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死關羽的,不是曹操,不是孫權和呂蒙,而是諸葛亮的《隆中對》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關羽是怎麼死的?
是因為擅自發動襄樊之戰,結果打不下襄樊,反而被孫吳抄了後路,最後敗走麥城,將星隕落。
那麼,為什麼他會死得這麼慘?
是因為曹操太奸詐,策反了孫權?並不是。
曹劉的立場一直都是對立的,孫權也早就打算對關羽動手,在此之前,就已經和曹操相互聯姻、眉來眼去了。
是因為孫權反覆無常,背棄盟約?並不是。
政治家面前,沒有絕對的盟友,沒有絕對的敵人,只有絕對的利益。
在此之前,孫劉聯盟已經破裂,孫權派呂蒙閃電戰,搶了關羽手下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期間還發生了關羽魯肅單刀赴會的典故。
是劉備覺得他功高蓋主,所以趁機想要除掉他?並不是。
陰謀論不可取,劉關感情很深厚,可以說毫無芥蒂,演義中是結拜兄弟,正史中是恩若父子,劉備沒有派兵相救,不是不想救,而是被呂蒙和陸遜斬斷了出川相救的後路。
是關羽本人太高傲,太不小心,所謂「大意失荊州」?並不是。
關羽為人一向如此,卻也安穩地度過了那麼多大風大浪,為什麼在這裡馬失前蹄?
歸根結底,在於兩個字:戰略。
說得更詳細一些,就是諸葛亮的《隆中對》,本身存在的缺陷,最終將關羽陷於死路。
對策的關鍵
《隆中對》是中學生必讀文章,也是三國愛好者津津樂道的戰略之一。
諸葛亮未出茅廬而知天下大勢,說句神機妙算,絕對擔得起,這個戰略後來也成為了季漢的建國戰略,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都是按照這個戰略,嚴格執行,最終謀取了蜀川。
《隆中對》提出的霸業之路主要分為以下幾步:
首先,認清形勢。
曹操擁兵百萬,挾天子而令諸侯,不可與之爭鋒;孫權割據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其所用,可以為援而不可圖。
其次,尋找根據地。
荊州,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是用武之地,加上劉表不成氣候,簡直就是上天給的禮物,一定要占好。
再次,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漢高祖就是從這裡發家的,可以作為霸業的起始點。
最後,占據荊州、益州,結好孫權,等到中原有變,多路出兵北伐,便可以成就霸業,復興漢室。
戰略的執行
《隆中對》的確是一條高屋建瓴的好戰略,劉備也是按照這條路走的:
聯吳抗曹,打贏赤壁——收服荊南四郡——從孫權手裡借荊州(特指南郡)——西進益州——驅逐劉璋,占據益州——形成占據荊州、益州的軍事部署
而關羽,也是嚴格按照這條路在走。
劉備入川後,留下關羽都督荊州。
關羽非常盡責,不僅穩穩地占據著荊南四郡以及借來的南郡,而且時常在孫劉邊境滋事,不斷侵占江東的領土,甚至煽動吳將謀反,後來被呂岱等鎮壓。
關羽在邊境滋事,策反吳將,自然都是為了劉備一方的利益,企圖擴大己方戰果。
而當時江東鷹派周瑜已經去世,鴿派魯肅鎮守西境。
魯肅實在是個好鄰居,顧念著孫劉聯盟,對關羽的行為時時忍讓,並好生安撫,孫劉暫且和平度過了幾年。
對方的戰略
但是,隱忍換來的和平,是非常短暫的。
還沒等到鴿派的魯肅去世,孫權就已經決定轉變戰略,開始飛速提拔呂蒙,很快,呂蒙的地位就超過了魯肅,成為孫吳的軍事核心。
孫權為什麼決定轉變戰略,放棄孫劉聯盟?
因為關羽囂張跋扈,不是個好鄰居嗎?當然有這方面的原因,但這只是一個加速劑,遠遠不是主因。
主因是什麼?歸根結底兩個字:戰略。
季漢的戰略是《隆中對》,而孫吳的戰略,就是魯肅提出來的《榻上策》。
《榻上策》的核心,在於:
占據揚州——進取荊州——攻略益州,競長江之所及,二分天下。
而孫權走的,也恰好就是這條路:
接手江東六郡,鎮壓叛亂和山越——討伐荊州江夏的黃祖——派周瑜攻取荊州南郡,甚至於後來派士燮等人誘發蜀中叛亂,都是以《榻上策》為核心思想的。
致命的缺陷
好了,問題來了。
這兩條戰略的共同點,就在於都要占據荊州,才能開始進行下一步。
沒有荊州,光從益州出兵北伐,累死累活也別想有多大的作為——諸葛亮六次北伐的結果就是見證。
沒有荊州,從上游出兵東下,很容易就能覆滅揚州,江東六郡也守不住——後來吳國被西晉所滅,就是因為先失去了荊州。
孫吳的戰略中,如果荊州在別人手裡,那就搶過來——孫權打江夏、南郡,後來打關羽,都是這種思路。
季漢的戰略中,諸葛亮的規劃,卻是既想要占據荊州,又想要結好孫權,可占據荊州和結好孫權,卻是天然衝突、無法共存的,最終的結果,就是孫劉三次大戰。
第一次大戰:孫權派呂蒙搶了荊州三郡,劉備帶兵來對峙,但因為曹操南下漢中,不得不以湘水為界,了結此事。
第二次大戰:孫權派呂蒙襲取了荊州,陸遜占據了宜都,季漢失去了最勇武的將領關羽。
第三次大戰:劉備為了搶回荊州,順便給關羽復仇,結果數萬大軍被陸遜一把火燒得精光,自己也落得個白帝託孤的下場,季漢自此只能蝸居在蜀中,再無東下的能力。
戰略的妥協
這一場漫長的拉鋸戰中,季漢輸了,而且輸得很徹底。
但慶幸的是,季漢有諸葛亮這個戰略兼執行的絕頂人才,可以站出來收場。
上面說,為什麼季漢走的這一步,因為《隆中對》存在缺陷,沒有從博弈論的角度,考慮盟友、敵方等各方面的立場和態度。
劉備和關羽,就是因為固化地堅持這個既定的死戰略,導致最後功敗垂成。
但是,這個世界上沒有任何戰略是完美無缺的,關鍵在於,執行的過程中,要根據情況而調整。
諸葛亮本人就是箇中好手,他雖然進獻了《隆中對》,但並沒有把這個戰略當成一字不能改的法寶,反而經常顧全大局,隨機應變,不斷修正自己的戰略,比如在劉備死後恢復孫劉聯盟,放棄荊州,承認孫權稱帝的合法性,但在孫權試探性進取的時候,又通過七擒七縱的方式進行示威,打破對方不切實際的想像。
在這個妥協性的戰略下,孫劉聯盟反而比以前更加穩固,此後只是相約北伐,再無彼此動兵的事情發生。
就憑魯肅提出的三個大戰略,可做孫吳人才的第一把交椅
自打孫權令呂蒙白衣渡江拿下荊州後,後東吳雖多年北伐,卻對魏國無可奈何,始終偏安一偶,守住祖輩基業,疆土向北沒有一絲進展。如果魯肅當時還在世的話,絕對會勸阻住孫權,可能就沒有襲殺關羽背盟棄義的史實了。
危險降臨:呂蒙驕兵之計,時刻準備著給傲嬌的關羽致命一擊
話說劉備漢中稱王后回到成都,大封功臣,關羽得知黃忠為後將軍後勃然大怒,劉備派費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才使得「熟讀」春秋的關羽消了點氣,接受了哥哥的封賜。諸葛亮指示,關羽守荊州,要秉承「結好孫權」的...
閒聊東吳四大都督周瑜 魯肅 呂蒙 陸遜
自古就說江東子弟多才俊 三國時期的東吳 在演義似乎是戲份最少的一國 (蜀國光壞太大 魏國曹操太顯眼)但江東的人才不少 文有張昭闞澤顧雍 武有甘寧凌統太史慈 當然 在江東首推的除了英年早逝的小霸王...
三分天下其實並不是諸葛亮第一個提出來的
《三國演義》寫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分析形勢時說到: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百萬大軍,而他又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候已經不能輕易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已經三代。...
關羽北伐,東吳最害怕啥?
在那樣一個機不可失的歷史檔口,東吳無論做出哪種決策,相應的另一個被暫時捨棄的決策都會失去驗證的基礎,就算你給出再多的猜想做出再多的預演,也不過是為了印證自己的觀點所做出的紙上談兵罷了。事實上孫權...
寒硯三國:季漢北伐與隆中對戰略的放棄
犯了左傾機會主義錯誤的關羽北伐,試圖在本應戰略防禦的時期將西線的勝利拓展到整個漢水流域,莽撞地衝破了曹孫劉三方在漢水、湘水地區形成的短暫戰略平衡態勢。關羽北伐,在招致以關羽為首的劉系荊州方面軍全...
諸葛亮隆中對只因未記一人 導致無法中興漢室徒勞而終
諸葛亮早在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時就提出了心繫天下的《隆中對》,然而,最終還是在第六次北伐出師未捷的情況下抱憾而逝了,他之所以如此,一來是因為彼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已和隆中對誕生時大不相同,二來是因為《隆...
東吳四大都督排座次,應該沒人有意見
縱觀三國時期吳國歷史,有四位大都督最為人們所熟知,那就是火燒赤壁的周瑜,締結孫劉聯盟的魯肅,奪取荊州的呂蒙,大敗劉備的陸遜。那麼他們四位究竟誰的能力最強,誰對東吳的功績最大呢?下面我們逐一分析。...
看似堅固卻脆弱的聯盟,關羽成了犧牲品,夢三國脆弱的孫劉聯盟
孫劉聯盟並非牢不可破,相反,孫劉聯盟十分脆弱。聯盟本身有太多的裂縫,聯合雙方有太多的分歧,太多的矛盾,更主要是他們有太多根本利益上的衝突,因為他們完全是兩個利益集團,他們的結合是偶然因素造成的。...
沒有重大戰功的魯肅,是靠什麼位列四大都督的?
三國東吳四大都督中,周瑜燒赤壁,呂蒙取荊州,陸遜敗劉備,卻獨獨魯肅沒戰績。這個奇特現象,恰應了一句《孫子兵法》里的話:善戰者,無赫赫之功。放在魯肅身上,這也足以評價他一生的卓越才華。
若無此人促成和維護「孫劉聯盟」,曹操早已一統天下
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此人,給我們留下了忠厚老實,甚至有點膽小怕事的印象,尤其是在諸葛亮和周瑜兩位聰明人面前,他又顯得有點傻裡傻氣的,這對他未免有些不公平。那歷史上真實的魯肅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
周瑜燒赤壁,呂蒙取荊州,陸遜敗劉備,那麼魯肅的戰績呢?
在三國這一歷史階段,曹魏擁有張遼等五子良將,蜀漢有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魏延等大將,而對於東吳來說,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這四位大都督同樣非常耀眼。就東吳四大都督來說,周瑜火燒赤壁,奠定...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何最終敗給了魯肅的《江東對》
文|小河對岸劉備在遇上諸葛亮之前,雖有英雄之志卻無明確的戰略規劃,以致其年近半百而事無成。直待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謀劃了奪取荊州、益州之地以為基業的戰略規劃,才使得劉備如撥雲見日而茅塞頓開。
三國四大軍師究竟誰最厲害?
在中國歷史上,兩軍作戰,作為智囊團決策者軍師的作用非常重要。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天才的預見。在劉備集團東奔西走,力量弱小,不成氣候的情況下,軍師諸葛亮能夠恰如其分地分析敵、我、友的實力對比,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