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荊州」三國謀略的最大誤區,更是曹操一生最大遺憾!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意失荊州」歷來被認為是關羽的過失,其實根源不在於關羽的大意,而在於諸葛亮《隆中對》對荊州的戰略誤判。

而對荊州的戰略誤判又不只諸葛亮,曹操也犯了同樣的錯誤。

因此可以說,三國謀略的最大誤區是荊州,三國歷史的最大遺恨也在荊州。


《隆中對》被公認是三國最著名的戰略對策,也是劉備蜀漢奉行的基本戰略方針,但《隆中對》其實有兩大致命的缺陷:

一是作為圖謀天下的重大方略決策,居然完全不講道義原則,也沒有合法的政治藉口。

曹操野心勃勃,尚且要「挾天子以令諸侯」,劉備是自稱「劉皇叔」「匡扶漢室」,卻要奪取屬於真正漢室之胄的封地——劉表的荊州和劉璋的益州,這只能陷劉備於不義和虛偽。

應該說,正是因為《隆中對》缺乏政治軍事通盤籌劃,只是赤裸裸地奪地爭霸,才導致劉備在荊州問題上的一系列尷尬被動,並最終「失荊州」。

二是對荊州戰略地位的誤判。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隆中對》把荊州作為劉備進取益州、北伐中原的一個戰略據點,但諸葛亮只打一方的如意算盤,沒有考慮到荊州對於東吳來說,也是立足一方謀求發展的戰略必爭之地。

古時早有兵家指出,「荊州在揚州上游,關係吳國的安危,孫權對荊州是勢所必爭的,否則便不能有吳國」,他們是絕不會容許劉備占有的。

然而諸葛亮忽視了,這說明他《隆中對》的謀略水平還只局限於對手博弈,而缺乏三方多維動態思考。

事實上,早在諸葛亮《隆中對》之前的建安五年,魯肅就對孫權進了一篇《榻上策》,而且被孫權奉為國策。

《三國志•魯肅傳》記載,當時魯肅明確地講:「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諸葛亮只看到「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沒有料到東吳早已覬覦荊州,乃至戰略誤判片面對策。

蜀方正是由於受《隆中對》的戰略誤判的影響,嚴重忽視東吳的戰略決心,低估東吳的戰鬥能力,才導致關羽的「大意失荊州」,而且劉備本人也因此丟命、失去了蜀國進擊曹操的戰略右翼。

劉備一開始投奔劉表,本來就是「口裡喊哥哥手裡摸傢伙」,被安排在抵擋曹操的前線新野。

如果不是曹操的進攻,他在劉表死後以劉表兄弟的名譽把持荊州,也許勉強說得過去,東吳方面可能暫時隱忍。

但是在曹操進擊荊州,劉表病死,劉琮已降,劉備逃竄之夏口劉琦殘餘,而赤壁之戰主要靠周瑜戰敗曹軍,占領荊州大部之後,劉備就完全失去了占據荊州的理由和契機。

本來,東吳之所以出兵抗曹,並非出於劉備的聯合,而主要是有自己的戰略考慮。

當時魯肅前往當陽長坂打探軍情前對孫權說得很明白:「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萬里,士民殷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

而且說:「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人家本來就是想依靠自己的力量抗曹得荊州的。

赤壁戰後,周瑜血戰江陵並且推進夷陵,更顯示其奪取荊州的企圖和決心。

但劉備至此還沒有明白過來。

他趁機搶占江南四郡,後來又是做女婿又是打借條,死皮賴臉地拖延到進取益州之後還不認帳。

東吳一直緊索不放,讓魯肅當面譴責關羽,又派諸葛瑾去找劉備催討。

只是為了抗擊曹操,東吳才協議劃界並讓關羽暫據北荊州江陵。

但劉備居然還在做著《隆中對》的夢。

當關羽北征進攻襄樊之際,劉備和諸葛亮完全沒有想到東吳會背後偷襲,乃至關羽敗走麥城,蜀國竟然沒有派兵相救。

史實證明,「失荊州」絕非僅僅因為關羽的大意,而主要在於蜀方對荊州的戰略誤判。

不過在本讀書人曹宗國看來,劉備因為戰略誤判而「失荊州」固然令人扼腕,沒想到曹操也犯了「大意失荊州」的錯誤,因為對荊州的戰略誤判而導致赤壁戰敗,從而造成了更大的歷史遺憾。

相比劉備,曹操本來是更有可能統一天下的,他卻因此而把歷史改寫成了三國鼎立。

曹操及其智囊團本來是高度重視荊州的,但也對荊州占據長江中游之勢、保護下游整個東吳地區安全的戰略地位認識不足。

曹操在擊敗袁紹,北征烏桓,平定北方後出兵荊州,戰略態勢很好。

恰巧劉表又病死了,其子劉琮聞風而降,劉備的殘兵敗將逃到江夏劉琦處,可以說荊州已經姓曹了。

問題是曹操不該在荊州還沒有站穩腳跟就單憑水軍冒失地進擊東吳,反遭赤壁之敗,使荊州得而復失,而且難以再得,只能退守襄樊一線。

史論多以為赤壁之敗是因為曹操驕傲,加上北兵不服水土,不習水戰,還有瘟疫等等,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他沒有考慮到只有先行穩固地占領荊州,才有可能居高臨下、水陸並進,鉗制和擊破盤踞三世的東吳,在戰略上犯了冒進的錯誤。

所以曹操回兵途中在戰略家郭嘉墳前痛哭,說如果你在,我就不會遭赤壁之敗。

如果曹操在戰略上考慮到這一層,他就絕不會在到達荊州後馬不停蹄東下。

他不但不會急於向孫權下戰書,反而會遣使安撫東吳,稱自己只占荊州,不犯東吳。

當然東吳也許會懷疑觀望,但他們不會不考慮曹操的實力而輕易冒犯,不會輕信諸葛亮的遊說而幫助潰敗的劉備,不可能力排眾議下定出兵的決心。

如若這樣,曹操就可以贏得時機占據北荊州,而且可以渡江征服南荊州。

應該說,只要東吳水軍不打擊,曹兵依靠蔡瑁的水軍船隻渡江作戰是不成問題的。

曹操占據了荊州南北,就切斷了劉備去益州的路數,孫權也不會容許劉備和劉琦在夏口長期呆下去,使劉備失去發展空間。

這樣一來,就不但可以避免赤壁之戰、避免出現三國鼎立的局面,而且曹操可以相機東進西取,穩操勝券,實現統一的大業。

然而歷史的良機,卻在曹操一馬倥惚間錯過了,真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我說最不該「大意失荊州」的其實是曹操。

當然,這些只是本讀書人的書生之見,不過說出來供大家討論,或許對真正的戰略研究有參考價值。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分天下其實並不是諸葛亮第一個提出來的

《三國演義》寫道: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他分析形勢時說到:現在曹操已經戰勝袁紹,擁有百萬大軍,而他又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候已經不能輕易和他爭勝負了。孫權占據江東,已經三代。...

此二人在三國去世後,東吳再無爭天下之志!

在三國歷史上,魏蜀吳三國鼎足而立,曹操、劉備、孫權爭鬥了數十年。其中,關於統一天下的這個話題,很多人經常是從曹操或者劉備的角度,而很少說東吳為什麼不能統一天下。進一步來說,三國前中期,曹操是最希...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必然還是偶然?

荊州,《三國志》說「北據漢大意失荊州、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諸葛隆中之對已經明確說,占據荊州,聯吳抗曹,兵分兩路,進擊中原,一統天下。其戰略位置之重要可見一斑。赤壁鏖戰曹操敗北,...

關羽大意失荊州是因為《隆中對》嗎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豪強並起,軍閥割據,沒落皇親劉備空有蕩平天下之抱負,無奈勢單力薄,只得輾轉依附公孫瓚、曹操、袁紹、陶謙、呂布、劉表等人,奔波流離,年近半百,一事無成,劉表看在宗親份上,許新野...

三國魯肅遣子問路的故事

「魯肅遣子問路」是一則謎語,是1982年五月長江中下游六省市十四個單位在江西廬山舉行的「匡廬謎會」,其中九江隊為了盡地主之誼,寫下一副對聯,該對聯為:魯肅遣子問路;陽明笑啟東窗。

魯肅為何多次幫助蜀漢,是愚鈍還是深謀遠慮?

說起魯肅,可能有些人不是太了解他,主要是他在整個英雄與謀士眾多的三國中,存在感實在是太低了。但實際上魯肅在三國中的貢獻是非常大的,可以說三國的鼎足之勢,有一半的功勞與他有關。我們看到魯肅常常奔跑...

互相之間的恩怨,夢三國的矛盾

由於在第二步戰略上諸葛與劉備兄弟矛盾不可調和,所以諸葛亮要捨棄戰略要地荊州,並搭上一個關羽。可謂是一舉兩得:不僅破掉了劉備兄弟,還成全了自家兄弟。

你覺得三國演義對周瑜是抬高還是貶低?

不戰而屈人之兵是最高水平,其次才是正面作戰。吳軍既然被你們說的這麼菜,關羽所向無敵,所以襄樊後期關羽為何瞬間垮了?正面作戰能力強並不等同於軍事能力就強。還有戰功劃分,赤壁曹操敗的原因有瘟疫和對...

三國最實誠之人魯肅簡介

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