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0蜀國滅亡的十大原因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羅貫中「尊劉抑曹」的思想傾向,使蜀國的形象在演義中被無限放大,幾乎成為「仁、信、德、智、義」的完美化身和無堅不摧、戰無不勝的唯一代表,並且隨著演義在民間的普及,強蜀無敵、勢必復漢的觀念深植人心,蜀國已經神化成為三國最強集團的不二人選。
然而,臨近曲終人散,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的主人公——蜀漢政權——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如此的脆弱不堪,如此的綿軟無力,使深愛蜀國的讀者大為不解。
人們不禁會問: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蜀國即使不能一統天下,也不至於如此的脆弱不堪,成為三國之中最先滅亡的國家吧?本期的《三國TOP10》,姚看江湖就將站在演義的角度,對西蜀政權滅亡的深層次原因進行剖析解讀。
雖然只是以演義而論,但相信其中一樣會有許多值得今人借鑑和深思的地方。
TOP10 對手強悍,無機可乘
蜀國可謂生不逢時,否則以劉備之仁德,諸葛之智絕,五虎之驍勇,擱於他世,完全便是席捲天下,問鼎中原之勢。
然則,既生劉備,卻又生孟德、仲謀爭雄;既有孔明,卻又有司馬懿、陸遜並存;既得五虎,可又有許褚、張遼等抗之。
三國的群英薈萃,使得妄圖憑藉奇才而取天下的西蜀難以一家獨大,完成霸業,可謂天不佑蜀!相信諸葛亮死前,心中一定也像周瑜那樣在感慨:「既生亮,何生懿」。
蜀國的人才優勢,在蜀國建立前後便迅速凋零,孤掌難鳴的諸葛亮只能寄希望於曹魏傷筋動骨的內亂,或是魏吳你死我活的相殘。
只可惜,對手始終沒有給予孔明這樣的良機。
每一次曹魏的內鬥,或是魏吳的互掐,看似劍拔弩張,險象環生,但都因當事者政治手腕的高超嫻熟,將幾乎撼動國體的爭鬥在頃刻間化為無形,根本沒有重現東漢末年由權力鬥爭所引發的大亂之局。
對手的毫無破綻,令企圖一劍封喉的蜀國無機下手,反而在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中率先被對手拖垮了。
影響指數:6.0
TOP9 痛失荊州,戰略破滅
荊州是長江防線承上啟下的關鍵,歷史上凡割據江南半壁江山者,多以揚州為核心、以荊州為門戶、以益州為屏蔽,戰略要衝的意義不言而喻。
諸葛亮當年隆中對的設想中,就是以益州為基地,荊州為支點,東出荊州直取中原,西出奇兵橫掃關中,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可見,荊州對於西蜀政權意義極重。
然而,一向胸懷天下的劉皇叔,一向神算無遺的諸葛亮,卻對荊州這個戰略要衝重視程度不足,將荊州要地的得失,甚至說光復漢室大業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孤傲自負的關羽身上。
委關羽為帥領兵北取樊城,必須派趙雲或其他可靠之人回防荊州,同時遣使江東進行外交遊說,如此安排則萬無一失。
單單安排驕傲自滿的關羽出兵樊城,獨面孫曹夾擊,關羽被曹操及江東那群謀士窺其弱點從而完虐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事實證明,不僅呂蒙成功地完爆關羽,就是龐德若非于禁徇私也完全可以誅殺關公。
荊州統帥人員配置的不合理,乃是荊州之敗的最主要原因。
荊州一失,諸葛亮的隆中對戰略設想成為空談,不得已日後只能進行徒損國力、勞而無功的六出祁山。
劉備的江山也由橫跨荊益變成了益州一隅,關羽、張飛、關平、王甫等一大批名將皆因此亡,之後為報關羽之仇,更是傾盡蜀國全部,甚至包括了劉備的性命。
從此,蜀國一蹶不振,正如王夫之慨嘆:「迨猇亭敗矣,先主殂矣,國之精銳盡於夷陵。
」荊州之失,及之後的夷陵慘敗,令蜀國生存的空間極度壓縮,戰略的構想無從實施,實力的對比永處下風,可以說蜀國的滅亡從荊州失去的那一刻便註定了。
影響指數:6.5
TOP8 輕視盟友,自毀聯盟
赤壁之時,劉備雖兵微將寡,東吳也無後來之盛,雙方卻能求同存異,精誠合作,以唇亡齒寒、休戚相關的互信,同仇敵愾、並肩浴血的共赴,大破曹兵百萬。
然而,隨著劉備勢力的極度膨脹,對孫吳這個盟友日漸疏遠,且不說因為借荊州問題雙方所積蓄的重重矛盾,單就關羽面對孫權為子求姻時「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的傲慢不遜態度,就殊無半點盟友間的基本尊重和禮儀。
這不僅僅是關羽的個人行為,折射出的是劉備集團在勢力極速膨脹後對於東吳重要性的日漸輕視。
特別是在定取西川、漢中連捷、水淹七軍之後,不可一世的曹操在劉備面前都顯得不堪一擊,這令整個劉備集團都沉浸在了天下無敵的自我陶醉之中,盟友此時似乎已經成為畫蛇添足的多餘之物。
劉備的聲威大振,不僅令曹操膽寒,也讓江東不安。
這時候劉備沒有及時安撫江東,也沒有提出與孫吳合作共取中原,顯然在劉備眼中,中原只是劉備一人的囊中之物,旁人是無權分享的,嚴重違背了諸葛亮當年「外結孫權」的戰略意圖,這也極大地刺激了孫權背後下刀的決心。
因此,孫劉聯盟的破裂,率先舉刀的是東吳,但埋藏禍根的卻在西蜀。
諸葛亮主政之後,雖然恢復了吳蜀聯盟,但只是停留在了表面上的聯合,並沒有進行深層次的戰略合作,更沒有形成攻守同盟的牢固軍事體系。
雙方無論是主動出擊伐魏還是被動防守抗曹,都在爾虞我詐、相互猜忌中作壁上觀,希望對方拼個你死我活,自己坐收漁翁之利,結果只能是方便了魏晉各個擊破。
諸葛亮作為一代政治家,焉能不知道聯盟的重要性,但他在聯吳方面口號多於行動,說辭多於實踐,傾注的心血太少,花費的精力過寡。
否則,以孔明之智,孫劉兩家縱然恢復不到赤壁之時的精誠合作,斷也不至於如此的脆弱不堪。
諸葛亮在聯盟問題上,沒有徹底放下身段,沒有完全拋棄世仇,欲想結之又想棄之,搖擺不定中使吳蜀同床異夢之心愈盛,方使得蜀軍的北伐在一次次孤立無援的悲壯中悽然謝幕。
影響指數:7.0
TOP7 內鬥劇烈,民心背離
《三國演義》因其頌揚蜀漢的立場,自不願過多地涉及蜀漢內鬥的歷史史實,但從蜀國的人事任免及既得利益集團的籍貫,仍舊依稀可以窺探到蜀國內部外來集團與益州本土勢力之間的激烈鬥爭。
蜀雖號稱一國,實際不過益州一隅,原本益州本地精英該群立朝堂,共管西蜀。
然而蜀雖置國於益州,卻非益州人之蜀國。
上起君王,中至權臣,下到地方大員,在法正早逝、李嚴被貶、黃權投魏之後,莫不以外來精英勢力及被孔明洗腦的益州人為主,益州本土之人對蜀國大政方針的影響幾乎微乎其微。
外來集團的目標是傾益州之力而一統天下,益州集團卻想顧念家鄉保全一方,雙方的政治目標存在嚴重分歧。
但益州人對蜀國軍政影響甚微,所以出現的情況是:朝堂之上坐而論道者皆為泊來外人,沙場之上拋妻棄子捨身賣命的卻皆是益州土人。
益州人所受恩惠甚少,但捐舍極多,連年的征戰使益州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劉備入蜀前,益州本地原本物富民豐,安逸已久,光復漢室之心本就不強,北圖中原之志更是不足,蜀國的歷次北伐其實都是蜀民在強權綁架下的被迫之舉。
正因為西蜀高層與益州本土的離心離德,漸行漸遠,方才在鄧艾奇襲下投降成風,潰不成軍。
姚看江湖曰:王不與民同樂,民自不願與王共難也!
影響指數:7.0
TOP6 窮兵黷武,耗盡國力
蜀國以漢室正統自居,光復漢室,重振山河乃是蜀漢存在的前提和基礎,故蜀國從立國伊始便拋卻民生,先軍後民,以戰促統,以戰揚威,通過透支性的窮兵黷武來召示天下自己的正統地位和重振漢室的堅決意願。
簡言之,就是要通過戰爭來證明自己的存在,順便秀一下自己的肌肉和拳頭,使漸入安逸的前朝遺民不放棄光復漢室的希望和意願。
於是,戰爭貫穿了蜀漢政權的全部,從劉備東襲孫吳,到孔明的六出祁山,再到姜維的九次伐魏,這些收效甚微卻極度透支國力的戰爭,幾乎拉垮了整個蜀漢的經濟和民生。
蜀國本就小國寡民,能夠偏安一隅,免遭吞併,尚且力不從心,而以羸弱之軀頻頻亮劍於勇猛強敵,猶如多病體弱之人在猛藥刺激下強行酒色之事,貌似威武異常,銳不可擋,實是油盡燈枯、自取滅亡之舉,結果酒未飲盡,地未遍耕,就一命嗚呼了!倘若劉備能夠審時度勢,不計桃園小義,以天下蒼生為念,不盲目伐吳;諸葛亮能夠不以先帝所託為絆,休養生息,積蓄力量,窺魏、吳亂時而出奇兵襲之;姜維能夠跳出恩師的窠臼,以西蜀的長遠為計,不做頻繁無謂的出擊,蜀雖未必定能稱雄天下,但自保尚有可能,至少不會如此迅捷而亡。
西蜀以舉國之力,妄想以戰而亂其敵,結果卻因自己體力不支而率先倒地。
早知如此,何不借劉備之人和、孔明之才智、蜀道之地利,固守西川,以待天時。
若天時、地利、人和聚齊,帝王之業焉有不成之理?奈何劉備、諸葛亮、姜維都想成大功於己身,不肯為後人做階梯,結果在逆勢而行的急功近利之後,帶給蜀國的只能是慘不忍睹的衰敗和亡國。
影響指數:7.5
TOP5 小國寡民,先天不足
依靠諸葛亮的曠世奇才,劉備從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流離窘境,一躍成為雄踞一方的三分之主,使織席販履出身的劉備在經歷多年寄人籬下的忍氣吞聲後,終於可以揚眉吐氣地與曹操、孫權等人平起平坐了。
劉備的跨越式崛起雖然迅捷,但也帶來自身基礎的孱弱和不牢,與雄踞中原沃土的曹魏、盤踞江南富庶的孫吳相比還是有著許多先天的不足。
偏居狹小一隅的蜀國事實上只是一個兵微將寡,國小民少的彈丸小國(蜀國面積看似不小,其實可用於發展的國土非常有限)。
論人口,區區「男女口九十四萬,戶二十八萬」,遠遜於中原富饒之地的曹魏,也不及江南的東吳。
論疆域,漢末十三州,曹魏坐擁北方九州及揚、荊一部,東吳也占有錢糧要地的揚、荊、交三州。
蜀國不過擁有益州一地,且蜀道艱難,山路崎嶇,發展嚴重受限,養一諸侯尚可,撐一大國則不堪。
論經濟,中原雖累經戰亂,但基礎雄厚,在曹操一系列關注民生、促進發展的政策刺激下,經濟實力迅速崛起;東吳本就富庶,戰亂破壞又少,在孫氏三代苦心經營下,經濟實力絕不容小覷;蜀雖有天府之國,但相比中原及江東,經濟總量仍有著天淵之別。
論根基,曹操經營北方多年,又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天時,再加之橫掃群雄、結束戰亂的豐功偉績和關注民生、重視息養的惠民政策,都使得曹氏之基深扎於北方;江東孫氏已有三世傳承,民心所向,幾乎只知吳侯而不知漢帝矣!而蜀國強取於劉璋,乃鳩占鵲巢的不義之舉,很難與本土勢力完全融合,雙方之間的明爭暗鬥一直持續至蜀亡。
由此可見,論人口多寡,論疆域幅員,論經濟高低,論根基深淺,蜀國無一出魏、吳之處。
小國寡民的先天不足,使得蜀國在起跑線上就遠遠落後於魏、吳。
在曠日持久的殘酷消耗下,蜀國率先國力不支,轟然倒下也就不足為奇了。
影響指數:8.0
TOP4 坐失良機,永為老三
機會對於蜀漢這樣的弱小政權是最為重要的,一旦獲得千載難逢的良機,蜀漢完全能夠以小博大,以弱勝強,一戰而完成對曹魏的絕殺。
蜀漢能夠逆轉蜀魏實力差距,進而奪取天下的最佳時機,莫過於關羽水淹七軍,大破于禁之時。
此戰之後,黃河以南曹操勢力大挫,再加之赤壁的陰影、漢中的失落,曹軍士氣低迷,軍心不振,許都之中悲觀沮喪情緒迅速蔓延,連一向心高氣傲的曹操都低下了高貴的頭顱,動了遷都避禍之念,三國實力的強弱對比首次來到了有利於吳蜀的歷史分水嶺。
如果此時的諸葛亮能夠再現當年隆中對時胸懷天下、放眼四海的高瞻遠矚,及時把握住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親到東吳說服雙方的利害關係,以歸還荊州、平分天下為誘,輔以盛迎孫夫人、撮合孫權子關羽女等一系列聯姻手段,再次促成吳蜀共抗曹賊、同復漢室的聯盟,那麼三國的形勢將極大改觀,劉備光復漢室的胸心壯志也不再是虛無縹緲的鏡中花、水中月。
只可惜,胸懷大志的劉備,神算無遣的諸葛,都未對此傾注足夠的心血和關注,任由關羽獨自落敗。
劉備因此也錯過了逆轉曹魏的最佳時機。
之後,劉備更是不顧曹丕篡逆、天下共憤的良機北伐曹魏,反而為了桃園結義的小義而捨去光復漢室的大義,傾全國之力與東吳決戰,結果換來了孫劉俱敗,曹家獨大的不利結果。
原本是岌岌可危的曹魏,卻因劉備的一次太過冷漠和一次太過激情而逃過一劫,並且收穫到了蜀吳互殘的大禮,可謂由地獄直升到了天堂。
西蜀與東吳皆為小利而失大義,為區區荊州一地而坐失平分天下的良機,反被曹操從中利用,漁翁得利,至此之後,曹強、蜀弱、吳孤的局面就此出現,三國格局也就由此定型。
影響指數:8.5
TOP3 主上昏庸,朝綱不振
劉禪在歷史上本就是一個頗有爭議的人物,有人奉其為大智若愚的明君,有人斥其為聲色犬馬的庸帝,究竟歷史真相如何,至今仍舊爭論不下,難成定論。
就演義而言,劉禪沉溺享樂,重用奸佞,數度於己方勢氣正盛、幾可一役而成大事之際,強召軍隊班師回朝,將千載難逢覓得的殲滅司馬、活擒鄧艾的良機錯失,不僅使問鼎中原的宿願徹底破滅,也為蜀國日後的滅亡植下了禍根。
作為一國之君,懦弱無能的劉禪在鄧艾軍兵進成都之時,竟然在尚未滿盤皆輸、足能固守成都的情況下,不念先帝創業的艱辛,選擇了草率投降。
而「此間樂,不思蜀」的「高論」,更將劉禪的無能和無恥揭露得一覽無遺。
就以上罪狀而論,劉禪的確是蜀國亡敗的頭號罪人。
但是也應看到,劉禪從執政伊始便在諸葛亮過於忠心耿耿的輔助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傀儡和擺設。
即使是諸葛亮死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劉禪都在孔明所遺軍政大員的環伺下難有作為。
可以說,劉禪的無能固然有先天成分,但很大程度上也是給諸葛亮逼出來的。
等到蜀漢後期,蜀漢的皇權已基本收於劉禪手上,但劉禪既沒有為姜維的窮兵黷武剎車,也沒有勵精圖治、奮發圖強,依舊我行我素,甚至變本加厲地縱情享樂,並且放縱黃皓等人干涉朝政,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
彼時的劉禪已非三歲孩童,更無權臣羈絆,當為自己的所作所為負上全責。
劉禪既坐君王之位,卻不思君王之責,因其昏庸而使蜀國速敗,更因其無恥而使蜀漢蒙羞,故其雖不應為蜀漢的滅亡負全責,但至少也應為蜀國後半段的混亂不堪承擔主要責任。
姚看江湖每每讀到阿斗,不禁感慨劉備一世梟雄,卻子嗣不濟。
倘劉備生子能如孫仲謀,蜀國必將是另番天地!
影響指數:9.0
TOP2 集權獨斷,毀邦誤國
蜀之興盛,緣於劉皇叔禮賢下士的平易近人和海納百川的求賢若渴,使天下文才武俊皆願追隨其下,輔助左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因此,毫無根基的西蜀竟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崛起,成為與曹魏、孫吳鼎立的三雄之一。
然而,諸葛亮主政之後,以一己智絕而獨撐西蜀全國,莫說天下賢士英傑請纓無門、投蜀無路,即使蜀中群臣也鮮有嶄露頭角、施展才華的機會。
不要說五路大軍圍攻西蜀這樣的軍國大事,孔明閉門獨議而不與群臣相商,就是「罰二十以上」的雞毛蒜皮之事也親力親為,不委他人。
諸葛亮的專權和獨斷,嚴重挫傷了蜀漢群臣的積極性,更令天下願為蜀漢盡忠的人才望而卻步,使蜀國錯失了三國初建民心不穩的最後人才流動期。
等到各國穩定之後,再想招納天下英才已是晚矣!孔明一死,蜀國立刻陷入了人才缺乏,後續無人的尷尬境遇,再加之後主昏庸無能,權臣皆為諸葛一脈的繼承者無法跳出孔明固有政策的桎梏,都使得「蜀中無大將,廖化成先鋒」的尷尬一幕永遠地定格在了人們的心中。
十常侍等以私利而閉塞門路,任人唯親,諸葛孔明卻因智絕而事必躬親,不委他人,兩者出發點雖不同,但對天下仁人志士的閉塞作用卻如出一轍,對國家長久的傷害不相上下。
而孔明拋開君王,避開群臣的集權獨斷,更令君王虛設,政體混亂,國無綱常,朝無秩序,此種遺害直到蜀亡。
諸葛亮雖非奸相,但後果卻實與奸相無異。
蜀雖亡於孔明逝後三十年,但人才不濟、政體混亂的根源卻在孔明當政之時早已深植。
單以此論,西蜀成於諸葛,亦敗於諸葛。
影響指數:9.5
TOP1 民不思漢,根基已失
劉備以一介布衣之所以能夠三分而取蜀,非倚其武功謀略,而憑其一呼百應的漢室正統和德仁天下的賢君感召,方使天下英雄趨之若鶩,四海百姓奉若神明,甚至有人為使劉豫州一餐之飽而殺妻取肉。
劉備若在,以其仁德先行天下,再輔以諸葛神機妙算,兼之五虎神勇無敵,滅曹魏而取天下或有可能。
然則劉備一死,蜀國感召天下歸心的精神王牌已失,黎民期冀劉備以堯舜之賢拯救亂世的願望徹底化為泡影,再加之劉備的精神和形象沒有很好的衣缽傳人,隨著歲月的更迭民心對故國的思念漸微,蜀國已再無吸引天下豪傑為之赴湯蹈火的魅力和光環,天下民心的向背已不再利於西蜀,雖有諸葛亮的智絕彌補,姜伯約的勤勉相濟,但也只能苟延殘喘而不能持久長存。
以「人和」立國的蜀國支柱已失,根基不復,最終被占盡天時的魏晉所滅也就在所難免了。
影響指數:10
欲擒故縱:劉備耍花招讓諸葛亮不敢篡位
真正的智者:蜀後主劉禪的智慧
諸葛亮、五虎將那麼牛,為何蜀國先亡了
蜀漢政權,以劉備之德,孔明之智,五虎之勇,又有十萬大軍,加之漢室正統的身份和蜀道奇險的拱衛,被人們寄以無限厚望,卻在鄧艾的奇襲之下瞬間便轟然倒塌,並且先於東吳滅亡近二十年。人們不禁會問:蜀國即使...
解密蜀國滅亡的原因,到底是誰葬送了蜀漢
在中國5000年歷史長河中總有那麼一個時期,是婦孺皆知的,不講知道多少遍,仍然記憶猶新;總有那麼一個時期,能讓人聽起來熱血沸騰,想要在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裡叱吒風雲;也總有那麼一個時期,至今還是人...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原因——內憂還是外患?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葛...
議論蜀漢不能統一天下的原因:失荊州和夷陵之戰
公元(211年),西川的益州牧劉璋擔心曹操攻打西川,便想借劉備的兵馬抵禦曹操。於是劉備讓諸葛亮和關羽、張飛、趙雲鎮守荊州。於是孔明總守荊州,關羽拒襄陽要路,當青泥隘口;張飛領四郡巡江,趙雲屯江...
三國時期蜀國為什麼會滅亡
東漢末年由於當代王朝宦官十常侍和外戚之臣兩邊相互鬥爭,導致了漢家王朝的加速滅亡,所以最後分成了三個國家,魏、蜀、吳,三家天下,這三家之君主,各有身份歷史,咱們簡單說一下。曹操:曹操的祖父曹騰,是...
袁南生:魯肅比諸葛亮高明在哪裡?
[摘要]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利益;外交目標必須以國力為基礎,不能透支國力;該妥協時妥協是理性外交、成功外交的題中應有之義;對盟友不能一味遷就,該堅持的要堅持,該鬥爭的要鬥爭。外交要服從和服務於...
被傳唱千年的諸葛亮《隆中對》,竟一開始就出現誤區
關羽敗亡多被認為間接導致了諸葛北伐失敗,但事實果真如此嗎?隆中戰略的缺陷一直伴隨著蜀漢,蜀漢建國過程由隆中戰略主導,但最終證明了它的不足,蜀漢北伐則是另一個版本的隆中戰略,只不過後人受三國演義的...
大軍師司馬懿最佩服的人
#沐心堂*談古論星# 181.8.20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散文家、書法家、發明家、文學家諸葛亮出生 陳壽在《三國志》里說,諸葛亮「身長八尺,容貌甚偉」、「少有逸群之...
三國蜀漢政權最先滅亡的十大原因:蜀國怎麼滅亡的?
劉備歷盡滄桑艱難創立的蜀漢政權是在公元263年滅亡的,而東吳政權是在公元280年滅亡的。其實從歷史資料和文獻上來看,蜀漢政權相對東吳政權來說,地理條件更加閉塞險要和易守難攻,而且著名的政治家諸...
三國演義:蜀國的滅亡,誰的責任是最大的?
從讀者網評機率來看,似乎西蜀亡國的責任基本上是在諸葛亮身上,有人概括為「成也諸葛,敗也諸葛」。這個說法值得商榷。那其實不是一個人的事兒,該負責人的也不止諸葛亮一位。你想啊,西蜀的開國皇帝劉備該不...
諸葛亮的《隆中對》,為何最終敗給了魯肅的《江東對》
文|小河對岸劉備在遇上諸葛亮之前,雖有英雄之志卻無明確的戰略規劃,以致其年近半百而事無成。直待諸葛亮在隆中為劉備謀劃了奪取荊州、益州之地以為基業的戰略規劃,才使得劉備如撥雲見日而茅塞頓開。
蜀國擁有諸葛亮為什麼還是滅亡了
諸葛亮一直是一個被民間神話過的形象,在很多人的眼裡,諸葛亮幾乎就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存在,好像只要有了他的存在,一切的問題都不會是問題,他的腦子裡面已經在事情發生之前就已經想好了對策。只是,如果諸葛...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
三國可安天下的謀士,在他眼裡卻是一個十足的失敗者!
三國中,曹魏得其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代表著正統;東吳得其地利,虎踞江東;蜀漢得其人和,需要源源不斷地吸納人才才能夠得以立足。不管是曹操還是孫權,都是根正苗紅的官二代,曹操占據了漢朝核心的半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