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六出祁山只是耗損了蜀國國力!為何不可為而為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現在總是喜歡把諸葛亮六出祁山的這件事,看成是諸葛亮為國家自強不息的表現而大加讚賞。

然而,也有人對他不滿。

諸葛亮多次北伐,雖取得部分勝利,可惜未竟全功。

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漢魏兩國綜合國力差距甚大,魏國當時已統一北方,國力強盛。

比較之前較為成功的韓信北伐而言,武都大地震完全改變了漢水的水道走向,使得諸葛亮無法像韓信出陳倉般由水路運糧,被迫採用難走的山路,使得蜀漢軍隊的補給一直困難。

雖在第四次北伐後有木牛流馬等機械工具的輔助,然而第四次北伐時因為李嚴運糧被大雨阻礙退回。

第五次北伐時,諸葛亮採用屯田策略,試圖與魏軍打持久戰,然而諸葛亮健康狀況惡化,積勞成疾而去世。

二是失去了隆中對之中兩路並進的荊州之故,期間諸葛亮雖意圖以上庸作為實施隆中對的第二條可能路線,惜孟達未能起事即為司馬懿所敗。

孫權拙於用兵,在東線對曹魏的攻擊在正面戰場也難以給曹魏造成壓力。

三是對手司馬懿亦有出色的軍事才能,採取了得當的堅守戰略。

在與諸葛亮正面作戰遭到大敗後,司馬懿深知魏軍在正面戰場與蜀漢軍隊直接交戰將會處於下風,一直避免與蜀漢軍隊正面作戰,而採用深溝高壘與蜀漢軍隊打消耗戰。

(但以兩國國力而言,比較耗的還是魏國國力。

北伐雖未能成功,然諸葛亮所率領的漢軍在以少攻多的形勢下卻基本上皆具有主動權,更讓魏軍譏笑司馬懿畏蜀如畏虎。

諸葛亮治軍甚嚴、信賞必罰,對打造兵器亦嚴格要求,可謂治軍有素。

北伐期間,諸葛亮更培養、提拔了不少人才,將領如姜維、王平、鄧芝、馬忠等,文政如楊儀、蔣琬、董允、費禕等,多是於北伐期間逐步培養而成。

(楊儀未等蔣琬軍至,便自引軍誅殺大將魏延,《魏略》載為楊儀造謠魏延欲北附魏國。

此舉動就受蔣琬質疑。

後更遭費禕揭發楊儀投敵之言,被貶為庶人、自害而亡。

其餘人等則皆續獲重任。

諸葛亮獨攬大權後,更確保了北伐攻勢但國力並不因此衰退。

反而國政日漸清明,國力足見強大。

(三國志諸葛亮傳裴松之註:「亮之治蜀,田疇辟,倉廩實,器械利,蓄積饒,朝會不華,路無醉人」)相反魏國卻產生了大量財政虧空。

(晉書記載「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

」「每大軍征舉,運兵過半,功費巨億」)這在長期消耗的戰爭中實屬罕見,多歸功於諸葛亮為相時重視蜀漢水利道路等公共設施建設,注重民生產業,其中蜀錦更是兼具文化與經濟價值的產物,另有發展蜀鹽、天然氣等。

諸葛亮北伐亦使得諸葛亮所改造的八陣圖名揚天下,杜甫有「名成八陣圖」一句予以讚揚。

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從此被兵家廣泛認知。

諸葛亮的八陣使得蜀漢的步兵能在正面戰場對抗曹魏的騎兵部隊甚至取得較大優勢。

司馬懿在與蜀漢軍隊的多次交鋒中,深知諸葛亮所用八陣與用兵之法的威力,有「天下奇才」之評論。

在魏滅蜀後,根據晉書多處記載,司馬昭令軍隊學習諸葛亮的八陣與用兵之法(晉書職官志有「及蜀破後,令勰受諸葛亮圍陣用兵倚伏之法,又甲乙校標幟之制」記載),並在實際運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參見馬隆)。

八陣圖從此在中國軍事界流傳開來,後世李靖等人亦從中取得大量靈感創立六花陣。

因此,在歷史上,對諸葛亮北伐的看法態度不一。

本文由「歷史國度帳號」發布,2017年5月28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諸葛亮北伐始末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在228年至234年間發動的對曹魏的戰爭,共五次,雖然在局部取得了一些勝利,奪得武都陰平二郡,使得魏軍損兵折將且處於下風,但未能達成攻取關中地區或是奪取隴西等目標;而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