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隆中對》的一處硬傷,偉大領袖點評一針見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才幹遠在管仲、樂毅之上,成了與西漢開國三傑蕭何、張良、韓信比肩的大功臣。
可謂千古一人、罕有其匹。
羅貫中即便極力貶抑曹魏、力挺劉備,也無法改變歷史,只能拚命描摹諸葛亮,最終把他成功塑造成了「多智而近妖」的人物。
當劉備不以諸葛亮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草廬時,諸葛亮感激之餘,在草廬中指點江山侃侃而談,和盤托出了他的千古一策——《隆中對》。
提出了:「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的長期戰略構思。
諸葛亮認為,想要「霸業可成、漢室可興」,必須落實好八個字——跨有荊、益,結好孫權!
事後劉備蜀漢政權的發展壯大,是堅定地按照諸葛亮《隆中對》既定方針來實施執行的。
但蜀漢政權先天不足,覆亡命運不可避免,儘管「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的諸葛亮再努力,也無力回天,不能完成「漢室可興」的政治理想,最後抱憾而死。
諸葛亮《隆中對》看上去很完美,其實在戰略構想上存在一個巨大的缺憾。
他的構想是先占據荊州、然後圖謀益州,等到「天下有變」時,兵分兩路北伐中原,完成統一。
且不說荊州、益州、漢中三地天遙地遠,如何協同作戰的問題。
單說上述戰略構思的基礎本身就存在不確定性,跨有荊、益的前提是——結好孫權!
漢末的荊州地處江漢平原且河流縱橫交錯,戰略位置極其重要,是兵家必爭之地。
陸戰不如曹操,水戰不敵孫權的劉備,想要獨占荊州一開始就是困難重重。
當曹操大軍壓境時,劉備與孫權間的利害衝突只好暫時擱置,聯手共同抵禦強敵。
劉備與孫權間的合作基礎,是因為有曹操這個共同的敵人。
但當赤壁之戰曹操鎩羽而歸後,魏蜀吳三分天下的局面漸趨明朗,這種基礎就開始變得鬆散。
孫權對荊州的戰略重要性自然心知肚明,與劉備一樣志在必得。
赤壁之戰後劉備與孫權分享戰利,憑孫權的實力本來是可以多切一點蛋糕的,沒料到劉備先下手為強,搶得了荊州大部。
孫權在赤壁之戰中出了血本,收穫卻遠不及劉備集團豐厚。
由此引發了借荊州、討要荊州的一系列矛盾。
在矛盾沒有得到完全解決時,劉備匆匆揮兵入川。
通過一系列動作,最終反客為作,奪了益州。
劉備占了益州,無異是剜了早將益州視為禁臠的孫權心頭肉。
如此一來,舊恨未消,更增新仇。
如果鎮守荊州的關羽性格隨和一些,極力消弭與東吳政權間的矛盾,事情或者還有緩和餘地。
偏偏他肆意凌侮孫權,水淹七軍威震華夏,導致了矛盾的迅速升級。
隨著劉備勢力的急劇膨脹,孫權要面對的是曹操、劉備兩方的軍事壓迫。
這無論如何都不是符合東吳政權利益的,孫權開始暗送和波與曹操,曹操自然樂於坐山觀虎鬥了。
益州地處偏遠,易守難攻,當關羽荊州有警時,劉備在益州愛莫能助,眼睜睜坐視他的敗亡卻不能救。
這時候的荊州,對劉備來說等同雞肋,完全是一個甩不脫的包袱。
關羽失了荊州,緊接著劉備又遭遇了夷陵之敗,等到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也未建功,最終含恨殞命五丈原。
毛澤東在分析諸葛亮失敗的原因時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
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
既要掌控荊州,又想結好孫權,天下哪有「刀切豆腐兩面光」的好事?從一開始,諸葛亮《隆中對》就存有不足之處,事後諸葛亮也未能及時修正,蜀漢政權最終的覆亡也成了歷史必然。
參考書目:《三國志》《三國演義》《後漢書》《資治通鑑》《毛澤東讀史》
諸葛亮《隆中對》的一處硬傷,偉大領袖點評一針見血
《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才幹遠在管仲、樂毅之上,成了與西漢開國三傑蕭何、張良、韓信比肩的大功臣。可謂千古一人、罕有其匹。羅貫中即便極力貶抑曹魏、力挺劉備,也無法改變歷史,只能拚命描摹諸葛亮,最終...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何最終敗給了魯肅的《江東對》
文|小河對岸劉備在遇上諸葛亮之前,雖有英雄之志卻無明確的戰略規劃,以致其年近半百而事無成。直待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謀劃了奪取荊州、益州之地以為基業的戰略規劃,才使得劉備如撥雲見日而茅塞頓開。
被傳唱千年的諸葛亮《隆中對》,竟一開始就出現誤區
說諸葛亮是個英雄,這一點沒有人會懷疑;說英雄也經常會犯錯誤,諸葛亮也不例外,這一點同樣有人相信。千百年來評騭諸葛亮功過得失的文章、言論不知幾何,稱得上是多如過江之鯽。其中直言不諱批評諸葛亮的缺點...
隆中對有個致命錯誤,使劉備不能統一天下,千年來唯有毛主席看透
《隆中對》太有名了,不論在歷史上還是《三國演義》中,它都是一部重頭戲。創業屢遭失敗的劉備,拜訪茅廬里待價而沽的諸葛亮,諸葛亮為他分析天下形勢和未來的戰略規劃,聽得劉備陶醉不已。把諸葛亮請出了茅廬...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諸葛亮真正成功的戰略不是三足鼎立,而是與孫權商定中分天下
文 | 江隱龍中國歷史上經歷過兩次三國時代。一次是東漢末年經過幾十年諸侯混亂而形成的曹魏、孫吳及蜀漢三國,另一次是在南北朝時期,北魏分裂成西魏與東魏,連同南朝梁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西魏、東魏與南...
軍師聯盟中關羽北伐曹操被孫權奪荊州身死,其違背諸葛亮便註定
《軍師聯盟》最新劇情,劉備大將關羽北伐曹魏,奪襄陽攻樊城,終被孫權抄襲後路所敗,失荊州孤立無援,在曹操和孫權的夾擊下被東吳斬殺,關羽的出擊實際上嚴重違背了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構想,在開始之初就必敗。
五虎大將關羽敗走麥城,劉備為什麼不救?
熟讀三國的歷史,大家都知道,在建安二十四年,蜀漢五虎頭號大將關羽在敗走麥城時為吳將截獲,被斬於臨沮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關羽敗走麥城,意味著荊州的丟失,荊州人才儲備的丟失,蜀漢政權的勢力進一步的削...
諸葛亮的隆中對有致命錯誤?為何說它註定了劉備的覆亡?
諸葛亮在南陽臥龍崗上給劉備定下的軍事發展戰略-隆中對,數千年來都被世人奉為經典,並將劉備政權前期的快速崛起歸功於這項前期謀劃。實際上,隆中對戰略一出,劉備政權的最終覆亡也就被早早註定。
三國成語故事:簞食壺漿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獻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故事的主人公有兩個,分別為諸葛亮和劉備。該故事出自著名的《隆中對》。先來看看原文:
毛主席這樣評價諸葛亮的《隆中對》,認為他必敗
劉備為了在東漢末期群雄割據的局面中打開一條生路,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前兩次,諸葛亮為了考驗劉備的真誠,故意避而不見,劉備不為所動,第三次去請,諸葛亮終於被感動,於是就有了那場著名的隆中對策...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劉備三顧茅廬,和諸葛亮的《隆中對》有一致命錯誤,導致蜀國衰亡
三顧茅廬是長篇小說《三國演義》中一個精彩的故事情節,說的是當時屯兵新野的劉備,帶著大將關羽、張飛,三次到襄陽隆中諸葛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
諸葛亮理想破滅,難道是隆中對錯了?
(加盟作者秦風1978原創作品,請勿轉載)《隆中對》,是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所提出的戰略構想。可以這麼說,蜀漢集團後來基本上按照這個構想進行發展、擴張的。但是,後來遭遇了重大挫折,這個戰略構想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