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諸葛亮的北伐之戰來跟司馬懿比較軍事能力,孰強孰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蜀漢在諸葛亮的率領下,屢屢以弱攻強,屢屢以步卒攻鐵騎。
在國力、兵力、運力都遠遠不及魏國的情況下,在糧草難以為繼的困境中,卻能與「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的司馬懿、曹真、張郃等當世之名將在相鬥之中屢占上風。
不僅如此,諸葛亮「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卻能夠在敵國境內:來去自如、想攻就攻、想退就退。
以蜀軍徒步之士卒攻曹魏飛馳之鐵騎。
而魏國統帥卻在占盡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條件下,表現得「無禦敵之意」,只能夠「務自保全」,以擋住弱敵「瘋狂」地進犯。
不得不讓人感慨,魏國太「謙虛」了吧?更有人提出,假如諸葛亮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那麼則會使魏國雍涼士卒不得解甲,中原鐵騎不可釋鞍,廟堂群臣不敢忘「守土抗戰」之責,三軍將士不敢廢「枕戈待旦」之令;則每日如臨大敵,惶惶不可安生,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如此,則誰是強者,誰為弱者,還能分得清嗎?蜀相(諸葛亮)以一州之土,率巴蜀之民,對抗中原百萬之眾。
這與昔日子產治理鄭國,諸侯不敢加兵,不是很像嗎?
以魏軍軍備之強悍,本土作戰之熟悉,再無後方之憂慮,又有糧草之充足。
所有優勢皆比諸葛亮更勝一籌,若真能擊敗諸葛亮率領的蜀軍,又何必消極防禦呢?大可鐵騎四出,猛士陷陣,一舉蕩平敵寇,解魏國之憂。
從來都是強國入侵,弱國防禦,但曹魏除一次主動進攻外,六年之中,曹真和司馬懿卻不厭其煩、小心翼翼地在誓死抗擊蜀漢諸葛亮的入侵。
如果認為這是司馬懿等人不戰而勝之良策,那麼太小看戰爭了,兵法中「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敵則能分之」云云之言,猶在耳啊!而且自古以來,守城的將領是不被人看得起的,就算戰爭勝利,最後論功行賞時,守城的將領基本上名字是排在最後,賞賜是排在最小,功績幾乎沒有。
何況魏軍之兵力乃是蜀軍5倍之多。
在對諸葛亮的戰爭中,「戰術大師」司馬懿失去了往昔「克日擒孟達」的果斷沉著,也沒有後來平定遼東的「指揮如意」,以及「賺曹爽奪兵權」時的詭詐權謀;在諸葛亮面前,他完全發揮失常,似乎難以找到諸葛亮的一絲破綻,也沒有想出哪怕一條可以在理論上消滅蜀軍的奇謀妙計,司馬懿做的一切都變得循規蹈矩、如履薄冰、處處謹慎、波瀾不驚。
張郃提出要出奇兵包抄諸葛亮的後路,以善用偷襲著稱的司馬懿連想都不想就拒絕了;後來不知怎麼司馬懿又鬼使神差地、不顧一切要張郃追擊諸葛亮,卻不想卻中了諸葛亮的埋伏,害死了張郃。
因為忍不住諸位將領對他「畏蜀如虎」的諷刺,他終於決定出擊了。
但事實證明他這一生唯一的一次與諸葛亮的正面交鋒在理論乃至於實踐上都是錯誤的,在倉皇丟下三千多具魏軍屍首,和八千多件武器裝備後,司馬懿又退回營中堅守了。
從此之後堅守不出取代了「三十六計與孫子兵法」變成了他司馬懿的唯一選擇,似乎對戰諸葛亮只有堅守才是王道,主動出擊就是滅亡。
什麼兵法韜略都不管用,抵禦諸葛亮的最好辦法就是:烏龜縮頭,打死都不出來。
不管諸葛亮如何地威逼、利誘、嘲諷、邀請,司馬懿咬定了絕對不進攻的真理,這時他又是多麼地明智啊。
因為諸葛亮為了騙他出戰幾乎絞盡了腦汁。
弱小的蜀國居然要想盡辦法去與強國交戰,而強大的魏國卻在不顧一切地拒絕戰鬥,這種戰爭簡直是亘古乃至日後都不會有。
如果將這一段弱國屢屢入侵強國的不可思議的歷史放在現代,那麼有人可能就會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了。
試想如果現在印尼開著戰船,遠涉重洋過來中國廣東福建一帶作戰,中國主將在在占盡一切優勢的情況上竟然不敢出去作戰。
憋不住出去了,結果打得大輸,軍委副主席還被打死了。
最後人家糧食沒了回家了,主將得病死了,然後你說我們贏了。
中國這個大將能力比印尼那個更強,不覺得搞笑嗎?
戰爭中從來都只是弱的一方堅守,「先為不可勝」,然後找准機會,「以待敵之可勝」,但司馬懿奇蹟地打破了這條規律,諸葛亮奇蹟地推翻了這種邏輯。
最後,司馬懿堅守住了,無情的時間和命運戰勝了諸葛亮,當然也許有人說:是司馬懿巧妙地利用「無情的時間和命運戰勝了諸葛亮」,但不管怎麼說,都可以看到,詭詐的司馬懿只有與「無情的時間和命運」結盟的條件下,才能戰勝諸葛亮。
不然的話,又能如何。
所以只能感嘆:方之司馬,不亦優乎!
也有人說:司馬懿擔心擊敗諸葛亮後,魏國皇帝會將他「兔死狗烹」。
那麼請讓我們翻一下歷史,司馬懿在諸葛亮逝世後,幾年之間依然備受榮寵,甚至在最關鍵時刻還是讓他率軍討伐遼東反叛,有這麼個「鳥盡弓藏」的嗎?直到魏明帝駕崩後,才被政敵曹爽剝奪實權。
由此可見,魏明帝在日,根本無兔死狗烹的可能。
假假地想一下,以諸葛亮之才,以諸葛亮之雄心,若是換做在魏國,一道出師表,龍驤虎視、兵戈所指、澄清宇內、一統山河也不是不可能的吧。
所以,對於諸葛亮的這場戰爭,切不可用平凡的眼光去看待,因為有很多東西都是值得回味的,至少是難以用成功或失敗去簡單概括的。
一直以來,有不少人質疑諸葛亮的北伐策略,其中討論最集中的就是為什麼不採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甚至有不少人臆斷,如果諸葛亮肯聽從此計,則歷史將會改變。
其實,現代已經很難考據諸葛亮當時的心態了。
不過,縱觀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從中可以隱約看到,也許諸葛亮不以奇兵出子午谷而是揮轉大軍向祁山,只是現實導致的一種必然選擇。
當時諸葛亮對伐魏在戰略方向上有兩個選擇:一是出祁山,走秦川大道,取隴右(雍州,涼州),二是以奇兵出子午谷偷襲長安,取關中。
蜀國大將魏延主張襲擊長安取關中(子午谷之計),諸葛亮則主張出祁山取隴右。
為什麼諸葛亮不選擇關中而選擇隴西呢?魏延以及後世部分人的看法是,諸葛亮過於保守,不敢兵行險招。
其實真正情況絕非世人所想的那樣! 第一:國力
蜀漢地處西南,人口稀少並非密集的中原地區。
劉禪投降曹魏時,蜀國一共才十萬餘戶民眾,也就是大約100萬人口。
其中蜀國的軍隊有多少呢?大約10萬。
100萬人口(其中包括官、吏、兵、工、商、販、老、幼、病、殘、婦女等),要養10萬的軍隊,這對於蜀國百姓來說負擔已經相當的重了。
其中大約2萬分別保衛梓潼、成都、江州等重要城池,3萬軍隊要駐紮邊境防範曹魏與東吳,北伐大軍只有5,6萬左右。
可想而知對於蜀國來說,一條人命是多麼的重要。
諸葛亮的謹慎不是為了得到多少戰爭的勝利,而是為了減少多少兵士死亡的成功。
新中國的開國領袖mao主席曾經論「游擊戰」中說道「得地失人,人地皆失。
得人失地,人地皆得」。
只要人還在,一切皆有希望。
1.蜀漢國力弱小。
兵民國力只有曹魏的五分之一,不可能具備一口吃掉關中的條件,即使初戰攻克長安,作為曹魏首都洛陽重要的西部屏障,曹魏必以傾國之兵爭奪。
到時曹魏大軍兵臨長安,蜀漢還是會撤軍。
長安之戰乃是得不償失的無用之戰。
2.而關中平原之地,無險可守,必然形成拉鋸戰,雙方兵力懸殊異常,蜀軍兵少,必定不是曹魏的對手。
3.蜀軍糧運險遠,難以抗衡。
假如固守長安,而魏軍切斷斜谷道等地,那麼蜀漢軍隊的後勤補給都會出現問題,糧草一旦短缺,蜀漢大軍必定不戰自潰。
第二:地勢
1.隴右是形勝完固之地,南依秦嶺與蜀漢接壤,西靠河西走廊,北臨黃河,東據隴山。
尤其是隴山,南接渭水,北近黃河,綿亘數百里,將隴右與關中隔斷,是抵抗曹魏反撲的天然屏障。
因為隴右有此地利,趁虛攻克後即可派兵防守隴山各隘口,阻擋曹魏進攻,如此隴山以西可斷而有之。
關於隴山之險要,在東漢開國平定隗囂割據的戰爭中得到充分驗證。
公元30年東漢大軍數萬上隴,隗囂部將王元塞斷隴道,堅守隴坻,漢軍佯攻不利撤回關中,之後隗囂以隴右彈丸之地居然抵抗了東漢大軍四年。
因此隴右是北伐的首要戰略目標,在諸葛亮五次北伐用兵當中一直圍繞這一目標進行。
2.隴右盛產駿馬。
占領隴右一則可以獲取駿馬,組織訓練騎兵,使蜀軍戰場靈活機動性大大提高,再無兵種克制之危。
而且曹魏騎兵的駿馬大多數都是從隴右獲取(少數是從幽州、并州獲取),一旦蜀軍占領隴右,那麼曹魏的騎兵數量實力則會大大的削弱!
3.隴右地勢平坦,適合大面積屯田采糧!蜀軍占領隴右後,就可以不需要再從蜀地跋山涉水的運送糧食!可以大大的節約人力、物力、財力。
第三:變數 出奇兵偷襲長安,變數實在太多。
1:不能派出很多兵馬,因為人多會被魏國發現。
但是派出的人又不能少,因為長安乃是一座雄偉大城。
2.長安乃是曹魏西部屏障的中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況且長安距離洛陽實在太近。
洛陽又是曹魏的首都,城內護衛兵馬肯定眾多。
如果諸葛亮派出的軍隊一時之間攻不下長安,那麼一旦曹魏派出兩路援軍,一路直撲長安解圍,一路直取子午谷斷絕蜀軍退路。
那麼兵出子午谷計劃等於就是送死!
3.魏延所說:夏侯懋會棄城逃跑。
這話可靠度不高!太守跑了,起碼還有都尉在吧,都尉跑了,起碼還有監御史在吧,總不可能長安最高三大長官都是窩囊廢吧!何況中國每代皇朝對地方長官都規定有守土之責。
長安城乃是一座大城,是曹魏王朝僅次於首都洛陽的一座大城!長安城內怎麼會沒有賢良之才,先不談賢良之才的能力有多高,但起碼能將長安守上一個半月的人才總是有的吧!以長安的地位之高、重要之大、人口之多、防禦之強,夏侯懋即便是愚蠢如豬,也絕對不會棄城而逃,因為很簡單,守都沒有守就逃,下場必死無疑。
而且夏侯懋也肯定清楚(如果他這點都不清楚,曹魏也不會派他做長安太守),長安距離洛陽很近。
只要堅守不戰,等待援軍必然會勝利。
諸葛亮選擇先取隴右的確是一個正確的方法,因為第一次北伐,基本上已經占領了隴右的絕大部分城池,如果馬謖守住了街亭。
那麼隴右其餘城池,根本抵擋不住蜀軍。
只要再攻下郿縣,就可以直接攻占長安!那麼諸葛亮的北伐之戰可以說是完全勝利了!
至於後來幾次北伐,為什麼不再出兵子午谷偷襲長安。
原因那就更簡單了,因為自從第一次北伐後,曹魏已經感覺到孫吳看起來強大其實是只沒爪牙的老虎,只要派大將守住壽春,就可以把孫吳牢牢的壓制在長江以南,曹魏的長江之北的土地根本不必憂慮(事實證明,這策略完全正確!孫吳政權從建立到滅亡,從來沒有占領過長江以北的土地)。
相反曹魏原本認為是可愛小貓的蜀國(夷陵之戰後,蜀國兵寡將少,國力大損)卻給曹魏打了重重的一拳,如果不是馬謖無能,差點就讓諸葛亮占領了長安!
這一拳把曹魏的滿朝文武給打醒了,從此曹魏的重點防禦對象從原來的孫吳變成了蜀漢!魏蜀兩國之間的險要關隘,曹魏皆加強防禦,並派出大將把守(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時候,就被陳倉守將郝昭給抵擋住了),當然,那條可以直接攻打長安的子午谷,也被重點把守了。
很多人都認為諸葛亮北伐是窮兵黷武,是自取滅亡之道。
其實真正了解歷史,懂得歷史角度的人絕對不會這麼看。
我們可以從以下五次北伐的角度來還原歷史!
諸葛亮數次北伐的規模
諸葛亮先後5次北伐,只有第一次和第五次,才真正意義稱得上是全面大型戰爭。
其他三次只能說是區域局部小型戰爭。
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二次北伐
諸葛亮率軍北伐攻打陳倉,被曹魏名將郝昭給擋住了,最後因為糧草不濟而退軍。
從表面看諸葛亮這次是無功而返,勞民傷財。
可是我們分析一下,當時蜀軍有多少人和傷亡多少人,歷史沒有記載!可是郝昭有多少人,歷史是有記載的!根據《三國志·魏書》記載:郝昭當時只有1千多人,而且這次戰爭持續了多少時間呢?僅僅只有20多天!一個月都沒到!而且,戰鬥才只持續了短短20天,如果諸葛亮率領的蜀軍真的在陳倉傷亡慘重的話,那麼魏書豈能沒有記載?
第三次北伐
諸葛亮派了陳式率領一軍,攻占陰平與武都二郡。
當曹魏大將郭淮率領曹魏主力來救援時,諸葛亮則率軍駐紮建威,郭淮大軍不戰自退。
第三次北伐就此結束,想必讀者也看出來了。
這次第三次北伐,實在是名不副實。
諸葛亮僅僅只是派出了一員普通將領(連魏延,姜維等大將都沒有派出),而且又沒有和曹魏大軍正面交鋒鏖戰(陳式攻占陰平與武都二郡,其實二郡並沒有多少人馬守城。
因為當時二郡的人馬在曹操兵敗漢中的時候,就已經被曹睿全部遷往關中),所以第三次北伐根本就是一個小型戰鬥。
第四次北伐 堪稱中型局部戰爭,此次戰爭,上文已經有了詳細描述,在此不作詳寫!不過我們可以看到,這第四次北伐,蜀軍可謂是戰果頗豐。
第一:收服鮮卑人軻比能,獲得了大量的物資;第二:搶先收了曹魏的隴右軍糧;第三:伏殺了魏國名將張頜;第四:打敗司馬懿,獲得了戰甲五千,角弩三千。
這次蜀軍北伐可謂是真正的以戰養戰如果不是因為李嚴謊報軍情,蜀軍退軍,第四次北伐未必不會成功。
除了三次小型北伐外,能動搖蜀國國力的只有:第一次與第五次北伐。
但是第一次北伐,蜀軍除了在街亭略損兵馬外,其他情況並沒有損傷,而且還將天水,南安,安定三座大郡的軍民全部遷往了漢中,大大擴充了蜀國國力!至於第五次北伐,蜀軍的最大損失就是諸葛亮的隕落!其他的情況也沒有受到任何可以動搖國本的傷害!
所以說這諸葛亮的五次北伐,並沒有使蜀國的國力受到傷害!
陳壽在泰始十年向晉武帝司馬炎上表時寫道:「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
而所與對敵,或值人傑,加眾寡不侔,攻守異體,故雖連年動眾,未能有克。
昔蕭何薦韓信,管仲舉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長,未能兼有故也。
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
即陳壽認為北伐失敗的原因有三:1.是諸葛亮的才能擅長於治軍治國,奇謀不是他的長處。
管理人民的能力比他用兵的謀略要強。
2.是與之對陣之人,有的是當世的人傑,如曹真、司馬懿。
諸葛亮難以輕易戰勝他們。
3.是敵眾我寡,魏國國力遠勝於蜀漢,再加上以弱的一方主動進攻強者,在諸多不利條件下的確難以取勝。
陳壽之言語有失偏頗。
第一:因為陳壽的父親是馬謖的參軍,卻沒有勸導馬謖按照諸葛亮的軍事部署。
在街亭失守後,被諸葛亮處以髡刑(是古時候一種極其恥辱刑法:就是將犯人的頭髮全部或部分剃掉。
)。
作為兒子陳壽當然會下意識認為是諸葛亮無識人之能,如果諸葛亮不派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鎮守街亭,那麼他的父親也不會受到此等奇恥大辱。
第二:陳壽作為三國志的編著人,在寫三國志的時候已經是在西晉的晉武帝司馬炎時期。
司馬炎是司馬懿的孫子,司馬懿縱橫二十多年的軍旅生涯,可謂是戰果輝煌。
但是只有在和諸葛亮對戰這四年時間中,這司馬懿完全是窩囊至極。
無論在軍事和謀略上,司馬懿都輸給諸葛亮,完全被諸葛亮死死地壓制著。
如果陳壽將諸葛亮捧得很高,不正說明司馬懿無能嗎?這一點肯定是晉武帝司馬炎所不能允許的!(出自百家講壇~方北辰教授所說<三國名將~諸葛亮>)
裴松之注引《三國志·蜀書》卷三十五引自袁子的說法: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
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
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昔子產治鄭,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
方之司馬,不亦優乎!
別再責怪諸葛亮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真的成不了
文/龍門夜雨,福建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第九十二回趙子龍力斬五將諸葛亮智取三城:「魏延上帳獻策曰:夏侯楙乃膏粱子弟,懦弱無謀。延願得精兵五干,取路出
諸葛亮:我也真不是謙虛,司馬懿只能被我吊打······
行天下,會名人,談古今!您現在收看的是蘭尋書院推出的《歷史名人專欄》。我們計劃用一年的時間,通過365位歷史名人串聯中國歷史。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與我們一起領略不同時代下,不同英雄人物的流風餘韻。
他是諸葛亮北伐最大對手,嚇退孫權連司馬懿都怕他可惜英年早逝!
「北定中原,還於舊都」,這是諸葛亮平生的理想。諸葛亮六次北伐,要滅掉曹魏,回到洛陽重建大漢江山竭盡心智,卻難遂心愿。坐鎮洛陽的魏明帝曹叡,自然是他最大的對手。諸葛亮六次北伐的失敗,與他有著很大的...
「虎嘯龍吟」里諸葛亮拒絕魏延奇謀的真正原因原來是為了這個
最近上演的《虎嘯龍吟》正在演義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壯舉。演到魏延獻計「子午谷」奇謀,說讓他帶5000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魏軍一定沒有防備,他先拿下長安,然後諸葛亮帥大軍跟上,關中地區就占了,「...
魏延「子午谷奇謀」真的難以成功?一代偉人說出諸葛亮的真正意圖
「諸葛亮」堪稱三國最耀眼的巨星,他的存在甚至可以說主導了歷史走向;尤其是「隆中對」之後,劉備嚴格按照諸葛亮的戰略一步步往前走,不僅從一個「織席販履」的街頭小販成長為「漢中王」,就連其實力在三國...
看專家論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具有多大的可行性?結果令人意外
魏延其人,史載智勇雙全,劉備在世時,對其非常倚重。後來蜀國伐魏,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但是歷史記載,關於子午谷奇謀有兩個版本:第一個版本是《魏略》的記載:魏延帶五千輕騎出子午谷直取長安。這...
人言孔明神機妙算,子午谷奇謀算對幾分
說起風起雲湧的三國時期,直到現在大家也是津津樂道,話說一代仁義君主劉備創業未半,中道崩卒,臨終前託付軍師諸葛亮輔佐幼兒阿斗,一邊修養生息,一邊還要準備伐魏,成就光復漢室大業。雖然天才諸葛亮一直以...
忍者無敵司馬懿 第5集 子午谷奇謀成功的可能性
司馬懿主動要求領兵,鍊金君覺得他也有私心,但絕對不是反心。私心就是積累軍事經驗,為將來做準備。沒有反心的判斷,是因為此時司馬懿火候還遠遠不到。作為一個老謀的政治家,他絕對不會做沒有把握的事。
諸葛亮北伐拖垮了蜀國
諸葛亮(181—234年),三國時傑出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字孔明,號臥龍。從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 諸葛亮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 五次北伐...
魏延兵出子午谷?西蜀一戰定長安?歷史上的案例令人深思
眾所周知三國時期,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間,大將魏延向諸葛亮獻計,願自己領兵五千,再帶運糧草的部隊五千,翻越秦嶺,從子午谷出直接取長安,到時長安的守軍夏侯楙膽小無能,見蜀軍大軍到城下,定會棄城而逃,...
子午谷奇襲-諸葛亮一生決策之污點!?
在烽煙滾滾、英雄輩出的三國時期,各路軍閥明爭暗鬥,都想一統天下。其中不乏很多能人志士,其中首屈一指的自然是千古一相——諸葛亮。但是他的一生也不都是斷無遺策,比如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襲,是否能夠真正...
諸葛亮為何六次北伐全部失敗,真相驚人,死後司馬懿稱他天下奇才
諸葛亮接受劉備的遺命以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聯合吳國共同抗擊魏國,這是由於在夷陵之戰之後荊州的歸屬問題已經確定了,吳蜀之間的矛盾逐漸緩和,但是他們和魏國的矛盾卻逐漸加深,因此諸葛亮想要聯合吳國共同...
陳壽真的貶低武侯諸葛亮了嗎?夢三國臥龍鞠躬盡瘁的一生
《三國志》中陳壽對諸葛亮有這麼一句評價,「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諸葛亮連年北伐沒有成功,是因為諸葛亮軍事才能一般,打仗不是他的強項。就是因為這句話,使...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能否成功?諸葛亮為何北伐?為何拒絕採納?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到底能否成功?諸葛亮為何北伐?為何拒絕採納?諸葛亮為何北伐?諸葛亮在《出師表》中曾提出北伐是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但其實這僅僅是政治口號而已。自從丟掉荊州之後,三國之間...
由諸葛亮北伐出祁山經過天水所想到的
三國那段歷史,也許因為羅貫中那本《三國演義》而被民間廣為熟知,而祁山也因為《三國演義》中諸葛孔明六出祁山興蜀伐魏而沾上了幾分神秘色彩。作為一個天水人,正好生活在這片三國古戰場之上,就讓我們翻開歷...
諸葛亮為何明知打不贏竟還要北伐?其實不北伐,蜀漢內鬥也會亡國
諸葛亮北伐,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了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而從228年春至234年冬,七年間先後兵出漢中,對曹魏發動的五次戰爭。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設疑兵於斜谷,自...