮的秘書長,魏延兼任著丞相軍司馬,相當於武職的長史,一文一武,是諸葛亮以下蜀軍的核心人物,但他們二人素怨極深。

諸葛亮在的時候,二人的矛盾還不會破裂,諸葛亮不在了,這個矛盾就有可能瞬間爆發,對諸葛亮來說,為避免日後的局面不可收拾,必須生前要做出安排,明確支持哪一個。

楊儀和魏延各有優劣,他們對蜀漢也都是忠心的,分歧更多是出於性格,還有就是爭權,對此諸葛亮應該很清楚。

魏延的優勢是軍事才幹突出,對漢中的情況熟悉,又是劉備生前破格提拔的人,楊儀的優勢是長期跟隨諸葛亮,行政才幹突出,諸葛亮更放心。

選接班人不是選最可愛的、最有能力的,而是要選最可靠的、最不會產生的變數的,所以諸葛亮肯定更傾向於選楊儀。

而且,從蜀漢內部的情況看,支持楊儀的占大多數,漢中前線的主要人員如費禕、姜維等都站在楊儀一邊,成都方面的蔣琬等也支持楊儀,諸葛亮要做選擇,得考慮大多數人的意見。

如果選了楊儀,諸葛亮就得處置好魏延,防止他因不滿而生亂,所以諸葛亮臨終前召開了魏延沒有參加的會議,會上對如何退軍做出了安排,預設了兩種情況:一是魏延服從退軍的命令,那就按次序退軍;二是魏延不服從命令,那就分頭退軍,把魏延甩開。

諸葛亮大概已經預料到後面會發生的事,蜀軍的分裂雖然是他最不願意看到的,但現在他也無法避免,只能最大程度地止損。

所以,諸葛亮放棄魏延並不是魏延真的有反心,而是兩難之下的痛苦決擇,諸葛亮必須為北伐的數萬蜀軍將士選擇一條最可靠、最保險的道路。

後面發生的事證明諸葛亮的選擇是正確的,魏延接到諸葛亮去世並要求退軍的命令後,第一個反應是不能退軍,因為諸葛亮雖死,但他還在,他要領著大家繼續跟魏軍打。

但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很快就會封鎖不住,蜀軍本來士氣不就高,後勤壓力也大,諸葛亮去世的消息傳開後,對蜀軍又會造成新的打擊,在這種情況下,以魏延的能力要帶領大家戰勝魏軍實在談不上有把握,只能是一種冒險。

175 贊 踩 39評論

分享

舉報

生猛歷史 頭條號歷史原創作者04-30 22:54 關注

其實殺魏延的並不是諸葛亮,只是《三國演義》裡面這樣描寫,很多人誤以為歷史真相如此。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諸葛亮死前開軍事部署會議,令魏延斷後,如果延或不從命,就隨他的便,並沒有魏延不從就正法的意思。

關鍵是,魏延不聽從諸葛亮軍令以後,剩下的人會怎麼對付魏延。

其中的關鍵人物就是楊儀。

據記載,楊儀不屑魏延,與他勢成水火。

而魏延也是火爆性格,幾次要拿刀殺楊儀,諸葛亮愛惜二人才能,通常同時安撫,在世的時候並沒有解決兩人的矛盾。

劉禪曾派人詢問諸葛亮過世之後,誰可以接替諸葛亮的位置。

諸葛亮回答是蔣琬和費禕。

魏延和楊儀,雖然諸葛亮都愛惜他們的才能,但是並不足以接替諸葛亮留下的位置。

諸葛亮在世的時候,也並沒有明確的表態,到底是支持魏延,還是支持楊儀,他把這個問題留給了繼任者。

諸葛亮死後,其實是做了退軍的部署的,但是魏延對諸葛亮的部署有反對意見,他認為自己應當率軍留在前線,更說出了「不可以一人之死廢天下之事」的話,公然藐視諸葛亮權威。

魏延更是大膽,想要與費禕一起聯名來重新推倒諸葛亮的退軍部署,讓部分的守軍留在前線,歸魏延指揮。

此事不可行,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趕在楊儀大軍前面,所走過的地方都燒絕閣道。

把楊儀徹底惹惱了,一回成都,就互相告狀,要致對方於死地。

可惜的是,蜀漢高層中楊儀、蔣琬、費禕、姜維等人,都想讓魏延死。

被諸葛亮指定為接班人的蔣琬和費偉,也不願意在前線留一個掌握軍隊又不聽指揮的人在,魏延的存在可以說是對整個蜀漢朝廷高層政權的一個威脅,大家都樂於促成楊儀殺魏延。

魏延一看局勢不對,又率軍北上,被楊儀抓住個叛變投魏的罪名出掉了。

魏延死後,首級被呈給楊儀,楊儀竟然踩踏魏延的首級,並破口大罵魏延,班師回朝之後,還誅殺了魏延的三族。

楊儀這樣的氣度與格局,自然是不足以執掌蜀漢大權的。

楊儀不滿意諸葛亮死後的部署,公然挑戰蔣琬、費偉的權威,然後,又被費偉密謀除掉。

這樣通過魏延之死,蜀漢政權就完成了諸葛亮去世之後的權力洗牌。

但留下來的局勢就是,後主劉禪無能,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蜀漢政權被滅,已經只是時間問題了。

展開全部

2 贊 踩 評論

分享

舉報

建築女磚家07-24 23:45 關注

魏延應該是三國時代頗具爭議的一位人物。

在名著《三國演義》中,這位勇武過人的名將,只是因為同頂頭上司諸葛亮的北伐意見不合,最後被冠以謀反的罪名,落個誅夷九族的下場。

那麼,歷史中魏延是否真如演義所言,身陷諸葛亮的黑手,落個身敗名裂?

我們會驚奇地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從打雜小兵到鎮守一方的軍區司令員,魏延在短短數年之間就完成了自己事業的三級跳。

當然,急劇地躥紅也使魏延的個人心態發生了微妙變化,權力如此唾手可得,魏延不禁有些飄飄然起來。

不過,魏延的好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隨著「老闆」劉備伐吳失敗,身死白帝城,蜀國的實權人物,也由劉備變成了諸葛亮。

文人出身的諸葛亮,在魏延眼裡無非是個學院派人物!

按現在話講就是「磚家」、「叫獸」之流。

不過,諸葛亮畢竟是頂頭上司,儘管心中不以為然,但也不太敢造次。

其實,魏延平時的霸道作風,諸葛亮是有耳聞的!

但奈何蜀漢後期將星凋零,魏延又是個人才,因此一直未有問罪(「憑魏延之驍勇」《三國志》)。

劉琰的密本,讓諸葛亮左右為難。

權衡再三,諸葛亮覺得北伐在即,搞娛樂應該讓位搞軍事的,於是給劉琰安了一個造謠的罪名,遣送回了成都!

如此看來,正是諸葛亮這把無形的幕後保護傘,魏延得以躲過劉琰的「政治挑釁」。

不過,魏延同志囂張的氣焰並未因此收斂,反而愈發目中無人,甚至連諸葛亮的秘書楊儀,竟也不能倖免。

魏延若是只在劉琰、楊儀等一干文人面前耍耍橫,那倒也就罷了!

可他卻把跋扈的作風帶到了軍隊,這自然引來了軍界同僚的不滿!

更有意思的是,魏延的囂張行徑不僅在蜀漢軍政兩界引起「公憤」,甚至連遠在東吳的孫權也忍不住插上兩腳!

世界上沒有一把萬能的保護傘,五丈原上諸葛亮終於大限將至。

對於自己仙去之後魏延的命運,諸葛亮很是揪心。

於是,秘密地招來長史楊儀、司馬費禕和護軍姜維等人,開了一個通氣會:你們幾個趕快回去趕緊動員各部整裝退兵,魏延同志負責斷後,如果魏延不肯聽命,就隨他便!

此外,諸葛亮還擔心個性偏激的楊儀事後會對魏延進行政治清算,於是飛鴿傳書給成都的後主:退軍之後剝楊儀軍政權力,命溫和派領袖費禕掌管政府事務。

可以看出,充當保護傘的諸葛亮為保存魏延,可謂設下重重機關。

如果事情順著諸葛亮的安排,魏延也許會得到善終的。

可是,諸葛亮隕落五丈原,愚蠢的魏延天真認為自己展示才華的機會來了,居然打著北伐的旗號胡來。

最後結果也是不盡如人意!

展開全部

1270 贊 踩 38評論

分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國魏延之死:諸葛亮才是他最大的保護傘?

|品論三國|三國魏延之死:諸葛亮才是他最大的保護傘?▼在三國蜀漢的武將中,五虎上將的排名一直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其中,還有一種觀點是,魏延完全有資格擠下關羽、張飛、趙雲、黃忠、馬超其中的一個人。因...

背鍋,諸葛亮沒有遺計殺魏延,那魏延死於何因

來關於魏延被殺的原因,完全都是依據《三國演義》進行改編,原因就是魏延具有反骨,諸葛亮料定他其後必反,所以留遺計讓馬岱殺了他。而正史之中,卻並非如此。劉備白帝城託孤以來,諸葛亮就成為蜀漢政權的一號...

【致三國】探案:魏延究竟是怎麼死的?

今天我們一起來探個案。三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宗著名的懸案,這是一場發生在蜀漢的內亂,也是一場倉促發動的兵變,或許還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驚天陰謀!這就是魏延謀反之案。

諸葛亮死前說魏延必反 得知真相後讓人心寒

前兩個疑案中,我們發現蜀漢政權中三大勢力的權力鬥爭頻繁,諸葛亮不得不通過 「依法治國」協調各方。建元元年(公元228年)馬謖被殺;建元九年(公元231年),李嚴被廢。這兩記重拳,雖然暫時緩解了三...

魏延是否死於陰謀之下?

魏延,大家都應該知道,字文長,蜀漢不可或缺一員猛將。魏延崛起於劉備的慧眼識英才,「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三國志·蜀書·魏延傳》)。當時「一軍皆驚」,鎮守漢中這個位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