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實現三足鼎立,最大功臣不是諸葛亮,而是魯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文 | 江隱龍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提出「隆中對」是在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而關於赤壁之戰的描述而自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始至「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終。

「定三分」中的「定」字,很容易讓讀者認為整個赤壁之戰乃至於赤壁之戰後的戰局都是按照諸葛亮「隆中對」的設計徐徐展開的,然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赤壁之戰最大的贏家並不是與其說是劉備,倒不如說是孫權;而真正決定了赤壁之後結束後的三足鼎立的戰略圖景的,與其說是諸葛亮,更不如說是魯肅。

魯肅無愧於三國時期第一外交家

不過,魯肅也並不是從一開始就堅持聯劉抗曹的方針的。

受君托,忠君事,魯肅出仕於孫權,其第一選擇自然是獨占南方的半壁江山,而不是諸葛亮所追求的三分天下。

建安五年(200年),魯肅向與其「合榻對飲」的孫權提出了「榻上策」,這一戰略方案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整整早了八年。

當時官渡之戰剛剛陷入膠著,曹操與袁紹這兩大北方霸主最後的決戰還沒有分出勝負,而在魯肅眼中,袁紹已然形同槁木死灰,不足為慮。

在這份「榻上策」中,唯一的敵人唯有曹操——以當時的情形來看,諸葛亮的出山、劉備的崛起實在是一件過於意外的事件,建安五年(200年)的天下,或者九州一統,或者南北分治,很難想像還會有第三種可能。

袁紹一手好牌,被打得稀爛

相比於更廣為人知的「隆中對」,「榻上策」更為精簡,卻句句切中要害:「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

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規模如此,亦自無嫌。

何者?北方誠多務也。

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官渡之戰之時,劉備還根本入不了魯肅的法眼

以「榻上策」為範本,三國亂世的另一種可能也在江東六郡八十一州默默孵化,甚至比「隆中對」更接近於其實現狀態。

而其發展進路,更牽扯出於三國歷史後期最為慘烈的廝殺故事,並最終決定了日後孫吳、蜀漢兩國幾經更迭的荊州邊界。

直到赤壁之戰爆發,漢末重要戰事幾乎均集中在長江以北。

在初平元年(190年)至建安五年(200年)的十年里,曹操破黃巾、並陶謙、擒呂布、滅袁術,迅速成長為天下諸侯中唯一可以與袁紹匹敵的政治勢力。

《三國志11》中的「榻上策

就在北方戰火紛飛的同時,南方各州郡似乎有些過於安靜——一道長江,在阻隔了蒼茫大地的同時似乎也軟化了諸侯的雄心。

益州的劉焉父子、荊州的劉表均以為政寬厚稱著;在遠離中原紛爭的交州,士燮更是當起了「土皇帝」;唯有江東的孫堅孫策父子將強兵精且志在四方。

只是歷史總是如此湊巧:就在曹操與袁紹於官渡進行戰略總決戰之時,正欲北伐的孫策遇刺身亡;繼任者孫權為孫策之弟,年方十八,江東一時因為有此幼主而呈現出短暫的亂象;魯肅與孫權的會面,正是在這一背景下展開的。

後世史學家在評價孫權手下周瑜、魯肅兩任指揮官時,往往會將周瑜視為「兩分派」、魯肅視為「三分派」,即周瑜意圖趁曹操北方未定之時,迅速征服荊州、益州,挾長江之利與曹操形成南北對峙的格局;而魯肅則主張聯劉抗曹,接受三分天下的政治格局。

曹魏、孫吳天下二分的可能性更大——如果周瑜不死的話

其實這一觀點是有偏差的。

誠然魯肅在赤壁之戰後力主孫劉聯盟,並為劉備平定益州之事頗有出力,但當其與孫權「合榻對飲」時,與周瑜一樣也支持「天下二分之計」。

或者說,作為魯肅前期戰略思想集中體現的「榻上策」,其核心亦是「天下二分之計」,只不過兩人的策略因為時局不同而各有側重。

首先,「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挑明了一方面生於亂世當有帝王之志,另一方面發展勢力必須要正視曹操勢大這個客觀事實;其次「北方誠多務也」說明在曹操未能廓清北方前,長江以南這半壁江山大有可為;最後,實現南北分治必須「竟長江所極」,若沒有這一道天塹,孫權的水軍沒有用武之地,曹操的鐵騎又難以戰勝,帝王之業也休矣。

需要明確的是,魯肅的「榻上策」比周瑜的「天下二分之計」還早了近十年。

「榻上策」提出於官渡之戰時期,而周瑜「天下二分之計」提出時赤壁之戰已經結束,由此不得不感嘆魯肅對洞察時局的戰略眼光。

西涼馬超一直是曹操的心腹大患

魯肅在「榻上策」中並沒有提及益州,只言「剿除黃祖,進伐劉表」以占荊州;而周瑜的「天下二分之計」則越過了荊州,直接千里奔襲益州:「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

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魯肅作「榻上策」時,荊州劉表、益州劉璋均屬暗弱,而劉備尚不稱之為一方諸侯,孫權雖然年幼,但依仗其父兄所遺留下來的基業依然可以稱雄於長江之南;既然如此,荊州這一戰略要地自然不能錯失於他人。

而周瑜作「天下二分之計」時,荊州四郡為劉備所獲已經成為即成事實。

劉備一時之雄,與孫權又屬盟友,周瑜自然不會與劉備爭利,於是很自然地將視線放到了益州。

周瑜之謀,遠高於諸葛亮;比起魯肅,他還會帶兵

按周瑜的戰略思想,孫權守揚州,周瑜平益州,中間以南郡為聯結依然可以「竟長江所極」與曹操對抗,而這一戰略事實上已經將劉備徹底拋開。

如果劉備與孫權保持同盟關係,那等周瑜平定益州後劉備三面受敵,不攻自破;如果劉備不能容忍周瑜伐蜀而對孫權宣戰,那周瑜便直接掃平荊州,再統一整個長江以南。

赤壁之戰後,如果周瑜伐蜀成功……

周瑜之策,可謂是孫權最好的路,實現的可能性也著實不低。

以周瑜用兵如神,劉璋自非敵手,而劉備兵少將寡三面受敵,一旦開戰敗多於勝。

然而,或許是上天註定,西征益州的戰略剛剛準備付諸實施周瑜便病逝了,時年三十六歲。

周瑜死後,孫權手下沒有任何一個人具備此能力與膽略西征益州,於是周瑜的繼任魯肅改變了「榻上策」的方向,決意聯劉抗曹。

建安二十四年是三國後期的重要轉折點

在此之後,魯肅最終勸得孫權借南郡於劉備,孫權從此失去了西征益州的可能性,而諸葛亮的「隆中對」終於邁出了第一步。

赤壁之戰後曹操收兵開始經營雍涼、漢中一帶,正是等著孫權、劉備為爭荊州而相互殘殺,如今看到孫權居然將南郡借與劉備並與其結成聯盟不由大驚,以至於「落筆於地」。

從此之後,曹操基本斷了南下的念頭,轉而鞏固北方戰果,天下三分的雛形最終在魯肅的縱橫捭闔中孕育出來。

關羽的傲嬌,改變了太多事情

然而,很快天下大勢又發生了一次巨變:劉備居然得以迅速平定益州、進占漢中,三分天下的格局中孫權居然迅速成為了最弱的一方。

是繼續聯劉抗曹,還是聯曹抗劉?這個問題孫權自己也拿不定主意,反倒是劉備手下的一員大將給了他最後的答案。

這一員大將,便是劉備手下第一虎將,關羽。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淺論三國,東吳豈是偏安一隅

三國時代,大浪淘沙,數不盡的風流人物,齊聚一堂,演繹出一個精彩絕倫的時代,令無數看客佇足觀看。在大多數人眼裡,東吳只是跳樑小丑,搖擺在魏蜀之間。孫權則是守成之主,繼承父兄遺業之人而已。今天小編就...

歷史千人冊(271-280)

三 國 271、劉表(142-208)字景升。山陽高平(今山東鄒城西南)人。靈帝時為北軍中侯,獻帝初平元年(190),遷荊州刺史,得到蒯越、蔡瑁等當地名士、大族的支持,平定長江中游的反抗力量,徙...

魯大師的東吳版「隆中對」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相助後,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劉備集團便按照隆中對的戰略方針一步步實行,直到公元220年,關羽兵敗荊州被殺,最後一步被扼殺,劉備集團失去了一統天下的希望,只能據益州自立。...

榻上策VS隆中對

首先是《隆中對》的內容: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

比《隆中對》還要早的三國局勢分析你知道嗎?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可能只聽過《隆中對》,《隆中對》的策略確乎鬼斧神工,儘管後來的發展非人力可以改變,但是一樣不妨礙其成為千秋美談。可是你知道在《隆中對》之前還有一番對三國的形式分析嗎?它就是魯肅...

此二人在三國去世後,東吳再無爭天下之志!

在三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曹操、劉備、孫權爭鬥了數十年。其中,關於統一天下的這個話題,很多人經常是從曹操或者劉備的角度,而很少說東吳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進一步來說,三國前中期,曹操是最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