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我也真不是謙虛,司馬懿只能被我吊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行天下,會名人,談古今!您現在收看的是蘭尋書院推出的《歷史名人專欄》。

我們計劃用一年的時間,通過365位歷史名人串聯中國歷史。

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與我們一起領略不同時代下,不同英雄人物的流風餘韻。

四月二十二日,青川,青溪古鎮。

書生靜靜地看著遠方,「陰平古道說興亡,武侯遺志淚沾裳。

道士遙指前方,「那邊就是甘肅四川交界的摩天嶺,當年鄧艾偷渡陰平的第一道天險。

諸葛亮早就料到了這一手,若不是後主無能,撤掉了武侯當年布置的軍營,鄧艾哪有機會越過天險?」

員外呵呵一笑,「這是三國演義的說法吧,現在好多人說孔明並沒有那麼神,都是羅貫中的誇張演繹,大大高估了諸葛亮。

書生搖了搖頭,「並非高估,而是低估。

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被民間文學活活包裝成了只會抖機靈,跳大神的狗頭軍師。

三國演義格局太低,明粉實黑。

諸葛亮歷史上,是不世出的戰略分析家,三國演義除了照抄隆中對,別的沒提。

諸葛亮歷史上,是優秀的外交家,演義里把他弄成了個喜歡人身攻擊的辯手。

諸葛亮歷史上,以蜀科為端正的政治家,以其用心平而勸誡明也,三國演義提都沒提。

諸葛亮歷史上,治軍嚴整如神,後來西晉都用他的練兵法。

所謂軍隊在國內國外,都百姓無憂,三國演義也沒提。

演義里只給諸葛亮安排了各種火燒、一聲炮響伏兵四起,玩激將法的小心眼,各種錦囊妙計的小動作,把將軍當猴耍,讓人家到了地方再打開,整得手下都白痴一樣。

諸葛亮在歷史上,是英霸之器,歷史級宰相,了不起的政治家,統軍理戎的大才。

三國演義里呢,諸葛亮變成了一個妖道神棍,常年著三四十萬大軍,明明天文地理無所不通,陰謀詭計無所不曉,對幽幽人心也看得門清,結果一次次的全輸了!

一句話,三國演義跑偏了,把諸葛亮黑慘了。

員外擺了擺手,「打住打住,諸葛亮軍事上也很厲害嗎?陳壽不是說,諸葛亮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

書生摺扇輕搖,「可能陳壽作為晉朝史官,為了突出司馬氏,不得不對諸葛亮適當曲筆避諱。

也有可能陳壽這樣的歷史學家不懂軍事,大唐軍事李靖就批評說,史官鮮克知兵,不能紀其實跡焉。

李靖認為,史官關心的是打仗的故事,但是軍事家關心的是打仗的步驟和策略。

按照唐朝武廟十哲,諸葛亮可是和白起、韓信、孫武幾位平起平坐的第一梯隊名將。

如果我們對諸葛亮的一生進行劃分,可以比較明顯地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躬耕於南陽,和朋友喝酒論詩,笑談天下形勢。

第二個階段出山輔佐劉備,最終三分天下。

第三個階段接受劉備託孤南征北伐。

出山時二十七歲,病逝五丈原時五十四歲,正好對半開。

諸葛亮對於劉備的幫助有多大?看一看劉備在得到諸葛亮之前和之後的命運對比就知道了。

在得到諸葛亮之前,劉備事業非常坎坷。

早在公元184年,二十三歲的劉備就已經在剿滅黃巾軍時嶄露頭角。

公元191年,劉備因為累次建立功勳,而升為試守平原縣縣令,後領平原國相。

公元195年,將要過世的徐州太守陶謙,把徐州讓給了劉備,此後劉備先後丟失徐州和小沛,妻子兩次被擄去。

一直到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仍然沒有建樹,幾里地,幾個將領,幾千個兵,就已經是劉備的全部家業。

此時,對手曹操已經成為最強的勢力,長江以北,函谷關以東都歸曹操所有。

劉備和曹操,差不多開始時間奮鬥,完全可以說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

曹操是官宦世家,子弟兵眾多,所以起點肯定比劉備要高,但劉備也不是沒有過機會。

公元195年,劉備當上徐州太守,天下九州已據有其一,這時候曹操也不過擁有兗州青州兩州之地,兩個人並沒有量級差距。

之後命運之輪開始轉動,從195年到207年,劉備從一州之主變成四處漂泊,越混越差,而曹操則青雲直上,逐漸發展壯大。

那麼,到底是什麼使得早期的劉備比不上曹操?一生之敵曹操給出了答案:劉備,吾儔也,但得計稍晚。

意思是劉備足以成為我的對手,可惜他得到出謀劃策的人稍微有點晚,這個出謀劃策的人指的是誰?諸葛亮。

道士撓了撓腦袋,「曹操的這個評價靠譜嗎?」

書生點了點頭,「縱觀劉備生涯,曹操這個評價相當中肯。

在用人方面,劉備非常知人善任,在武力方面,劉備也是一員猛將,單比匹夫之勇,劉備可能還要強於曹操。

劉備和曹操相比,唯一差距其實就是謀略,曹操本身非常擅長謀略,而且還得到了一眾謀臣輔助,如郭嘉、荀彧、荀攸、程昱等,還有後來獲得奸詐的賈詡。

當然,劉備也有自己的優點,在仁德方面比曹操做得更好,更能得士子民心。

劉備身邊,能帶兵打戰的武將眾多,有關羽、張飛、趙雲等人,這都是虎將。

劉備自身也是一名非常彪悍的將領,所以前期並不缺乏將領。

他缺的是從全局謀劃的人,明確指出要打哪,為什麼要打等等。

沒有這樣的人,那就會瞎打胡打,贏了戰術,輸了戰略,越打越失敗。

所謂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正是因為不善於謀劃,劉備在前期多次失去發展壯大的機會。

諸葛亮的出現,補上了他唯一的短板。

效果如何呢?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劉備聯合孫權,與周瑜率領聯軍大敗曹操於赤壁,又南收荊州四郡。

劉備從孫權手中借得荊州江陵,占據荊州五郡。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雒城被圍近一年才被攻克,劉備乃與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共圍成都,勸降劉璋,領益州牧。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取得漢中之戰的勝利,並派遣劉封孟達等占領上庸,同年,劉備進位漢中王。

可見,有沒有諸葛亮,是天和地的差別。

員外摸了摸下巴,「隆中對確實高明,指明了方向。

但劉備鹹魚翻身的十幾年裡,舉凡大戰,都是劉備親力親為,諸葛亮不過足食足兵,做了管後勤的蕭何而已。

書生哈哈一笑,「那就說說諸葛亮總領國政十一年的表現。

公元223年,劉備把諸葛亮召來永安城,託孤給他,請他扶助虛歲十七的劉禪繼承帝位。

此時的蜀漢,主少國疑,內憂外患。

北有曹魏漢賊不兩立,東有孫吳不共戴天,內部又有越巂牂牁益州永昌四個郡一齊叛亂。

諸葛亮以相父身份把大權抓了過來,代替劉禪治理政務。

他不是一般宣傳的忠君典範,不是被很多人誤會的愚忠之輩。

相反,諸葛亮懂得變通,懂得權變,皇帝不若賢,大臣就當先行代政。

諸葛亮出手不凡,先辦好對東吳的外交,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壓著猥瑣多變的孫權,訂立一次有始有終的同盟,迄止劉禪出降亡國,彼此之間信守盟約到底。

東和孫權之後,諸葛亮開始執著的南征和北伐,其中南征是為北伐服務。

隆中對即提到,要安撫好南邊部族,後來孟獲背叛,諸葛亮不得已征伐孟獲。

但仍然七擒七縱,目的是要收孟獲的心,以確保南邊能永久安寧。

效果也如諸葛亮所願,蜀漢在南中安定,獲得大量的資源,並且組建了無當飛軍這支勁旅

經過長期積累,打好了基礎後,諸葛亮才興師北伐。

道士咂了一下嘴,「有人說,諸葛亮是軍政府,南征北伐,窮兵黷武,不顧國計民生!」

書生搖了搖頭,「陳壽都說諸葛亮理民之干優於將略呢,怎麼會忽視內政?諸葛亮辦了許許多多的事。

就說都江堰吧,諸葛亮北征,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征丁千二百人主護之,有堰官。

他首次設立了保護都江堰的堰官,這個規則從此延續了2000年。

他親自製定了保護都江堰的政令法則,詳細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

當年諸葛亮用於清淤維護的石標尺,直到1980年才被原樣仿製的不鏽鋼標尺替換。

諸葛亮立下的都江堰維護法則,直到今天仍被原樣執行,整整2000多年,一直在實行。

蜀漢資源有限,諸葛亮竟能以小博大,且一直保持攻勢,而蜀漢的通貨膨脹反而低於曹魏孫吳,可見諸葛亮內政優良,身後幾十年還能得到川地百姓的懷念,不會沒有緣故。

員外捏著肥厚的下巴,「可六出祁山,北伐徒勞無功,陳壽說他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總是有些道理的吧?」

書生深吸了一口氣,「強調一下,諸葛亮北伐是一個總戰略,重要的戰役,可以說是有六次,但出祁山只有兩次。

第一次,公元228年春天街亭之役。

第二次,公元228年冬天陳倉之役。

第三次,公元229年武都陰平之役。

第四次,公元230年陽溪之役。

第五次,公元231年上邦之役。

第六次,公元234年武功之役。

只有街亭之役和上邽之役出了祁山。

蜀漢北伐,前期主要對手是曹真,後期主要對手是司馬懿。

陳壽說孔明奇謀為短,其實諸葛亮在戰場上,基本是壓著對手打,臨機應變,奇謀迭出。

打得曹魏方面後來不敢野戰,只能龜縮防守,欺負蜀漢後勤補給不給力,以不變應萬變,依靠更強的綜合實力與諸葛亮拼消耗。

就事論事,蜀漢軍隊進退有度,第一次街亭戰敗,最後主力仍然能夠完整撤退。

以後幾次,面對強敵正面作戰,都不落下風,糧盡退兵都秩序井然,還能殲滅追擊的魏軍,殺王雙、張郃。

諸葛亮治軍嚴謹,古來少有,要知道,撤退時最考驗軍隊訓練水平和指揮官的能力。

諸葛亮練兵練得好,打起來也不含糊。

司馬懿軍事能力如何?百日破公孫,旬日擒孟達,諸葛亮之外就沒遇著對手,在上邽之役被揍得鼻青臉腫。

公元231年,諸葛亮把漢中與後方的政務與軍事,都交給了李嚴父子負責,以便用全副精神與魏軍決戰。

魏延以外,被諸葛亮帶到前方去的將領,有王平、高翔、吳班。

魏軍統帥司馬懿,下邊的幾員大將,是張部、郭淮、費曜。

諸葛亮先打祁山,司馬懿進軍到天水郡城西南的上邽城。

諸葛亮聽說司馬懿本人來了,十分興奮,便留下王平續攻祁山,自己帶了主力,到上邽來向司馬懿迎戰。

司馬懿慌忙留下費曜與四千名兵士,守上邽城。

自己帶了主力離開上邽,說是要去祁山,找諸葛亮,給諸葛亮一個迎頭痛擊。

祁山在上邽的西南,司馬懿卻不向西南的方向走,反而向上邽的東邊走。

諸葛亮來到了上邽,與費曜及其四千兵略一接觸,便把他們解決。

解決了以後,諸葛亮不留在上邽,而即刻向東邊走,對司馬懿的主力追擊。

司馬懿和他的兵,雖則跑得很快,卻仍然被諸葛亮追上。

司馬懿並不轉過頭來交鋒,卻叫部隊一口氣爬到山上,在山上紮營。

監軍賈詡實在看不過去,就責備司馬懿畏敵如虎,給天下人留下笑柄。

司馬懿面子上繃不住,同時,張郃等人也紛紛請求出戰,與蜀兵一決雌雄。

司馬懿於是勉強下令,在五月辛巳日出戰。

這一天,雙方的主力死拚,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

諸葛亮把部隊分為三部,分別由魏延、高翔、吳班三個人境率,把魏軍打得隔成幾片,一一包圍、殲滅。

惡戰了整整一天後,司馬懿差不多是全軍覆沒,只剩下他本人與幾位親信落荒而走。

諸葛亮所獲得的戰利品,有五千套盔甲,三千一百張角弩,與三千顆魏軍軍官的頭。

雙方參加作戰的兵力,均在五萬人以上,諸葛亮帶到上邽有六七萬人,司馬懿的更多。

諸葛亮竟然能於萬分困難之中,能採取攻勢的主動,而且打勝。

上邽之役以後,雙方有一個多月不曾有多大接觸。

蜀漢後方出了狀況,諸葛亮於六月間撤退,司馬懿派張郃追擊,追到木門,遇到諸葛亮伏兵,死於亂箭之下。

諸葛亮用兵,止如山,進退如風。

上邽之役打出了司馬懿的諸葛恐懼症,從此以後,再不敢和諸葛亮戰場放對。

員外嘆了一口氣,「諸葛亮以攻為守,也真不容易啊!」

書生搖了搖頭,「此言差矣,所謂以攻為守,不過牽強附會之說。

後世之人,捧著一真一假的前後出師表,感動之餘,自以為北伐徒勞無功。

腦補出一個風中泣涕、淚眼摩挲的蹣跚老臣,諸葛亮為報知遇之恩,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卻不知諸葛武侯身長八尺,高大威猛,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氣。

終其一生,大一統的抱負始終縈繞胸懷,進則龍驤虎視,包括四海,退則跨臨邊疆,震盪宇內。

廟算之時,諸葛亮對北伐胸有成竹,戰爭走向也在控制之內,只是天不假年,才未竟全功。

假如諸葛亮能與司馬懿同壽,則有生之年,蜀漢大有翻盤的希望。

從當時三國實力來看,蜀漢最為弱小,攻打最強大的魏國在許多人眼裡也許自不量力,諸葛亮為什麼要堅持北伐?是為了把握戰爭的主動權。

蜀不攻魏,魏便會攻蜀,與其魏攻蜀,倒不如蜀先攻魏。

戰爭就是燒錢,諸葛亮北伐對於魏蜀雙方都是大耗國力,當雙方國力都下降到不利於戰鬥的情況後,便會休戰。

且魏國須對付吳蜀兩國,國力下降更甚於蜀,而在休戰時期,兩國都在積極恢復。

魏國因有吳國牽制,內政恢復過慢,而蜀國諸葛亮內政能力超群,蜀的國力恢復更甚於魏,再次把握了戰爭主動權。

而魏此時國力還處於恢復階段,這樣便形成了蜀漢良性循環,曹魏惡性循環,隨著北伐次數的增加,蜀魏之間的差距被逐漸縮小。

北伐的前五次戰役,便走在這樣的軌道上,前方作戰相持,戰後內政快速恢復。

從公元228年到231年,每次北伐的規模有度,間隔有序。

對國計民生的影響在可控制範圍內,軍費來源於蜀錦貿易和掠奪南中豪帥的財富,北伐糧草充足,針對運輸困難,諸葛亮通過木牛流馬節約人力物力,降低運輸損耗。

公元231年的上邽之役,大敗司馬懿,諸葛亮底氣更足,開始籌劃更大的行動。

這次準備了三年,才在公元234年春天行動,帶軍隊從斜谷的一條路出來,很順利地到達今日郿縣西南的漢代武功縣五丈原。

司馬懿駐紮在附近,對諸葛亮部隊嚴密監視,卻不敢走出壁壘來交鋒,兩軍相持了一百多天,沒有什麼行動。

諸葛亮這一次卻並沒有糧盡的問題。

他已經下了決心,對司馬懿持久作戰,在五丈原一帶實行屯田,叫兵士種田,生產糧食。

這時諸葛亮長於治戎的優勢體現出來,蜀漢軍隊紀律極好,他們夾在本地農民中間,相安無事。

諸葛亮已經不把自己當外人了,司馬懿進退兩難:要打,打不過;不打,諸葛亮占下的關中平原,就會被蜀漢消化吸收。

長期相持,雙方力量將發生逆轉,諸葛亮再次進攻時,就不是以攻為守的北伐,而是踏平曹魏的東征。

司馬懿盤算來盤算去,也沒想出破解的辦法,正焦頭爛額之際,卻等來了意想不到的好消息。

員外以手撫額,「人算不如天算!」

書生輕輕頷首,「諸葛亮突然病逝五丈原,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雖說時勢造英雄,但轉折之際的英雄命運,也能扭轉時代的走向。

武侯之後,蜀漢再無人領會諸葛北伐良性循環的要旨,或許能領會,卻也缺乏掌控力,不能把握住關鍵脈搏。

所謂人才難得,詢非虛語。

道士狠狠點了一下頭,「秀才,你是說,諸葛亮之後,蜀漢就沒有人才了嗎?」

書生收起摺扇,「明日再說······」

——————————————————

您喜歡我們欄目推出的哪位英雄人物呢?

或者您希望我們為你帶來與哪位英雄人物的精彩對話呢?

關注我們並且在下方給我們留言,我們將仔細聆聽您的聲音。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解密:諸葛亮前後六次北伐為何全都無功而返?

大家好!歡迎來看我的文章,大家對我的文章有什麼看法,對今天聊的話題有什麼想法,對小編的觀點是否認同,在這篇文章內容之外還有什麼想知道的,都可以在下面評論留言參與討論哦!諸葛亮六出祁山,六次北伐,...

國力最弱的蜀漢為何堅持北伐呢

蜀漢是三國時期國力最為弱小的一國,然而,無論是前期的諸葛亮還是後期的姜維,卻始終堅持北伐。這又是為什麼呢?有觀點認為蜀漢堅持北伐是因為「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可實際上,曹魏很少進攻蜀漢和孫吳,這...

帶你還原真實的諸葛亮

每一個喜歡三國歷史的人,大都是從羅貫中三國演義開始的,並且大多數人,最喜歡的人必定是諸葛亮,足智多謀,運籌帷幄,未出茅廬而知三分天下,並且終其一生都為劉備恢復漢室鞠躬精粹,死而後已。三分天下諸葛...

「名家講經典」沈伯俊:為諸葛亮析疑辯誣

〔摘要〕本文針對近年來批評和責難諸葛亮的三個問題,予以辨析:(1)「三顧茅廬」事實確鑿,本無可疑。(2)「借刀殺關羽」毫無根據,完全站不住腳。(3)綜觀戰略戰術、統率能力、改革創新、軍事實績,諸...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厲害?用事實說話!

關於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厲害的話題,時至今日還爭論不休。今天我們用事實來分析兩位大佬到底誰更牛。先大概說下當時的天下大勢從天下大勢看,當時三國三大勢力,曹魏最強,蜀漢最弱,但是二者都有爭霸天下的野...

諸葛亮真的「奇謀為短」嗎?

在幾年前(或十幾年前)人們就開始逐漸知道,自己喜歡的《三國演義》並不是歷史,因此他們稍稍的看過了《三國志》,就開始不遺餘力的加入到了「黑蜀」的隊伍當中。正所謂物極必反,樹大招風,羅貫中先生以蜀...

《三國演義》中誰是諸葛亮一生中最恨的人

諸葛亮可以說是《三國演義》中最聰明的人,而且還是劉備手下的謀士,官至丞相,因為他的隆中對及後來的多次北伐獲得了崇拜。在伴隨諸葛亮數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曹操和司馬懿似乎成為了他一生的敵人。那麼說起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