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諸葛亮前後六次北伐為何全都無功而返?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家好!歡迎來看我的文章,大家對我的文章有什麼看法,對今天聊的話題有什麼想法,對小編的觀點是否認同,在這篇文章內容之外還有什麼想知道的,都可以在下面評論留言參與討論哦!

諸葛亮六出祁山,六次北伐,卻總是無功而返。

難道是諸葛亮沒有這個能力呢?六出祁山失敗的背後其實有諸葛亮的私心,也許諸葛亮並不是真心去北伐。

唐朝詩人杜甫作詩「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未果,常使英雄扼腕。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北伐不能成功呢?

中國自古以來就存在南征易、北伐難的現象。

從古至今,南征成功的案例無數,但北伐成功大約只有兩次:一次是朱元璋對蒙元勢力的北伐,一次是國民政府的北伐。

諸葛亮的北伐之所以不成功,從《三國演義》上看,各次有各次的具體原因。

第一次是因為馬謖失街亭,被司馬懿抄了後路;第二次是因為軍糧接濟不上;第三次是因為聽到張苞去世,諸葛亮因傷悲而生病,不得已撤軍;第四次是魏國使用反間計,苟安散布謠言,後主劉禪下詔回兵;第五次是李嚴因運糧出現問題,矯詔班師。

第六次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由楊儀代理統帥,撤回西川。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三國演義》寫得很精彩,每次北伐失敗的原因都各不相同,但事實上,蜀漢每次北伐面臨的困難幾乎都是相同的。

蜀軍的困難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一個是運糧問題。

蜀道艱險,運輸困難,蜀軍因此打不起持久戰,且容易被對方截斷糧道。

打到最後,戰爭基本上就演變成了劫糧戰。

另一個是敵軍堅守不戰。

開始魏軍還存在一定的主動出擊和盲目追擊行為,到後來司馬懿堅守不戰,蜀軍幾乎沒有機會在野戰中殲敵,因而無計可施。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第一個困難,諸葛亮實際上已經基本解決了。

他採取了三個辦法:一是發明了木牛流馬,節省了人力,提高了運輸效率,緩解了運力不足的問題;二是採取取之於敵的辦法,赴隴西割麥,補充糧草;三是在長期對壘中,實行軍隊屯田,進一步減少了運糧壓力。

但對魏軍堅守不戰的問題似乎一直沒有解決,以至於蜀軍長期駐屯於魏蜀邊界地區,直到諸葛亮病死五丈原,把一場北伐打成了持久戰。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陳壽把北伐不成的主要原因歸結於諸葛亮的能力,認為安邦治國是諸葛亮的長處,而用兵打仗的軍事才能不足。

並且指出,諸葛亮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夠統一天下,所以用兵不止,不客氣地說叫窮兵黷武。

而後人對六出祁山乃至諸葛亮的評價方面大約都沒有超出陳壽的窠臼。

如果諸葛亮真像陳壽所說那樣,那麼當年劉備的「三顧茅廬」又怎樣解釋呢?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在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年代裡,所謂的人才首先就是軍事人才,其類型可能各不相同,或野戰型,或參謀型,但其價值是一樣的。

諸葛亮與關張趙黃馬相對照,肯定是參謀型軍事人才。

對於當年胸有大志卻沒有地盤的劉備來說,諸葛亮不但給他提交了一份東聯孫權,北抗曹操,西距荊益的遠景規劃,而且也是這個規劃的具體實施者,所以諸葛亮必定暢曉軍事。

並且在規劃的實施過程中,諸葛亮也得到了劉備的認可,被拜為軍師將軍,劉備曾對關羽、張飛說,我的諸葛亮,如魚得水。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應該與小說和民間傳說基本相符。

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諸葛亮也把司馬懿打得焦頭爛額。

五丈原退兵後,司馬懿見到諸葛亮一路上的營壘,也稱讚諸葛亮是天下奇才。

那麼為什麼蜀漢擁有優秀的軍事人才,但卻不能戰勝曹魏呢?、

當然,曹魏占據中原,擁有政治、文化、人口方面的優勢,從綜合國力上講魏國強於蜀國。

但戰爭的勝負往往並不取決於綜合國力,影響戰爭的因素其實很多。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最佳的北伐機遇期已經錯過。

三國這段歷史是分為兩個時期的,前期是漢末,後期是三國。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軍閥混戰,民不聊生。

十常侍、董卓、李傕、郭汜、曹操輪流把持朝政。

在漢武帝推行的儒家孝義思想的影響下,劉氏家族還有著相當社會影響力,篡權者承擔著天下人共誅之的道德風險。

就連集文治武功於一身的曹操,雖然都做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程度,但到死也只不過落了個大漢丞相稱號,而不敢公然篡位。

即使這樣,曹操還要面對著「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社會輿論的指責,隨時提防各種相聲討和暗殺。

改變正統的代價著實不小。

那時,確切地說,是說從董卓入朝到赤壁大戰前後這段時期,應該說是興復漢室的最佳機遇期。

可惜,當時劉備沒有這個能力。

等劉備占據了西蜀,有了人馬,有了地盤,平定了南方孟獲,可以抽身北伐的時候,魏國已經經歷了十幾年的休養生息,人民生活安定。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新上台的統治者也在不停地對民眾進行這樣的思想灌輸,人們對曹氏集團政權的合法性也在逐漸認可。

這時,興復漢室的口號雖然掛在北伐者的嘴邊,但這個曾經讓很多英雄豪傑熱血沸騰的理想已經在人們心目中漸漸淡化了。

北伐最終甚至淪為類似春秋時期的不義之戰。

無怪乎我們常說機遇稍縱即逝,挑戰不請自來。

後主劉禪對北伐持消極態度。

從《出師表》中諸葛亮「臨表涕零」的言語中,可以看出劉禪是並不積極支持北伐。

而且從《三國演義》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南征,還是北伐劉禪都持消極態度。

諸葛亮南征時,後主說「東有孫權、北有曹丕,今相父棄朕而去,倘吳、魏攻來攻,如之奈何?」諸葛亮北伐時,後主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

劉禪面對諸葛亮的出兵,總提出些很幼稚的問題,讓不明真相的人真以為劉阿斗是扶不起來的人。

其實,與其說劉禪不願證諸葛亮出兵,不如說他不願意讓諸葛亮帶兵。

在當年那個毫無政治文明的年代裡,兵權決定一切。

特別是蜀漢後期有,臣強主弱,諸葛亮總攬國家大事,劉禪隨時面臨被廢的可能。

他對諸葛亮言聽計從,一口一個相父的背後是對諸葛亮深深的恐懼。

因此,劉禪終日擔心的並不是魏國的進攻,而是諸葛亮對軍隊的控制,他唯一能做的只有韜光養晦,裝傻充愣。

蜀國的群臣對此也是心知肚明,譙周在劉禪的支持下,每次出征,總以天象為依據勸諸葛亮罷兵,後主的消極態度對北伐起到了重要的牽製作用。

請點擊此處輸入圖片描述

諸葛亮六次北伐都無果而終。

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都對諸葛亮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諸葛亮從謀略上也勝過司馬懿但獨缺少天時地利人和。

由此可見,北伐勞而無功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諸葛亮北伐失敗也是有其必然性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對著名的「虎父犬子」

三國里有很多的傳奇故事,也有不少傳奇人物,在這部跨度很大的經典著作里,有不少傳奇父子,都能成為我們老百姓茶餘飯後的話題,今天就聊聊這個話題,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一對:劉備與劉禪。這一對堪稱大家最耳...

諸葛亮出祁山的真相

「「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祁山就在我們禮縣」,這是我們對外介紹家鄉時很常用的一句話。可是你知道諸葛亮為什麼要出祁山嗎?究竟有幾次到過祁山呢?讓我們在《禮縣史話》里去找答案吧!

亂侃三國之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

導語: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會感慨司馬懿真乃是諸葛亮的天地!即生亮何生懿?可是諸葛亮和司馬懿誰厲害些呢?讀完三國志你才發現!論智慧,司馬懿不如諸葛亮;論志向,諸葛亮不如司馬懿。論軍事能力,諸葛亮...

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未果,所為何因?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巾」。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未果,常使英雄扼腕。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